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古月求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兴》活动词类作品点评公布

[复制链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21#
发表于 2018-9-30 17:13:15 | 只看该作者
14、《高阳台    秋日胜春朝》
似火江枫,排云雁字,金秋又染霜天。
铺锦苔阶,筇随步履轻闲。
闻泉漱石松依鹤,籁音传。
硕果枝前,正飘香。
最是风光,最惹流连。
樵歌远处声嘹亮,唱谁家阿妹。动了心田。向晚归来,柴门缕缕炊烟。
辛劳换酒频斟满,且开怀。
休说春烟,怎能如,
访菊南山,赏月东园。

——立意如题“秋日胜春朝”,摘自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明晰而自带观点与情感,迤逦读来也确有共鸣。
意脉结构较为顺畅完整,次序井然。

上片信步赏秋光。
开头句“似火江枫,排云雁字,金秋又染霜天”四字对偶起,后句总括。似火江枫,非常夺目地映入眼帘,惜次句对的稍疏:火——(江)枫,云——雁(字),前为比喻之喻体本体,后为有照应关系的两并列物事;再去对应于后句“染”字,似火体现出“染”了,云雁字三字无一对应。填词中的对偶句,四字尤其严格,力求精工,如此才能脱颖而出精警动人装点结构。接下为信步秋游之所历形色生香。
筇随步履轻闲——此句是很有新意的!筇,实心节高的一种竹,宜于作拐杖,即称杖为筇;不说人拄筇,却说筇“随”人的步履,一则有拟人意味通人情,似一侍者尽心跟护,二则衬托信步秋游轻快洒脱精神足,以致筇反过来要跟随。所以此句造句以及“随”之用字颇为新颖有奇趣!

下片续写秋游所历,以及归来醉饮表达爱秋情怀。
上片结尾“最是流连”,下片突接歌声嘹亮而起,很符合人闲游时偶遇此情此景之规律,极为顺畅有致!美听之际,不禁心醉神摇,“动了心田”,词意可顺字面不顺,动了心可以,心田何动,如为“弦”字则适合,心弦——以受感动能起共鸣,故称。阿妹歌唱我心弦动(共鸣),方为相得益彰。
“向晚归来,柴门缕缕炊烟”,概括一天闲游,见流连忘返之趣。“辛劳换酒频斟满,且开怀。休说春烟,怎能如,访菊南山,赏月东园。”归来觉今朝快意至极,继以醉饮,并以反问配景作结,饶有余韵!

    需要注意的是,句读与用韵处划分有误,“闻泉漱石松依鹤,籁音传。硕果枝前”应为一个韵句,后七字为上三下四句法。相应的“辛劳换酒频斟满,且开怀。休说春烟”也应如此结构。两处的“硕果枝前”“休说春烟”虽然按句意设计为归属后三句,但如此隔韵划分句子归属还是不妥的,这与辛弃疾贯通几个韵句、跨越韵字的创作模式不同。假如现代还传有曲调入乐唱来,是按韵句分节奏的,如此隔开就会影响歌唱传意效果。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高阳台》又名“庆春泽”“庆春泽慢”“庆宫春”,高拭词注商调(悲伤宛转)。韵位疏密适当,凡用韵处均连用两平声字,因此音韵极为缠绵和谐而流美,情调低沉,适宜表达凄抑哀怨情调。

15、《鹧鸪天》
忽觉暑消难再狂,翻开日历见秋凉。栖身竹苑还青翠,转眼篱边又远香。
儿女掂,视屏扬。纷飞各地挂心房。我生幸甚今朝醉,万里传情一键当。

——轻快悠扬,此秋非悲秋,乃欢秋也!自然之秋,收获季节;人生之秋,也恰是成就之际——儿女成人,对着手机电脑联络关切问候,亦是现代之天伦之乐也!上片之竹翠篱香,正是一种写照。有此写照,下片之情感表达则顺水推舟。

掂,平声。疑应是惦。视频扬之扬字稍显费解不调。
下片如能善于以意象表现,兼有形象思维与笔触,当更佳!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正平调,大石调(风流蕴藉),中吕宫(高下闪赚),林钟商,音节谐婉流动,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可表达忧乐不同思想感情。

16、《一剪梅-秋触》(新韵)
萧瑟山林暮色沉,点点清寒,点点离痕。轻拾落叶向柴门,怕了黄昏,近了黄昏。
薄酒还倾酬此身,渐渐风凉,渐渐杯频。初心须趁醉时寻,得也天真, 失也天真。

