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水调歌头》
谁弹云水调,悠远起禅心。瞬息秋野千里,一窍出元神。明月当空自照,浪底燃犀初点,渤海净无尘。潮退看它灭,潮涌任它新。
风声动,霜钟响,幻归真。蓦然惊醒,我是当世孽缘人。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自在本来身。骄傲追行者,洁白不如云。
——此词用意与东坡“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相仿佛,并依此演绎展开。形式采用神游——归魂形式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跌宕起伏、挥洒流动,选此水调歌头词牌很是恰切。
上片,谁弹云水调,悠远起禅心,借听曲生感写起,有似云水禅心拆开来用。佛法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作者从听曲这个缘而入,虽说不一定是刻意,但下意识的选择音声入手,也恰印证了《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指出的:各个世界根性利钝不同,娑婆世界众生确实耳根最利,观音菩萨正由此入道悟道,而成道后度化方式恰是典型的“寻声救苦”。反回来,词也一样,很多古诗词本就写的绝美,有些再唱出来听,又别是一种美感与陶醉,这也是音声的作用。
接下来,“瞬息秋野千里,一窍出元神”,实际这两句是个倒装结构,悠然起禅心后,作者来了个神游——元神出窍,瞬息游遍明月高照的秋野千里。这很符合元神、魂梦等的特点,岑参即有“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之诗句。
“浪底燃犀初点,渤海净无尘”,这句涉及了一个典故——燃犀。
《异苑》卷七记载: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有“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张孝祥《水调歌头》有“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只是,浪底燃犀初点,这句点染同用似不协调,燃为古语常用,如今也常用,点为现代语常用,既如此,则保留燃字即可,后两字可调。
“渤海净无尘。潮退看它灭,潮涌任它新”,再配合前面的明月当空,景象雄浑辽阔,净洁无尘。同时更可理解为海潮音之寓意。这个海潮音,一则喻指佛菩萨应时适机而说法的音声:“海潮无念,不违其时”。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为譬喻菩萨应化之音声。二则是修观音耳根圆通时,到了一定阶段后,就会从内在出现,而不是外界大海的海潮音的。
这个上片,除了第一句,其余皆为“神游”内容,营造了一个天风海涛、旷远莹洁的意象世界,精神世界似亦飘飘迥然出尘。
下片,“风声动,霜钟响,幻归真”,三个短句瞬间导幻归真,不做累赘语,不拖延到后句,承转上片劲健有力!“蓦然惊醒,我是当世孽缘人”,如同太白《梦吟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大梦觉醒,自嗟缘悭。而实际深层意思与其说是自叹缘悭,不如说是自愿选择,因为“何似在人间”?——“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似是认为这样才是“自在本来身”。
只是,这里的“无情禽兽”一词有欠思忖,这与主席《念奴娇 鸟儿问答》“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复”一句有所不同,一则同样粗语所立格局,此词涉及个人三观问题,主席此涉及当时国际形势与中苏关系;二则,禽兽无情恐怕冤枉禽兽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狗通人性,蛇报命恩;黄雀感戴,回衔三公官位之环,天鹅专一,严守终身伴侣之制……相比较之下,人往往做出了违反常规之事。所以,这个粗语委婉些更适合。
“骄傲追行者,洁白不如云”,这里的行者,词意本来很多,笼统的可以指佛教相关的人,可以指孙悟空,可以指行人,大致这些,具体何解,需要联系前后句进而整首词来看。按照前后句,自在本来身,云,似指自由自在会筋斗云的孙悟空倾向大一些。大意似说——尽管如上片到下片开头那样,返幻归真,我是人间孽缘人,但难舍心头执念,不做无情禽兽,这才是自在本来身,因此,即使远逊于孙行者的腾云驾雾本事,我还是骄傲地去追随似这样自由自在本真的人生。
反观上下片,作者一反上片出尘之境,以返回人间之心态一扫而尽,去过心中认定的人间自由。(这里我们不谈三观,只谈词)笔力回旋倒转,笔调流走自然,推到先前所树立高境,另创一世界,确实有力地展现了水调歌头的酣畅豪逸、跌宕雄放的声情特征!
