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三)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蒋捷与竹山词 白发老翁 四、 迁徏、漂泊中,蒋捷做过教书先生,以诗书授徒,自觉延续我华夏传统文明的脉络。如在晋陵陶氏家当塾师,元官儿子马祖常从先生受业,其后擢高科,为一代名臣。马祖常为人正直,曾弹刻权相遭贬,退居光州。有学者认为,这或许是受到蒋捷思想的影响。山东冯某,不远千里来就业,“以疋布为贄,先生悯其贫,姑受之,至冬乃制衣予之。越二年,业成而归,遂领乡荐。既闻先生殁,匍匐来吊,哀痛欲绝”。以上说明蒋捷极有教育才干,且非常关爱学生,学生也非常感激和敬重他。光绪六年(1880)地方乡绅在周铁桥北街外,创办竺西书院,内设“宋进士蒋捷竹山先生之神位”,另据2005年沙塘港杭氏望族在续修宗谱时发现旧谱中有多篇序文提到蒋捷。其中提及由于蒋捷久居竺山,把地方族人、青年士子的聪明才智和读书热情调动激活起来,才会“代有名贤,迄至于今,少年英俊,联翩鹊起。”这也可佐证,晚年的蒋捷隐居周铁沙塘港竺山,也有过一段时光的乡村教书生涯。 这里顺便交待一下竺西书院中蒋捷神位中“竹山先生”的来历。蒋捷,字胜欲,他的两个弟弟分别叫靖欲、政欲。蒋氏家族以理学传世,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蒋捷早年曾“受业于陈肖梅,肖梅从良贵公游,得伊洛之传,其源渊有自,故所学纯正”。良贵公即蒋重珍(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亭侯蒋澄第四十七代孙,出生于无锡胡埭里),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中状元,亦是南宋理宗朝著名理学家。“胜欲”当作“以理胜欲”解。神位中的“竹山”,则是南宋亡国前后,蒋捷为自己所提的名号,蒋捷及其蒋氏家族有爱竹的情结。晚年,垂老的词人,还写下了:“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櫂歌声。”(《少年游·秋思》)这是词人在亡国后二十多年长期处在艰难困苦中,仍然坚守志节的写照;也是以竹砥励,抱持审美人生观的传统文士的心理趣味。在笔者看来,词里的“家”,隐喻的是国破家亡的“故国”山河。蒋捷已入暮年,他既不能去大声呼喊救亡,也不能去填词鼓动反抗,词人一生无法释然的破家之仇,亡国之恨,无以舒解,只能转成貌似旷达的“借竹为名”“闲吟闲咏”了。 在亡国之际,蒋捷以竹砥励自己,抱节守终,表明了守节不渝的心迹。“竹山”也是山名、隐居之地,蒋捷的一生曾居四处竹山。更是他的千古绝唱《竹山词》的词作之名。 五、 蒋捷终老于太湖之滨沙塘港的竺山(竺通竹)。他的暮年是在“黄云水驿秋笳夜”、“竹几一灯人做梦”、“明日枯荷包冷饭”、“万里江南吹箫恨”、“故乡一望一心酸”、“而今听雨僧庐下”……中度过的。在词史上,蒋捷与王沂孙、周密、张炎同为“宋末四大家”之一,但蒋捷一生未入仕,交游不广,作为遗民他也不愿意加入其他三位词人的“圈子”。《宋史》和《元史》也不可能为其列传。即使是生卒年月、家世、行踪也上不了正史。至今对蒋捷的生卒年或称不祥,或考证并不统一。元至正十六年(1356),蒋捷的旧宅及其藏书和诗词创作手稿等著作又不幸毁于兵祸(据明史·太祖纪)。这无疑对词人的个体人生及其文学成就来说,是一场悲剧。幸运的是留下了一部不完整的《竹山词》(九十三首又一阙),被《四库全书》收录,评价云“炼字精深,调音谐畅,为倚声家之榘矱”,被刘熙载誉为“长短句之长城”。晚年毛泽东也委托学者专家校点注释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虞美人·听雨》、《贺新郎·秋晚》等,用以欣赏遣怀。 2012年5月26日,笔者曾去了趟沙塘港,当时蒋捷曾居留过的福善寺尚在建设中,出福善寺西院门还去拜谒凭吊了“蒋捷古墓”,古墓位于一钭坡上,杂草丛生,据说被盗过两次,但无考据记载。 我想这座古墓也不过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罢了。 注:拂去历史的尘埃,从故纸堆里走出来,首先应该感谢周坤生(现居无锡)和马鸣齐俩位耄耋老人,他们俩位都是宜兴民间研究考据蒋捷生平的学者,和笔者是忘年交,一些资料和考证是他们无偿送我参考的。马老通过研究后,认为蒋捷的生年是南宋嘉定己卯十二年(1219),卒于元大德丁未十一年(1307)。 2016、6、18初稿 2016、7、7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