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古月求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兴》活动律诗作品点评公布

[复制链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31#
发表于 2018-10-19 19:34:59 | 只看该作者
25、《秋兴》
一溪枫叶暖,双雁子巢怜。
古道黄花瘦,炊烟晓月圆。
云生风雨后,日出夜明前。
白露霜侵草,循环复始眠。

作品押平水韵下平一先韵

赏析:这首五律声韵工整,字句推敲上看得出很下工夫。颈联看似随意,却颇有禅机,对仗上亦有颠倒之妙。云非生风雨之后而有云方生风雨,夜明非待日出实日出乃使夜明。不足之处是造境时段取得过长,描写上有些跳跃。“云生风雨后,日出夜明前”是其佳句。

小贴士:造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写诗词有造境与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简单说就是人在之境和想象之境。诗中有两个要素,一曰景,二曰情,前者描写自然人生之事实,后者为对此事实之精神态度,前者客观,后者主观,前者是素材,后者是观点,前者实,后者虚,然虚为实之灵。王国维又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句话是说造境要尽可能实,要符合自然;写境要有所取舍,要服务主题。举一个例子,李煜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如果改成“砌下落桐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如何?且不说桐花是不是白色,就说那么大个的一朵花你有多宽的肩膀能落一身呢。这就是不合符自然。诗成于临场口占的毕竟是少数,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想象。那么定稿之前请先静下来想一想,写的场景是否真的可能是那样,所写的情景会不会出现在同一幅画面里。这是提高写作的第一步。


26、《秋望》
万道霞光落岛礁,诸神领域现云霄。
南山菊小埋黄叶,东海舟轻没碧涛。
马路四分人影乱,毛尖独品剑楼高。
西风冷冽征尘起,终点无知不惧遥。

这首诗押新韵六豪韵

诸神领域:诸神之界。魔兽?
毛尖:绿茶的一种,常见信阳毛尖、黄山毛尖等。
剑楼:大致是像剑一样又窄又高的楼。
冷冽:寒冷。

赏析:该作品声韵工整,语感流畅,虽难通解,特定场景、特定心情亦可也。“南山菊小埋黄叶,东海舟轻没碧涛”是其佳句。

东海之上有长礁,绝世而立,不知几万载。峰峦其高,必有仙人;雾霭其深,莫见宫阙。凤辇鸾车,霓衣风马,转瞬失之烟霞。待日出,望南屏之山,出有碧浪连天,入见黄花掩径,秋之画图于此一览无余矣。马路人影纷纷,高楼茶烟袅袅,纵天涯西风寒苦,前途未知,吾亦何惧其遥也!……我编不下去了

小贴士:气机流畅
气机指行文的气势,气机流畅即是说一首佳作应该让人看到时通篇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起伏不惊。就像学唱一首优美的歌曲,纵然没听过,学完前一句会自然想象出后一句的声调,用理工男的方式讲就是函数须处处可导。可是诗的字数有限,有时为了把想写的点都写到,难免会在一些地方出现跳跃感。所谓跳跃就是从全篇已有的内容联系不到的景物或情绪。跳跃是对于读者说的,作者因知情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两个办法,一是给诗起个长名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二是专门写一段备注。如:“霜乾木落爱秦川,兴发身轻逐鸟翩。贪看暮山忘远近,强陪归客更留连。貂裘犯雪观形胜,骏马随鹰搏野鲜。为问南溪李夫子,壮心应未逐流年”,这首诗的名字是《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如果这首诗的名字是《秋兴》,那此李夫子看到彼李夫子也会蒙圈。


