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发表于 2018-10-30 09:4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五龙闹海 于 2018-11-2 08:34 编辑
34、《七绝 中秋》
适逢佳节懒沾杯,曲径幽幽只独徊。
月色倾城休细问,天涯游子不思回。
懒,只独,休问,几个词迤逦下来,悬念重重——适逢中秋佳节,当酒浓杯满,团圆热闹,共同赏月,安得如此落寞?诸般情态一齐注向第四句——天涯游子不思回,以思恋而嗔怨之笔道出,方见诗意。 此诗诗意平常,而结构出新,特色在此。
35、《 五绝 菊》
人道百花娇,黄花分外娆。
霜风侵润后,香阵透云霄。
层层递进,意脉通顺。只是,菊花不全是“黄花”~第二句直接用“菊花”不是更贴当?另外,前两句重心都落在最后一个字上,除了结构雷同应该避免以外,尽可能少用概念,“娇”、“娆”拆分后“意隔”。 应该避免,加油!
36、《秋诗》
欲作秋诗总未成,唐风宋韵觅秋声。
秋风秋雨织秋梦,却是人间聚散情。
想作一首关于秋的诗一直没有作成,于是便在“唐风宋韵”里寻觅秋的声音。这下可好~秋天的风声雨声全来了,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或...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一言难尽~这秋风秋雨织成的“秋梦”,无非都关乎人间聚散。很顺畅,得“理趣”,有宋诗的影子。“织”字用得很贴当!
37、《七绝》
新凉出道抹香尘,寂寞黄花始向春。
明月秋风一杯酒,江湖此夜思何人?
前两句,黄花为主,新凉出道、香尘、寂寞等字样皆陪衬之笔。而“始向春”则比拟之笔描画黄花情态,寂寞,始,向春,几个词是关键点,为尾句伏笔。此两句黄花为主,实又诗人之陪衬,诗人之象征。 后两句,跳开黄花转到诗人情怀,完成了黄花为主到作为陪衬的过程,同时承前面的伏笔,道出“思人”主题,脉络大致如此。 思,应如“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之读破用法。不过,严格来讲,古代,尤其宋代及以前名词读去声,动词读平声。 此诗以象征比拟手法写秋思主题,结构别致,富有韵味!
38、 《七绝》
酒后不知霜露重,深宵独自莫凭栏。
无非两地中秋事,月色一壶我先干。
场景:秋深露重、独自一人把酒凭栏,左右不了分处“两地中秋”的现状,只能独自一饮而尽……用情深远、细腻、执着,笔调豪放,转结得法,结句着力、出彩!“月色一壶”与第一首的“一袋秋光”用法相同,“诗家话”!美中不足的是,第二句的“莫”字,出场早了,转句的跳起“蓄势”被破坏,削弱了转结的力道。试试换成“深宵独自久凭栏”感觉一下?
39、《愁》 (参加人文徒步后膝盖受伤有记)
徒步归来悔也迟,中西合力路参差。
常将四眼观秋雨,点点入心洇入眉。
虽然有些离题,也要感谢参与!先学习一个不常见汉字:洇 [yīn] 洇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yīn。形声,字从水,从因,因亦声。“因”意为“承袭式发展”。“水”指“液体”。“水”与“因”联合起来表示“液体的连续扩散”。本义:液体在纸、布及土壤中向四外散开或渗透;亦指水流。 膝盖受伤,因为路不平,这能理解。可“常将四眼观秋雨”就费解了~两个人一起观秋雨?还是?小时候听过骂人的话,叫戴眼镜者为“四眼子”,不知是否所指?结句“点点入心洇入眉”,应该是照应首句的“悔”,“迟、差、眉”,平水韵四支韵部。通篇来看,合乎韵律,中规中矩;立意不高,起承转合功夫有待提高。加油!
