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古月求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兴》活动词类作品点评公布

[复制链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31#
发表于 2018-10-6 12:24:07 | 只看该作者
兰室清风 发表于 2018-10-5 13:52
山海兄辛苦!致敬!

好久不见清风兄,多谢雅意!遥致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32#
发表于 2018-10-6 12:24:36 | 只看该作者

24、《 雨霖铃    秋思》(十五部)
衣单人独。  
月盈如玉,月影如瀑。  
清风扰却斯梦,无由底事,无言书牍。
廿里韶华荏苒,任朝夕闲碌。
稍恐这、天外绵山,吹角层楼不穷目。
千思万结心何逐,更谁堪、冷冷萧萧木。
阮郎醉卧琴曲、青白眼、识良朋足。  
夜静虫鸣、云拨、星移斗转斑竹。  
念了了、随迹寻他、那迹时光倏。
(依柳永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此词如题秋思,同时带有感时感慨人生之意。

上片,开头特写镜头——衣单人独,开门见山,也是一种开篇方式;人物情态特写之后,“月盈如玉,月影如瀑”,又转换镜头另作一明月特写。人月两特写相衬,基调基本定下——盈如玉,状此时之美好,影如瀑,蕴此美之暗逝,堪称秀句;唯玉字处按律非韵,但推想作者此处必是刻意如此:盈—影,玉—瀑。
“清风扰却斯梦,无由底事,无言书牍”,语明意暗,心绪似道而藏。关键在于“斯梦”——斯人如梦?光景斯须如梦里?暂时先放。底事,何事之意,书牍,简牍书信之类。无由底事——闲愁最苦;无言书牍——可为默对,可为读罢抛书对秋,情态溢于字句之外~~
“廿里韶华荏苒,任朝夕闲碌”——二十来年韶华流逝,只随他每日闲忙交替而过。
“稍恐这、天外绵山,吹角层楼不穷目”,此句以地点的物貌物态状况作为背景,补足开头的人月相对的特写镜头。“稍”字古仄,符合格律,有逐渐、稍微、但只和程度深之意,综合来看,应用了逐渐和程度加深两意。“吹角层楼”可指自己,可指层楼上他人,四字位置似后置刻画补充部分,插于“稍恐这、天外绵山不穷目”句中,大致有“岭树重遮千里目”之感,句式曲折有致。
此上片中“月盈如玉”、“无由底事”两句按词律当为上一、下三结构,自柳永后宋元人此体基本如此填。变流动为顿涩,方体现出此词牌迂缓沉滞的低抑情调。另,吹角层楼不穷目,按词律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吹字虽有仄声,但为名词时始作仄,动词作平。

下片,“千思万结心何逐,更谁堪、冷冷萧萧木”,千思万结承上片数句心绪,冷冷萧萧木应天外绵山,合为“岭树重遮千里目”。“冷冷萧萧”四字从触觉声觉视觉多角度刻画了景物,暗示了心绪,情景交融之句。
“阮郎醉卧琴曲、青白眼、识良朋足”,用阮籍醉卧和青白眼等相关典故,以“识良朋足”融汇之,此处宕开一笔,应上片“无由底事,无言书牍”和“廿里韶华荏苒”,既是秋思,也暗寓感慨。
“夜静虫鸣、云拨、星移斗转斑竹”,夜深寂静,虫、云、星斗,皆当下所闻所见,后各接一动词鸣、拨、移转,一则静中含动,二则暗寓变化、流逝之意,意象之静动照应“月盈如玉,月影如瀑”。
“念了了、随迹寻他、那迹时光倏”,念了了收束全篇,随迹寻他、那迹时光倏,既可指过去,也可指推想将来寻此时,以及感慨此时“倏”,与开头三句浑成相应!
另,评上片时说“斯梦”暂放,此时结合全篇再回看,与其说清风“扰却”斯梦,毋宁说斯梦扰却种种风月山树,扰却内心和琐忆,方才有此篇雨霖铃~~

