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古菊诗不下万千,难于尽读,要出新意确是难上加难啊.初到宝地,昨见告示,为表支持,谨以小章小趣作题应卯, 还不知是否又入前人窠臼呢! 也凑个热闹罢了.
[五絕] 菊引
秋初新髻白,
秋半坠丝黄;
任是秋风疾,
金鬟不带霜!
不想太水,'但思攷良久却实实难以落笔, 这题无论立意,手法,典藻,辞语前人都用滥了,成章固易,勉强写来却味同嚼蜡.莫奈何今以小的立意在诗歌表达方法的审美上作点小文章:
(1) 前三句重用词组中的一个"秋"字, 想既获得同字串用的联通逻辑又不致使读者因完全雷同而过厌; 尾句避用,则想产生一种释放觧脫的效应.
(2) 转句(苐三句)限字半开口音以内, 想造成圧抑的效果; 结句则尽上开口音(主字), 想造成句间音色强烈对比的音乐效果(律句本用以吟唱, "推敲"的典故似可说明前人对选择字音的重视)
这些想法有点道理吗? 籍此就教于方家和诗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