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话温哥华(四)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321

帖子

3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1:4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晓溪

四.华人聚居的温哥华

  如果说北美其他大城市是用中国城来显示华人的存在的话,那么温哥华就是用它整个区域来显示华人的无所不在。

  华人在温哥华一定不会感到任何的不便。居家闲坐,中文电视有看有选;驾车出门,华语电台相伴相随;上街逛悠,中文招牌眼前眼后;下馆入堂,中式菜肴任点任 挑。端午节有龙舟大赛,中秋节兴阖家团圆,新春佳节更不用说,热热闹闹的连政要和媒介都不忘向华人讲上句有洋腔洋调恭喜发财。

  华人在这里的如鱼得水,首先要归功于本族群的人丁兴旺,大温哥华区二百万人口中,与两岸三地血脉相连的就有三十万之多。其次是得益于大环境的包含宽容,温哥华现在的主流族群对华人的歧视和排斥已行渐式微,生活中的相互尊重和商业上的公平竞争让华人们有了安居乐业的条件。

  一百四十多年前,当第一批华人飘洋过海抵达温哥华的时候,中国正在痛苦地承受鸦片战争后的巨变。从“天朝”自居的闭关自守到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让炎黄的 后代们痛心疾首耿耿于怀直到今。追根寻源时众口一词地归咎于满清政府的愚昧无能,其实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当时就是在汉人的王朝政权下是否就能逃过过一劫?

  华夏之地原本比欧洲更有机会走向世界的,近来一些国际学者就认为中国明朝的郑和比哥伦比亚更早到过美洲大陆。如果真是这样,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因为他的作为最多就象一颗划空而过的流星,瞬间耀眼后一无所有。更可惜的是在他之后的数百年中,貌似鼎盛的东方帝国上上下下既没了“醉卧疆场君莫笑”的豪情,也没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勇气。在因循守旧的体制下,再也不愿意主动去看看国门以外的世界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说被弱肉强食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

  列强的初次破门而入是一场灾难,悲哀的是遭受屈辱的民族却依旧醒不过神来。在天朝老子第一的情结下,全然忘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祖训。空喊着自强自 立,却又不屑不耻下问。别说效仿俄国彼得大帝隐姓埋名亲率使团去欧洲求学取经,就连对外来科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都成了有辱祖先的事情。结果在灾难更加深重 的同时,也苦了早先走出国门的同胞们。

  查查加国的历史记载,华人移民对温哥华的早期开发贡献良多。温哥华所属的卑诗省在并入加国版图前后的年代里,曾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经济活动,一是淘金热 潮,一是横贯加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兴建。成千上万的华人移民们远道而来,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特别是太平洋铁路,加盟的华人竟然达两万五千之众。这项为温哥 华也为整个加拿大带来无限福趾的工程,全靠着华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流血丧命的代价换来的。当时就有一条华人性命换一公里铁路的说法,可见其悲惨壮烈到何等 的程度。难怪连加国的第一任首相约翰 麦当劳(Sir. John A. MacDonald)在国会说过这样的话:“如无华人的任劳任怨,太平洋铁路则无法如期完成,对加国西部的资源也无从予以开发。”

  但是劳苦功高华人们并没有得到被人尊重的回报。相反成为加国历史上受难最深的族群。且不说有工作时如牛如马得不到同工同酬,更悲惨是在太平洋铁路竣工才一 年,华人移民遭受歧视排斥的恶运就随踵而至。从1885到1946的六十年中,在加国的各级政府和其他欧裔族群的“关照”下,他们为加国历史添上了一串唯 一的记录。从1885年起,温哥华地区的华人们成了唯一按年缴纳居住税的一族,参与淘金的华人也成了唯一需要纳淘金执照税一群。前者十元,后者十五,仅此 两项每年给地方政府的库房平白添了三十多万的进帐。

  也是同年,每个新来加国的华人成了唯一需要上移民税的对象。该项俗称人头税的金额起价就是五十,以后尤嫌不足地一加再加直到五百。在法令实施的四十余年 中,政府收得两千六百万还多,光这一笔就相当于免费修了一条太平洋铁路。如今见到卑诗省议会大厦的人,都会对其美轮美奂的建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座耗资百 万完工于1898年的大厦可又是唯一完全用华人的人头税建造起来的。

