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夏商西周

[复制链接]

7

主题

13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1: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族原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一个部落。夏王朝的建立,是从禹开始的。
禹是继尧舜之后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做法,改以疏导为主。经过治理,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沼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这段历史被称为“大禹治水”。
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禹亲自领导群众平治水土,发展生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博得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所以他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最高统治地位,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
禹取得了“夏后”的地位,又征伐三苗,三苗战败,有的部众逃往他地,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一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夏禹加强了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塗山之会”。众多的部落首领,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禹把当时所了解到的全部土地画为九州,即区分为四正、四隅,加上中央的共九块,这个事实反映了人民活动的社会范围,随着政治、经济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大大突破了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部落界限,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画为九州的事实证明了禹以其领导的强大的华夏族为基本力量,推进了部落的大联合,为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尚书·禹贡》序说禹在画九州的同时,还让被征服的部落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缴纳贡赋,这就是“任土作贡”。
禹死后,子启继位。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同时,西边的同姓诸侯有扈氏更起兵反抗。启亲领大军讨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夏启排除了这些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度,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就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塗山之会”之后又一重要的朝会。这一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启即位,废除禅让制,从而确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的氏族社会彻底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确立下来。夏朝的国家机构已基本完备。
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夏启以后,子太康继位,他只顾田猎游玩而不恤民事,使新兴的夏朝势力大大削弱,东夷氏族部落见有机可乘,便举兵西进。东夷族的著名首领羿,或称夷羿、后羿,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羿率其族众从东方的鉏迁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穷石(今河南洛阳市南),称有穷氏,得到夏民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因夏民以代夏政”,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以后投奔斟寻氏。羿灭斟寻,立太康弟仲康为夏王,国事由羿决策。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相不愿当傀儡,逃往斟灌氏,羿遂独揽夏朝大权。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不久被亲信寒浞杀掉,寒浞继承了羿的妻妾和全部家业,并杀掉逃亡的相。相妻缗正有身孕,从墙洞中爬出,逃归母家有仍氏,生下少康。
少康长大,为有仍氏牧正。后少康又逃奔有虞氏,在有虞氏的帮助下,不仅有田邑,而且有了一旅兵众。少康怀着复国之志,以纶邑为根据地,收集夏众,纠合同姓,攻灭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3 夏朝的国家机构
夏朝的国家机构已基本完备。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史称夏后氏百官。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生产;六卿掌军事;车正、牧正、庖正分管车辆、畜牧和膳食。
据说夏朝有了典章制度,制定了“夏礼”、“夏训”。夏朝也有了简单的赋税制度。
夏朝已建立军队。军队的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和铠甲。夏朝制定了刑法,禹刑是夏代刑法的总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夏朝建立了监狱,著名的监狱叫“夏台”,也叫“钧台”。
夏朝有王都和宫殿。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曾八迁其都。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启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夏朝已冲破了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束缚,开始按照地域划分统治区,组织国民。夏朝建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派九牧进行治理。九牧已不是氏族首领,而是统治一方的地方长官。
夏人姒姓,后来随着人口繁衍、氏族迁徙,产生出许多分支。这些分支逐渐以所在地为姓氏。如有扈氏、斟寻氏、彤城氏等,这是由血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的明显标志。
4 孔甲乱夏与暴桀亡夏
孔甲时,夏朝开始衰落。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谓“乱夏”是指孔甲改变了夏朝的传统做法,从而削弱了国力,从此一蹶不振。
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当时的人民咒骂说:“时日(指桀)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大败之,桀被放逐而死。