25、 《小重山 差旅抒怀》
高铁差途山外山。白云红暗转、二更天。
东西检点对窗前。秋风起、月满荻花田。
行影独凄然。野凫声瑟瑟、意阑珊。
岂容事业到华颠。吴钩带、策马奋扬鞭。
——立意如题。
上片写差旅途中在高铁上所见情景。山外山,见途中地形与路途之长,白云红暗转,两个颜色字,暗示了高铁上时间的推移——白云渐渐变成红色的晚霞,又渐渐转到了二更。路长夜长人却不眠,倚坐窗前向外望去,月下荻花如雪,与月交相辉映。因荻花如同芦苇荡成片生于水滨,白色荻花密集,明月映照,如同月色挥洒平铺,故用“满”字,很是形象。
下片,如此路如此夜,如此景如此人,确是“行影独凄然”。又兼“野凫声瑟瑟、意阑珊。”只听见野凫瑟瑟的鸣叫,更令人难堪。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上片的月满荻花田,正以乐景写哀,景色越美,心情越是凄然;而此处的野凫正以哀景衬哀。到此,之后如何用笔——“岂容事业到华颠。吴钩带、策马奋扬鞭”。华颠,白头,指年老。尽管如前数句那样心意凄然阑珊,然而责任在肩壮志在心,岂能到了白头而事业却还没有如愿?不!还要继续策马扬鞭!这个尾句精神上扬,振起一篇凄然!唯转折稍有突兀,且策马扬鞭之喻意已足,“吴钩”的出现一则属于多余,占用词句诗意空间,二则与前面的“高铁”现代物事相矛盾,不今不古了,当琢磨调换。
相关引申——
现代语和现代物事入词
现代语入诗词没诗意,古代的方好。那有更古的钻燧、彩陶、石器、结绳、兽皮和树叶,是否可以替换烛、盏、刀镰、文字和衣服,用来是不是很有诗意呢?
再者,秦汉南北朝唐宋等时代入诗的物事,难道不是当时的“现代物事”么?怎么我们就认为有美感了呢?
所以,问题不在于现代语能不能入诗词,而在于如何去驱使融汇!韩愈有句话就很好的解说了这个问题——“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摘自韩愈《答李翊书》)气与言是唐韩愈为阐述古文创作而提出的一对美学范畴.气指作家创作过程中兴奋的精神状态和充实的情感状态,言指语言文辞与声调。
那么,现在物事入诗词,具体可以如何着手呢?
通过学习、品读和实践,觉得可以两种思路——
一、以适当的比拟,去描写古代不可能出现的新事物新景象。
如毛主席和陈毅元帅两首诗——
七绝·莫干山 毛主席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其中的“七人房”指主席当时使用的可坐七人的汽车,而后面两句的“风驰”“四十八盘”也才可能真实实现,古代则不可能。而如此新物事入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谁说没有诗味呢?
西行 陈毅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裁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陈毅元帅乘座专机访问他国,此诗描写乘机所见所感及国务情怀。从表面来看,作者只是用“鹏”来比喻大型客机,用飞机冲向蓝天比大鹏搏击高空,用飞机疾飞喻大鹏乘风而行,这里面包含着对现代文明的惊叹,包含着对创造伟迹的人类自身的自豪。但这只是诗的表层语义,只是诗的深层。这更是作者飞行于九天之上,满怀豪情,以一个更为雄伟大气的意象,从一个表层的比喻走向深刻而豪迈的隐喻。它也同样隐喻了人生和国家,但它具有了更为坚实、丰富、气势磅礴的内容。“海酿千钟酒,山裁万仞葱”,大气磅礴,古代也只能想象一下,实际不可能出现。
二、现代物事名称直接入诗,以情怀和情感驱使融炼。
如毛主席两首诗词——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诗意和诗艺如何自不必说了,五尺枪、演兵场和武装等词皆现代物事入诗。
临江仙·赠丁玲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里的现代物事词很多,也毫不影响词意。
