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1,什么叫人杰?他要是在这种优势实力下吃了败仗叫人杰吗?2,古今定江山者有谁不是从寡不敌众打出来的,象诸葛亮这样在弱势情况下只知道一味的傻乎乎的长途跋涉的打阵地战,而不是想办法出奇制胜的打运动战,歼灭战,只要对方有一个稍微谨慎点的主帅就肯定要吃败仗的.3,什么叫名将?名将是培养出来的,难道说蜀中那么多人口都没有一个良将吗?象诸葛亮喜欢的那种唯唯诺诺的人做个干臣还可以,真要做三军良将肯定是不行的,试问他给了那些能做良将的人发展的机会吗?就一个赵云还用到七八十岁,还做什么丞相4.他的长处既然不在打仗,那么多年霸着帅位干什么?,既不知人也不知己,最后吃了败仗把这一切归于天意,也不怕后人笑掉大牙.另外说他的长处在处理政事,我看也未竞然,除了开始数年以外,蜀国人口钱粮都没有什么增长,当时战乱年代,蜀地又是天府之国,气候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蜀国确没有吸收多少流民,也没有开垦多少荒地,更没有激发广大苦难人民大生产的积极性,做了个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就拿出来显摆,那蜀国的巧匠们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何况那也不是一个丞相该去做的事.再看他的政治思路,抛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谈,多年来就知道用一个"汉室宗亲,皇室苗裔"的口号我看他还不如陈胜吴广呢,而且虽然联吴抗曹是对的,但这么多年一直在矛盾的焦点上,魏蜀矛盾比魏吴矛盾要尖锐的多,致使蜀国常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疲于奔命,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我看这就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
一、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根本就舍不得不事事亲为,任何一点小事他都想牢牢把握,这个人的野心本就不小.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请问刘备在举国兵力被重创,自己又快要死了,儿子又这么小的时候他还能把后事托付给谁呢?这已是最无奈的选择了.
四、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这就不要说了,一个国家两个权力中心,我还没看过古今中外哪朝哪代的两个权力中心能情同父子的,另说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没有二心我也不赞同,他必竞不是傻瓜,在当时情况下,要是废了刘禅取而代之,首先就等于自己砍掉了多年呼喊的汉室宗亲的政治旗帜,而成为乱臣贼子,手下的刘备旧部,关张后人还有很多冲着这个口号来帮蜀国的人员都会和他分道扬骠,或是反目成仇,魏吴两国也会趁这个好时机来大举进犯,你觉得那时候的他就算能把握住蜀国还能不能抵挡魏吴的夹攻呢?
五、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
七出祁山,七战七败,最后再死于路上,这还不叫无益之举叫什么?无益我看都是轻的,应该叫有害之举.
六、诸葛亮之用才:真的无知人之明吗?这个问题就不用说了,用错的人比比皆是都不用提了,就看他最后选的那位号称接班人的姜维吧,我也没看见他打过一场漂亮的仗.
七、诸葛亮之用兵:真的无军事才能吗
说他无那是冤枉他了,说他高却实在是抬举了他,草船借箭,借东风都出之小说,不足信也,且看他的七出祁山,以弱伐强,置蜀道天险屏障不守,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长途跋涉.将本来对己有利的天险变成对己有害的障碍,这肯定不是明智之举,没有培养一批强干的在敌国的间谍,没有起到扰乱敌国视听的作用,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攻城,可他就只知道傻乎乎的攻城,攻不进了,就知道送件女人衣服给敌国主帅,既不知道转战奇袭,也不知道围点打援,你说他还能有多大的军事才能,再看他留下的兵法,过于执着于阵法的演练,对弓兵骑兵的训练也很简单,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冷兵器作战时期,弓兵骑兵都是最先进的战斗单位,就算诸葛亮打通了蜀道,进逼了许昌,一下到了大平原作战,中原逐鹿也讨不到任何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