——题目秋触,触,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所以,作者更深层的是写临秋之观感、体验与心境。此词意脉较为顺畅。

    上片,开头三句,描画时令地物,凄冷幽远。两个“点点”,非是副词,而是具有远视画面与镜头色彩的指代,点点清寒之点点,可为玉露,可为暮鸦,静感多些;点点离痕之点点,可为鸿雁,可为落叶,动感多些。此背景下人物出场——轻拾落叶向柴门。实际是两个情态,先是轻拾落叶(静静凝视,悠悠思悟~~),继而向柴门(家)走回,因为黄昏近了。先怕后近,自有一段希冀不得意思在,而且“怕”应有后续。

    下片,薄酒还倾酬此身,此酒之酬既有上片之怕,又有后续在。(风凉,与上片之轻寒稍有重复)风凉,夜深了,杯频,意深了~ 意深何在——初心须趁醉时寻,得也天真, 失也天真。意深还趁酒杯深,因“物情惟有醉中真”(贺铸词句),待得醉时细寻初心——永保天真,不论是得是失。此三句似劝喻,似自警,似品悟,似自在,明快通脱而有深意,可谓警句!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一剪梅,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音节明快响亮,音韵谐美,甚为南宋以来词人喜用。声情或低抑,或细腻轻杨。
    词情选调相得益彰。

17、《临江仙·秋感》
(徐昌图体——饮散离亭西去)
飒飒商吹槛外,飘飘叶舞窗前。菱花窥鬓悟流年。利名劳世相,荣悴道循环。
风雨无非常态,人生何以周全。寄身尘海可随缘。斜阳描径菊,过雁唳霜天。

——词意如题,临秋感怀感悟。意脉结构颇为有致!

    上片对句发端,古代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槛外窗前,秋风舞叶,由远及近,窗内呢?菱花窥鬓悟流年,特写镜头,揽镜绿鬓添霜,方悟华年亦如花叶流逝。这里没有悲喜的表达,只做淡淡的描述。此情此景,词人感悟到:人世为名利荣辱劳形不尽,岂知天地自然的荣枯无言的演示了大道循环往复的真理!由景及情,由情入理,似已言意俱尽,看他如何安排下片。

    下片,对应于上片开端的风霜花叶,作者由上片结尾的感悟又反推回自然人生:风雨本是自然常态变化,人生又如何能韶华永驻事事周全呢?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寄身尘海中随缘任运,只有随缘,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赏天地自然当下的美——看那无限好的斜阳悠悠地西去,却仍可以静静品赏着三径之菊,陶然如醉;看那高飞的鸿雁驮着夕辉,在霜天中高唱着远去~~这个结尾照应于开头,却又是一种感悟后的升华,诗情画意,情景理交融!“描“”唳”两动词形象生动,尤其描字,精警细腻,情趣理趣油然自现,此三句配合,余韵悠悠,的为佳句!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临江仙》词牌,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乐章集》入“仙吕调”(清新绵邀),《张子野词》入“高平调”(条物晃漾),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感叹伤悲)。音节谐婉,声情掩抑,感情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可表达忧乐不同情感。
    根据宫调特点与声情,词调选择甚为得当。

18、《阮郎归》
红枫碧水雁云长,岸边野菊黄。孤蓑一棹映残阳,挑帘望故乡。
将进酒,懒梳妆。残香转夜凉,欲将尺素寄潇湘,无端又断肠。

——此词写秋季相思。结构均分两相对照,意脉断而实连,跳跃相合。

    上片一番如画秋景背景下,羁旅异乡者于孤棹中怅望故乡,根据下片,知更思念闺中之人。镜头由背景之远及羁旅者情态之近。

    下片写闺中思妇惦念之情景。将进酒,懒梳妆,两相对照,内心可见。镜头由思妇情态特写而远及潇湘。上下两片手法恰相对照,断肠结尾又与上片之望故乡照应。这与《诗经 卷耳》和老杜《月夜》柳永《八声甘州》由己相思并设想对方思己同一机杼,也是历来写离愁别绪相思之苦的一种典型手法——悬想,或称构思的推及。

    上片“岸”“野”二字不得同仄,否则犯孤平,此词牌多五七言句,均与诗律句同,历来词作亦遵守这点。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阮郎归,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此调创调之作为李煜词,但此词或传为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作。情调较低沉,缠绵底抑,情急调苦,凄婉欲绝。
此词选调很是符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326