此词典雅精工,节奏幽缓低沉,情调哀而不伤,潜气内敛,富书卷气。选调上也极为恰切,相得益彰!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雨霖铃,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雨霖铃,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始见于宋柳永《乐章集》。《乐章集》入双调(夹钟商)。“雨霖铃”曾载入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中唐时,元稹作《琵琶歌》,中有“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可知此曲之悲伤幽怨。王灼并云:“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宋人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柳永词抒写离情别绪,词情哀怨,与调情相符。宋人用此调亦多写离情。
此调为换头曲,前后段句式组合全异。前段起三个四字句,继一个六字句,两个四字句,故迂缓沉滞;结句为两个七字句而使调情流畅。后段起两个七字句,继为六字句与七字句,故调情在过变后再呈奔放之势,但结为上三下四之七字句和五字句,则使调势归于收敛。


32、 《千秋岁》
听蝉听雨,梦向南州去。
青棹影,凌波路。
忍看孤雁远,还值天涯暮。
偏佐酒,东篱酒醒深花处。

记那年相遇,说尽柔情语。
侬与我,谁辜负?
一朝音信断,两地终生误。
秋与月,年年别后还相顾!

——此词写情事。

上片写景,听蝉听雨,以致悠悠入梦,梦向南州,一“向”字精警,自有其伏笔意味在。以下清棹凌波都承南州而来,前点后染。接着又以孤雁东篱等意象进一步渲染,“偏”字在,则“深花处”其来有自。上片实景语皆情语也。

下片直接写情,承上片皆是布景故地。此情凄怨不堪回首。结尾“秋与月,年年别后还相顾!”既是承接下片“音信断”,又是照应上片之“梦向”与“深花处”,以情景交融绾合收束,饶有余味!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千秋岁》歇指调仙吕调(清新绵邀),凄凉幽怨、声情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


33、《浣溪沙-寄友人》
秋到河滨秋意微,青松棕榈草初肥。荒山四合淡云飞。
万里孤吟思故友,一杯沉醉沐晨晖。难寻雁影寄余悲。
  
——秋意微,何来?因青松棕榈草初肥也,先点后染。荒山四合淡云飞,四合,隔绝也,淡云飞,浮云游子意也,逗起下片。秋意虽微,秋心不微。

下片,点明不微之秋心——孤吟思友,欲寄无雁,终至沉醉。晨辉,暗示思友至曙。孤——故,沉——晨,如此对偶,以毒攻毒之法也。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浣溪沙》词牌宫调属黄钟宫(富贵缠绵)中吕宫(清新绵邀),音节流丽谐婉,可表答各种忧乐不同思想感情。


35、 《天仙子-台风山竹》
(中华新韵,八寒去声部)
戊戌何堪炎炽漫?
白露更添魔暑旱;
不知东去太平洋,
山竹诞!
云涡瞰:
吕宋挡车菲岛烂;
千里浪疆南海暗,
五省城乡呼啸乱。
龙王醉舞手中杯:
一齐干!
苏公黯:
曾赋飓风没见赞?

——此词以山竹台风为题,贴近物候现实,亦是不离秋兴题材。写的诙谐热烈,龙王醉舞手中杯:一齐干!干字不考虑平仄可两意,很是形象!
戌,新韵平声。用词偶有直白浅陋。

从声情和内容看,天仙子中吕调仙吕调,情急声苦,若采用《渔家傲》词牌则更恰。渔家傲,般涉调(声情拾掇坑堑),音节拗怒,情绪紧张迫促,适宜表达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


