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析绝句叙事艺术中的留白手法

[复制链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09:4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析绝句叙事艺术中的留白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重言志抒情,虽是一个基本事实,但并不意味着诗中叙事因素的消亡。恰恰相反,在大量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叙事因素,即便是绝句。虽然很多学者都认为叙事在绝句中处于绝对弱化的位置,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漠视它的存在。它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留白”手法的运用,我们称之为“留白叙事”。

何谓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本是国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其作用在于留置艺术的想象空间,以无胜有。国画大师往往都是留白高手,方寸之地亦显江山之无限。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仅有一小舟,一渔翁,没画一丝水波,却让人感到满幅画卷水气淋漓。文学创作中亦是如此,绝句中的叙事便运用了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手法。

一、绝句在发展过程中其体制结构上的限制决定了运用留白叙事的必然性

绝句的由来,据说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按《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但是在唐代律诗产生之前,就已经有绝句了。至于这种形式的歌谣,历史更为遥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逸周书?周祝》篇。汉魏南北朝也多有五、七言形式的歌谣,如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中便收录有《古绝句》。以上例子大体具备了绝句的押韵形式,只是尚未严格律化而已。至隋,律绝开始出现,如无名氏作的《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已和唐以来的绝句完全一样。后人把唐以来有严格格律的绝句名为律绝,唐以前的没有严格格律的名为古绝,他们之间的过渡名为拗绝,其发展顺序为,首先是古绝,其次拗绝,再次律绝。绝句在句数上定型为4句,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绝仅20字,七绝仅28字。故周啸天指出:“绝句体的天然局限,是体制的短小。”这种限制决定了诗人在叙事时无法陈说清楚整个事件的全部元素,决定了其叙事运用留白手法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二、留白手法在绝句叙事的三种结构形式(连线型结构、断线型结构、焦点型结构)中的具体表现状态

1连线型结构中的浅隐状态

所谓“连线型结构”,是指绝句的叙事要素基本齐全,有比较完整的故事内容及情节。在这种结构中,留白手法呈现出浅隐状态。因为体制的短小,在一般情况下,绝句叙事很少采用这种结构,但并非完全没有,下面略举几例。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叙事极为完整,有人物:寻者、童子、隐者;有地点:大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是典型的连线型结构叙事,留白手法呈现出浅隐状态,读者稍加思索便能领悟得到具体的留白内容。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主要描述的人物,但全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交待,外貌、年龄、学识、品质、隐居原因等等因素全都不明,另外,寻者为何要寻,隐者是真的上山采药还是有意避之,寻者寻隐者不遇后的心态、情感如何,这些问题都隐在诗句的背后,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全诗写隐不见隐,却又巧妙道出了隐者的生活及情趣,景外有象,给人遐想无限。这正是留白叙事的妙处。

再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从清明时节的天气、环境及氛围起笔,写到路上的行人由此产生的悲伤情绪,再写到行人排遣心中悲伤情绪的饮酒心理及行为:借问牧童,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个叙事要素非常完整的小故事,时节、环境、氛围、人物及其心理、事件内容与情节一应俱全,而且,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十分完整,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全备。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留白空间了,但读者只要细心领悟,还是会发现留白手法的痕迹,如行人为何欲断魂,因为在我国古代,清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照例该亲人团聚,或祭扫坟茔,或踏青游春。而这位行人却清明难归,独在异乡为异客,当然是欲断魂了。这层意思诗中没有明说,限于篇幅也不可能明说,读者需要自己思索才能明白。又如行人如何问讯,如何找到杏花村酒家得以避雨、饮酒、消愁,然后又如何,这也是此诗留给读者的艺术想象空间。

2断线型结构中的显性状态

所谓“断线型结构”,是指绝句叙事虽然有人物甚至环境、气氛描写,但在事件情节发展上只抓取重点场景或关键细节进行叙写,事件是断续的、不完整的,留置了大量的艺术空白,读者需借助想象加以完善和丰富。在此结构中,留白手法呈现出显性状态,读者一看便知晓留白的艺术空间。

