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4万
论坛元老
::: 在 江楼望雨 的贴子提到 ::: 观点的碰撞,是很自然的事情。此等平心静气的讨论,有助于彼此了解。 再赘述几句。 一、所谓“白话入诗”的“入”字,融入也。既曰融入,就有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还是赞同鲁迅先生 的拿来主义。文言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尽管“五四”运动一场飓风把它吹了个稀里哗啦,白话文取代了文 言文,但若干文言词语还是融入了白话之中,但那主体可就是白话了。诗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体 裁,其主体历来是文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怕还会是这样。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管怎样变化,文言是 不会再成主流的。看当今的诗词,不也是白话甚至口语逐渐融入吗?这是个大趋势。不管你怎样抵制,该来的 总是要来。
这里又涉及一个诗词写了给誰看的问题,小圈子还是大圈子?阳春白雪就是小圈子的专利?文言古 语就是阳春白雪的特征?大圈子就只配下里巴人?我看不尽然。
二、诗词韵律的改革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新韵、旧韵(平水韵)现今已地位等同,各行其是。我这里讲的是旧韵中的同韵部通押。它和新韵还不是一码 事。新韵自有新韵的好处,旧韵也有旧韵可留的理由,但那旧韵非得一韵到底的试帖诗式固执,却是必定会被 革除。
当今许多诗词刊物,已早就不理他那一套了,唯有一些文学网站的个别编审,还在显示自己的正统和高明。
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从话语看,辛老夫子对此也是不以为然的。更何况赋的还 不是甚么“新词”,拼凑“旧调”而已。盛海耕先生的《当前旧体诗情思的三种倾向》一文刊于《中华诗词》2>011、1期。
这种讨论的最后结论恐怕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哈!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60
413
中级会员
::: 在 江楼望雨 的贴子提到 ::: 再答才尽更断笔朋友:1、“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跟用文言和用白话有关吗?用白话照样可以>去适应诗词的“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啊!再说,鄙人提及的只是“融入”,而非“取代”。
2、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得以情绪宣泄”,写出来的东西何必发刊发网?夹到纸质日记本里算了!期望引起更多>更广的共鸣,这跟追名逐利没关系吧?
3、对新韵旧韵的问题本人未涉及,这里说的只是用旧韵是否必须一韵到>底的事,纯系技巧的讨论。
4、“为赋新词强说愁”,非格式问题也。问好!
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来咱们已有了共同认可的观点;至于足下“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足见高明。>在下却很难免俗。
1277
3万
超级版主
888
1万
版主
25
361
364
::: 在 渐远 的贴子提到 ::: 这道淹菜都从咸酸泡得淡乏无味,现在诸位又闲极无聊的加点盐加点醋,... 佩服诸位几年来的坚韧不舍啊!
234
7238
7465
105
3807
3938
::: 在 疏帘淡月 的贴子提到 ::: 文与白,形而下;神与性,形而上。 求其上,何顾其下?文白可不辩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3 01:22 , Processed in 0.0841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