37、《菩萨蛮  秋兴》

西风休叹花期促,
青梅老尽稻新熟。
闲起点红炉,
胭脂匀粉酥。

疏狂还似旧,
不必开樱口。
聊就意千层,
醉眠秋一觥。
——此词以青梅煮酒起秋兴。

上片西风休叹,青梅果老恰是稻熟,一顺一挽,脱尽悲秋母题。秋季火炉出现,自是煮酒。胭脂句放片尾,颇见词中女子青梅煮酒之余之娴雅姿态。稻,出律,应平声。

下片疏狂开头,转上片之意态作秋兴之意态,尾句绾合疏狂作结,饶有韵味。中间两句稍有脱散。

休叹,闲起,疏狂,醉眠,迤逦而下,颇见秋兴意味。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中吕宫(高下闪赚),中吕调,般涉调(拾掇坑堑),正平调,平仄韵递转,急徐缓急,波澜起伏,情调由紧促转低沉,既声韵流转,亦不乏顿挫之美。


38、
《眼儿媚  秋光》
荷悴兰枯也寻常,不必叹炎凉。
白衣送酒,黄花扶醉,三径难荒。
闲心休与聒鸦语,容易恼疏狂。
浮生自得,一壶新月,几滴秋光。

——此词极写清秋雅趣与疏狂清逸之情性,意象鲜明统一,用典自然和谐,遣词用句典雅流丽!

上片首句荷悴兰枯,四字衰飒凄冷,缀以“也寻常”三字,情怀大异。不必叹炎凉,承寻常二字,先声夺人,知别有秋兴。“白衣送酒,黄花扶醉,三径难荒”,三径,“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指归隐者的家园;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白衣者,逸人也,黄花者,“花之隐逸者也”,扶醉,与菊相契也,极富人性化色彩;对偶鲜明流走,典故运用亦佳,难荒二字反用陶渊明“就荒”,承荷悴兰枯而反之,三句清雅野逸,可为秀句!

下片“闲心”“疏狂”又承上片情趣。休与聒鸦语,反面强调不同流俗之性情,并与下句之“自得”照应。“一壶新月,几滴秋光”,正与三秀句相应,而又补充了意象——夜晚之新月与玉露映衬下的秋夜美境,自然恬淡,也暗示了雅趣不尽到晚。

此类作品常作易作不易精,或失之于直白浅易,或失之于口号单薄,而此词则立意鲜明,意象情性完美融合,结构虽短却跌宕有致,用词自然雅正,典故运用圆融无碍,极为突出!

聒,入声,本出律,但自古即有入声代平的用法,故不算出律。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眼儿媚,吕调双调,宫调健捷激袅,韵字阴阳选择要均衡,音节极为柔婉。前后段各三个四字句,极难处理,须语意贯串,意象优美,富于诗情画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859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71
33#
发表于 2018-10-6 17:15: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憩 于 2018-10-6 17:45 编辑

评委对评点很全面,先大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34#
发表于 2018-10-8 08:18:52 | 只看该作者
时憩 发表于 2018-10-6 17:15
评委对评点很全面,先大赞一个!

多谢时憩老兄鼓励!遥致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35#
发表于 2018-10-8 08:24:45 | 只看该作者
28、《 摸鱼儿》
渐秋浓,暮风老树,平添些许无奈。
角楼枝雀依稀闹,深锁住重门外。
休感慨,故人别,一如春去花容殆。
堆愁云霭。
便暗放帘钩,烟纱半掩,且任浪翻海。
斯光景,厌却庸词瘦酒,生生宽了衣带。
管他纵酒笙歌宴,曾是千金难买。
闲不待,镜中影,霜丝染鬓朱颜改。
愿君安在!
再结伴千山,泛舟湖上,论得失成败!
(定格:晁补之《摸鱼儿(买陂塘)》)

