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访野林关

[复制链接]

129

主题

4146

帖子

45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09:2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访野林关
文/ 殷曰山(上曰下山)

进关了

  怀着种种诱惑和牵挂,带着不同的猜想和情怀,我们一行六人分别从北京,从香港,从敦煌,从兰州,不约而同地云集,结伴同行,驱车来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野林关。

  同行六人中,有以“龙”字狂草书法而著名、原武威地委书记王国文,有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刘会林,有香港《文汇报》记者郭圣君,以及我们夫妇、女儿珍泉。

  6月20日上午,车队驶进了一条重峦叠嶂,石壁耸翠的幽谷,我们开始激动了,纷纷下车拍照。临潭县王勇县长说:“进关了。”

  原来这里就是关口,又名野木峡。野木河由西向东从谷底深处潺潺流过,越发显得地势险峻。峡谷中段,有两山似神斧劈开的“一线天”;峡口有如巨龙喷吐的恶泉飞瀑;绝崖上的奇松怪树,藤葛缠绕,姿态奇出,具有天生的野性。“野林关”正是因为这些野性的森林和关隘组合而得名,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关口,特别是向西经美仁通往广大的藏区,是著名的“藏番门户”。

高山天湖

  天山博格达峰有座著名的天池,海拔1 917米。而地处野林关的白石山与妙华山峡谷中的天然湖泊(原名野海),则为海拔2 610米。750亩水面,湖形狭长弯曲;南北走向,北有广袤的大草坝,南面峡口为乱石嶙峋的山岗,乍看很像一座水库的外坝。湖中常年水位大旱不降,大涝不溢,原因是湖底有大量温泉涌出,周围有山涧细水长流——此即源头;“坝”身有崖壁间形成的天然暗涧,常年溢洪渗水——此即活水。正因为有如此天然的源头活水,春暖花开时,湖水碧澄,波光潋滟,山色葱茏中一泓靛蓝的湖水,令游人留连忘返; 数九寒冬,山头银装素裹,池面镜光铮亮,呈现出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图案。由于晶体纷繁,造型各异,站立冰面,仿佛身临水晶迷宫、珍宝展馆; 又如置身于撒满繁星的苍穹,寒光直射天宇……变幻莫测的天湖冰图,竟在这山水之间年年展现。

  我们坐在游船上,一面观赏着湖光山色,一面听着县长的生动描述。虽没亲眼观赏到春日和冬日的胜景,但我们相信:肯定会是这样。

  游船拐了两道弯,前面更开阔。下了船,来到潮润而松软的草坝上。几顶藏民的帐篷,一群热情的牧民,山边还有一缕袅袅的炊烟,这是野外的土灶。我们刚落座,牧民们便依次迎上来,带头的两位,前者手托磁盘,盘中有三只酒杯; 后者手持古朴的酒壶,敬酒来了。我已十几年不喝酒了,捧上这杯酒却不能不喝,一饮而尽,热辣辣地漾在心窝好久。喝了一杯又一杯,竟然没有醉。但其实我们早就醉了,醉在这天湖的清泉中,醉在这淳朴敦厚的乡情中。

草原回眸

  第二天,我们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 天连五岭,绿茵莽莽,海拔3 096米的大草原尽收眼底。整个草原像帐篷的篷顶坡面,向四周伸展、再伸展。车队就停在草原的最高处,极目四望,一览众山远。有人面向长空响喊一声:“喔呜 —— 呜”—— 这是藏民在山间互相打招呼的吆喝。我也学着高喝了几声,引起一阵哄笑。这里的声音竟然不应远,王老说:“太空旷了,声音被‘吃’了。”在如此空旷的空间里,高大的人也会显得渺小。转而细想,不是渺小而是一种融合。