帖子

31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22#
发表于 2018-9-30 19:5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评得比律诗那块还细致些,果然评委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7

主题

979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302
23#
发表于 2018-10-1 11:18:04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评得比律诗那块还细致些,果然评委牛逼  佩服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24#
发表于 2018-10-2 20:39:18 | 只看该作者
两位老兄抬爱了!
各有模式与偏重角度,不同的样板也有助于大家的思维活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25#
发表于 2018-10-2 20:4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海风云客 于 2018-10-3 21:42 编辑

昨天十一回家,路上又堵车,没有贴上,今天继续——



19、《霜天晓角·清秋时节》
​清秋时节,点点黄花发。​驿马堤边歇饮。风声动、​西江月。
​休说,杨柳别。​秋蝉声响彻。​待到宫魂恨断。​谁与共、填新阕。

——首句为题,亦是古来一例,然迤逦读罢,实秋意兼秋别也。此词意脉清晰浑成,曲折有致,小令如此亦为难得。

    上片,开头两句时序与景事,如同舞台布景和远景头,舒缓幽阒;后两句地点与语物态,如同近镜头与特写,笔调清冷峻爽!尤其“驿马堤边歇饮。风声动、​西江月”两句,精警异常,情调爽朗清举,画面雄阔苍凉,可体验而不可细说,一“动”字精炼,可谓佳句!整个上片六尘之色(黄花 月)声(风声)香(花)味(渴饮)触(饮江)法(一切对象)俱全,眼耳鼻舌身意俱到,仅作景物描写,而情韵风神饱满,无人而人自在其中,一“动”字令整个法尘皆活,如此短小章句容纳如许,绝好笔触!

    下片,“休说,杨柳别”,此一出现,则上片诺大情形皆成背景,此五字一片离别情形,人物言语皆不提及,固然因为篇章所限,然亦词意当如此方內蕴丰富,诚如郑板桥一段“…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秋蝉声响彻”,人情物态不现却着力于秋蝉声,正是衬托点染之染笔!此句亦是联系上下片的关键所在。
“待到宫魂恨断。​谁与共、填新阕。”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谓蝉为宫中人之灵魂所化,故以"宫魂"为蝉的典实。宋代王沂孙《齐天乐·蝉》有“一襟余恨宫魂断”的词句。前面已经出现秋蝉,此处需要再提及,避免字词重复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宫魂这个典故凄苦幽幻,用此来深入地衬托了离情别恨。但另一方面,此典明用却是生僻,相对于前面的语句字词自然清通,而稍有冷僻,不知典者易不明所以,流畅气势到此顿住;且“宫”字背后意象与词中诸多天然物事风格稍有不协;同时,此词前面不尚典故雕饰,小令明白晓畅,此处突然插入一僻典,未免产生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隔”。


相关引申——

关于用典

诗词之所以用典,“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主要的目的。典故具有“简略的暗示”性能和“压缩式历史的运用”功能。“典故”指代功能的发挥,借助于欣赏者对“历史原型(史实)”的领悟而得以实现。运用典故处如果贴切生动和谐,会收到意少言多、丰富内涵的效果,有助于表达。

用典有明典、暗典和翻典三种: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明典横亘于路中,尽量用常用的熟典,避免生僻典故。《随园诗话》讲“唐人近体诗,不用生典。”正是指这类用典。绕不过去,只好查注释才能翻越过去,影响阅读效果。暗典藏于地下,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但最理想的是用典进入化境。《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杜甫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随园诗话》卷七亦云:“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这类多是用暗典。
比如子美一律——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其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但此联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弥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人心不欢,而“鼓角声悲”;人心不宁,而”星河影摇”也。此联豪壮无比,为古今人所称道,多以其用典之无迹。即使不知道典故,单纯读到这两句,也会直觉感受到一种悲苦衰飒的时代气象。

再比如子美另一首五律——
题张氏隐居 第二首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为酿酒始祖。“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这里即使不知道典故,单纯这两句也不会产生理解的困难,反倒感觉一种蕴藉风趣。

翻典,还用子美一律——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但如果不知道典故,似也不会感觉费解难读,只内涵的理解厚薄稍有区别。

当然,这是诗,词也一样。明典如岳飞“怒发冲冠”一句;暗典如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句;
翻典如文及翁《贺新郎》“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皆符合上述所言。