                                                                                               商族的起源
1 商族的先世
商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尧舜时代的契,传说契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便是商人的祖先。以此传说推测,商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在契之前商族还处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氏族社会。
商族和夏族是东西并列、同时发展起来的。契和禹是同时代的人,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氏”。从此商就成为其宗族的名称。商在汤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于夏,是夏的附庸。
契之孙相土时,商族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商族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的部落,《世本》载:“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即驯服牛马,用于交通和生产。
2 成汤灭夏建商
汤又称成汤,是契的14世孙,是一位有才干的君主,他任用伊尹和仲虺为相,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积极准备灭夏。
夏桀暴虐无道,民怨沸腾。汤决定利用万民仇怨、诸侯异心的机会,出兵伐夏。
汤的行动得到了四方诸侯方国和民众的拥护。汤亲自率军讨伐夏桀。双方首战有嫆之墟,再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桀惨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汤灭夏后,回师亳邑,即位为王,三千诸侯前来朝贺。商朝正式建立,都于亳。
3 亳都地望
关于亳都地望,自汉以来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梁国娵熟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附近;一说“河南偃师为西亳”,近年在偃师发掘出商代早期城址,有人认为就是汤的西亳;一说“汉山阳郡薄县为汤都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境内,近人王国维力主其说;一说陕西长安县境有杜亳。近年邹衡提出新的“郑”亳说,认为河南郑州发现的商城遗址,即为成汤所居亳都。

(四)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1 九世之乱
商朝建立后,政权逐渐巩固起来。但从仲丁始,内乱不断。自仲丁至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 “九世之乱”。
2 盘庚迁殷
(1)原因:
①人类刚刚迈过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小。一旦发生天灾,轻则生活环境毁坏殆尽,重则整个群体就此灭亡。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国家经常为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所逼迫,四处迁徙,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这是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
②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陷于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动乱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毅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③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深知都城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即位以后就下决心要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次迁都,以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实现商朝的长治久安。
(2)过程:
盘庚迁殷的计划遭到了一些贵族重臣的强烈反对,盘庚坚持迁都,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的分水岭,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为“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以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
(3)意义:
盘庚迁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殷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历尽沧桑,变成废墟,称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11座商王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
3 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到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其主要政绩有:①武丁早年曾在外和平民一起参加劳动,使他有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稼穑的艰辛。他即位以后,“三年不言”,广泛采访民间意见,“以观国风”。②擢拔出身微贱的傅说为相,说明武丁知人善任。③大力改革政治,彻底扭转了政治混乱的局面。④武丁不断对外用兵,甲骨卜辞中多有“伐土方”、“伐羌方”的记载。说明商的国力昌盛,对外影响不断扩大。⑤随着武丁时期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武丁在位长达59年,这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五)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1 周族的兴起
周族是居住在今陕西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周族为姬姓,兴起于陶唐、虞、夏之际。周的始祖母为姜嫄,她践踩了作为神物的帝迹而心动有孕,生下了后稷。周的始祖名叫“弃”,弃善于经营农业,号曰“后稷”,尧时任农师。
弃是观象授时的能手,相传他善于观测星辰以掌握农时。在很长时期里,周族首领世称后稷,可见周族是得力于农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至弃的四世孙公刘时,周人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这时周族已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公刘为周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刘之后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他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又迁居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古父亶父率领周人迁居周原后,辟草莱,垦荒地,筑城郭,设官吏,并使用奴隶进行生产。这时周已进入奴隶社会。古公亶父为周族的崛起做出了贡献,被后世尊为太王。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古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
古公亶父之后,季历继位。季历又称王季,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周族首领。季历后来被商王文丁杀掉,这可能是商朝遏制周人势力的一个举措。
周文王是古公亶父的孙子。文王名昌,为季历之子。文王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下贤者,士以此多归之;他整顿政治,制定“有亡荒阅”的法律,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又实行“怀保小民”的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他任用姜尚等人整顿军事,对周围方国、部落发起进攻,扩大了疆土,巩固后方。通过这些措施,文王使周在远近的方国部落中拥有了很高威望。
周在文王后期已经积极准备灭商。文王先讨伐周以北的犬戎和周以西的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以求稳定后方,然后向东扩展势力。
2 有亡荒阅
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采取措施,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武王继位时,商朝内部矛盾尖锐,武王以太公望、周公旦为辅,积极准备推翻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利用商军主力远征东南的有利时机,向商朝发起了进攻。他亲率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杀奔朝歌。在朝歌的南郊牧野,展开决战,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朝亡。
4 三监
周武王灭商以后,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周围建立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5 周公东征
武王在灭商后第二年病死,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奄(今山东曲阜)和薄姑(今山东博兴一带)等国发动叛乱。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为庶人。这就是周公东征。
6 宗周、成周
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营建了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中心,将“殷顽民”迁于此,驻兵进行监视。自此西周有二都: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又称西都;以东都洛邑为中心,是保卫宗周、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又称东都。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