——此词似写相思之情,思妇之离愁别苦。

上片写别离后闺愁之情态。
“渐秋浓,暮风老树,平添些许无奈”,开头景则秋渐浓,情则添无奈,定下基调,同时引出下文。
“角楼枝雀依稀闹,深锁住重门外”。闹,彼喧闹,而显我冷寂,依稀,暗示心不在焉,偶尔听到。重门,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我在重门内,枝雀在重门外,所以,我实被“锁”,而雀于我属“隔”。
“休感慨”,联系上下句,此句其来莫名,有趁韵之嫌。
“故人别,一如春去花容殆”,此句比喻新颖有致!“殆”字,困乏疲惫,亦假借为“怠”,懒惰。
“堆愁云霭”,所谓“杨柳堆烟”托化也。
“便暗放帘钩,烟纱半掩,且任浪翻海”,纱帘随风翻卷呈波浪状,很是形象!可以想见主人公百无聊赖呆坐窗前情状,含蓄蕴藉,意在象外!

下片写愁思至极百无聊赖,设想对方及将来重逢情景。
“斯光景,厌却庸词瘦酒,生生宽了衣带”,斯光景三字承上。庸词瘦酒,词本遣兴,此时则精彩之词亦嫌平庸;酒本消愁,此刻则醇厚之酒亦嫌无味。皆因离愁别绪致使人瘦,故都厌却。
“管他纵酒笙歌宴,曾是千金难买”,乍读此句颇嫌突兀,按上句已经提到厌酒,则此处酒笙歌宴之兴应非写己,而是写所别之人;然既然惦念所别之人,却又“管他”——词意本身实则是不管他,似不可解。联系下句“闲不待,镜中影,霜丝染鬓朱颜改”,似已可解——我已逐渐变老,时光如此白白流逝,(闲不待)等不及了,才不去理会、想象他如何奢华自乐!怨恼至极!然此句与上片“一如春去花容殆”句毕竟重复。
“愿君安在!”却突然一转,反过来又关心他祝福他安好,终究相思难舍!
“再结伴千山,泛舟湖上,论得失成败!”美好想象,也是美好回忆,更是美好期盼!不过,此句结尾设想是好是美,却意思游走出现偏差——按前面种种笔墨皆似描写思妇之闺愁,到此却突然振起,转似知己同道畅谈人生再接再厉,感情色彩很不协调,此处语句败笔。


此词极似欧阳修蝶恋花词意之脱化,并增加些细节与新意。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然此词用摸鱼儿词调演绎则稍有不妥:摸鱼儿情调低回掩抑、欲吞还吐之至,须情意曲折深厚方可充实,此词情意有如蝶恋花,非十分复杂,相形之下词意结构稍有松散;同时,摸鱼儿韵脚颇密,从海、买、成败等韵脚看,选韵时用了窄韵,往往限制遣词造句,影响词意表达,导致有趁韵倾向。


另——
渐秋浓,暮风老树两句实际本应为一句,上三下四句法;同时“老”字出律。
故人别之“别”字出律。
厌却庸词瘦酒,“酒”字出韵。
论得失成败,应为正常五字句,非上一下四句法。

《摸鱼儿》又名“买陂塘”“双蕖怨”“迈陂塘”“山鬼谣”等。情调低回掩抑、欲吞还吐,适宜表现苍凉郁勃与幽咽情绪。全调有三个七字句,其中首句为上三下四句法;有两个十字句,为上三下七句法;有四个六字句;结尾为五字句。前后段各有两韵密,并用短韵。因此调势颇为流畅而节律富于起伏变化,音韵流美,故宋人作者甚众,尤为南宋词人所喜用。
此调题材适应广泛,凡写景、抒情、咏物、赠酬、祝颂均可,然以表现幽咽之情最能体现此调特点。


31、 《贺新郎》
月近中秋矣,认苍凉,苔痕一点,旧情如洗。
初见当时犹如梦,今却在、谁梦里?
渐行远,都伤不起。
剩有一杯红豆酒,趁宵疏,酣畅还无计。
我且饮,你随意。

江湖路远君知否?
也应叹、未卜平生,千般依你。
相识相离还相问,总笑说、还可以。
恁如此,何来后悔!
云雨沉浮终有尽,到头来,不过一场戏。
又怎说,错和对?