由上可知,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此《霜天晓角》词“宫魂”一典明用,典故稍嫌生僻,用典未能如水中着盐,进入化境。而南宋宋代王沂孙《齐天乐·蝉》“一襟余恨宫魂断”一句有其时代烙印,其人经历国破家亡之痛,有些不便明言的话多借用典故暗寓,因此其词极为蕴藉深婉词句精工之余,不免有晦涩之处,也稍有刻意晦涩之用意,这是历史原因。现代我们用典,尽量也要奔明白晓畅和化境努力,即使不知典故,读来大致能理解顺下为宜。因此此典运用效果优劣参半。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霜天晓角》词牌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等,首见于林逋词,可能是他创调,元高拭词注“越调”(陶写冷笑)。
根据古来填词风格与声情特点,观此词节奏韵味,选调极为恰切。


20、《 水调歌头》(毛滂体,九金增宋重)
疏林蛩语细,野径菊花黄。一番秋意,蓦然勾起几回肠。忆昔同游年少,分韵斗诗把盏,说着甚轻狂。弹铗何须识,夸口可称王。
卷行囊,揣梦想,别家乡。流年如矢,争忍绿鬓落微霜。当日坐中豪客,今日天涯歧路,圆梦怕难偿。嘹唳听孤雁,寂历看斜阳。

——此词写少年的踌躇满志到中年的壮志难酬,感叹流年惹动秋悲。从立意上,颇和谐完整,唯人生态度稍有退缩示弱。
此词意脉结构完整贯通,起伏跌宕,照应转接皆有致。

    上片从眼前秋景勾起人生感慨,蛩语细——俗话说说来话长,似娓娓道来,并从少年回忆开始: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到结尾激昂至极。弹铗,课本中学过的典故,冯諼弹剑作歌,叹无鱼无车无家,最终孟尝君皆予满足,在这里与下句“称王”相对,有求人做主照顾意,称王则表示自己决定成就一切。很是恰切。

    下片接少年的壮志起踌躇满志奔赴前程,三个短句短促有力相配合!一句“流年如矢”如截奔马,如翻书页,如换镜头——绿鬓落微霜!争忍二字似预示了什么。接下“当日”句承上片少年豪气,“今日”句转眼下落拓无成,对比之下凄凉至极!歧路正与开头野径呼应。情感上词意已尽,但作者以两句“嘹唳听孤雁,寂历看斜阳”结尾,颇有艺术性:一则以景结尾形象生动,韵味悠长;二则与开头两句“疏林蛩语细,野径菊花黄”遥相呼应,声,始有蛩语细,终有孤雁嘹唳,色,始有黄菊,终有斜阳,相得益彰;三则孤雁斜阳凄冷落寞,颇有眼下人生背景之感,有似写照。(只是悲观落寞了些,试想冯諼所以弹铗是因为真正自信,兼有试探,也自信必受重视,以及自信必有作为,只要自己提升了强大了,前方的路终究会宽平)

行囊之囊字虽可平声,但词谱不入韵,故此处除了运用特殊手法外,不入韵为宜。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词牌《水调歌头》,便是截取《水调歌》的曲首部分,“另倚新声”而成。《水调歌头》调入中吕调。唐人水调凄凉怨慕、声韵悲切,属商调曲,今不见词作;宋人《水调歌头》则为中吕调,作词牌最早见于北宋苏舜钦,宋人昂扬酣畅、豪放潇洒。所咏有:吊古、登览、赠别、庆贺、感时伤世等。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一般不宜写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21、 《定风波    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一江逝水又向东。别后潇湘何是处。如故。青衫素影对征鸿。
似梦情丝行渐远。心倦。飞花逝水一场空。却恨人间情意薄。谁错?孤蓑独自雨烟中。

——此词写往事如风情去如空之怅怨。

上片,开头借李商隐诗句,星辰与风,多么美好,只是却是“昨夜”!接着化用李煜词句,大有离我远去不可留之意。接下潇湘、征鸿,来做渲染和写照。

下片书心作叹,情丝如梦,流水落花,心倦后转叹人间,并以问句作结,衬以景语,有余韵。开头星辰与风,结尾烟雨迷蒙,正是“情意”怅怨之由。逝水意象两现,另两片尾句有些相近,当细酌。