27、《过台儿庄》
路过台儿庄,秋风旧战场。
刀痕夹落叶,弹孔驻流光。
倭寇真蝼蚁,男儿硬脊梁。
煌煌唐汉地,亘古在中央。

这首诗押新韵十唐韵,押平水阳韵颔联首句三仄尾,“台儿庄”犯三平调。

赏析:这首五律因为第二句有秋风二字姑且按照秋兴来看待,实则是一首战地之兴。全诗用语浅显,更像一首激昂的歌词。“刀痕夹落叶,弹孔驻流光”是诗中佳句。台儿庄确实发生过肉搏,刀痕非妄,夹落叶构思更是巧。刀痕之深,战况惨烈是其一,寓思念于落叶于此发兴是其二。后半段偏口号化,如“倭寇真蝼蚁”,其实这样的话不正确。日寇非常强,是以我们的胜利才更加珍贵。手撕鬼子可以休矣!尊重对手才是尊重自己,于史于今都应作如是观。
真实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共出动29万兵力,日军5万,中国军队伤亡5万,日军伤亡2万,因抗战期敌我平均伤亡比是1:8,所以我们伤亡是鬼子2.5倍的此役又称台儿庄大捷,痛切乎?!扯远了……首句“台儿庄”犯了律诗的大忌“三平调”,因为是地名,只能说不太好。

小贴士:三平调
近体诗一句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字,这样的句型称为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是近体诗的大忌,和孤平一样,是要打零分的。这个规定甚至成了古风的特别标志,唐以后近体诗盛行,诗人写了古风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标注,就在诗中用几处三平调。如杜甫的“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再如苏轼的“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可如台儿庄、金沙江这样的三平声地名怎么办?总不能改叫台父庄、铁沙江吧。这种地名个人觉得在五律中最好用“地名+仄仄”的格式,如“金沙江去海”,七律最好把最后一个平声字藏在“一三五不论”的三五两字处,如“终南山下一城秋”。


28、《秋夜露台独自饮》
独斟网络游,不觉月初浮。
何日蝉声隐,今宵菊韵悠。
每逢佳节醉,间遇断肠酬。
四挂心头梦,无眠共此休。
注:四挂,为挂念老家父母和求学于南京、宝鸡、武汉的孩儿。

该作品押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部,首句犯孤平

断肠酬:令人心碎的酒酬。酬本义是对饮时主人回敬客人。

赏析:这首诗非常好地通过诗名和备注对时间地点及内心活动做了交代,丰富了阅读线索。通篇描写细腻,有景有情,不同于以往的团圆念想,游子思家这次改成了“家”思游子,更是别样的牵情。声韵方面一点小遗憾,首句独为仄声句子犯孤平。
btw,真心佩服您英明远见的决定,我要是也像您那样就好了

小贴士:炼字
中文字词十分复杂,同一个大意下每个字和每个字之间都有细微的差别,炼字就是反复推敲找到一个最贴切的字。诗句中生动不生动形象不形象动词最关键,所以炼字多数时候炼的是动词谓语,当然形容词、副词也有炼字一说。“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所谓一字千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出来的字,“溅”使人仿佛能看到眼泪是带着力量迸出来的,“惊”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疼痛,国家丧乱,流离失所之情跃然纸上。这样的案例太多,几乎每一首名作里都有。本作品的第二句的“浮”第三句的“隐”都有炼字的痕迹。汉字历史超过六千年,精微奥义不认真去研习断难理解。所以炼字既没有规律,亦没有止境,须活到老学到老啊。


29、《五律  秋邀》
流霜临市井,心意复徘徊。
雁影朝南去,秋声自北来。
溪泠山薮静,木落野芳开。
谁与吾同往,共斟篱下杯。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十灰韵部

流霜:飞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
泠:形容水清澈。“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
山薮:山深林密的地方。“乃储精山薮,历思河泽”——马融
野芳:野花。“野芳緑可採,泉美清可掬”——戴叔伦

赏析:通篇声韵流畅,末句孤平拗救更见工稳。词句手法均是五律典型,寄兴高远,弓马娴熟。通篇起自市井之实,结于篱下之虚,前者身,后者心,抑扬不言而自显。溪水清与山林静感触互彰,木叶落与野芳开形势相协,文笔洗练又不失细腻。对仗两联一工一宽,借小贴士特别说说颈联的宽对,很见功夫。全诗化南朝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诗意,寄兴溪山,相邀林木野芳,对饮清泉白石,此乐何极!