——此词写历经情绝与情劫之诉心。

上片,“月近中秋矣,认苍凉,苔痕一点,旧情如洗”,中秋月暗蕴团圆意,反衬月圆人缺。所以用“苔痕”,苔生于阴暗幽寂人迹罕至之处,又苔多被踏过,似总有一股无人理会不敢理会之意在。然而就这么一点,也将被风雨洗去,一个“洗”字,希冀或怕,不明言也似皆寄寓其中,此句基调定下。
“初见当时犹如梦,今却在、谁梦里?”初见非梦,如梦般美好,却终如一梦;初见难忘,却又追忆入梦。然而却以问句出之,一个“谁”字迷离惝恍,指你?指我?谁又能说得清?初见是执是放,谁又能分得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此句跳跃时空,今昔回环,语言浅显而寓意丰富曲折,韵味颇佳,堪称佳句!清代彭孙遹的《生查子·旅夜》有“梦好恰如真,事往翻如梦”,与此句异曲同工,一疑问直指,一陈述对举,各有特色!
“渐行远,都伤不起”,渐行远三字承上句之梦,直似写梦中永诀,情景逼真!一句伤不起,道尽无奈~~
“剩有一杯红豆酒,趁宵疏,酣畅还无计。我且饮,你随意”,红豆本情之信证,今成诀别之酶,既无可回避,姑且痛饮!我且尽饮此酒,从今即非故人!酒虽到,皆成泪~~宵疏二字,似夜诀之意,略显生涩。

下片,“江湖路远君知否?”,承宵疏而来,相忘于江湖,“明朝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也应叹、未卜平生,千般依你”,承罢一转,似又回转——早知如此,是不是当初千般依你,就会…就不会…??
“相识相离还相问,总笑说、还可以。恁如此,何来后悔!云雨沉浮终有尽,到头来,不过一场戏”,终是烟花易冷,奈此啼笑因缘!一场之一为入声,可以入代平,不算出律。
“又怎说,错和对?”——一句反问,错错错,莫莫莫~~

此词诉心抽丝剥茧,曲折起伏,淋漓尽致!最大特色为语言的运用,爱情恋情为人类普遍感情感,其悲欢离合极易引起普遍感应,把此易普遍感应之情以诗词语言出之尤易感人;同时,遣词用字通俗自然,语句流畅而凝炼,颇有概括力;“今却在、谁梦里?”“总笑说、还可以。”两句本六字句,正常双字句读,作者反之皆划成三、三句式,变迂徐舒缓为短促生硬,情调冷淡决绝,很能衬托情变之心境,可见作者驾驭诗歌语言的能力!

唯整篇恩怨尔汝之赋法多,暗示象征衬托等比兴之法绝少,只开头由月引发,余下皆直抒胸臆略嫌单调,意象稍嫌单薄。一则历来填《贺新郎》或情景交融,或情典(故)结合,或即使明白抒情或议论之作,也间以上述手法勾勒提缀,以充实意象增加形象感;二则,《贺新郎》这个词调极为讲究首尾一致,所言为一气如话一语,起伏跌宕在中间。所以,“错与对”之句意融入在“云雨…一场戏”那句中,月圆人缺之意与象如在结尾有呼应,则韵味更佳!如能注意这些,会使得此词更加哀感顽艳,此作哀感颇有,而顽艳稍逊。

“江湖路远君知否?”一句中之“否”字,有以下读音——
按《释文》中否字俱兼缶鄙二音,然鄙音为恶与秽之意。
否 有韵,上声 (fǒu):音缶。
否 尤韵,平声:未定之辞也
否 纸韵,上声 (pǐ):音痞。《玉篇》闭不行也。《广韵》塞也,易卦名。否卦泰卦正相对。
综合以上,此处否字不可读为鄙音痞音,应读为缶音,故此句此处出韵。

