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兴》参赛作业及点评

[复制链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4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monk 于 2018-11-25 00:55 编辑

《过长城》
塞上秋风起,长城落日红。
基因原一脉,胡汉已相融。


读后想到了昭君出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语句浅显而意境宏阔,立意高标。“塞上秋风起”,感觉到寒冷、萧条,“长城落日红”给人以落日余温。由触觉及视觉的时间差,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转结得法,意脉顺达。虽然“塞上秋风起”,由现在的寒冷感觉而及胡汉和亲前的“寒冷”感觉,但是,曾经的胡汉之间的冷战已经“落日”~落幕了,今天的落日已经是秋风里的温暖和日常习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族融合。线条粗犷,看似浅显,实则深邃!  


《秋梦》
海夜流星入梦沉,凤凰楼上泪痕深。
驰来只见飘梧叶,逆溯西风不见君。  


洗练,这个词在百度百科或者百度汉语里的释义都属于“隔靴挠痒”,没有解释到位。我们这样理解“洗练”:“练”是白绢,洗练就是洗白绢。“绢”,是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那么,问题出来了~洗白色的丝织品需要洗得干净无暇,“全篇”通透,对吧?对、很对、非常对!除非你不想洗干净或者没有清水没有洗衣液(说得还挺“现代”)。洗白绢之于创作诗词,就是语句通透没有生涩、生硬,意脉顺达没有“断档”、“断篇”。这首作品就是“洗练”之作!通篇来看,用语、用情、用境,物我合一,天然混成,高手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4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monk 于 2018-11-29 23:06 编辑

《秋望》
万道霞光落岛礁,诸神领域现云霄。
南山菊小埋黄叶,东海舟轻没碧涛。
马路四分人影乱,毛尖独品剑楼高。
西风冷冽征尘起,终点无知不惧遥。

这首诗押新韵六豪韵

诸神领域:诸神之界。魔兽?
毛尖:绿茶的一种,常见信阳毛尖、黄山毛尖等。
剑楼:大致是像剑一样又窄又高的楼。
冷冽:寒冷。

赏析:该作品声韵工整,语感流畅,虽难通解,特定场景、特定心情亦可也。“南山菊小埋黄叶,东海舟轻没碧涛”是其佳句。

东海之上有长礁,绝世而立,不知几万载。峰峦其高,必有仙人;雾霭其深,莫见宫阙。凤辇鸾车,霓衣风马,转瞬失之烟霞。待日出,望南屏之山,出有碧浪连天,入见黄花掩径,秋之画图于此一览无余矣。马路人影纷纷,高楼茶烟袅袅,纵天涯西风寒苦,前途未知,吾亦何惧其遥也!……我编不下去了

小贴士:气机流畅
气机指行文的气势,气机流畅即是说一首佳作应该让人看到时通篇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起伏不惊。就像学唱一首优美的歌曲,纵然没听过,学完前一句会自然想象出后一句的声调,用理工男的方式讲就是函数须处处可导。可是诗的字数有限,有时为了把想写的点都写到,难免会在一些地方出现跳跃感。所谓跳跃就是从全篇已有的内容联系不到的景物或情绪。跳跃是对于读者说的,作者因知情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两个办法,一是给诗起个长名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二是专门写一段备注。如:“霜乾木落爱秦川,兴发身轻逐鸟翩。贪看暮山忘远近,强陪归客更留连。貂裘犯雪观形胜,骏马随鹰搏野鲜。为问南溪李夫子,壮心应未逐流年”,这首诗的名字是《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如果这首诗的名字是《秋兴》,那此李夫子看到彼李夫子也会蒙圈。

