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蛙声瘦

[复制链接]

25

主题

66

帖子

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3:5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长水急蛙声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主题

3850

帖子

38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50
沙发
发表于 2011-5-4 01:46:10 | 只看该作者
风长水急蛙声瘦
月懒风慵鹤梦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419
板凳
发表于 2011-5-4 12:14:58 | 只看该作者
风长水急蛙声瘦
路远天高雁影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地板
发表于 2011-5-4 12:33:20 | 只看该作者
蛙声应该是闹好吧。这样比较自然,牵强附会地想象总觉得奇怪。
诗词回归本意,恢复身临其境的描述才是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891

帖子

8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93
5#
发表于 2011-5-4 15:53:35 | 只看该作者
风长水急蛙声瘦
月淡霜清菊梦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419
6#
发表于 2011-5-4 15:58:35 | 只看该作者
::: 在 ssgal 的贴子提到 :::
蛙声应该是闹好吧。这样比较自然,牵强附会地想象总觉得奇怪。
诗词回归本意,恢复身临其境的描述才是根本。
诗词讲究通感,即视觉、听觉、触觉通融。“讲情不讲理”在诗词中是常用手法。直接说“蛙声闹”显得直白,乏诗味儿。“描述”不成诗,营造意境才是要件。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891

帖子

8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93
7#
发表于 2011-5-4 16:09:30 | 只看该作者
::: 在 ssgal 的贴子提到 :::
蛙声应该是闹好吧。这样比较自然,牵强附会地想象总觉得奇怪。
诗词回归本意,恢复身临其境的描述才是根本。
其实后句说得不错,返璞归真也是诗词的上品。
不过,放在这句,身临其境地想象一下,若是风长水急时,这蛙还“闹”?如五龙所说,“瘦”字在诗词中做通感也算常见了。
评一个句子,当然不是要一味地赞扬,不过看了这位朋友的几处评论,还是请多多学习为宜,为了批评而批评并不能彰显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433

帖子

4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3
8#
发表于 2011-5-4 23:36:09 | 只看该作者
风长水急蛙声瘦
岸远江清月影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7989

帖子

9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00
9#
发表于 2011-5-21 07:33:12 | 只看该作者
::: 在 ssgal 的贴子提到 :::
蛙声应该是闹好吧。这样比较自然,牵强附会地想象总觉得奇怪。
诗词回归本意,恢复身临其境的描述才是根本。
五龙说的没错。
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这“通感”之法在古诗词联里经常看到。
比如:我们都知道,花香是靠鼻子来闻的,而古人不说用鼻子闻花香,反而说用耳听花香,这就是“通感”之法。
清代张问陶的诗句:
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
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ssgal先生提出这个问题也没错,只是您不知道该出句的作者是应用了“通感”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8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10#
发表于 2011-5-21 18:48:07 | 只看该作者
::: 在 落纸云烟 的贴子提到 :::

五龙说的没错。
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
比如:我们都知道,花香是靠鼻子来闻的,而古人不说用鼻子闻花香,反...
清代张问陶的诗句:
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
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ssgal先生提出这个问题也没错,只是您不知道该出句的作者是应用了“通...
先生所言甚是,诗歌中常用通感之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化视觉为听觉,不着痕迹。
说到“早听时务夜听香”,如今山东威海方言中“听”就有“闻”的意思,而且是极常用的,“听味”等。其它地方是否也有这个意思,在下年轻识浅,还不得而知。
只是“夜听香”在此若是通感,不知“香”是如何引起听觉感受的?古人“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嗅觉为视觉,然而香气随风隐约有无,和“浮动”相应。“风来花底鸟声香”,风携花香,鸟声随风而至,此句也易理解。
窃以为“早听时务夜听香”,“听”字只是个人用法,或方言,或是听香烧断落灰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5 13:33 , Processed in 0.0924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