  上述的款项数目在今日看来未必上眼,可当时华人的每月薪酬最低仅四元最高也不过二十多元,其分量之重就显而易见了。别的不说,光要偿还本身的人头税白白劳苦好几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年之久。

  当时的加国政府并不就此罢手,到了1923年,又颁布了华人移民法案(Chinese Immigration act)。从此直到1946年,华人在这个法案下竟然成了唯一被禁止入境的族裔,就连已经在这里的华人都没有资格申请自己的家属前来。

  说起来还真让人不信,温哥华所在的卑诗省是上述的一切的始作俑者。当时这里的政客不仅成功地迫使联邦政府通过那些专门针对华人的苛政,还充分利用省政府的 权限将对华人的欺辱推到最顶点。诸如职位歧视、居住歧视、孩子上学歧视等等,甚至连华人店铺不能雇用白人女子都成了法律。虽然这样,欧裔哥们还嫌不过瘾, 处心积虑恨不得将华人赶尽杀绝。那时温哥华地区凡是华人集居之处,几乎无一幸免遭受过暴力的蹂躏,砸店毁屋、伤人害命、掳财夺物等等的下三烂手段全都用到 了只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华人身上!

  如今重温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结论总是那么简单明了:横蛮“洋人”的种族歧视加上落后中国的无力保护。说法不无道理,但将它当成经典就未免武断。纵观加 国历史,“主流”的欧裔族群和其他弱小族族群之间多半能和睦相处。向土著要地权有谈判没战争,对无国的犹太人和丧国的印度人有宽容无戒心,甚至对邻国的黑 奴都持有一份同情心,很早就建立了秘密通道,协助他们逃离美国重获自由身。

  如此一方土地只偏偏和华人过不去,其中原委到底和何在?先看看当时的人口统计,1882年前后,温哥华所在的卑诗省人口不过三万二千余人,可华人就已经占 了靠二万。再看看这些华人的构成,几乎是清一色的劳工。这也难怪,那时中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书生平民大概决不会想到去“夷蛮”之地讨生活,那且不是和戏 文中的杨四郎一般让人唾骂?所以要不是广东福建被迫开关通商,要不是这些地方战祸天灾民不聊生,恐怕连卖苦力的也不会踏出国门半步。

  问题是先出国门虽然劳苦,捎回家中的银子倒是真的。这下子穷在一堆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怎么坐得住,成百上千地结伴而来。曾经有一张1917年温哥华码头的 照片,远远望去人山人海一望无际全是才下船的轻壮华人。那阵势宛如出征的军团,只是少了兵器在身。这般的阵仗任凭谁见了都发怵,欧裔族群更是害怕,看到这 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人潮源源不断,让他们自然而然联想起当年杀得自己祖先人仰马翻的蒙古人。那些骑着快马举着弯刀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不也是这般滚滚而来一望 无际吗?难怪温哥华当时根本没有蒙古族群,民间倒喧喧嚷嚷的成立起“反蒙古人协会”(AGAINST MOGOLIANS LEAGUE),足见得其误解有多深。

  如果那时华人和其他族群有现在一半的沟通渠道,或许后来的暴力相向就不会发生。可惜的是前来这里的华人别说英文底子,就连中文大字能识得一箩筐的都寥若晨 星。不识字倒也罢了,可自小“苏武牧羊”、“精忠报国”的戏文没少看。糊里糊涂地以为来异国谋生就是一次“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磨练。怀着光宗耀祖落叶归根 的旧梦,认着不与“鬼佬”通;不习“鬼佬”俗;不入“鬼佬”籍的死理,连生老病死都念念不忘骸骨归乡。

  根据加国国会1879年所做的调查,加国民众当时对华人移民的最大不满有如此三条:一是华人有语言、文化和习惯上的隔阂,不愿归化;二是华人无长居规划, 寄钱回中国有拖累加国经济之嫌;三是华人廉价出卖劳力,让其他族群无法竞争生存。这份将华人推到千夫所指地位上的报告,估计“被告”中没有一人拜读过,更 不用说为自己辩护了。所以悲剧产生时华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不仅没有任何族群施与援手,就连本地土著都趁着天高夜黑前来杀人越货,理由是认定华人正 在企图侵夺他们的土地。

