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兰的词,倒是读过一两篇,感觉平平淡淡的。文辞既不出众,又无甚惊人的比拟或思辨。为何能这么出名呢?这个问题深深的勾引着我这样一个文采不咋地,又热切的希望出名的文学中年——出名倒是其次,我主要关心的是由出名而来的金钱财富以及其他副产品。经过长达10分钟的研究,得出纳兰成名的若干因素:
1、环境因素,康熙年代的朝廷很热衷于对文学创作的管理。以致用文字狱这样极端的手段来进行舆论督导工作。所以很多有才学的汉人要么不写了,要么改行学武术去了。这时的文化界,急需一个正面的、能够引导大众欣赏水平的偶像派文人来承前启后,充典门面。所以有那么点文化,又是满人的纳兰能够脱颖而出。因为是满人,所以舆论督导对他也许网开一面,更何况纳兰也只是写些花花草草。那就随他写吧,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当局甚至乐意时不时的爆料,泄露纳兰和他表妹之间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引导社会传媒关注那些花边八卦,转移社会矛盾。
2、得天独厚的社会地位,纳兰是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明珠即是康熙朝前期著名权相之一。放在当今,属于绝对的高干子弟,也是属于可以上厕所不冲水、吃饭前不洗手、马路上随地吐口水的主。花点钱,让出版社印几万本小册子,还不时小菜一碟?
3、天赋,这里的天赋不是指诗词方面,说实在话,纳兰的词,放到当今的诗词爱好者中,也就是个中等偏上水平。偶尔客串玩票还行,也就是说属于业余水平。我说的天赋一是指他的长相——没准有点帅。因为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博客,所以他的形象没留传下来,但据说见过他的人都说他长得还行。“人貌姣好”、“销魂绝代佳公子”。当然这也没准是朋友之间客套。天赋二是指他能够一生坚守这种卿卿我我的偶像派词风,31岁病亡,留下300多篇情诗,大体上看1篇就明白其他299篇的内容了。这种疲劳轰炸正应了现代媒体对流行歌曲的推广手段——不断重复。
4、有人捧,做明星需要有人包,做名人需要有人捧,王国维正好就是那个捧角,有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对此评价,有很多北宋以后,被埋在底下的老艺术家会找他算账的,咱就不用多说了。
5、现代对清朝的盲目崇拜是是纳兰在现代成名的关键。看还珠格格之类的辫子戏能够红火到如此地步,纳兰成名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数条,调侃了纳兰的成名原因,似乎都与诗词无关,为了让本文更有针对性,最终不得不研究研究他的作品,他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吧,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以自问自答得形式表现了伤情男子的自怨自艾。第一句也就罢了,第二句“何事西风悲画扇”很让人困顿,它的断句如果是223的话,主语是西风?悲是做谓语用还是做状语用?是西风悲伤的画在扇子上,还是西风让画扇很悲伤。费解得很,而且转的太急,和第一句的问题之间缺乏语句的桥接。又有fans说是用班婕妤《怨歌行》的典,只得再看看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只怕这首女儿家的怨诗比纳兰的更为隽秀。其中以合欢扇自比,夏天的小绢扇,害怕季节转换,凉风夺宠,被主人丢弃,由咏物而至言情,寓意幽深。再回到纳兰的西风悲画扇句,这样用典也用得太勉强了吧?就因为都用了那扇?可一个是合欢扇,一个是画扇呢,合欢扇画的是并蒂莲花或者鸳鸯戏水。画扇画的没准是钟馗捉鬼或者西门大官人的故事。还是缺乏过渡,导致典是用了,可很难对应上去,干脆就别用了。
纳兰性德的词作只能算平平淡淡,如果算上他的各种身份,我们可以给他颁发一个外国人唱中国歌卡拉OK大奖赛冠军,或者最有文采的高干子弟——这个只能是亚军以后了,李后主应该当之无愧的冠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