《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词调起于北宋,盛于南宋,衰落于金元,由北宋苏轼首次填写,是宋代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调。
龙榆生先生对这个词牌有一句话:“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就是说这个词牌可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只是表现豪迈、激情时宜用入声韵,而表现凄婉、忧郁情感时宜用上、去声韵。
另,此调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


41、《水调歌头》
风自几番到,吠犬伴鸡鸣。又嫌今夜时节,憔悴更凋零。谁念温柔蕴结,逢在离鸿试问,何处堕花铃?照镜映销瘦,酒醒恨难平。
不成睡,先有泪,对灯明。未曾梦好,拈雨被薄任相迎。白发几时曾了,依旧帘门飞絮,河汉几疏星。此景渐清绝,缺月已无情。

——此词乃逢秋自伤怀抱。

开头“风自几番到,吠犬伴鸡鸣”正有《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然“几番”二字,接以第三句“又嫌”,则不禁不止一次如此也,上片尾句“照镜映销瘦,酒醒恨难平”其来有自矣。“又嫌今夜时节,憔悴更凋零”,今夜时节,憔悴凋零,词意嫌重复。

下片“不成睡,先有泪”承上片结尾,“对灯明”照应上片“又嫌今夜”。范仲淹有词句“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仿此。难成睡易有泪,好容易成睡亦无好梦,更晚来冷雨。雨停无睡怅望疏星河汉,总是无睡意绪。“此景渐清绝,缺月已无情”,渐清绝,本欲遣兴,奈缺月已升,更显人不圆之意。朱淑真有词句“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有缺月怜人意,此则反为缺月不安慰人意。故知凡是诗人失意之下,风花雪月皆不知所措也!

此词凄冷苦寂,水调歌头词情本跌宕起伏、节奏气机流走,情感的选调上稍有不恰,如第三首《水调歌头》所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162

帖子

24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73
36#
发表于 2018-10-8 10:53:1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精彩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1348

帖子

14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57
37#
发表于 2018-10-9 10:17:48 | 只看该作者
终于试回了密码。
读山海兄的评析,只有佩服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86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7:22: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云慕枫 发表于 2018-10-9 10:17
终于试回了密码。
读山海兄的评析,只有佩服二字。

问好久违的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39#
发表于 2018-10-10 17:48:56 | 只看该作者
云慕枫 发表于 2018-10-9 10:17
终于试回了密码。
读山海兄的评析,只有佩服二字。

云慕枫诗友好久不现身了,欢迎归来!多谢支持鼓励!
待晚上继续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40#
发表于 2018-10-10 22:24:49 | 只看该作者
34、《永遇乐    秋狸》(新韵)
潦水千波,徒生悲喜,空无一物。自性圆融,别出法像,红绿黄橙处。负暄高卧,骑墙小坐,细嗅蔷薇如虎。且从容、中庭信步,柿熟亦不堪顾。
秋来凉矣,鹓雏南去,兀自与鸱争鼠。可恨些些,得失斤两,总有人评述。莫如归去,闲捉蟋蟀,不管莺歌燕舞。快来瞧、小鱼干上,已着厚露。
(格律对照例词:《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此词题目秋狸,狸,也叫“钱猫”、“山猫”、“豹猫”、“狸猫”、“野猫”。体大如猫,圆头大尾。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毛皮可制裘。如同狐狸,狸亦修仙,俗称果子狸,大多数狸仙都是习武的。此词咏物,以拟人写狸之秋季生活情态与内心。