  这里的海拔只比谷底高了800多米,气温却低了许多度。然而我们并没有高原反应,原来的担心已成了多余;也没有寒意,只有一种草原潮湿的泥辛味。我真想在草地上打滚,刚刚蹲下,又被种种的花草细叶吸引。这里遍地是山珍野味,野林关人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乌龙头、鹿角菜、苦苦菜、狼肚菌等,都是高海拔、低温多雨气候的珍稀植物。

  远处走来几位藏民,手里都拿着一个小瓶,是寻找冬虫夏草的。这也是一种高海拔的生物,冬天是虫,夏天为草。此时是仲夏,自然已变成冬虫草了。据说只有虫子是大补品,城里药店里标价都很昂贵。不过即使是此时的冬虫草,价格也不菲。我们从一位男青年手里买了十几支,每支两元人民币。他半天中已找了15支,放在瓶子里。其中一位中年妇女还背着一个刚满周岁的小孩,小孩看着我们,不笑也不闹,他适应了高海拔的气候,也适应了我们这些来自低海拔的陌生人。

  我想 :这里的孩子们长大了可以不知道城里的高楼大厦,可城里的孩子们,却不可以不知道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因为这是人类的家园。远祖先民的文明和智慧,从来就不是源于高楼林立的城市,而是源于原始的森林、河谷和蓝天白云。

  苏轼有句著名的词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前,我们只在书斋里寻章摘句;此时,我却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在这如诗如画的蓝天白云与广袤草原之间,对比着两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一者来自高楼林立的城市,一者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谁在“高处”的“琼楼玉宇”?谁在想“乘风归去” 而又有顾虑?应该说二者都是,二者都有,因为二者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存在太大的落差。其实,我们都在蓝天下。

  头顶上聚集了一大片积雨云,大家纷纷上车,挥手向藏民们告别。短暂的停留,短暂的遥望,短暂的体验,在每个人的心里,将会变成长长的思考,久久的回忆。再见吧,草原,我们一定还会来。临行时,我悄悄带回了一包泥土。

一种震撼


面对一片生长在巨石苔藓上的冷杉林,我们感慨自然力量的强大

  这里又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冷杉、云杉傲然挺立,也有灌木杂然其间。林荫深处的栈道如游龙周而复始。漫步在栈道上,没有高一脚低一脚的疲累,也不会踩踏路边的花草。叫不上名儿的鸟在林中自由唱答,这是一个神秘语言的世界,这种语言世界里没有诅咒谩骂,没有猜忌讥讽,也没有哀怨忧叹,它们的话语和歌喉总是那么清脆。清脆的音必然发自纯净的心。

  山石处处可见,并不为奇,奇的是这里的巨石互相架空,勾心斗角。许多巨石下的空洞,似密室的门户,暗道的入口,又像迷宫的旁门。难道这是一次人为的遗憾,曾经有人想在这里修建一项工程而半途而废?再看那些竖立斜倚的石块,又像是自然裂开的情形,难道这是一次自然的灾难,或地震,或惊天霹雳?这些都不得而知,民俗中没有留下任何传说,也许它们已经这样存在了几百、上千年。据说历代的战火都未曾惊动过这里,森林深处发生的事不为外界所晓也是正常中事。

  如果说我们为这些重达几十吨的强悍巨石所震撼,不如说,更为那些附在巨石上面的柔弱苔藓所感动。苔藓厚不满尺,踩之松软如绵,但它上面却长着傲然挺立的杉松,大风吹未倒,积雪压未倒,双手摇而不动。观其树根部,粗者裸露其外,细者深藏其内,再细者穿过苔藓牢牢地抓住了石缝。县长问我有什么感受?答曰:“感受到了一种远古的庄严承诺。”

