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思禅画(二)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2583

帖子

29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22:2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我是侍者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的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耳。



12-文殊现身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

  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13-有我在

    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两人友谊非常亲密。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时才出家,比云岩大了十一岁。有一天云岩禅师生病,道吾禅师便问道:‘离却这个壳漏子,向什么处,再得相见?’
    云岩禅师毫不迟疑的道:‘不生不灭处。’
    道吾禅师不以为然,提出不同的意见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禅师说后,也不等云岩的回答,就提起斗笠往外走去,云岩禅师便道:‘请停一下再走,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禅师答道:‘有用处。’
    云岩禅师追问道:‘风雨来时,作么生?’
    道吾禅师答道:‘覆盖着。’
    云岩:‘他还受覆盖也无?’
    道吾:‘虽然如此,要且无漏。’
    云岩病好时,因渴煎茶,道吾禅师问道:‘你在作什么呢?’
    云岩:‘煎茶!’
    道吾:‘煎茶给谁吃?’
    云岩:‘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云岩:‘还好,有我在。’

    云岩和道吾是同门兄弟,两人道风不同,道吾活泼热情,云岩古板冷清,但两人在修道上互勉互励,彼此心中从无芥蒂。他们谈论生死,有道在生灭处相见,有道在无生灭处相见。生灭与不生灭,其实在禅者心中均一如也。道吾拿一斗笠,主要是让本性无漏也,房屋漏水,茶杯有漏,皆非好器,人能证悟无漏(远离烦恼),即为完人,病中的云岩,论生死,非常淡然;论煎茶,‘还好,有我在!’如此肯定自我,不随生死,不计有无,此即禅之解脱也!



14-自伞自度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便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15-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16-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17-高与远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18-夜游

    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他不惊动别人,就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才看清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的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但自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个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仙崖禅师者,把禅门的教育特色,发扬到了极点。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就算棒喝、磨炼,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19-我也可以为你忙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禅僧答道:‘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过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份谦虚,不敢直下承担,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不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打入克契禅僧的心中,禅僧克契立刻言下有所悟入。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的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当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人我,不是要分得那么清楚!



20-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21-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22-大颠与韩愈

  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陈“谏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

  ‘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这则公案是什么意思?韩愈问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识经验,对时间想做一番的计算,事实上,时间轮转不停,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命不断的轮回,扣齿三下,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除了语言、文字外,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认识自己无限的生命,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存在。



23-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24-千古楷模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25-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26虚空眨眼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的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吾人生活中,所最注意关心的皆人情上事,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每日患得患失,不是计较金钱,就是计较感情,钱关情关之外,还有恭敬关,终日要人赞美,要人行礼,要人看我一眼,比之虚空,虚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虚空眨眼?法身真理,犹若虚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两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肃宗不解,难怪南阳国师要问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27生活的层面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粗气,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这个名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满的说道:“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
  朱友峰非常生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就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广圄禅师说后接着又说道:“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的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

  广圄禅师的一席话,终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禅,有高调,也有低调



28

  ··了无功德··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及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禅师,并且问法说:‘我这样不断地行善,会有什么功德?’

  “了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


  事实上,梁武帝的善行,岂是毫无功德?禅师所说的了无功德,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并不存在一般事相上“有无”对立的观念,我们唯有通过了“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到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是可有是可无,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这种超越向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29

  ··国师与皇帝··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30

  ··本空非有··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


  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music:http://www.shilongsi.com/5.mp3]右击这里下载音乐[/musi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GNIHTAEESTONNACIDRIB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69
沙发
发表于 2007-3-13 23:06:56 | 只看该作者
总能学到些东西…………
DNIMRUOYNILLAST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4032

帖子

45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94
板凳
发表于 2007-3-29 17:48:08 | 只看该作者
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家山紅葉落    不染舊時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9 20:38 , Processed in 0.0712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