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气堪悲未必然

[复制链接]

69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8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00: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字密码》一书说,“秋”字在曱骨文中是一只蟋蟀或者是一只蝈蝈的造形,其发言大概也是从蟋蟀的呜叫拟声而来。在中国北方,阳历八用蟋蟀成虫出现,九月盛行,随着秋尽也就死亡了。可以说蟋蟀完全是一种秋天的呜虫,所以古人用其蟋蟀的造形,后来又加上一个火字,表示“禾谷熟也”,进而表示秋天的意思。由于此字笔划过多,到了小篆只用了原文的一半左边一个火字,右边一个禾字,楷体在隶化过程中,将左右颠倒,成为现在的秋字。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烟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每当我们看到秋字的时候,往往可以随口吟出许多这样空灵凄美的关于秋的句子。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都有秋的情节。这大概是因为秋天,收获着并凋零着,成熟着也结束着。眼看着青翠了一夏的绿叶,在慢慢地变黄,风一吹就飘落了,宛如一声声轻轻的叹息;蝉也在发出最后一个清脆的音符后,悄然跌落枝头;蟋蟀的叫声也于急促中透着悲凉,仿佛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繁华正在逐渐落尽,所有的辉煌都将过去。秋天, 毕竟是一岁将尽、万物凋零的季节。也许是秋的这一让人哲思感伤的意境,让古代文人才子们大都乐于悲秋,伤秋,悯秋,浅吟低唱秋的悲凉。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其实,古人对秋的感悟,也不都是悲凉的。唐代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就透着一股清新。刘禹锡说的更直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中的“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的诗句,则是把对秋天的乐观态度表达到了极致。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对秋天的不同感悟,更多的是与人们的即时心境有关。屈原在《九歌·湘夫人》 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其实更多的是描述他自己的心情。薛莹的“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显然也已经超出了对秋天本身的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只不过是大自然演变着的千古不变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的。任何一个季节是美好还是凋零,全在于人们自己的感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大都可以经历几十个春秋,可以在一次次的春去秋来的更迭中感怀、体悟生命的历程。当我们面对秋天的时候,当我们吟咏古人的那些穿过了历史的文化长廊,象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浩瀚的文学星海里,闪着迷人的光华的诗句的时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秋天,学会咀嚼生活中的滋味,让自己的生命,在春去秋来的变化中思索、沉淀,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7238

帖子

74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65
沙发
发表于 2011-10-31 21:29:15 | 只看该作者
清风爽籁堪醒酒,淡月疏岚好入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387

帖子

153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8
板凳
发表于 2011-10-31 21:34:52 | 只看该作者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今年我们这秋天又回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3 12:30 , Processed in 0.1285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