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江楼望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诗(词)随笔

  [复制链接]

1122

主题

4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16
QQ
11#
发表于 2011-12-15 10:16:12 | 只看该作者
::: 在 江楼望雨 的贴子提到 :::

观点的碰撞,是很自然的事情。此等平心静气的讨论,有助于彼此了解。
再赘述几句。
一、所谓“白话入诗”的“入”字,融入也。既曰融入,就有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还是赞同鲁迅先生
的拿来主义。文言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尽管“五四”运动一场飓风把它吹了个稀里哗啦,白话文取代了文
言文,但若干文言词语还是融入了白话之中,但那主体可就是白话了。诗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体
裁,其主体历来是文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怕还会是这样。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管怎样变化,文言是
不会再成主流的。看当今的诗词,不也是白话甚至口语逐渐融入吗?这是个大趋势。不管你怎样抵制,该来的
总是要来。
实话实说,本人从事的工作一直关于外国语和现代汉语。所以,这一点你说的不无道理。可文体有文体的特点和使用语言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既然你承认诗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体裁,我想,你也能同意诗词保留其特殊性的用语措词形式,包括特殊的修辞效果。何况,语言的使用本就是使用者来决定的,谁也无法抵制其变革。
这里又涉及一个诗词写了给誰看的问题,小圈子还是大圈子?阳春白雪就是小圈子的专利?文言古
语就是阳春白雪的特征?大圈子就只配下里巴人?我看不尽然。
从没有人认为小圈子等同于阳春白雪;大圈子等于下里巴人。至于诗词写给谁看,那要看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了。至少,在我看来,若不需要博得什么虚名虚利,那么在意读者数量有啥意义呢?诗词创作本就是很主观的事情,能被人理解,固然是幸事;若无知音,自身得以情绪宣泄,也是好事。至于圈子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诗词本身水准,恐怕更多来自于性格和为人吧。
二、诗词韵律的改革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早就开始了。
新韵、旧韵(平水韵)现今已地位等同,各行其是。我这里讲的是旧韵中的同韵部通押。它和新韵还不是一码
事。新韵自有新韵的好处,旧韵也有旧韵可留的理由,但那旧韵非得一韵到底的试帖诗式固执,却是必定会被
革除。
是否必定,看需要吧。既然我压根没想着去承担啥振兴发展推广的重任,自然不必关心这个必然。何况,尽管我普通话国家一级,但我更喜欢方言阅读诗词,新韵我无碍,旧韵照样能读明白。
当今许多诗词刊物,已早就不理他那一套了,唯有一些文学网站的个别编审,还在显示自己的正统和高明。
呵呵,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至于后面的话,何必这样用词呢?都是业余,没谁更正统更高明。
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从话语看,辛老夫子对此也是不以为然的。更何况赋的还
不是甚么“新词”,拼凑“旧调”而已。盛海耕先生的《当前旧体诗情思的三种倾向》一文刊于《中华诗词》2>011、1期。
呵呵,这一佐证,仍是一家之言,可信可听,也可等闲视之。“为赋新词强说愁”,焉知不过是练习格式呢?所以啊,我一向跟朋友们说,读别人的诗词,千万别动辄对号入座,呵呵!
这种讨论的最后结论恐怕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哈!问好!
正是!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413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3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0:49:16 | 只看该作者
再答才尽更断笔朋友:
1、“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跟用文言和用白话有关吗?用白话照样可以去适应诗词的“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啊!再说,鄙人提及的只是“融入”,而非“取代”。
2、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得以情绪宣泄”,写出来的东西何必发刊发网?夹到纸质日记本里算了!期望引起更多更广的共鸣,这跟追名逐利没关系吧?
3、对新韵旧韵的问题本人未涉及,这里说的只是用旧韵是否必须一韵到底的事,纯系技巧的讨论。顺便说一句,阿拉普通话半拉架,更勿论卡不卡级了。惭愧!
4、“为赋新词强说愁”,非格式问题也。
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来咱们已有了共同认可的观点;至于足下“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足见高明。在下却很难免俗。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2