  200亿年前,随着一声大爆炸,宇宙诞生了;46亿年前,地球形成了;35亿年前,第一个单细胞出现在地球,从此,地球渐渐变成万类生灵的共同家园。苔藓作为高等植物中的一种,稍晚出世。它来到这个大家园之始,也和其他物类一样,向大家园中的每一位成员做出庄严的承诺:我们保证,共同维护家园的绿色。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做一名绿色的拓荒者,让所有裸露的石头兄弟穿上绿色的外衣,决不让家园留下绿色的空白。它们的承诺甚至还有这样的补白:要为昆虫家族营造温馨的家园,为那些被风吹来、被鸟衔来的种子们保胎、催生,并把它们抚养壮大,乃至子孙繁衍。

  几十亿年过去了,苔藓一代一代地坚守着这些承诺。奇怪的是,它们生来没有根须,却不但能独立养活自己,还能营卫其他植物的根须,哪怕是参天大树,苔藓也能让它们的根须牢牢扎根。

  其实,“人之初”也同样有过这样庄严的承诺,而且比其他物类多了一句措词:做所有地球物类的保护人。也正是这句措词,赢得了“万物灵长”的地位和称誉。如今,人类坚守自己的承诺了吗?环顾漫延地球的战争硝烟和工业污染,反思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些柔软而脆弱的苔藓,我们不仅仅是汗颜,更是一种诚信的感悟。

  所以,我们认为,到这里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应该是一次诚信和环保的教育。

山崖那边的原始森林

  在一阵笑声中,车队爬上了山腰。放眼望去,觉得这里海拔不低。县长带着我、郭君和珍泉,左躲右闪地钻过一片灌木林,来到一座陡峭的山崖下面。县长指着头顶上的山峰说,这里是莲花山的南侧,翻过这座山可以望见那片原始森林。他曾经两次带着馒头和矿泉水翻越,总想找到一处能通向森林的路,可两次都失败了,森林边缘都是悬崖深壑。

  被确认为原始森林的标准很苛刻:一是森林里有顶级植物群落,即有少数的种类、甚至只有一个,成为该群落的主宰;二是该群落中,有一定数量级的树木,在几百年或几千年以上;三是有一定数量的濒死木、

  枯立木及朽、倒木,同时,有一些临空飞升、盘旋缠绵的古藤组成层外植物。

  这样的原始森林已经很少了。人类已占尽地球家园的风水宝地。即使每个县都留一片原始森林,人们也不应该再去争一杯羹。何况这种原始森林的存在,等于为人类保存了天然的健身颐养公园。一个污染源会影响一大片;同样,一片原始森林,其好的影响也会是一大片,各地区的一大片连接就是一整片。果能如此,地球人类还会有如此多的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吗?人们心态还会如此的浮躁和轻狂吗?

  不可置疑,山崖那边的不远处有片原始森林,我们不必去惊扰它,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物种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

  不妨这样设计:在森林边缘地区营造几处各有特色的度假村,或竹楼村、帐篷村、藏民村、回民村,依山傍水,既不大兴土木,不破坏自然景观,又能点缀其间,浑然一体。让吸惯污浊空气的城里人常来住一住,遥望原始森林,体验林中生态,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份恩赐肯定是实在的,其中包括身体的调适,心态的调整,观念的转变,本真的回归。

  也许有人认为新建“度假村”应该现代化,否则就是落后。

  其实,落后也可以两分。如果把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和发展混在了一起,便不仅仅是落后,而是愚昧。

  吴方笑薇女士在回忆那次东南亚旅行时,有这样一段启人深思的话,让我深感赞同。她说:

  反观国际游客追求返朴归真的旅游体验,不乏欧美游客愿意付上1千美元一个晚上住草庐、睡木板床、坐竹椅、撑竹伞、尝清茶淡饭、漫步稻田路,早上听鸡啼、晚上听蛙叫,乘驴拉车走进历史文化,接触大自然生态,追求当地的“真”“善”“美”。他们带回家的是丰富的人文尊严、生态尊严,生活情趣、文化多样性、观感多样性。

这一“家人”


这种好看的藤条门虽然并不结实,但代表了当地居民的安全感与踏实感

  野林关的峡多,沟也多,沿途的奇山异石随处可见。但此时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散落在沟旁的藏族民居。除了低矮和简陋,没有其他特色,但它们与这里的山形地貌配合默契,就像是悬崖与丛林中的点缀。