定风波,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定风流”等。唐代教坊曲,双调(健捷激袅),林钟商,音韵流美中蕴跌宕之情。调势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因而韵律复杂,个性突出。从始词来看,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适应之题材较广,但因韵律复杂,其中之两字句很难处理,用此调时应注意格律与词意之转折变化。也有用来写闺情及春秋闲愁,感情细腻,也能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


22、《荷叶杯》
逆旅雨寒秋晚,肠断。透青衫。
此情终冷信终远,鸿渐。望长安。
——小词虽短,颇有韵味。“肠断”二字连系前后两句,使得秋雨与透青衫之间有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知他是秋雨湿透?知他是因肠断而泣泪湿透?引人品味。
信字可名动两解,音信,相信。鸿渐,典出《周易》《渐卦》:(1).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2).比喻仕宦的升迁。(3).比喻仕进于朝的贤人。联系“望长安”,无论是前一义还是后两义的引申,都可解。即使不知此典故,字面理解也不难。远字,后接鸿渐,有鸿雁渐飞渐远意象,颇有诗意与镜头感。望长安,随着鸿渐,“雁雁(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瞻望弗及”(诗经),则消失于长空,则只有远望长安方向矣…

此词运用诗意词语的多意多解性,注重典型意象的跳跃联接,令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引发了更多幽情远韵,意脉结构有尺幅千里之势!



相关引申——意象的跳跃组合

    但是,这首《荷叶杯》有个疑问——既是秋雨,缘何有鸿?是作者填词造境前后照顾不到?是白天下一天到傍晚转晴了,出现飞鸿?还是既有雨又有鸿?这就涉及了一个诗歌话题——

这里先举几个唐诗例子——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李商隐的《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由此可见,设想的两种雨与鸟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当然,探讨这并非最终目的所在,而是去探讨诗词意象的配合与诗意的空间问题。
如果是韦应物诗境情况,那么,词中“雨寒秋晚”的雨定是如同韦诗中的“微雨”,不然鸟(鸿)不可能轻易出现。这点也是次要的,而是因为后面的“透青衫”,微微秋雨至于透青衫,则暗示立于雨中非片刻也,只因有肠断事也。这样雨、青衫与鸿之间就有了时间上的跳跃。
如果是李商隐诗境情况,那么鸿之出现为晚晴后,词作者秋雨中独立,直到晚晴鸿飞仍然独立远望,则雨、青衫与鸿之间就有了时间变化前的空间跳跃组合。
不论哪种情形,这种意象的跳跃组合,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张力,拓展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深化了情感厚度与浓度的表达。
这种意象的跳跃组合,如同电影幻灯片的播放。电影胶片每一张都只是不同的、有一定连续性的照片,当放映机以每秒钟24张播放时,因为人眼视觉暂留的特性,就导致在人的视网膜进而头脑中就形成了连续的影像。诗歌意象也是如此,但是诗词意象的胶片是有限的,甚至是限定的,像这首《荷叶杯》,就三四个胶片。那么,如同电影,每个意象之间有一定相近性,相近越不同,画面越跳跃,空白越多,诗意想象空间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用这有限的胶片去“照”尽可能足够远的照片,形成意象的跳跃配合,这样诗意空间容量就足够大,正如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有句“咫尺应须论万里”,这是国画艺术的一个典型手法,也同样入诗法也!
当然,这种跳跃与空白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近乎割裂而无法在一首诗歌内统一,那么这种意象跳跃就是失败的,也谈不上美感。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荷叶杯,双调唱,宫调健捷激袅。用韵与句式复杂,音节曲折变化,宜于表现片时苦涩的沉郁的复杂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26#
发表于 2018-10-3 20:34:2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86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21:21: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风云兄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28#
发表于 2018-10-4 22:29:21 | 只看该作者

为论坛服务,有劲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29#
发表于 2018-10-4 22:40:05 | 只看该作者
23、《水调歌头》
谁弹云水调,悠远起禅心。瞬息秋野千里,一窍出元神。明月当空自照,浪底燃犀初点,渤海净无尘。潮退看它灭,潮涌任它新。
风声动,霜钟响,幻归真。蓦然惊醒,我是当世孽缘人。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自在本来身。骄傲追行者,洁白不如云。
——此词用意与东坡“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相仿佛,并依此演绎展开。形式采用神游——归魂形式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跌宕起伏、挥洒流动,选此水调歌头词牌很是恰切。