自注:这首诗揉合了现代诗中的一些象征手法,所以有些隐晦。
自己翻译一下:
傍晚的万道霞光洒满在青岛的礁石上,西方天空的云朵奇幻斑斓好像诸神的领域显露出来。——象征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透窗看去,南面浮山的纤小野菊是看不见的,被枯黄的秋叶所掩藏;海上的渔舟又小又轻,隐没在起伏的波涛巨浪之中。——象征东方隐士文化的衰落。
马路四通八达,向各方而去的人流复杂混乱;独自在高楼上品着毛尖,只觉高处不甚寒。——马路,隐喻马克思的哲学,毛尖隐喻毛泽东的宏愿。
西风冷洌,前路上风尘弥漫;终点虽然遥遥无期,我也会坚持走下去。——西风隐喻当前社会更甚于西方的不平等现象,征尘隐喻人们的迷茫。终点自然是指我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46:19 | 只看该作者
《过台儿庄》
路过台儿庄,秋风旧战场。
刀痕夹落叶,弹孔驻流光。
倭寇真蝼蚁,男儿硬脊梁。
煌煌唐汉地,亘古在中央。

这首诗押新韵十唐韵,押平水阳韵颔联首句三仄尾,“台儿庄”犯三平调。

赏析:这首五律因为第二句有秋风二字姑且按照秋兴来看待,实则是一首战地之兴。全诗用语浅显,更像一首激昂的歌词。“刀痕夹落叶,弹孔驻流光”是诗中佳句。台儿庄确实发生过肉搏,刀痕非妄,夹落叶构思更是巧。刀痕之深,战况惨烈是其一,寓思念于落叶于此发兴是其二。后半段偏口号化,如“倭寇真蝼蚁”,其实这样的话不正确。日寇非常强,是以我们的胜利才更加珍贵。手撕鬼子可以休矣!尊重对手才是尊重自己,于史于今都应作如是观。
真实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共出动29万兵力,日军5万,中国军队伤亡5万,日军伤亡2万,因抗战期敌我平均伤亡比是1:8,所以我们伤亡是鬼子2.5倍的此役又称台儿庄大捷,痛切乎?!扯远了……首句“台儿庄”犯了律诗的大忌“三平调”,因为是地名,只能说不太好。

小贴士:三平调
近体诗一句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字,这样的句型称为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是近体诗的大忌,和孤平一样,是要打零分的。这个规定甚至成了古风的特别标志,唐以后近体诗盛行,诗人写了古风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标注,就在诗中用几处三平调。如杜甫的“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再如苏轼的“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可如台儿庄、金沙江这样的三平声地名怎么办?总不能改叫台父庄、铁沙江吧。这种地名个人觉得在五律中最好用“地名+仄仄”的格式,如“金沙江去海”,七律最好把最后一个平声字藏在“一三五不论”的三五两字处,如“终南山下一城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46:45 | 只看该作者
《九一八抵南京》
提前踏旅程,国祭抵南京。
冷雨潇潇下,旌旗猎猎鸣。
江流石不转,警报气难平。
降虏何曾悔,逢秋有恨声。

作品未标注新韵还是平水韵,依平水韵第五句三仄尾,虽然不是不可以,总还是不如依新韵工整。其实在我看来是可以新韵平水韵通押的。

赏析:这首小诗言语虽浅白,声韵工稳,文脉清晰。首联口语入诗亦非常和谐,“江流石不转”借用杜甫《八阵图》中句,以江中不转之石喻百年遗恨,心中郁结随警报声声不能平缓。降虏未悔,逢秋有恨。国祚方熙,吾辈当振!

小贴士:勿为游词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如是说。何谓游词?游词即浮夸虚假的言词。游词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或是浅显的叙说或是虚妄的口号,读者自然无法和作品心灵相通。话说回来,真实的生活并非只有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才能去写,而是通过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了解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后就能假他人之口,他人之眼发现和说出最真实的情感。以前的评诗里我也说过,最好的闺怨词都是大男人写的,那又怎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47: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monk 于 2018-11-29 22:44 编辑