上片,理事景结合,展现秋狸的生活情态与修为心境。
首句“潦水千波,徒生悲喜,空无一物”,景物先铺垫,引出哲理。潦水,雨后积水。积水产生涟漪波动,如同人的心念波动,或者说外界及时序的波动变化导致人的心念随之悲喜,这些本都是假相,心念如此乃是徒劳无益,“本来无一物,何事惹尘埃”?此句颇似秋狸所悟,并劝慰世间之语。
    佛法讲:心念如水,无念则止,起念则动,亦即波动。前念刚止,后念又生,念念相继,快如闪电。心念是阿赖耶识的极微细动相,八地菩萨才能见到。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起心动念。
  现在量子力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波动现象,一切物质是空的,是由波函数、波动构成的。它是空的,或者用佛法的描述,物质是假的。这个研究结果,和佛法所说的是一样的。爱因斯坦也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自性圆融,别出法像,红绿黄橙处”,承上句物与理,进一步阐述,同时又转到当下之秋。圆融一词,最早为天台宗所常用。(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离此无彼),谓为圆融。自性圆融,三十岁夜睹明星而开悟,唱言:“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更言:每个人自性中已具足真如本性!
法像,意为佛菩萨等圣像。感觉作者此处应为“法象”或”法相”——
法象,古代哲学术语,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的总称。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
既然“别出”,意指后面所言非普遍义,红绿黄橙处,则后两个词适合些。

“负暄高卧,骑墙小坐,细嗅蔷薇如虎”,前面两大句景物——哲理——哲理——景物,以此来为秋狸出场布置。此处四字对偶非常工稳,两组情态一睡一醒,负暄,受日光曝晒取暖。六字句源于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的经典诗句。原话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诗人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此处的种种情态联系之前的哲理,表现出秋狸超脱自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与内心状态。
“且从容、中庭信步,柿熟亦不堪顾”,此处颇有画面感镜头感,纯从细节和生活着笔,表现秋狸的生活品格。柿熟亦不堪顾,曹植《君子行》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此处柿熟却信步而过,“不顾”二字着一“堪”字,则行为和心理双重表现出来,与前面哲理照应,透出一种修为上“理事圆融无碍”的境界。不过,此句的“从容”与“信步”词意上有些重复,避免为好。

下片,“秋来凉矣,鹓雏南去,兀自与鸱争鼠”,此处涉及一个典故,《庄子·秋水篇》“…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梁国而吓我耶?”这里似反用了此典,寒秋来临,鹓雏自有他的归处和所享,而秋狸仍然知足得享用着与猫头鹰一样的食物,虽然是鹓雏所不屑的。(此处因为诗词省略主语的句法的关系,联系典故和前后,似如此解方为适当)

“可恨些些,得失斤两,总有人评述”,这里可以有两种解法:一、人们时有食物丢失(得失为偏义用法,农村生活习俗中人们常怀疑黄鼠狼一类偷东西,狸常盗食家禽),却总会怪罪到秋狸头上,着实可恨。二、秋狸以上种种生活情形与心态,总有人品头论足喋喋不休。

“莫如归去,闲捉蟋蟀,不管莺歌燕舞”,似对秋狸开解劝慰,又似秋狸自言自语,不如选择退隐避世的生活方式。
“快来瞧、小鱼干上,已着厚露”,似亦两解:一是指人们家里的食物(小鱼干)长时间在原处,并没有丢失,已经布满了厚露;二是自家晾晒的小鱼干已经布满了后露,如同“归去来兮,田园两组胡不归”之意。

此词题目虽然注明,单个字词句子也不复杂,然因作者借咏物寓意,以及句意连缀的多解,导致作品立意似不完整明晰,理解上不能通脱。但上片还是相当不错的!下片所述问题明显些,且格调上与上片有所割裂龃龉。
此词“燕”字出律。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永遇乐,又名“永遇乐慢”“消息”,原是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柳永两首祝颂之词为创调之作。歇指调(急并虚歇),永遇乐”词调始见宋柳永《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补之词名“消息”,自注“越调”(陶写冷笑),此调纡徐和缓,韵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较多,乃律宽之调,故宋人用此调者颇众。此调适应之题材广泛,言志、怀古、写景、抒情、议论、赠酬、祝颂、咏物均可;风格既可豪放,亦可婉约。



