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艺术境界,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论四声平仄,讲字数对仗,求压韵,重意境,是诗词艺术形式美的四大基本要素,也是诗词艺术赖以独立于中华艺术之林的四大支柱.这其中的论平仄和求压韵则是诗词中的"音乐系统",它的要求在于读音的和谐,在于通过口头诵读以诉诸听觉的一种"律动",即艺术形式上的所谓重复和对称的美,也就是通常的声韵,音韵或简言之"韵".中华诗词的用韵问题,历来为诗词家所重视.
当代诗词,在用韵上,一如宋,元,明,清历朝那样,主张用唐宋以来一脉承传的<<诗韵>>(也叫平水韵,是南宋人刘渊根据唐诗的用韵情况整理而成的),把"诗遵平水,词依正韵"视为金科玉律,不二法门.我们从近几年所出版的几部<<当代诗词选集>>均概不收新韵之作,便可以看出此中端倪.
然而古今沿革,声韵大变.或以地域相交,方言芜杂,许多古代压韵的字,现代汉语不压韵了.平水韵"四支"中的期,为,悲,谁等字,"六麻"中的斜,遮,家等字......就是这样.或因声韵混同,由繁渐减.陈彭年的<<广韵>>尚分作二百零六韵;平水韵却只有一百零六韵了;元人的<<中原音韵>>不仅入派三声,也合并了许多韵部;到现代汉语的韵母更已减少到二十九个!还有古语音无所谓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但现在有了.
古今音韵的极大差别,使我们对于古不易的诗韵产生极大的怀疑.因为,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便可发现诗遵旧韵,弊端太多:
其一: 时至今日,我们有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了全国统一的现代汉语声韵,但放着现成的当代人声韵不用,而把创作强拉到旧声韵的泥沼中去,到那老掉了牙的韵谱上去寻字索句,这显然是一种创作方法上的舍本逐末.
其二: 舍本逐末还不说,本来就法度森严的诗词创作,便越发显得繁难了.
其三: 创作的高难度,使一大批诗词爱好者终因不能过古音韵关而只能徘徊在诗词门外,所以当代诗词创作队伍便基本上限死在少数学者们的圈子里,使诗词创作后继乏人.
其四: 挣扎在旧音韵的泥沼中的诗词作者,其思维既不能拓展,题材必受到限制,技巧的提高自然可想而知,当今骚坛,貌似繁荣,其容量大,气势恢弘的力作还相当少,道理正在这里.
其五: 用旧声韵创作的当代诗词,势必蒙上一层历史的尘土,现代人觉得是"假古董",活生生把当代诗词与当代人割裂开来...........
诸多的弊端归结为一点,只能说明:旧声韵过时了.当代诗词,再不能死守旧诗韵,必须寻求诗韵改革,必须让当代诗词从旧声韵的泥沼里爬出来,投入到现代汉语音韵中去!
考察一下历史我们发现,古代诗歌的用孕总是紧扣时代的.诗经,楚辞,汗赋里那么多的古风,那么多的地域民歌,哪一首的用韵不是时代语言特征乃至地域方言的产物?就是水平韵,不也正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特征?只是在平水 <<诗韵>>问世后,人们对唐诗用韵过于崇拜,过于迷信,才慢慢导致了诗韵几百年少变化,与时代语言严重脱节的现象.即使是在<<诗韵>>笼罩下的元,明,清三代,诗韵也还是有一些小的变化,尤其是元明散曲的用韵便完全是<<中原音韵>>了.
伴随五四运动而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把几千年的文言文地位推掉了,实现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统一,不仅提供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分优惠的条件,而且同时提出了十分强烈的要求.
所以,诗词用新韵便是顺应历史潮流之所必然.诗词用新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用旧韵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当代诗词与当代人之间的隔阂,使当代诗词扎根于当代社会的土壤,成为与当代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正的当代艺术.在创作上,由于消除了古声韵的障碍,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一切爱好诗词的人,只要掌握了诗词的格律后,就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这,才是使当代诗词走向真正繁荣,让诗词艺术长足发展的希望所在.
愿天下有识之士,为当代诗词声韵的现代化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