小贴士:对仗的功夫
律诗要求有两联对仗,通常是颔联和颈联(有些特殊的格式如蜂腰格偷春格等对仗不同)。对仗是最直接见功夫的地方。对仗的基本要求就是同性词对同性词,注意不是同义词,不然就合掌了。初阶要求对仗要工,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高阶则要求不能太工,太工则“纤巧”,《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在不失“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宽”,究竟宽到什么程度只能自己理解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很好的例子,亲朋是具象名词,老病是虚象名词也可以说是形容词,一对孤而不是对二三。除此之外对仗还有很多高阶要求,例如动静相对,松紧相对,情景相对,虚实相对,大小相对(指字面格局。即下面说的宏微并衬),视听相对等等,就是不失工的前提下让两句尽可能有多维度的差别。
结合这首小诗欣赏一下非常好的颈联。先看视听相对,“静”是听到的,“落”和“开”是看到的,如“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再看静动相对——“泠”、“静”对“落”、“开”;再看宏微并衬——溪山是宏,花木是微。还有“自对”(也叫当句对、互对)——溪泠对山静,木落对花开,这是一种高阶技巧,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都是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特点是以形容词对动词,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这里上句的泠和静是形容词作表语,下句的落和开是动词作谓语,形容词前省略了系动词“是”,短短五个字藏了两个主谓从句。


30、五律《戊戌年秋夜记台风‘山竹’过境》
雨呼风啸急,趁夜越千山。
老树连根拔,危楼几户顽?
惊魂眠不省。恶手厉还蛮。
祸及非人愿。苍生度厄艰。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十五删韵

不省:查了一下词典,这个词有5个含义,分别为1不察看,2不检查,3不明白,4不理会,5没见过,但不知与眠同用是哪一解。
厄艰:灾祸之艰。

赏析:作品声韵流畅,言语直白入理,写实事,有人文关怀,士者也。颈联对仗上句“惊魂”对“恶手”不稳,作为初学者,强烈建议先做到同词性对同词性。

小贴士:诗的流弊
蒋伯潜总结旧诗有几大流弊,分别是“求古”、“模仿”、“无病呻吟”和“歌功颂德”。模仿和无病呻吟是能力问题不说也罢,求古和歌功颂德则是取向问题。求古就是将“古”绝对化,文准秦汉,诗推盛唐,认为唐以后一蟹不如一蟹。我觉得这事也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唐诗兴盛是社会环境使然,并不是唐人比后面朝代的人都智慧,甚至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说随着社会活动的进步人类脑容量是在逐渐增大的。复古仅仅是取向,歌功颂德则实质是谄媚。诗作为一种高雅的体裁是读书人才作得的,读书人都应有一颗“士”的心,士可以贫但是是要有傲骨的。任何社会都不是无可挑剔,士者宜永远站在批评者的角度,不能发声的年代可以选择沉默,但不能跪舔。王国维说“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美就是赞美,肉麻的赞美无外乎来自两种人,一种无脑,一种无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32#
发表于 2018-10-23 00:12:22 | 只看该作者
31、 《七律》新韵
十几年来辨是非,秋中明月不相违。
峣峣心垢生如朽,皎皎身污死似灰。
深教功名终是浅,言传禄利更无为。
若于今夜高楼望,路在前头归不归?