《荷叶杯》
逆旅雨寒秋晚,肠断。透青衫。

此情终冷信终远,鸿渐。望长安。

——小词虽短,颇有韵味。“肠断”二字连系前后两句,使得秋雨与透青衫之间有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知他是秋雨湿透?知他是因肠断而泣泪湿透?引人品味。
信字可名动两解,音信,相信。鸿渐,典出《周易》《渐卦》:(1).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2).比喻仕宦的升迁。(3).比喻仕进于朝的贤人。联系“望长安”,无论是前一义还是后两义的引申,都可解。即使不知此典故,字面理解也不难。远字,后接鸿渐,有鸿雁渐飞渐远意象,颇有诗意与镜头感。望长安,随着鸿渐,“雁雁(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瞻望弗及”(诗经),则消失于长空,则只有远望长安方向矣…

此词运用诗意词语的多意多解性,注重典型意象的跳跃联接,令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引发了更多幽情远韵,意脉结构有尺幅千里之势!

相关引申——意象的跳跃组合

    但是,这首《荷叶杯》有个疑问——既是秋雨,缘何有鸿?是作者填词造境前后照顾不到?是白天下一天到傍晚转晴了,出现飞鸿?还是既有雨又有鸿?这就涉及了一个诗歌话题——

这里先举几个唐诗例子——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李商隐的《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由此可见,设想的两种雨与鸟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当然,探讨这并非最终目的所在,而是去探讨诗词意象的配合与诗意的空间问题。
如果是韦应物诗境情况,那么,词中“雨寒秋晚”的雨定是如同韦诗中的“微雨”,不然鸟(鸿)不可能轻易出现。这点也是次要的,而是因为后面的“透青衫”,微微秋雨至于透青衫,则暗示立于雨中非片刻也,只因有肠断事也。这样雨、青衫与鸿之间就有了时间上的跳跃。
如果是李商隐诗境情况,那么鸿之出现为晚晴后,词作者秋雨中独立,直到晚晴鸿飞仍然独立远望,则雨、青衫与鸿之间就有了时间变化前的空间跳跃组合。
不论哪种情形,这种意象的跳跃组合,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张力,拓展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深化了情感厚度与浓度的表达。
这种意象的跳跃组合,如同电影幻灯片的播放。电影胶片每一张都只是不同的、有一定连续性的照片,当放映机以每秒钟24张播放时,因为人眼视觉暂留的特性,就导致在人的视网膜进而头脑中就形成了连续的影像。诗歌意象也是如此,但是诗词意象的胶片是有限的,甚至是限定的,像这首《荷叶杯》,就三四个胶片。那么,如同电影,每个意象之间有一定相近性,相近越不同,画面越跳跃,空白越多,诗意想象空间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用这有限的胶片去“照”尽可能足够远的照片,形成意象的跳跃配合,这样诗意空间容量就足够大,正如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有句“咫尺应须论万里”,这是国画艺术的一个典型手法,也同样入诗法也!
当然,这种跳跃与空白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近乎割裂而无法在一首诗歌内统一,那么这种意象跳跃就是失败的,也谈不上美感。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荷叶杯,双调唱,宫调健捷激袅。用韵与句式复杂,音节曲折变化,宜于表现片时苦涩的沉郁的复杂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4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monk 于 2018-11-25 00:53 编辑

《水调歌头》
谁弹云水调,悠远起禅心。瞬息秋野千里,一窍出元神。
明月当空自照,浪底燃犀初点,渤海净无尘。
潮退看它灭,潮涌任它新。

风声动,霜钟响,幻归真。
蓦然惊醒,我是当世孽缘人。
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自在本来身。
骄傲追行者,洁白不如云。

——此词用意与东坡“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相仿佛,并依此演绎展开。形式采用神游——归魂形式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跌宕起伏、挥洒流动,选此水调歌头词牌很是恰切。

