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李商隐几个七律诗中对仗的疑惑

[复制链接]

37

主题

261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0:1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教于方家:
1、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三字是应当如此分节吗?如是,则对仗如何评价?又,翼:名词,通:副词。词性不同,对仗可否?
2、梦为远(副)别(动)啼难唤(动),书被催(动)成(副)墨未浓(形)。颔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3、晓镜但愁云鬓改(动),夜吟应觉月光寒(形)。颈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4、红楼隔雨相望(副、动==动)冷(副),珠箔飘灯独自(副、形==副)归(动)。颔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2

主题

4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16
QQ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 11:46:48 | 只看该作者
1、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三字是应当如此分节吗?如是,则对仗如何评价?又,翼:名词,通:副词。词性不同,对仗可否?

古汉语并无“一点”这个词语,所以是“一/点通”。至于词性,古代很多律诗中的对仗并不像对联中的严对那么严苛的,变通极多。

2、梦为远(副)别(动)啼难唤(动),书被催(动)成(副)墨未浓(形)。颔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3、晓镜但愁云鬓改(动),夜吟应觉月光寒(形)。颈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动词和形容词对仗本是常见,因汉语语法中动词和形容词均可做句法结构的谓语,至今仍有理论术语将二者合称为“谓词”。
至于“远别”和“催成”,不必分开来解读,当整体来看便可。

4、红楼隔雨相望(副、动==动)冷(副),珠箔飘灯独自(副、形==副)归(动)。颔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冷”非副词,是形容词,自然对以动词无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96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 20:04:20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7

主题

9547

帖子

954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47
地板
发表于 2012-10-2 21:03:10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松柏先生,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5#
发表于 2012-10-2 21:30:48 | 只看该作者
::: 在 雾中松柏 的贴子提到 :::
求教于方家:
1、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三字是应当如此分节吗?如是,则对仗如何评价?又,翼:名词,通:副词。词性不同,对仗可否?
通也可以理解为有名词之意,比方说理解为感通、感应;
2、梦为远(副)别(动)啼难唤(动),书被催(动)成(副)墨未浓(形)。颔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此须整句得看,因为这组句子成分很是完整——梦因为远别而如何如何,书乃是被翠城而如何如何;另,“远别”——别是“远”别,书成是被“催”成的,“远”与“催”分别修饰了“别”与“成”的状态,不能视为是过宽。字词本身放在诗句里,还需要看其具体做了什么成分、修饰了什么成分,才能更好的辨析对仗是否精工的。
3、晓镜但愁云鬓改(动),夜吟应觉月光寒(形)。颈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诗的语言用字有时活用状况甚多甚是灵活,这是中国古体诗的一大特色,也是诗语见功力的一处,老杜七律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虞罗自各虚施巧,春雁同归必见猜;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这些对仗可悟个中消息~~~
4、红楼隔雨相望(副、动==动)冷(副),珠箔飘灯独自(副、形==副)归(动)。颔联,对仗中的实词词性可以如此宽吗?
依前,相望与独自分别是冷与归的修饰成分。

个人感觉,七律到了老杜和李商隐手里,在诗的字词组合、语句的安排运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初唐盛唐和其他一些七律做手那,多还是句子成分的简单组合,到了杜、李手里才有了质的飞跃,读的神了体会多了越发感觉这一点,也可搜索相关论著,有专门论述这一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261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0:24:22 | 只看该作者
统谢各位回复。此种讨论使人受益甚多。

总体而言,风行的诗词理论书籍中关于对仗的论述都注重讲词性互对。鲜有提及形容词可以与动词成对的。王力的书和吴丈蜀等人的书都是如此。工对不仅是词性必须同类对等,同词性字的小目也要同类。即使是谈到宽对,也只是从句子结构和同类词性异类小目为例,而没有提出形==动可对,或谓词可对的。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疑惑。

我对“三百首”又粗粗翻了一遍,发现这种形==动成对的诗例并非主流。近人的律诗是否也偶有,尚未得知。我想,如果这是一种寻常可用的规律,那王力等学者按理不会忽略,在书中应该有所表述。是不是可以认为,“同类词”对仗这一规律是在中晚唐之后才定型的,如同“孤平”规律一样,因而不应视为定例?否则,如果“谓词”可对而无需刻意顾及形、动两类词性的差异,那遣字的空间要大出许多了。这么一件好事,各类诗词格律讲义中不应没有反映。

此外,对几处仍问一下。
1、“点通”何解?查“灵犀”词条,得下解:
旧说犀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感应灵敏。因用以比喻两心相通。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词:“玉立娉婷,一点灵犀寄目成。”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没揣的灵犀一点潜相引,便一似生箇身外身。”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盟誓》:“但得皆如意,两情称。始信一点灵犀,诚通海神。”
由此可见,“一点通”的分节当为“一点/通。”“通”乃“畅”义,倒是可以判为形容词了。再者,翼是名词,不构成谓词,与“通”的词性不能对。所以这个颔联,无论从结构(分节)看还是从词性看,都不是合规矩的对仗。不是吗?
2、联句的结构分解到什么程度,看来影响对仗的认定。“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一对,分节上的词组结构是相同的:1-1-2-1-2结构。远别、催成这两个词组与前、后单字词都互相独立,显然词组的词性有差异。当低开、高走这两组词可以构成对仗时,低开、走远这两组词一般不能认为是可以互对的,可是它们与“远别、催成”同类。我就是对这点想不明白。
3、王力谈到工对时说:“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老杜的“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看来像是符合“多数字对得工整”。在谈到宽对时,王力又这样说:“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诗词格律》) 难道彩凤==灵犀、远别==催成这两个对句,都属于“半对半不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7#
发表于 2012-10-3 06:55:38 | 只看该作者
又是有益探讨。