作品押新韵五微韵

峣峣:音yao2,高直,常喻性格刚直。
皎皎:洁白,清白。“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语出《后汉书·黄琼传》,指越是性情刚直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内心洁白的人越容易被抹黑。
心垢:佛教语,烦恼。“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李白

赏析:作品声韵准确,以论起笔并不多见。“辨是非”准确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学”辨是非。“是”和“不”两个字分别用了两次,当避。“莫将愁苦求诗好,高位从来谶易成”,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也写过这样的诗词。刚上大学不久学填了一首词,名字词牌都忘了,只记得一句“求平安早报,人老西京”。阴差阳错毕业真就留在了西安,一留就是30年。成家、就业、买房、交友……再也无缘回到我的故乡。所以我很怕诗谶,再也不敢乱写。

小贴士:诗可以怨
《论语·阳货》篇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个人总结兴是手法,观是方法,群是态度,怨是风格,唯独这个“怨”千百年来表露的最直接。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诗自然属于言的范畴,所以怨对于诗来说是有情感基础的。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盖愈穷则愈工”,这便是诗穷而后工,所以怨对于诗来说又有了物质基础,诗简直不怨都不行了。诗的怨我分析来自诗人的两种心结,一种是自己对外界看不惯,社会责任感使然;一种是外界对自己不理解,内心孤独感使然。上一则小贴士我说过诗人宜永远站在批评者的角度,看不惯而发的怨实际上是“刺”,就是王国维说的“美刺”的刺,是对外的批评。内心孤独感产生的怨是发愤抒情,就是屈原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怨是情的动因,而非情的表现,最好的火候把握是怨而不哀,愤而不怒,一上来就比惨那是对怨的曲解。


32、 《五律》新韵
平生多问酒,风雨下江湖。
山险鸢飞尽,秋高月不孤。
疏菊犹尚在,醉客可行书。
独醒人何往,拂衣应自如。

作品押中华新韵十四姑

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王维

赏析:该作品声韵流畅,颔联“山险鸢飞尽,秋高月不孤”前实后虚,“尽”与“孤”相对,宽中有工,字背后隐藏的数量词性用的很好。“秋高月不孤”是其佳句,尾联后句结的很高古。小小不足是个别处仍需炼炼字,如“下江湖”,“可行书”等。

小贴士:诗意的沿袭和出新
说这个话题之前先看一首诗,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季草木零落,万象萧疏,很容易联想到悲伤的情绪,所以多数的诗作是用秋景发兴悲伤、思念、迟暮等情感的。总之把秋往悲里写不犯病,可这样好么?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除非你说这朵花好压称。沿袭不是抄袭,宜承于斯而胜于斯。它可以隔时空缩短我们和古代诗人内心的距离,心之戚戚,言之切切。同样的景致如果能取前人未取之意,发前人未发之语,象梦得先生这首,那便是出新。出新是换视角的出新,是要表达的属性本来都在,只是诗人换了观察位置,绝非不着边际的妄言。陈寅恪为王国维题写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碑文,出新须秉承之。


33、《五律秋情》
渔舟沐夕阳,海浪逐帆樯。
山麓云驰象,渡头月织裳。
松风吹岸柳,牧笛荡荷塘。
待到君归日,闲谈且覆觞。

作品押平水韵下平七阳韵部,第四句孤平

帆樯:本义为挂帆的桅杆,这里指帆船或泛指船只。
驰象:奔走的大象,喻云朵的形态。
覆觞:干杯。

赏析:作品声韵通篇运用较好,第四句小遗憾犯了孤平,简单的可用桥头、江头等换渡头一词。诗的画面感很强,比喻生动,令人联想到一幅幅饱含张力的油画。被夕阳染色的船只,山岭外被风吹动的云朵,夜幕降临被月光笼罩的水面,松风摇动岸柳,牧笛吹彻荷塘…景象虽繁,却不失平和恬淡,画风自然。以思念之人归来闲谈对饮作结,不见大悲大喜,亦与之前的景物之风相谐。