主题

4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16
QQ
13#
发表于 2011-12-16 11:14: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首先道个歉,是我表达上不够清晰,让您误解了我的意思,问题在我,不在您。
::: 在 江楼望雨 的贴子提到 :::
再答才尽更断笔朋友:1、“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跟用文言和用白话有关吗?用白话照样可以>去适应诗词的“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啊!再说,鄙人提及的只是“融入”,而非“取代”。
古汉语词汇基本格局是一字一词,所以,在有限的字数限制下,自然可以比现代汉语主要以双音节词语为主的组合更能铺排出较大的意象组合及联想效果。白话文自然也能达到很不错的修辞效果,我的意思主要是从容量来说的。另外,我也没说你的观点是取代,你可以再看看我的言论。我完全赞成“融入”,融不融是取向,效果好不好则是水平问题了,另当别说。
2、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得以情绪宣泄”,写出来的东西何必发刊发网?夹到纸质日记本里算了!期望引起更多>更广的共鸣,这跟追名逐利没关系吧?
呵呵,我并不是指出谁在追名逐利,我只是说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发在网络上或刊物上,当然是求得共鸣而成为同好,但这本身并不需要设定人数吧?能有共鸣当然好,没有也无妨啊!自我宣泄作为出发点,能有三两个知音岂不是美事?把东西夹在日记本,是没法得到知音的。我的意思不过是认为诗词写作的主观性恐怕远胜读者阅读需要的客观性。何况,生活中未必都有知音,于网络上寻求一二,也不是什么不妥的事情,以诗论诗,以诗结缘,本也是雅事之一嘛。
3、对新韵旧韵的问题本人未涉及,这里说的只是用旧韵是否必须一韵到>底的事,纯系技巧的讨论。
是的,我也没展开说。用韵是技巧,也是个人习惯,各人眼中的美感也是不同的。
通篇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肯定有鄙陋之处,见谅。
4、“为赋新词强说愁”,非格式问题也。问好!
我的意思是,有些东西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强说愁,但在我们并不了解其创作意图的前提下,不合适轻易下结论。或许人家不过是在练习格律形式,在逐渐培养自己诗词语感,本身却没有字面上显现出的所谓愁呢。何况,借古意之说愁来言状现实之郁结,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我们以为人家强说愁的文字,恰好正是人家自己心中最以为贴切的表达形式呢。
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来咱们已有了共同认可的观点;至于足下“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足见高明。>在下却很难免俗。
呵呵,这点您就误解了,我根本算不上什么高明,不看那些刊物,只是我的阅读习惯,我可能更老套一点吧,还是喜欢阅读纸张泛黄的书籍。呵呵!我本就是个大俗人,若您觉得自己不能免俗,那不正好是一类人吗?呵呵~

其实,您谈的问题,这些年屡见不鲜,各种说法都有,也各自有各自的大家学者压阵。不过,实际上,还是个和而不同,各自都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延续的途径。我以为,兼容并蓄,多方位尝试,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因为,至少我觉得,在写作诗词过程中,我能得到熏陶,也有审美的享受,以及构思的愉快。那么,在明确自己写作目的以后,多样的选择或许能带来多样的愉快和享受呢!

很有意义的探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14#
发表于 2011-12-18 09:40:1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诸位的讨论,很有意义,诸位老兄说的都很深入~~~

其实白话入诗自是未尝不可,之前写诗写词也偶尔有几首这么去写的,也不觉得别扭。只是个人态度基本偏于古语,不废现代语,同时在创作中偶尔的追求这两种的融合统一。李清照和其他一些词人的词有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白话,或者严谨的说,有几篇词作用了当时一些白话词语方言。我是喜欢圆融无碍的,于诗词也是,用韵尽量追求于古于今都严格符合,用语呢,也偶尔这么尝试。当然,更多数时候还是凭心而写,并不刻意要定是什么类语言,或者要树立什么。
但在日常写作中,这些并非刻意去做,有时只是潜意识的,因为每人的创作态度与出发点并不一样,这个东西,不能去强求,也不能说要有人去引领;杜甫那时只是按照自己的态度去创作,何尝要去时时刻意倡导引领呢,他之所以做到了引领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所以,现代诗坛如果有谁说想要引领什么潮流,可以去研究这些因素,应该有收获的,这比单纯的呼吁和褒贬要有益得多。不过,绝大多数人,我相信并不关注这些的,或说致力于这些的~~

至于用韵,个人爱好与习惯罢了。

至于说情思与创作倾向,这个本不可强求,别人创作的初衷和创作时所持的态度,也无法去评论和强求。
不过,如果把《诗经》弄懂之余,再把《楚辞》也弄懂,尤其是《离骚》弄懂了,这个话题就不难理顺和解决了~~~~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这爱那无人怪;只要做到萝卜是萝卜,白菜是白菜就好;或者,像笔兄说的,谁要刻意“萝卜炖上白菜,别有一番味道”也未尝不可。但最基本的,做到各自得当罢了,不得当,哪个味估计都不好吃,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5
15#
发表于 2011-12-18 12:58:13 | 只看该作者
别的不说,关于白话入诗,唐人宋人早已这么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361

帖子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16#
发表于 2011-12-19 22:31:42 | 只看该作者
这道淹菜都从咸酸泡得淡乏无味,现在诸位又闲极无聊的加点盐加点醋,让它又是酸又是咸起来了
佩服诸位几年来的坚韧不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413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3:00:43 | 只看该作者
::: 在 渐远 的贴子提到 :::
这道淹菜都从咸酸泡得淡乏无味,现在诸位又闲极无聊的加点盐加点醋,...
佩服诸位几年来的坚韧不舍啊!
没臭就好。否则,真的掩鼻而过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7238

帖子

74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65
18#
发表于 2011-12-25 14:30:10 | 只看该作者
能够让各位各抒胸臆,足以说明这个话题的分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807

帖子

3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38
19#
发表于 2011-12-26 12:19:10 | 只看该作者
文与白,形而下;神与性,形而上。
求其上,何顾其下?文白可不辩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413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 20:07:58 | 只看该作者
::: 在 疏帘淡月 的贴子提到 :::
文与白,形而下;神与性,形而上。
求其上,何顾其下?文白可不辩也。
辩,抒见而已;其下,似乎亦非细事。语言习惯毕竟在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3 01:22 , Processed in 0.0841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