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华诗词论坛《[公告]〈荔园杯〉全国格律诗词大赛评选结果公布》跟贴
来源:http://bbs.zhsc.net/dispbbs.asp?boardid=123&Id=541991
作者:漫步者
等级:离职功勋诗友
Post By:2009-10-19 10:26:00
黄重远(深圳) 新中国六十周年感赋
一面红旗国共和,中华大地总欢歌。
卅年风水轮回转,六秩春秋复合过。
南北经商囤玉帛,东西携手化干戈。
川流不尽青山笑,科学兴邦福祉多。
这首获得一等奖的诗写的实在是不怎么样!这样的水平可以获奖,那闭着眼睛在中华诗词论坛里摸吧,保证你百分之九十以上摸到的诗作都是超一流的,都是应该有资格获得超一等奖的。我不会对这位作者有任何的贬低和责怪,他写的水平如何不重要,那是他个人的问题,重要的是这样的诗是不是一种写作的标尺?这样的写法是不是可以效仿的?奖金多少实在是不足挂齿,但推荐这样的作品为一等奖,实在是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一种伤害。也是对众多热心于古典文学古典诗词创作的朋友的一种打击。是评委们白痴还是有意误导众多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我严重质疑!最可笑的是这位评委的评语,强行往这首诗上贴金,贴的也太没艺术性了,欺负我们中华无人是不是?
首先我要问,为什么举办的是“格律诗词大赛”而不是现代诗歌大赛?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更直白一些文体的大赛?我们可以这样善意的理解,这是举办单位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发掘国学中的珍宝,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文化是从那里来的,我们文化的底蕴源于何处。我们善意地理解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但这次评奖结果却给出了让我们非常倒胃口的结果。这是弘扬国学吗?那位评委大人----广东诗词学会理事、深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先生,你的名头好吓人啊,但是我想问你,您懂得什么叫做格律诗吗?您千万不要说你知道了怎么样的平平仄仄的格律形式就算懂得了格律诗,千万不要说诗里写了歌颂祖国就是一首好的格律诗。我只喊一句“我爱中国”,相信比这首得奖的诗更简单明了,更蕴意深沉,你否认吗?诗意的好坏,是需要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形式在这次大赛中要求的就是格律诗。
格律诗不是儿歌,格律诗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平仄合律就算是了。格律诗是一种高端的文学艺术形式,洗练、精致、音谐、律美,含蓄等是它的基本要求,起承转合、立意、命题、谋篇、造句、炼字、修辞、引典等是他都要求精准佳构的。格律诗的体裁,决定着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韵味不同于现代诗歌,要有古典美的韵味。评委对这首诗的点评是“全诗构思新颖,语言洗练”,很可笑,它新颖吗?很老套的写法,全无新意啊!构思构的是什么?什么叫构思?那就是立意,立意而后要谋篇。“新中国六十周年感赋”是个很大的题目,而作者侧重写的是什么?“南北经商囤玉帛”眼睛看的是钱是财富了。既然写共和国的成长,看不到建国的英雄血吗?看不到人民共和国努力变革图强的风尚吗?那颔联却把这变化归于“风水”的作用,颔联的下句几乎没什么意义。这一联,从写作上也属于合掌了,这属于诗病的。
在这里特别注意到,这位评委对格律诗的术语很是错误。把“颔联”称为“颈联”,而把“颈联”又叫做“腹联”,非常的不认真!“腹联”的说法,是只有在排律中才有的称呼。初学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七律的四联分别是“首联(起联),颔联(承联),颈联(转联),尾联(结联)”。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术语的规定是格律诗的入门工夫,这位评委大人是真的不懂呢,还是有意误导我们?这种不认真的态度,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吗?你的名头决定着你的言论是有影响的,你对学术上的不认真,会误导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知道吗?评委还说了这首诗“几乎无一字可以更替”,真的那么完美吗?评委大人听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经典之句吗?评委大人听说过贾岛的关于“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这连小学生都知道关于“推敲”的故事吗?对于词句,格律诗最讲究的就是“炼字”,这首老干体式的诗歌,苍白无味,毫不含蓄,字句罗嗦,这难道真的就是您形容的那样百炼成金了?您千万不要逗我笑哦!其实我已经笑不出来了,我感到悲哀!如果评委大人不是有意歪曲什么叫做格律诗,如果评委大人不是强行的指鹿为马,建议你放下身段重新进修一下关于格律诗的基本知识。你那个名头,不要也罢,很害人哦。
全国性的诗赛,必然有全国性的影响。对于这次大赛的结果,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伤害,我深感失望和遗憾!
附:大赛评委、广东诗词学会理事、深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林锡彬先生点评:
荔园杯全国诗词大奖赛终于落下帷幕。作为评委之一,说实在的,我觉得最难的应该是对于一等奖作品的酌定。为什么呢?首先,是来稿量大,能让评委意见比较集中的作品较少;其次,评委们的完美意识太强,开始时几乎非李杜之诗不评了;第三,评委之中,血气方刚者众,意见不谋合时多,吵得脸红耳赤。其实,这种情形是非常正常的和非常有必要的。没有这种情形的发生,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评奖过程,是评委们自我考试自我砥砺的过程。正当大伙为一等奖候选作品发愁的时候,评委主任老许从入围的稿子中发现了这首诗,也让大家刮目相看。
诗一开头,“一面红旗”四个字,认定红旗为开国最主要的特征,也便认定了开国的时间,即距今六十周年,紧紧扣住征文主题;“国共和”三个字,表述了这个文明古国,走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纪元。真是手起刀落,干净利索。第二句,作者用了一个“总”字,概括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的文化特征。那时候,几亿人,服从于一种思维,人云亦云,自然人唱我唱大家唱。“总”是高唱赞歌。没有那番阅历的人,实在写不出这种味道来。
颈联是全诗的诗眼。“卅年风水轮回转”,一九四九到一九七九年三十年间,政治搞斗争,生产搞浮夸。国家有成功,也有反复,后来又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用“风水轮回转”,比喻贴切。“六秩春秋复合过”,新中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六十年,人民饱尝了苦辣酸甜,尤其是有了(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发展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让老百姓终于觉得苦尽甘来。“复合过”表述适度,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历史认识水平,充满了社会哲理。
腹联是对于改革开放成就的讴歌。“南北经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囤玉帛”,形象地表现了社会成就。有积累,当然就逐步地富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说过:“到本世纪末,让人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吗?“东西携手化干戈”,东和西,是个相对概念,内指民族团结,或者两岸合作;外指国际合作,都可以。“化干戈”,讲和谐,反战、反恐,一心求发展,非常符合时代精神,对读者将起教育作用。文学上“化干戈”对“囤玉帛”,属妙对。这样,整个社会面貌及国家形象都由这十四个字反映出来了。
尾联的构思,虚实结合,展示未来。“川流不尽青山笑”,意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含蓄地写出了大浪淘沙,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末句用“科学兴邦”直白来说,就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建设祖国,一定能达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全诗构思新颖,语言洗练,几乎无一字可以更替;它明白晓畅,人人一读便懂。明白得让人不服气,却又让人有“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来呢”的无奈。其中的沧桑味,仔细咀嚼它,还有几分俏皮呢!真是“成如容易却艰辛”。
深入浅出,富有哲理,这样的作品实在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