小贴士:诗词现代工具软件
古人写诗碰到生僻字词音义不清时也是要借助韵书典籍来甄选,现在则太方便。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海量的知识随时随地唾手可得,不用太可惜了。随着大数据技术、AI技术的发展,有的网站软件已经能非常智能的帮你检查错误,甚至推荐给你符合要求的选项。今天我就把自己常用的两个网址推荐给大家。十来年前我用的最多的是汉典网:www.zdic.net,这个网站对汉字和词汇的解读非常之详细,仅一个字就有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说文解字、音韵方言、字源字形……等多个来源的解释,一点小遗憾是前几年可能是和哪个公司有版权纠纷阉割了不少内容。但依然很推荐,例如输入“字+?”或“?+字”回车则会显示所有的组合词。另一个推荐搜韵网:www.sou-yun.com,这个网站功能太多诗友们慢慢体会吧。比如选择“律诗校验”—>“平水韵”,然后输入您的大作回车,字有无用重,句有无出韵、孤平的一目了然,甚至用错的地方还会给你推荐很多符合规则的近似词汇供你选;再比如你想用一个词但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用过,先选好词尾的字,然后点击“句末”,于是从古道今哪句诗用了这个词谁写的就都出来了。强大的很


34、《无题》
千山叠起晚霞飞,捧出霓裳夜入微。  
彩色斑斓风吹影,繁星璀璨月流辉。  
云边玉镜徒过隙,院内扶桑独倚扉。  
咫尺天涯寻不得,秋思几度更无归。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五微韵

霓裳:音ni2chang2,词有多解,这里指轻柔的舞衣。
入微:深入到细微之处。
扶桑:此指灌木,木槿别种。“忆别汤江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徐渭
咫尺天涯:古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咫尺喻很近,咫尺天涯比喻距离很近却如同远隔天涯很难得见。“马头咫尺天涯远,易去难相见”——关汉卿。
赏析:这首作品声韵流畅,第三句“吹”字可平可仄,作动词吹解为平声作名词鼓吹解为去声,需择义辨韵。同上一首一样,作品同样画面感也非常强,从晚霞千山到星光璀璨,

从月穿云隙到人倚珠帘,咫尺天涯,寻寻觅觅,景物描写非常细腻。是景句转的略有点晚,尾联铺垫不足情感未能全部释放出来。

小贴士:变格游戏
现代人写诗多出于单纯的爱好,古人则不同。过去写诗往大里说可搏功名、当幕僚,往小里说可聚朋侪、养性情,诗和人们生活的紧密程度远大于今天。俨然士大夫读书人之间的游戏。游戏就有规则,由于受众多规则也变化出很多种,这些规则主要集中在形式上,称之为变格。如大家熟知的折腰体就是这一类,还有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进退格,孤雁出群格等等。这些变化作为概念了解一下即可,无非是一种规则。就像打麻将,你讲不缺幺不断九也好,只能碰不能吃也好,约定俗成自圆其说也就是了。没什么新的技术含量,甚至很多时候这些特殊的规则还会成为一种桎梏。对于这样的变格体,个人的意见是了解或浅尝即可,没必要深究,功夫还应下在诗的意境上。“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你喜欢韦应物的这一首会因为它是折腰体么?


35、秋兴(庚韵)
松涛听一壑,万籁泛凉声。
杖诣丹枫近,神怡白练明。
浮云千载意,曲径百寻情。
不厌缤纷色,山人已半酲。

作品押平水韵下平八庚韵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杜甫
杖诣:诣本义为到,引申有造访、境地之意。杖诣是否指拄杖游历?
白练:白绢或像白绢一样的东西,大概是指江河水面。
百寻:形容极高或极长。
酲:本义指酒醒后一段时间如患病的感觉,亦称病酒。也指醒酒。
不厌:不排斥,尤指喜好。
山人:山居之人,士人。

赏析:作品声韵和谐,对仗得法,描写了沉浸于秋日山水之间怡然自得的情景。首联“松涛听一壑,万籁泛凉声”是其佳句,上句倒装,下句通感,各有佳处。此作品属于首联入对,如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但该联的对仗形式比较特殊,称之为交股对,即两句字词非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也称犄角对,如唐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颔联两句的“杖诣”“白练”二词用法均未甚明了,望作者指导。“曲径百寻情”宜再拔高。