  套句现代俗语,就是尊重“游戏规则”。在加国开局的是欧洲人,规则的制定自然轮不到后来的华人说话。当然规则不是不能改,途径也就是两条:一是强行将开局 者打趴下,重新洗牌另开张;二是规规矩矩入局,得了资本熟了人头再打规则的主意不迟。可华人移民既不夺权又不入俗,一涌而上破了游戏规则还不懂得给个理 由。常言道“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如果说欧裔族群“不教而诛”是横蛮无道,那么华人移民“不懂进退”则愚不可及。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这些先民们成了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但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做了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的误打误撞让华夏子孙了解到中原虽大依旧是天外有 天山外山,他们的忍辱负重让西方社会懂得了东方民族不仅仅只识弯弓射大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痛苦磨合,温哥华的华人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他们也从他乡异客 的狭隘概念中走了出来,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如果说旧时温哥华的经济发展靠华人的付出,那么今日温哥华的政治文化少不了华人的参与。“游戏规则”的修订固然 还不能由华人说了算,不过事先不征询华人民意必然行不通。

  温哥华有今天的局面是来之不易的,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来这里的华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哥们姐们的“事迹”真很让人开眼。有 钱的摆阔气,自己起大屋招摇过市不说,还怕子女没事干,买上名贵的跑车让他们街头赛车玩。没钱的找捷径,坑蒙拐骗无所不用之极,让外族人瞠目使同胞们汗 颜。特别是华人之间的窝里斗更是让谁都看不明白,什么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什么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帮帮派派谁也看不起谁。还有那大到社会公德,小 到待人接物,桩桩件件足足可以写上两、三部的洋版《儒林外史》!

  好在真性情的华人在温哥华仍然是个多数,他们在努力地身体力行,希望这方美丽的土地给与他们更多的回报,也希望这里的人们能给与他们更高的认同。但愿他们的愿望不要毁在自己那些不争气的同胞手里。

结尾

  猛然回首才发现自己洒洒洋洋写下了如此一篇四不象,其实温哥华的山水地貌风土人情远非我这支秃笔可以描绘得来的,只希望通过这挂一漏万的文章给愿意留意一读的朋友们对温哥华有所了解,尽管这种了解可能因为我的感觉而被误导。

  在我完笔的时候,温哥华才刚刚获得2010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全城还在欢庆的气氛中。遥看七年后的温哥华,我不能想象她会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着世界各 地的朋友。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读我这篇文章的朋友中一定会有人在这里一睹盛况。我期待着那时有人可以告诉我他们自己的感受,我更期待着温哥华在他们的笔下 比我今天的描绘更加丰富多采。

二零零三年七月初完稿于北温哥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2

主题

4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216
QQ
沙发
发表于 2007-9-29 11:55:17 | 只看该作者
他乡总多艰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主题

4960

帖子

49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980
板凳
发表于 2007-9-29 11:56:23 | 只看该作者
跟随作者的笔端仿佛亲历了这一座美丽、和谐的城市,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321

帖子

3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真的很有才,分析全面透彻,下笔文采飞扬,资料详实周全,丰略安排得当,,,我这人很少有耐心看超过一个屏幕的网络文章(这也是我为啥只写诗词的原因之一),但这篇万把字的超长文章我看了许多遍,而且忍不住要介绍给大家,尽管我也知道,其实在这里关心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加拿大的一个城市的人并不多,,,

谢谢所有有耐心阅读此文的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2697

帖子

26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7
5#
发表于 2007-9-29 12:17:0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主题

1480

帖子

14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80
6#
发表于 2007-9-29 17:00:52 | 只看该作者
墨兄:同感!
诗有情,画有意,散文----有其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1782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7#
发表于 2007-9-30 00:13:51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哈,不错。您有更好的联系方式给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321

帖子

3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1
8#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00:24: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九野兄支持!

点开我的个人资料,你可以进我的博客主页,,,就能找到我的“更好的联系方式”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4 07:17 , Processed in 0.0740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