  有家民居门口站着一位老太太,老远向我们的车队张望,郭君建议“看一看”,大家兴致勃勃地下车。多少现代式的楼房可以不屑一顾,但这种民居风格正像江南的徽州民居、闽南民居,具有民族文化的魅力。如果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吸引力,而且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大。

  王县长、郭君和珍泉首先与老太太打招呼,进了屋。一块斜倚的门,牵住了我和王老、刘院长的视线:门是藤条编织的,而且编得很好看,但不结实,摇一摇直晃荡。用它作门显然只是一种象征,挡不住风,挡不住野兽,更挡不住盗贼。它与城里的防盗门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却认为,它所显示的并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

  我们也先后钻进这泥坯砌成的房子。进门是外间,只有两米多宽,墙上挂的、地上摆的,都是老式的生活用具。里间显得很大,但被两个大炕占去了大部分,留下的空间除了两炕之间的过道,就是炕头空地,空地的一角堆了一些麻袋之类,大概是粮食。

  大炕外侧,有一个火塘,火塘既是锅台,又是取暖的火道。火塘口映出火红的光。大炕里侧摆放着一只方形的纸箱,纸箱不大,一个半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里面睡觉,但他只能坐着,箱子的长度还不够他的身长。我们小时是睡摇篮长大的,他却以小纸箱为摇篮,妻子久久地看着他睡得正香的样子,不忍离开,掏出一张五十的新票子,悄悄地放在孩子手边,孩子的母亲发现了,诚恳地推辞,终于接受了。妻子的眼里却闪着泪花,她事后说,不是同情,而是感动。

  这种生活虽然简单,简单得看不见一件电器和像样的文化用品之类。但这里不需要同情,他们的生活与城里现代化的生活,悬殊太远,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生活更有福气。他们生活在山水之间,门口有长年流淌的小溪,小溪的水就像地球母亲刚刚挤出来的奶汁;而我们生活在像积木块似的楼房之间,饮用的是自来水,但它的“自来” 并不是直接从地球母亲的乳汁中来。

  小孩睡得那么香,那么甜蜜,他没有认识我们,可我们会记住他。郭君和珍泉的相机留下了他可爱的照片。

尾 声

  6月25日我们回到北京。27日,我走上中国科学院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同时也把野林关的“野气”巧妙地融进了讲座内容。我说:“今天讲‘汉字与《易经》的草创历程’,只能是感受多于论据,因为历史记载中留下了许多空白,但我们可以走到自然中去,走到原朴的民俗、民风和民居中去,也许那里有填补史前历史的意外惊喜。”

  在座的专家、学者,老年、青年,听得都很投入、很激动,一位年轻人站起来说:“我本来想提问,但想提的问题老师已经讲得很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困惑,有了疑虑,就到大自然中去亲身感受。”话音刚落,响起一片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我们离开了野林关,又有更多的人在憧憬着那里。也许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和返朴归真时,喜欢的就是这种“野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2

主题

4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16
QQ
沙发
发表于 2006-7-18 09:27:09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散文了!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207

帖子

130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01
板凳
发表于 2006-7-18 21:44:52 | 只看该作者
一次心灵的洗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2641

帖子

276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68
地板
发表于 2006-7-19 11:22:37 | 只看该作者
金灿 (转帖)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4146

帖子

45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43
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0:33:24 | 只看该作者
::: 在 净涵 的贴子提到 :::
金灿 (转帖) ?
怎么不相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017

帖子

11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8
6#
发表于 2006-7-20 11:49:16 | 只看该作者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怎么不相信?
半信半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4626

帖子

506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61
7#
发表于 2006-7-20 19:50:13 | 只看该作者
谢金灿
看后好象亲历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9 10:50 , Processed in 0.0772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