上片,谁弹云水调,悠远起禅心,借听曲生感写起,有似云水禅心拆开来用。佛法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作者从听曲这个缘而入,虽说不一定是刻意,但下意识的选择音声入手,也恰印证了《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指出的:各个世界根性利钝不同,娑婆世界众生确实耳根最利,观音菩萨正由此入道悟道,而成道后度化方式恰是典型的“寻声救苦”。反回来,词也一样,很多古诗词本就写的绝美,有些再唱出来听,又别是一种美感与陶醉,这也是音声的作用。
接下来,“瞬息秋野千里,一窍出元神”,实际这两句是个倒装结构,悠然起禅心后,作者来了个神游——元神出窍,瞬息游遍明月高照的秋野千里。这很符合元神、魂梦等的特点,岑参即有“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之诗句。
“浪底燃犀初点,渤海净无尘”,这句涉及了一个典故——燃犀。

《异苑》卷七记载: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有“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张孝祥《水调歌头》有“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只是,浪底燃犀初点,这句点染同用似不协调,燃为古语常用,如今也常用,点为现代语常用,既如此,则保留燃字即可,后两字可调。



“渤海净无尘。潮退看它灭,潮涌任它新”,再配合前面的明月当空,景象雄浑辽阔,净洁无尘。同时更可理解为海潮音之寓意。这个海潮音,一则喻指佛菩萨应时适机而说法的音声:“海潮无念,不违其时”。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为譬喻菩萨应化之音声。二则是修观音耳根圆通时,到了一定阶段后,就会从内在出现,而不是外界大海的海潮音的。

这个上片,除了第一句,其余皆为“神游”内容,营造了一个天风海涛、旷远莹洁的意象世界,精神世界似亦飘飘迥然出尘。


下片,“风声动,霜钟响,幻归真”,三个短句瞬间导幻归真,不做累赘语,不拖延到后句,承转上片劲健有力!“蓦然惊醒,我是当世孽缘人”,如同太白《梦吟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大梦觉醒,自嗟缘悭。而实际深层意思与其说是自叹缘悭,不如说是自愿选择,因为“何似在人间”?——“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似是认为这样才是“自在本来身”。
只是,这里的“无情禽兽”一词有欠思忖,这与主席《念奴娇 鸟儿问答》“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复”一句有所不同,一则同样粗语所立格局,此词涉及个人三观问题,主席此涉及当时国际形势与中苏关系;二则,禽兽无情恐怕冤枉禽兽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狗通人性,蛇报命恩;黄雀感戴,回衔三公官位之环,天鹅专一,严守终身伴侣之制……相比较之下,人往往做出了违反常规之事。所以,这个粗语委婉些更适合。
“骄傲追行者,洁白不如云”,这里的行者,词意本来很多,笼统的可以指佛教相关的人,可以指孙悟空,可以指行人,大致这些,具体何解,需要联系前后句进而整首词来看。按照前后句,自在本来身,云,似指自由自在会筋斗云的孙悟空倾向大一些。大意似说——尽管如上片到下片开头那样,返幻归真,我是人间孽缘人,但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这才是自在本来身,因此,即使远逊于孙行者的腾云驾雾本事,我还是骄傲地去追随似这样自由自在本真的人生。

反观上下片,作者一反上片出尘之境,以返回人间之心态一扫而尽,去过心中认定的人间自由。(这里我们不谈三观,只谈词)笔力回旋倒转,笔调流走自然,推到先前所树立高境,另创一世界,确实有力地展现了水调歌头的酣畅豪逸、跌宕雄放的声情特征!


25、 《小重山    差旅抒怀》
​高铁差途山外山。白云红暗转、二更天。
​东西检点对窗前。秋风起、月满荻花田。
​行影独凄然。野凫声瑟瑟、意阑珊。
​岂容事业到华颠。吴钩带、策马奋扬鞭。
——立意如题。
上片写差旅途中在高铁上所见情景。山外山,见途中地形与路途之长,白云红暗转,两个颜色字,暗示了高铁上时间的推移——白云渐渐变成红色的晚霞,又渐渐转到了二更。路长夜长人却不眠,倚坐窗前向外望去,月下荻花如雪,与月交相辉映。因荻花如同芦苇荡成片生于水滨,白色荻花密集,明月映照,如同月色挥洒平铺,故用“满”字,很是形象。