40、《即景》
落英思故土,枯叶恋枝头。
宿雨方离去,凉颸已满楼。
前两句拟人手法:落英思故土,花谢花飞飞满天,随风飘到天尽头,再难回到扎根而生的故土,不禁产生无尽的思念;枯叶恋枝头,一个“恋”字将枯叶一生风华临将灭尽,而仍思留在生处依依不舍之情态刻画得恰切生动。 后两句,宿雨方离去,凉颸已满楼,秋来花叶已如上情形,而秋风更助秋雨相催,真个秋风秋雨愁煞人也! 然整首诗之情怀实含而不发,象外寄意,仅以“思”“恋”“方”“已”四字勾勒连缀,引发读着依此去深入品会。作者下笔时未必是要具体而微地表现什么情感;或者说,当时作者可能也没想好到底要怎么表达一种情感,只是信笔意寄于象地写来。而只要读者读到此诗,亦如同作者一样独立高楼之上,秋风舞袖,面对落英枯叶,设身处地得感受出“思”“恋”“方”“已”意思,即是作者运笔成功了。
41、 《所见》
此时枫染色,此际桂飘香。
银翮天边过,江河浮夕阳。
翮[hé] 入声陌韵 1.鸟翎的茎,翎管。 2.鸟的翅膀:举~。振~高飞。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羽,鬲(gé)声。本义:羽毛中间的硬管) 尾羽或翼羽中那些大而硬的角质空心的羽轴 翮,羽茎也。——《说文》 羽本谓之翮。——《尔雅·释器》。郭注:“翮,鸟羽根也。” 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周礼·地官·羽人》 羽毛 取大鸟翮为两翼。——《汉书·王莽传下》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荀子·王制》 泛指鸟的翅膀。如:施翮(展翅);振翮高飞 鸟类 肯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胡寅《水调歌头》 作者是熟练平水韵的诗友。“枫染色”、“桂飘香”~由视觉到嗅觉,再到天边的银色飞鸟,又是转到视觉,然后拉近~“江河浮夕阳”,时空转换都是《所见》,扣题很稳。前三句都是白描,第四句出彩!“浮”字最“重”,全篇的重心所在,也是比拟手法的亮点。夕阳,迟早要落西山的,按照自然规律,别说是“江河”,世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夕阳落山。从视觉来看,江河的水面是起伏的,夕阳在或缓或急的波浪上,似乎在浮动,这是常规感觉,用了非常规手法,得诗味。深度解读,也可以理解为奔流不息、日夜流淌的江河,不让夕阳落山,寓意可见~比起“三五牦牛啃夕阳”的悠闲画面来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以“谋势”取胜。
42、《秋夜旅思之一》
秋并新凉至,愁从远客生。
姮娥解离别,故作不分明。
秋与新凉一起来了,离愁别绪天涯客,油然而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两句工巧铺陈,对仗工稳。接着跳转~姮娥 hénɡ 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嫦娥。 2.借指月亮。这里是指月亮。月亮理解离别的感受,“故作不分明”~故意不分明,拟人自然、含蓄。结句语尽而意未尽~小诗练句、谋篇、用情、用典,手法娴熟,老手之作!第三句“姮娥解离别”,按照常规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是“平平仄平仄”,属于常用变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
43、《秋夜旅思之二》
梓里月应圆,闺中眠未眠?
重阴孤馆夜,辜负两婵娟!
梓里,故乡。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树,故亦常指代故乡。 前两句“梓里”“闺中”,“月”“闺(人)”对举:月圆,“我”离故乡,人不圆;人不圆,闺人念我,应是难眠。难眠处以“眠未眠”为省略式设问,这种悬想手法古来常用,再以问式,颇亲切温婉,引人遐思。首句“梓里月”三字,埋下伏笔。 第三句,“重阴孤馆夜”一转,转到自身,以物候居所双承前两句:梓里圆月,我处重阴;闺中幽远,我处孤馆。缀以绵绵长“夜”,情何以堪! 第四句“辜负两婵娟”再次以人月情怀双承前两句:月圆,婵娟可爱而难见;闺人未眠远隔天涯,婵娟挚爱而相违。衬以“辜负”二字,唏嘘不尽~~ 这首小诗诗意流畅,结构精致,清雅灵巧,情感深婉有致,读来甚是可喜,可谓佳作!
44、《秋风》
西风一径露凝霜,落木萧萧野岭黄。
未必无情欺万物,疏篱菊蕊正飘香。
“西风”,常指秋风。东风常指春风。 秋风中或者秋风过后,泛指秋天,一条小径上的露水凝成了“霜”。落叶以及还没落下的黄叶,把“野岭”染成了黄色。这两句没有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说“秋风无情”,而是用“露凝霜”、“落木”、“野岭黄”这些物象来铺陈,效果比概念化地说“秋风无情”是不是更有诗意?接着一转~“未必无情欺万物”,笔断而意未断~“疏篱菊蕊正飘香”:秋风是无情,但是秋风并未把所有的“物”都欺凌了,你看,那稀疏的篱笆墙里,菊花吐蕊正飘香呢……说的是秋风,反衬的是菊花,有引申义。扣题很稳,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得转结之法、比兴之法。高手之作!
45、《秋雨》
潇潇不尽过虚窗,寂寞书斋度影凉。
一似多情逢薄幸,隔帘叹息到天光。
我们先熟悉几个词: 1.看到“潇潇”,即刻意识到上一首里的“萧萧”。两首里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词,用得都恰当。“萧萧”是象声词,“潇潇”是形容词。“潇潇”从“三点水旁”,与水有缘。有风无雨用“萧萧”,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 2.“虚窗”,古代小姐闺房的纱窗常常被称为虚窗,如:“红石虚窗夜雨湿”、“一松月影虚窗过”“月移花影入虚窗”… 3.薄幸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ó xìnɡ,指薄情,负心,用于形容对爱情不专一的男人;旧时女子对所欢的昵称,冤家;薄命,福分少。如: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清 纳兰容若 薄幸更无书一纸,画楼愁独倚。------宋 周紫芝 《谒金门》词 宝殿凉生,夜迢迢六宫人静,对银台一点寒灯。枕席间,临寝处,越显的吾身薄幸。------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 熟悉了这几个词,这首绝句的释义就出来了--闺怨。这里就不赘述了。通篇来看,起承转合、谋篇、造境,具得七绝之法,古诗词的浏览量不小,用得也恰到好处,成手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