小贴士:古音与今音
近体诗最终要的特征就是对声韵严格的要求,如为了规范韵的使用制定了详细的韵表。有些韵部我们觉得和今音差不多,如一东、七阳、十一尤等。有的和今音差很多,如四支、十三元。有人说古汉语像广东话,有人说像客家话,总之和现代的普通话差别非常大。因为那时候没有录音技术,究竟怎么发音现代没人真的拿得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汉语的字音比现代复杂很多。古代也留下了用于拼读字音的韵书,如《切韵》、《集韵》、《广韵》等,用反切(前字声母+后字韵母)的方法来标示汉字的读音,比如“诗”《广韵》为“书之”切,即是书的声母+之的韵母。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近似,真正的发音要复杂的多。除了声调上的平上去入以外,发音部位也非常复杂,分唇音、齿音、舌音、喉音,颚音等,每种还有细化分支,如唇音又分为重唇音轻唇音等,真实还原出来和听外语也差不多了。网上有一些爱好者通过韵书切韵反切和前人其他典籍制作了很多用中古汉语、上古汉语朗读的作品,是不是都正确不好说,相当部分发音应该可以参考。有一个印象,对我们更好地学习了解古诗声韵会有帮助。附个例子,感兴趣了解一下。
http://video.tudou.com/v/XMjEwNTk3NTM1Ng==.html?__fr=oldtd(中古音,李白《将进酒》)


36、《望"诗"兴叹》
节近团圆露渐浓,凉衣未著被单重。
芦花似雪汀连渚,枫叶如霞岭接峰。
几度秋风心忐忑,一场春梦眼惺忪。
枯肠入酒无诗句,自愧卢前难自容。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二冬韵

凉衣:凉衣是一个成词本义是内衣,此处应用寒衣。
汀:水边的平滩。
渚:水中的小洲。
忐忑:心神不定。
惺忪:刚睡醒时神志模糊不清貌。
卢前:文学典故,也作“愧卢前”或“卢前王后”。“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后以卢前典作为自愧不敢当的谦词。

赏析:都是作业惹得祸,不过写的挺不错! 能以《望"诗"兴叹》为题说明还没到只会兴叹的地步,至少声韵工整,字句也颇为自如。只是一时即兴打油,心未在此。“芦花似雪汀连渚,枫叶如霞岭接峰”这两句秋景写的非常好。

小贴士:诗之唐宋
诗的唐宋之分并不是以朝代来划分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说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这种风气韩愈、白居易以来的唐诗里已有,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说道这里可见诗之唐宋是以风格来分的,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讲情,宋诗讲理,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唐诗语言流丽,多用比兴,注重风格神韵。宋诗则精於对仗,声韵严谨,善用典故,以理趣见长。《沧浪诗话》说:“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李白看到的庐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看到的庐山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难说谁好谁不好。不知为什么,宋诗长期以来一直为人诟病。我倒是很赞同一位网友所言“言理、言情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将诗写好。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亦正如赵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7、《无题》(平水韵 四支)
流霞缱暮雁南移,眉月初临压柳枝,
秋水涟漪风正好,菊香浅淡露尤迟。
人闲莫倚黄昏处,树老还从鹊鸟宜。
多少俗尘情未了,良缘不与好人期。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四支韵

缱暮:缱通常只与绻连用,缱绻音qian3quan3,指情意缠绵离不开。
眉月:新月。“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

赏析:作品声韵流畅,无出韵出律。有不错的字句功夫,“秋水涟漪风正好”是一佳句。“树老还从鹊鸟宜”一句颇有点深意,不过和全诗不叶。“良缘不与好人期”句观点有点偏颇。良缘一定是与好人期的,要么是自己还不够好,要么是更好的缘还在等你。信乎!