上片,谁弹云水调,悠远起禅心,借听曲生感写起,有似云水禅心拆开来用。佛法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作者从听曲这个缘而入,虽说不一定是刻意,但下意识的选择音声入手,也恰印证了《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指出的:各个世界根性利钝不同,娑婆世界众生确实耳根最利,观音菩萨正由此入道悟道,而成道后度化方式恰是典型的“寻声救苦”。反回来,词也一样,很多古诗词本就写的绝美,有些再唱出来听,又别是一种美感与陶醉,这也是音声的作用。
接下来,“瞬息秋野千里,一窍出元神”,实际这两句是个倒装结构,悠然起禅心后,作者来了个神游——元神出窍,瞬息游遍明月高照的秋野千里。这很符合元神、魂梦等的特点,岑参即有“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之诗句。
“浪底燃犀初点,渤海净无尘”,这句涉及了一个典故——燃犀。

《异苑》卷七记载: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有“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张孝祥《水调歌头》有“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只是,浪底燃犀初点,这句点染同用似不协调,燃为古语常用,如今也常用,点为现代语常用,既如此,则保留燃字即可,后两字可调。

“渤海净无尘。潮退看它灭,潮涌任它新”,再配合前面的明月当空,景象雄浑辽阔,净洁无尘。同时更可理解为海潮音之寓意。这个海潮音,一则喻指佛菩萨应时适机而说法的音声:“海潮无念,不违其时”。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为譬喻菩萨应化之音声。二则是修观音耳根圆通时,到了一定阶段后,就会从内在出现,而不是外界大海的海潮音的。

这个上片,除了第一句,其余皆为“神游”内容,营造了一个天风海涛、旷远莹洁的意象世界,精神世界似亦飘飘迥然出尘。

下片,“风声动,霜钟响,幻归真”,三个短句瞬间导幻归真,不做累赘语,不拖延到后句,承转上片劲健有力!“蓦然惊醒,我是当世孽缘人”,如同太白《梦吟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大梦觉醒,自嗟缘悭。而实际深层意思与其说是自叹缘悭,不如说是自愿选择,因为“何似在人间”?——“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似是认为这样才是“自在本来身”。
只是,这里的“无情禽兽”一词有欠思忖,这与主席《念奴娇 鸟儿问答》“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复”一句有所不同,一则同样粗语所立格局,此词涉及个人三观问题,主席此涉及当时国际形势与中苏关系;二则,禽兽无情恐怕冤枉禽兽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狗通人性,蛇报命恩;黄雀感戴,回衔三公官位之环,天鹅专一,严守终身伴侣之制……相比较之下,人往往做出了违反常规之事。所以,这个粗语委婉些更适合。
“骄傲追行者,洁白不如云”,这里的行者,词意本来很多,笼统的可以指佛教相关的人,可以指孙悟空,可以指行人,大致这些,具体何解,需要联系前后句进而整首词来看。按照前后句,自在本来身,云,似指自由自在会筋斗云的孙悟空倾向大一些。大意似说——尽管如上片到下片开头那样,返幻归真,我是人间孽缘人,但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这才是自在本来身,因此,即使远逊于孙行者的腾云驾雾本事,我还是骄傲地去追随似这样自由自在本真的人生。

反观上下片,作者一反上片出尘之境,以返回人间之心态一扫而尽,去过心中认定的人间自由。(这里我们不谈三观,只谈词)笔力回旋倒转,笔调流走自然,推到先前所树立高境,另创一世界,确实有力地展现了水调歌头的酣畅豪逸、跌宕雄放的声情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00:50:04 | 只看该作者
风云客、白衣客和五龙三位评委精心评析,甚是敬服。
您们辛苦了!再次致意,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3811

帖子

40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97
8#
发表于 2018-11-25 09:38:3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精彩一组,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9#
发表于 2018-11-25 13:09:32 | 只看该作者
amonk 发表于 2018-11-25 00:50
风云客、白衣客和五龙三位评委精心评析,甚是敬服。
您们辛苦了!再次致意,多谢! ...

老兄客气了。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2099

帖子

2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32
10#
发表于 2018-11-26 06:01:46 | 只看该作者
老A诗颇为大气呐。

那首荷叶杯不知不觉中戚戚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0 03:38 , Processed in 0.0819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