下片,如此路如此夜,如此景如此人,确是“行影独凄然”。又兼“野凫声瑟瑟、意阑珊。”只听见野凫瑟瑟的鸣叫,更令人难堪。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上片的月满荻花田,正以乐景写哀,景色越美,心情越是凄然;而此处的野凫正以哀景衬哀。到此,之后如何用笔——“岂容事业到华颠。吴钩带、策马奋扬鞭”。华颠,白头,指年老。尽管如前数句那样心意凄然阑珊,然而责任在肩壮志在心,岂能到了白头而事业却还没有如愿?不!还要继续策马扬鞭!这个尾句精神上扬,振起一篇凄然!唯转折稍有突兀,且策马扬鞭之喻意已足,“吴钩”的出现一则属于多余,占用词句诗意空间,二则与前面的“高铁”现代物事相矛盾,不今不古了,当琢磨调换。


相关引申——
现代语和现代物事入词

现代语入诗词没诗意,古代的方好。那有更古的钻燧、彩陶、石器、结绳、兽皮和树叶,是否可以替换烛、盏、刀镰、文字和衣服,用来是不是很有诗意呢?
再者,秦汉南北朝唐宋等时代入诗的物事,难道不是当时的“现代物事”么?怎么我们就认为有美感了呢?
所以,问题不在于现代语能不能入诗词,而在于如何去驱使融汇!韩愈有句话就很好的解说了这个问题——“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摘自韩愈《答李翊书》)气与言是唐韩愈为阐述古文创作而提出的一对美学范畴.气指作家创作过程中兴奋的精神状态和充实的情感状态,言指语言文辞与声调。

那么,现在物事入诗词,具体可以如何着手呢?
通过学习、品读和实践,觉得可以两种思路——
一、以适当的比拟,去描写古代不可能出现的新事物新景象。
如毛主席和陈毅元帅两首诗——
七绝·莫干山 毛主席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其中的“七人房”指主席当时使用的可坐七人的汽车,而后面两句的“风驰”“四十八盘”也才可能真实实现,古代则不可能。而如此新物事入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谁说没有诗味呢?

西行  陈毅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裁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陈毅元帅乘座专机访问他国,此诗描写乘机所见所感及国务情怀。从表面来看,作者只是用“鹏”来比喻大型客机,用飞机冲向蓝天比大鹏搏击高空,用飞机疾飞喻大鹏乘风而行,这里面包含着对现代文明的惊叹,包含着对创造伟迹的人类自身的自豪。但这只是诗的表层语义,只是诗的深层。这更是作者飞行于九天之上,满怀豪情,以一个更为雄伟大气的意象,从一个表层的比喻走向深刻而豪迈的隐喻。它也同样隐喻了人生和国家,但它具有了更为坚实、丰富、气势磅礴的内容。“海酿千钟酒,山裁万仞葱”,大气磅礴,古代也只能想象一下,实际不可能出现。

二、现代物事名称直接入诗,以情怀和情感驱使融炼。
如毛主席两首诗词——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诗意和诗艺如何自不必说了,五尺枪、演兵场和武装等词皆现代物事入诗。

临江仙·赠丁玲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里的现代物事词很多,也毫不影响词意。

当然,可能说政治军事大课题只能如此,换生活中其他物事入诗适不适合呢?我八年前写过一首词,江城子——月台
人生何处不离群?暂相分,也销魂。况是天涯、诀别旧时人。挥手遥呼奔却驻,空掩面,蓦回身。
合窗闭目泪难扪,怕相颦,怕相闻。路轨双丝,牵恨两难亲。料想茕茕犹伫望,车似叶,没山云。
词写的不好,凑事了。但想说的是,不论第一种模式还是第二种模式,并不觉得现代物事入词和纯古代物事入词有啥不同,一样可以融通。论坛里一醉千愁人诗友尤其明显,经常大量现代语和现代物事入诗词,情感真实感人,诗味词味颇为浓厚新颖,可见,能像韩愈所言那样作,即使我们现代物事现代语入诗,也一样可以“皆宜”也。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小重山》,调见《金奁集》,又名《小重山令》、《小冲山》、《柳色新》、《群玉轩》、《璧月堂》、《玉京山》。相传这个词牌是韦庄所创。据说韦庄有一个心爱的侍妾,貌美如花且禀赋词翰,却蜀主王建夺去。身为人臣,韦庄只好压抑了自己的思念,作了一阕《小重山》。曲调一经唱出,凄婉异常,侍妾听后,竟抑郁而终。侍妾去了,因她而来的小重山调却渐渐被人们永久地记住。从此,《小重山》成了凄苦思念的代名词。
小重山,双调唱,声容极掩抑低徊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唐人多写闺怨,故其调悲。