小贴士:学诗之路
先声明这是个人的总结,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不必当真。个人理解的学诗之路是一读、二思、三临、四写。读先选择广读,喜欢的再去精读,读的多了自然就有诗的感觉。读多了不用看韵表,一句诗如果读起来觉着别扭十有八九就是出韵了。思是理解、领悟,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书法,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的临帖。一方面我非常佩服他的恒心,两年差不多隔一天就发一帖;可另一方面我又很替他惋惜,他现在写的和两年前没什么区别,甚至越写越走样,只是我不好意思跟他说。学书法和学诗一样,读(书画也有“读”一说)且思(领悟)后才宜去临写,否则嘴上说着前人,手下全是自己。仅是落个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是不会有什么提高的。临的阶段不妨借句或化句,和古人来一次思想上的亲密接触,更好理解前人、理解诗文。这些都做罢了,再在自己内心偶然迸发火花的一刻用诗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这样的诗别人读了才会为之触动。


38、《九一八抵南京》
提前踏旅程,国祭抵南京。
冷雨潇潇下,旌旗猎猎鸣。
江流石不转,警报气难平。
降虏何曾悔,逢秋有恨声。

作品未标注新韵还是平水韵,依平水韵第五句三仄尾,虽然不是不可以,总还是不如依新韵工整。其实在我看来是可以新韵平水韵通押的。

赏析:这首小诗言语虽浅白,声韵工稳,文脉清晰。首联口语入诗亦非常和谐,“江流石不转”借用杜甫《八阵图》中句,以江中不转之石喻百年遗恨,心中郁结随警报声声不能平缓。降虏未悔,逢秋有恨。国祚方熙,吾辈当振!

小贴士:勿为游词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如是说。何谓游词?游词即浮夸虚假的言词。游词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或是浅显的叙说或是虚妄的口号,读者自然无法和作品心灵相通。话说回来,真实的生活并非只有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才能去写,而是通过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了解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乐后就能假他人之口,他人之眼发现和说出最真实的情感。以前的评诗里我也说过,最好的闺怨词都是大男人写的,那又怎样呢!


39、《七律 秋意》
同君执梦到天涯,莫谓西风几许家。
径漫无人怜草色,空明有翼镀红霞。
陂塘浅静三分韵,疏影纷披一笼纱。
画意年来秋岭上,归心更向那山斜。

作品平水韵下平六麻和新韵通押

漫:长远貌。
翼:指大雁之翅。
陂塘:音bei1tang2,即池塘。
疏影:疏朗的影子。“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杜牧
纷披:此处指散乱貌。

这首作品声韵工整,新旧韵通押。炼词造句独到,诗的语言手法运用娴熟。对仗颔联、颈联两联对仗里见宏微、远近、视听之分。比兴得法,情景交融。结转以当下寄兴来年,以归心呼应离家,首尾呼应,乃为方家之作。
关于第二句“几许家”的用法吹毛求疵一些。句中有ABC三字连用的断句时,如果AB、BC都是常用的词组,则可根据诗意词义按需组合。如:“日暖立春风”,“立春+风”和“立+春风”都通解。如果希望BC连用但BC不是常用词组而AB反是常用词组时,则宜改选他词。如这句改成“日暖立春时”,这里“立”就不宜再解作动词,而应以立春一词去解。

小贴士:诗性和人性
诗的美是诗句赋予的,却是人定义的。诗性只有和人性相通时才是真切的好诗。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只要是内心,入诗都能成为佳作。有一首乐府诗叫《上山采蘼芜》写的就是人性的喜新厌旧和悔而有愧时遮遮掩掩的场面,真实感人:“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诗中生动地写了一个女子和喜新厌旧的前夫之间对话,前夫在悬殊的劳动能力下后悔娶了新人又不好意思明说,只说“要论干活嘛还是你好啊”,诗里最真实的恰恰正是人性的虚伪。再如杜甫逃难到秦州时他乘骑多年的老马累病倒了,他非常伤心,写下了“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这样的诗句,是人性中悲悯心的光辉,读之怎能不为之动容。抓住人性的这些点,诗文用词再浅也是上乘之佳作。