如白居易的绝句《夜筝》便是典型一例: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此诗与《琵琶行》应属同一题材,都是叙写白居易与歌女(乐妓)的故事。《琵琶行》属七言乐府,全诗88句,共616字,作品以诗人秋江送客开端,详细叙述了江边偶遇琵琶女的情景以及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并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遭受打击、贬斥的郁愤悲凄之情。绝句《夜筝》只有28字的容量,不可能如此来写,此诗首句交代了人物:筝女及观众(当然是诗人自己),环境及时间:明月夜。在事件情节上,诗人只选取了两个关键场景:一是“闇低容”的筝女“自弹、自感”;一是“弦凝、指咽、声停”的无声顷刻。 “自弹”,点明筝女演奏得心应手,技艺高超;“自感”,点明了筝女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倘无“自感”,焉能感人,限于体制,筝女虽不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凄苦身世,但“闇低容”三字,已使读者想象无穷。至于如何“自弹、自感”,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思接千载,神游万仞。 第二个场景叙写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指咽、声停”六字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引起读者想象那筝曲的无比美妙。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取一顷刻,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再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抒情寓叙事之中,只抓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关键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进行叙写。诗人因“见秋风”而思亲,又因"意万重"而无从下笔,还因托"行人"之便而匆匆草就。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最终通过这“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现了出来。至于其他叙事因素则用留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

3焦点型结构中的大显状态

所谓“焦点型结构”,是指绝句叙事可能有人物甚至环境、气氛描写,但在事件内容情节上只凸显焦点,无任何明显的叙事叙写,事件是呈点状的,隐晦的,极不明显,绝大部分都是留置的艺术空白。在此结构中,留白手法呈现出大显状态,十分清楚。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运思细密,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事、情。首句描写午夜之景:落月、啼乌、满天霜,环境幽暗静谧;次句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愁思;这两句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字写六景。后两句只写了事件的焦点:卧听山寺夜钟。落月啼乌、寒夜霜天、江枫渔火、客子孤舟等景,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其神韵。“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清寥,而且揭示了诗人听钟时的千般感受。它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唯此,“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景物画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此诗叙事是一种典型的焦点型结构,诗中无一处明确的叙事内容,全诗事件隐于诗句之中,即通过焦点“卧听山寺夜钟”叙写、表现诗人泊舟在外的思乡之愁,从而为读者留置了大量的艺术空白。

三、留白叙事扩大了绝句欣赏的艺术空间,能够引发读者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使绝句的意境更加深远

绝句中的留白叙事并非没有叙事,而是以无衬有,以有衬无,有无相应,反见其妙。它的出现和运用,有着坚实的古代文艺理论基础,古代文论家一再强调: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语言必须精警含蓄、言简意丰,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作者只负责引发,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把欣赏与创作相互联结,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如果作者轻视读者的能力,妄图以全知者的角色来代替读者思考,作品过于直白、彻底,就过犹不及了。要给读者一定的艺术想象空间,如内容太满,则余味全无。

可以说,留白叙事扩大了绝句欣赏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无”中生“有”,“虚”处见“实”,能够引发读者调动全部经验、知识、感受,乃至整个心灵进行再创造。留白叙事的空白处正是读者思维延伸之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给读者更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使作品意境变得更加深远。




作者简介:艾瑛(1971-),男,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96
沙发
发表于 2017-12-30 12:54: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月求衣 于 2017-12-30 12:55 编辑

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96
板凳
发表于 2017-12-30 12:54: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获益匪浅!谢谢风云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地板
发表于 2017-12-30 17:08: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喜爱的人面桃花句也是电典型的叙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142
5#
发表于 2017-12-30 19:51:3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并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419
6#
发表于 2017-12-30 22:48: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风云兄弟这篇转载很好!第一次看到关于绝句结构的几个“型”~对“断线型”举例,我个人觉得,白居易那首不属于断线型,依然是连线型。因为它没有“断”。真正断的,是笔断而意不断的~跳转: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看看第三句,比较一下文中白居易的第三句~另外,枫桥夜泊这首,是作者进京赶考不第,返程夜宿寒山寺外的枫桥与江椿桥之间的船上,表现的并非“思乡之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326

帖子

31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7#
发表于 2017-12-31 00:05: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9:37:3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的讨论热情都很高!
A兄的例子很是!五龙大哥研读的精细!白居易那首我也同感。只赤壁应是半叙半议的咏史诗。

王昌龄的一首也很经典!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8 03:31 , Processed in 0.0685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