26、 《沁园春》
大气金风,南归北雁,伫倚危楼。
念故人临远,空阶拾梦,尘烟易冷,碎影溪流。
酹酒千觞,悬筝锦瑟,角徵宫商玉指柔。
笙箫慢,叹晨昏变老,已暮霜秋。

时逢夙梦难酬。
恨不识蒹葭水映愁。
惜残花瘦月,蕖蓬眷籽,枫红怒蕊,菊柳悠悠。
绿壁垂丝,星辉懒钓,芦蒲清圆暗点头。
重阳日,借茱萸一角,旧地重游。

——此词大致写登楼览秋之思之感。

上片,大气金风开头点明时序,欧阳修有《秋声赋》,其中变相写到秋风之特性;岑参登慈恩寺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之句,也暗中有写秋风之意。联想此两篇诗文,用“大气”来形容金风,倒也形象!接两句点明人物——作者,地点——危楼,物候——北雁南归,前两句皆倚楼所见之出场景事。念故人临远,柳永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之句,想此句亦正有此意。“空阶拾梦,尘烟易冷,碎影溪流。”念故人想象中之情景。“酹酒千觞,悬筝锦瑟,角徵宫商玉指柔”,酹酒,以酒浇地,表示祭奠,此处运用不当;筝瑟皆弹奏乐器,“悬”字似不当;角徵宫商并列出现,前再有筝瑟,后面还有“笙箫慢”之笙箫,如此多乐器与乐音,过于堆砌。“叹晨昏变老,已暮霜秋”,晨昏与暮,变老与霜秋,词意嫌繁复。

下片,时逢夙梦难酬。恨不识蒹葭水映愁,——应是转回自己。蒹葭水映愁,联想到《诗经 蒹葭》。惜残花瘦月,蕖蓬眷籽,枫红怒蕊,菊柳悠悠——残花瘦月风致凄弱冷寂,与后面三句幽雅谐婉的感情色彩不同。绿壁垂丝,星辉懒钓,芦蒲清圆暗点头——清爽宜人!但与前面的难酬和愁似关系不大。重阳日,借茱萸一角,旧地重游——重阳还要来次登高揽胜。
此词立意不是十分完整清晰,意脉有些跳脱,意象搭配不够和谐,词句稍欠圆融;四字句如不用对账,须语意顺畅流走为宜。这些如仔细琢磨损色,当佳!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沁园春》北宋新声,苏轼词为始词。此调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有和婉协谐而流畅之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此调名篇极多,可细细体味其语势与对偶及句法特点。格局开张,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27号作品作者抽回不参赛,保留编号以示对作者付出之谢意!

29、《小重山》
楼外楼前山外山。
雕栏凝玉露,夜阑珊。
高台望断九霄天。
清月朗,相顾俩无言。
深院锁流年。
樽前花影醉,几回闲?
春愁半去又秋还。
宵声寂,萱枕记无眠。
(定格: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

——此词写秋夜乘醉无眠之闺愁。“九霄天”的词语搭配不够精炼。清月朗,相顾俩无言,有“相看两不厌”之意,无言则别有情愫,与结尾“无眠”相应。深院锁流年,庭院深深深几许,一个“锁”字,恰见庭院之深,闲愁之缠。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小重山,双调唱,声容极掩抑低徊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唐人多写闺怨,故其调悲。


30、《 西江月    村野秋行》
千树斑斓枫叶,山低野阔宽天。柳边鱼戏水漪涟,三五饮牛惊散。
霞映曲幽阡陌,烟缠红瓦青砖。满园金蕊露微寒,荷耜闲观南雁。

——全篇写景,动静结合,然其中自有“荷耜闲观南雁”之人在,然题目村野秋行,则此“荷耜闲观”者亦是词人眼中之风景也。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三五饮牛惊散,极富镜头感!然感觉此与王维“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应有不同,鸟性轻灵机警,故惊复下;鱼戏水舒缓优游,当不至惊牛,进而致散,况三五牛为伴,故“惊散”之惊当细酌。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西江月,中吕宫,高下闪赚。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全调声情于平缓中突然变化,产生曲折的艺术效应。此调适应之题材极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戏谑、叙事等均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679

帖子

68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11
30#
发表于 2018-10-5 13:52:15 | 只看该作者
山海兄辛苦!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0 23:59 , Processed in 0.1461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