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律通则》(试用)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1391

帖子

184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3:2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引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而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
    楹联源于对偶,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楹联。故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1、纪昀的: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句中平仄失替)
    2、阮元的: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句中平仄失替)
    3、林则徐的: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句中平仄失替)
    4、乾隆三希堂的: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句中平仄失替)
    5、湖南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联末上平下仄)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上联是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上联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是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下联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壁、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楹联艺术方面的体现。
    “阴阳观”、“有无论”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产生了对偶、对仗、对称、均衡的观念,这就为楹联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影响和促进着对偶句式不断改进和发展,使之终于演变成了严谨的、格律化的、社会化的独立文体――楹联。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如一言联:墨,泉。二言联:岳峻,湘清。七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十一言联:见龙在野,隐骨埋身难叱诧;蓄志于心,拨云见日竟扶摇。
    句数相等,即上联为几句,下联也为几句。如题云台山联,上联四句,下联也是四句:跨步云台,茱萸峰顶,不寻仙阕琼楼,只问亲人何在====转身朱阁,天瀑潭边,遥乞乡音雁讯,谁知明月无言。也有字数不相等的特例,但不是严格意义上对联。如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五字,下联六字,字数不等。作者特意把“千古”与“万年”看作对仗,借用对联的形式,形成“袁世凯”对不住“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这是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所谓词性一致,即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或相近,才能构成对仗。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或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从现代汉语出发,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助词对助词,即同类词对同类词。如题青藏铁路联:走天路英雄气短,入藏区百姓福多。联中“走”与“入”为动词,“天路”与“藏区”、“英雄”与“百姓”、“气”与“福”均为名词,“短”与“多”为形容词。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又称边对、当句对、就句对,即上下联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黄鹤楼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上联的“登临”为动词,下联的“日夜”为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故此对仗是允许的。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现代汉语中的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
    青山不语花含笑,碧树红楼幸福家。 此联句型结构不对仗,不能成联。如进行改动,则成联: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注意:第二条中,我们讲到自对,词性不同可成联。自对中,结构不同也可成联。如上海嘉定秋霞圃延绿轩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 此联前两句,从上下联相同位置来看,词性与结构都不对仗,但联中的各自为对都很工整。工整的自对补救了上下联对仗不工的缺憾。此类对联在对联作品中大量存在。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节律,主要上下联在章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这是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节律对拍,即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相似或尽可能保持一致。节律包括声律节律和语意节律。
    1、声律节律。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声律节律是律诗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声律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律诗的声律节律在五、七言的律诗中主要为二二一和二二二一这两种语音节奏。五言联为二二一节奏:临水/看云/起,钩帘/待月/来。(仄平仄,平仄平)
    七言联为二二二一节奏: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2、语意节律。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的字数。四诗/风雅颂,三立/德功言。(二三节奏:平仄,仄平)浣溪/石上/窥/明月,向日/楼中/吹/落梅。(二二一二节奏: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来解读:
    1、平仄交替。指上下联内部文字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或者说自身有音步(或节奏点)之间平仄交替使用,也称平仄相间律。律联一般以两字为一音步,节奏点多在第二字上。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作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犯了“失替”的毛病,如:立品定要如华玉,(仄仄仄仄平平仄)读书何止到青云。(平平平仄仄平平 )“品”和“要”皆为仄声,失替;“要”和“止”皆为仄声,失对;“华”和“青”平对平,失对。
    2、平仄相对。即第四条所讲声律节奏点或语意节奏点平仄要相反。一般来说,采用律句创作五、七言对联,其节奏点基本都在二、四、六位置上,故奇数位上字的平仄可以放宽,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清末张友芝题南京愚园联:入座有情千古月( 仄仄仄平平仄仄 );当窗无恙六朝山( 平平平仄仄平平 )。此联中“有”与“无”的平仄就放宽了。如果采用词、曲、赋、俗语、成语、口语入联,或加入领字,那么其节奏点就不一定在偶数位上。但语意节奏点的平仄一定要相反。关键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反,就是失对。
    3、句脚平仄。多句联是由一言至七言联句变化组合而成,每一句脚的平仄,应符合一、二、三、四、五、六、七言的联型。奇数句脚平仄的正格形式是:首一、二句的句脚平平、仄仄交叉,中间各句句脚为平连平,仄连仄,末句句脚为仄,下联相反。如每边七句句脚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偶数句脚平仄的正格形式是:偶数句联的首句句脚为平或为仄,中间各句的句脚为双平双仄的交替,末句句脚为仄,下联相反。如每边六句句脚平仄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请注意:当每边七、八句以上的长联,句脚就无固定的平仄格式所言,否则就是一种禁锢。长联的句脚平仄应是双平双仄交替、单平单仄交叉、二平夹一仄、两仄夹一平、自对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4、上仄下平。即仄起平收,联律中把它看成正格。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语意相关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楹联的本质特征是“既对又联”,“对”和“联”互为表里,表里紧密相连才是统一的整体。不论是“正对”、“反对”、“串对”,都应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加以表达的阐述,使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
    正对的上下联要表达相关的内容,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如题重渡沟:小溪流水,翠竹横街,板桥人迹似江南,观后叹:还需重度;老树拂檐,斜虹绕栈,茅店鸡声如家院,游中言:愿此长留。切忌上下联内容重复,形成合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此联即为全合掌,我们要注意避免。无情对的基本特点是只对不联,但那是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是练习对仗的游戏之作。