(六)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1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西周王朝经文、武之世的创建,到成、康时期趋于稳定。在这前后的近百年间,是奴隶制发展的极盛时期。后来昭王南征受挫,穆王时王道衰微,西周开始走下坡路。共、懿、孝、夷四王时,西周戎狄入侵,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1)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西周中期以后,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化,“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土地赠送、赔偿、交换、抵押和典当的现象。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2)社会矛盾的激化。
西周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一是奴隶主贵族的地位发生沉浮。一部分地位较高的贵族,由于不注意经营农业生产,田地荒芜,奴隶逃散,家道衰落。一部分地位较低的奴隶主,锐意经营农业,招徕流散奴隶,不断扩大土地面积,形成新暴发户。此外,政治上的变乱也常引起贵族地位的升降,内部矛盾开始激化。二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加剧。平民是“国人”中的基本群众,他们虽有一定的政治权利,但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和压迫,繁重的军赋和兵役,使大量的平民失田破产,他们与贵族的矛盾开始加剧。三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各级奴隶主贵族,凭借着政治权力,霸占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奴隶们经常用怠工、逃亡、破坏工具等方式和奴隶主展开斗争。
(3)与周边各族矛盾的日渐尖锐。
西周边境地区散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康王以后,西周与他们的关系日益紧张,不断发生军事冲突。与西周发生军事冲突最早的是南方的荆楚。昭王十九年(前977),昭王率师伐楚,渡汉水时,据说当地人献上一条“胶船”,船至中流,胶液溶化,船解,昭王淹死。楚军乘机反击,周师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自此,周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
到穆王时,西部地区的犬戎强大起来。狁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穆王曾亲自领兵西伐狁,西周与犬戎诸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正当周穆王西征犬戎的时候,东南地区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以徐偃王为首,西伐宗周,至于河上。徐、奄诸部虽然失败,但周王朝受到很大损失,对东方统治的力量大为削弱。
2 国人暴动
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的普遍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发起了武装暴动。参加这次暴动的以聚居在国都镐京的“国人”为主,故称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他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从此以后,“赫赫宗周”江河日下,加速了西周王朝灭亡的进程。(古语“郭”与“国”通用,郭又指城,都城叫中郭,意思就是中心城市。国人暴动指都城里的人暴动。这就是中国一词的由来)
3 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后,宗周一片混乱。于是周公、召公临时主持政事,号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文字纪年的开始。
4 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以后,以召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吸取前王教训,刷新政治,励精图治,周朝国势渐兴,史称“宣王中兴”。
5 “料民于太原”与“不籍千亩”
周宣王为补充兵力,开拓财源,乃“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料民就是清查民数,以便于征兵,结果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这表明西周王朝已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西周末年,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难以为继。周宣王即位后,深感“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宣布废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是“不籍千亩”。这样一来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封建性的租佃关系便发展起来。
6 平王东迁
周幽王继位后,朝政黑暗,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周幽王欲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往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兴兵讨伐申侯。申侯大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吕(今河南南阳)、缯(今河南方城)等国举兵攻周。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诸侯们和申侯拥立宜臼即位,是为平王。这时,丰、镐已残破不堪,周围又有戎人的威胁,平王被迫放弃丰、镐,东迁雒邑,史称“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是周王室失去对诸侯统治的标志,也是东周建立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807

帖子

3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38
沙发
发表于 2010-6-20 12:56:45 | 只看该作者
希望你转的帖子,你自己是读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7238

帖子

74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65
板凳
发表于 2010-6-20 14:23:20 | 只看该作者
帖子很好,不过请不要侮辱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7776

帖子

788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888
QQ
地板
发表于 2010-6-20 19:40:52 | 只看该作者
转得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7989

帖子

9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00
5#
发表于 2010-6-21 20:55:55 | 只看该作者
转得好!
希望继续转下去,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3 03:20 , Processed in 0.0764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