36、《水调歌头    秋夜即兴》
(词林正韵,平韵格。苏舜钦“潇洒太湖岸”)
胸臆有冰雪,金气自相招。
晚来风歇雨驻,寒色入纤毫。
耿耿星辰河汉,落落山川草木,天地两澄高。
短棹泊云水,万物类鸿毛。
纫兰佩,倾玉盏,舞中宵。
性情未减,只道输却一分豪。
几得天光晴好,几得年华如此,容易老蓬蒿。
多少人间事,真欲效儿曹。

——此词立意如题。即兴是作家因受眼前实事刺激和内在感发的作用,兴会来临,直抒胸臆的一种意境的表达。前有秋夜,则此“兴”须是“秋”并“夜”情景下,整首词不离此四字展开,次序井然,意脉清晰,在评论前品读几遍之下,竟可大致默记下来,正由此气机流畅之故。

上片,极写秋夜物象,到结尾两句逐步造势已极。
“胸臆有冰雪,金气自相招”,前句如同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肝胆皆冰雪”之句,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后句,金气,秋气也,相招,实即相应相契之意。上句冰雪言内光明磊落,下句秋气清肃净劲相招言外,内外正相应也。
“晚来风歇雨驻,寒色入纤毫”,秋雨后,天地一洗,净洁清肃,纤毫皆亦如此,尽着秋之寒色。此句实为后置句,响应补足前两句。
“耿耿星辰河汉,落落山川草木,天地两澄高”,耿耿,鲜明明亮之意,落落,清楚分明,兼有稀疏意,两词一天一地,俯仰之间天地皆收眼底。天地两澄高,句意是清楚的,高旷清雄,此句似脱胎于杜牧《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不过,此句用词不够严谨——两,用于诗句中,有皆、都及相互之意,而天可以澄可以高,地在秋雨后也可以澄,却不可以高,澄高虽好词却难与“两”搭配形容天地,所以说此句句意是好字词不当。
“短棹泊云水,万物类鸿毛”,此即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之“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句意,巨细相形之下更暗示心胸超旷,到此,“秋夜”蓄势已足,下片呼之欲出矣!

下片,承“秋夜”,极写“即兴”之情形。
“纫兰佩,倾玉盏,舞中宵”,前句源于《离骚》之“纫秋兰以为佩”,历代诗词多有加以引用,表高洁意;之后饮酒秋夜起舞。此三句以外在情态写“兴”意。
“性情未减,只道输却一分豪”,性情未减,则素来心性可知,输却,则因故不得尽“兴”,及今方借秋夜而“兴”。此两句实本前句而作后置句,补充衬托三短句之“兴”之难得!
“几得天光晴好,几得年华如此,容易老蓬蒿”,此三句以内外触动写“兴”意,感慨“今夕何夕,见此良夜”,进而又感慨人生易老于蓬蒿之间,不得与天地至美永久相共~~此处颇有似东坡《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数句。
“多少人间事,真欲效儿曹”,儿曹,儿辈,孩子们。人间的事太~~“多少”二字蕴含多多!真想像儿童一般!像儿童一般什么?此处无言胜有言,人人可领会!读此,可以联想起《前赤壁赋》“苏子曰~”一段,并以此与作者共享。

此词意脉结构完整清晰,气机流走,语句整饬流畅,然终以篇章胜不以词句胜。合张孝祥《念奴娇》部分立意和苏轼相关文词一些感慨来“即兴”,确实深入提现了此时此景此人特定的“兴”之所来所在,跌宕起伏,颇有韵味,选调(具体如前分析水调歌头声情)亦恰切!如结尾部分补足点哲学意味的升华,再成一转,当更出色,这也正是两次提到《前赤壁赋》的缘由。当然,作为即兴,此非缺陷,乃是一点题外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0 23:59 , Processed in 0.0749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