第三章 附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
   (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参见第二章第四条解读。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对于这一条,主张“意重词轻”,即如果联意好,个别词语词性略有不工,是可以接受的。如“红霞”对“逝水”。但对初学者来说,不赞成词性无限“开放”。因为这个“开放”的前提是对联意境的高度。如果你还不具备随意提高对联意境的水平,大家最好还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认真的按词性对。有朝一日,当你具备了这个水平,再“放纵”一下词性也不迟。
    第六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顶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无情对、分咏格诗钟也应列入此条。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此理用之于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意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对联写作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全合掌更是对联大忌。如上文举到这个例子: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布谷-子规;声声-句句;催-警;懒汉-闲人。此为全合掌。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晨昏-早晚。此为一处合掌。有些对联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是允许的。如: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合好喜同心。欣-喜,合掌,但比重少,可以允许。
    ② 不规则重字。 有规则重字是楹联创作中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法。如:无山得似巫山好,何叶能如荷叶圆。上联重“山”,下联在同一位置上重“叶”字。但上下联中不规则重某一字是不允许的。如:蛇舞阳春天溢彩,马驰盛世地逢春。上下联中不同位置重复使用了“春”字,犯忌。又如一婚联:百年恩爱双心结,百里姻缘一线牵。上下联同位重复“百”字,也应避免。但楹联中允许“之、乎、者、也”等虚字同位重复。如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联:虎贲三千,直捣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2

主题

4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16
QQ
11#
发表于 2008-11-9 20:46:15 | 只看该作者
它山之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主题

7248

帖子

724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48
10#
发表于 2008-11-9 11:37:4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2167

帖子

21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82
9#
发表于 2008-11-9 11:34:2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2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825
8#
发表于 2008-11-9 00:30:1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认真学习。
一遍读完收获有
多番阅过劣疵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6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7#
发表于 2008-11-8 19:18:46 | 只看该作者
多搞些理论的文章,本不懂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91

帖子

28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893
6#
发表于 2008-11-8 17:22:11 | 只看该作者
有用的东东诶!带走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2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015
5#
发表于 2008-11-8 17:15:56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1060

帖子

10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90
地板
发表于 2008-11-8 17:13: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7776

帖子

788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888
QQ
板凳
发表于 2008-11-8 15:25:04 | 只看该作者
好,慢慢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22 01:25 , Processed in 0.0781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