40、《秋思》
黄叶满荒蹊,萧萧客欲迷。
山风林鸟静,秋雨暮云低。
行旅天之末,功名海以西。
孤灯寂如茧,幽思向谁题。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八齐韵

行旅:旅客或旅行。“行旅时相问,浔阳何处边”——孟浩然
天之末:即天末,天尽头,指极远的地方。“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海以西:中国在东方,海西指难达到的西方国度。虚指喻路途遥远难于企及也可,实指留学西方也可。
思:名词讲属去声四寘韵部

赏析:这首作品押平水韵,声韵工稳,和上一首似出一人之手,亦是以秋山发兴,不过前首扬,此首抑。场面宏大空灵,比兴深得风人之旨,词句精准,描写生动。正是:“黄叶萧萧秋满蹊,山风携雨暮云低。天涯有客悲歧路,一纸幽情谁处题?"
首联平起,白描兼议,描写外围场景并带出时令、人物。颔联继续铺陈景物营造气氛。风来山林,暮雨将至,巢中鸟皆惧避而不鸣,这点写的很符合自然,足见体察之细。颈联转叙为议,言行旅天涯,功名难及。对仗工整,行旅对功名一实一虚,虚词“之”、“以”入对,更添一味。结转定格于“一灯如茧”,茧复隐有不破不立之意,余味悠远。幽思一笔设问一带而过,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小贴士:近体诗的历史和发展
这个话题太大,我在此仅转述一些前人大家的观点供大家了解参考。严羽《沧浪诗话》说:“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两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个沈、宋指的是唐代初年的沈佺期和宋之问。在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位沈姓大家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南朝时期的沈约。百度百科介绍“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声韵对仗等要求促生了近体诗,近体诗的发展却也经历了不少扬弃,有些要求符合文章美学保留至今成了特征,有些要求则因为过于苛责而险为桎梏被摒弃(如沈约自己提的四声八病)。
近体诗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受众圈子越来越小,一些近代学者认为古体诗一定会被现代诗所取代。作为一个爱好者我无法说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只是希望像习总书记说的,古体诗词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一直传承下去。或许子孙在读罢李杜之余也能读一读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如果我们给后代留下的都是无病呻吟的扯淡体和歌功颂德的老干体,还真不如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硬邦邦的句子留给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86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5:40: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祝贺白衣兄:艰巨的诗评圆满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主题

3401

帖子

363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638
34#
发表于 2018-10-23 09:48: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白衣客辛苦了,衷心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2099

帖子

2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32
35#
发表于 2018-10-23 22:56:28 | 只看该作者
白衣兄辛苦了,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142
36#
发表于 2018-10-24 09:25:4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白衣先生!愣是把硬邦邦的句子留在最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37#
发表于 2018-10-24 20:13:04 | 只看该作者
时憩 发表于 2018-9-30 10:25
极钦佩白衣客点评!赞!服!叹!字义词汇着实关键,特别欣赏古词新词之论!本人喜爱新词贴近时代,《如梦令 ...

谢谢时憩兄肯定,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38#
发表于 2018-10-24 20:14:10 | 只看该作者
一棹五湖 发表于 2018-10-1 10:41
给白衣客助威、加油~点评很细致入微,最后的小贴士更是给人很多领悟!费心啦。顺祝各位国庆节快乐! ...

写评论的日子真是太紧张了,没有及时回复,恕罪恕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39#
发表于 2018-10-24 20:14:43 | 只看该作者
梅跃钢 发表于 2018-10-3 22:04
学习~~好多佳作~~论坛的气氛都为之一变

谢谢跃刚兄!好久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40#
发表于 2018-10-24 20:15:37 | 只看该作者
兰室清风 发表于 2018-10-5 13:55
白衣兄辛苦!致敬!

这段太忙,写完评论就跑了,没顾上回复大家,抱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0 21:49 , Processed in 0.1678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