其实,谈到古体诗就涉及到古汉语用字,关于词性活用状况就需多体会,运用方式也多看多品味,作诗与概括总结是两种动作,概括也不尽全面或者因为角度开展问题不尽涉及。

关于“一点通”,此通字虽然解释成白话文更像是动词或形容词,但实际上句中更倾向于讲的是心灵之间的感通、感应,我们常说心灵感应,宗教里说神通,也涉及一点这样意思,就是此意,作为古体诗,放在具体语境里,理解为名词意更为恰当,不能以翻译成白话后作为标准。比如说老杜的“霜黄碧梧白鹤栖”,此“黄”本动词使动用法,在翻译成白话后就可能成了别的词性。

关于结构,词组固然是词组,但需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分析,相邻次组建有差异是自然的,但当组合到一起时,相互所承担的成分、所起的作用就可能有变化,如前所分析。看具体语境中相互关系,另外,相对应远别的别,催成的成怎知不是完成之意呢?怎么完成的呢?“催”成的,如同怎么别的呢?“远”别的,古人运用灵活,我们也应该领会和反应灵活,一词多性古今皆有的。对仗不是对立,对仗有时是相反相成,有时是相同相促,
关于这一点,记得曾经看过民国一学者,曾说如果参透王维与杜甫诗的差异,就差不多了解整个唐朝诗歌的风貌和发展了,我想,这尤其体现在律诗上吧,而且,不是讲诗的内容和情感,而是语言艺术运用。不论何种艺术,月研究基本越往基本元素深入的,音乐就设计云月基本术语,绘画如此,诗歌更是如此,语言用字及其结构。古来论述颇多,可以去研究体会,很受益的。

关于第三点王力谈工对问题,其实讨论这个,需要跳出来,否则越研究越入死角。何也?杜甫(即使如此,不为穷困那两句其实也并非不工,那“亲”字可理解为亲情-转需要这种亲情—任西邻,相应于“此”指代前面—堂前扑枣之行为,如此去看也是很工的)以及古人作诗在前,古人的运作习惯依然揭示和开创了法门,我们后人进行主观的总结,不尽可能概括无余,也不尽可能概括所有,不论宗教诗法哲学政治,原本是前人开创、立规后人遵从领会,怎么可能遵后人不彻底不完全的总结为定规,而转过来去规范开宗立派的古人前人呢(后人的扬弃取舍是另外一个概念)?尤其是诗词一事,是不是呢?

也是一点感想,进一步交流,呵呵

早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85

帖子

1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5
8#
发表于 2012-10-3 12:17:04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这几番讨论让我逮着了,确实受益多多,我一直怕对仗句,得认真反复地看上面这些研究成果。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85

帖子

1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5
9#
发表于 2012-10-3 12:49:43 | 只看该作者
::: 在 才尽更断笔 的贴子提到 :::
1、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三字是应当如此分节吗?如...
我是这样分解的:双飞/翼,一点/通(通作感应解)>
2、梦为远(副)别(动)啼难唤(动),书被催(动)成(副)墨未浓(...
    “ 远别”对应“催成”都是一种行为的结果.......

个人的理解:对于诗不要研究得进入"牛角尖",要多在前后句的意境中去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261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20:54:25 | 只看该作者
按照现代理解,双飞/翼是二凤齐飞之翼,双/飞翼是单凤之两翼。尽管我们较难回到唐人时代的组词想法,但是窃以为,对二鸟之翼与一鸟之双翼,也应该有所区分的。比翼双飞是古已有之的说法,双飞一词应该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这是我为何分节作双/飞翼的原因。

催成一词,在组词意义上可以有两可性,这点我同意。通字按名词划分后与翼词性相同了,也可以成对。但是4个例子中后三例尾字的词性各异也是实情。

虽然“按词性成对”的概念是现代学人根据西方词性分类概念总结出来的讲法,但是也基本符合古人的做法。古人用的术语和词类名称或许与现代的有别,将实词、虚词细分小类的做法还是一样的。大部分对句在词性上要求很高,故此才有工、邻、宽、半等对仗方面从严到宽的等级上的总结。

有可能在中唐以前,在对仗的词性要求方面还未定型(猜测),所以个例多些。又比如:杜甫的这句颈联: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和贾舍人早朝》)要是由今天的你我写出来,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评论说“失对”。后三字无论按单字还是按词组,都有明显的差异。《千家诗》七律卷的前四首依次是贾至之早朝大明宫,以及杜、王维、岑参三人的和诗,八对联句中就是这对看上去有疑惑,其他七对都没问题。杜诗的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被诗钟引为工整的范例。而李义山的名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诗钟的行家评论说,“在诗则为名句,在钟则嫌其以‘翼’对‘通’。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
对仗的宽严合矩,各人看法不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26 18:14 , Processed in 0.0762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