当然,可能说政治军事大课题只能如此,换生活中其他物事入诗适不适合呢?我八年前写过一首词,江城子——月台
人生何处不离群?暂相分,也销魂。况是天涯、诀别旧时人。挥手遥呼奔却驻,空掩面,蓦回身。
合窗闭目泪难扪,怕相颦,怕相闻。路轨双丝,牵恨两难亲。料想茕茕犹伫望,车似叶,没山云。
词写的不好,凑事了。但想说的是,不论第一种模式还是第二种模式,并不觉得现代物事入词和纯古代物事入词有啥不同,一样可以融通。论坛里一醉千愁人诗友尤其明显,经常大量现代语和现代物事入诗词,情感真实感人,诗味词味颇为浓厚新颖,可见,能像韩愈所言那样作,即使我们现代物事现代语入诗,也一样可以“皆宜”也。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小重山》,调见《金奁集》,又名《小重山令》、《小冲山》、《柳色新》、《群玉轩》、《璧月堂》、《玉京山》。相传这个词牌是韦庄所创。据说韦庄有一个心爱的侍妾,貌美如花且禀赋词翰,却蜀主王建夺去。身为人臣,韦庄只好压抑了自己的思念,作了一阕《小重山》。曲调一经唱出,凄婉异常,侍妾听后,竟抑郁而终。侍妾去了,因她而来的小重山调却渐渐被人们永久地记住。从此,《小重山》成了凄苦思念的代名词。
小重山,双调唱,声容极掩抑低徊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唐人多写闺怨,故其调悲。
26、 《沁园春》
大气金风,南归北雁,伫倚危楼。
念故人临远,空阶拾梦,尘烟易冷,碎影溪流。
酹酒千觞,悬筝锦瑟,角徵宫商玉指柔。
笙箫慢,叹晨昏变老,已暮霜秋。
时逢夙梦难酬。
恨不识蒹葭水映愁。
惜残花瘦月,蕖蓬眷籽,枫红怒蕊,菊柳悠悠。
绿壁垂丝,星辉懒钓,芦蒲清圆暗点头。
重阳日,借茱萸一角,旧地重游。
——此词大致写登楼览秋之思之感。
上片,大气金风开头点明时序,欧阳修有《秋声赋》,其中变相写到秋风之特性;岑参登慈恩寺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之句,也暗中有写秋风之意。联想此两篇诗文,用“大气”来形容金风,倒也形象!接两句点明人物——作者,地点——危楼,物候——北雁南归,前两句皆倚楼所见之出场景事。念故人临远,柳永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之句,想此句亦正有此意。“空阶拾梦,尘烟易冷,碎影溪流。”念故人想象中之情景。“酹酒千觞,悬筝锦瑟,角徵宫商玉指柔”,酹酒,以酒浇地,表示祭奠,此处运用不当;筝瑟皆弹奏乐器,“悬”字似不当;角徵宫商并列出现,前再有筝瑟,后面还有“笙箫慢”之笙箫,如此多乐器与乐音,过于堆砌。“叹晨昏变老,已暮霜秋”,晨昏与暮,变老与霜秋,词意嫌繁复。
下片,时逢夙梦难酬。恨不识蒹葭水映愁,——应是转回自己。蒹葭水映愁,联想到《诗经 蒹葭》。惜残花瘦月,蕖蓬眷籽,枫红怒蕊,菊柳悠悠——残花瘦月风致凄弱冷寂,与后面三句幽雅谐婉的感情色彩不同。绿壁垂丝,星辉懒钓,芦蒲清圆暗点头——清爽宜人!但与前面的难酬和愁似关系不大。重阳日,借茱萸一角,旧地重游——重阳还要来次登高揽胜。
此词立意不是十分完整清晰,意脉有些跳脱,意象搭配不够和谐,词句稍欠圆融;四字句如不用对账,须语意顺畅流走为宜。这些如仔细琢磨损色,当佳!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沁园春》北宋新声,苏轼词为始词。此调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有和婉协谐而流畅之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此调名篇极多,可细细体味其语势与对偶及句法特点。格局开张,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27号作品作者抽回不参赛,保留编号以示对作者付出之谢意!
29、《小重山》
楼外楼前山外山。
雕栏凝玉露,夜阑珊。
高台望断九霄天。
清月朗,相顾俩无言。
深院锁流年。
樽前花影醉,几回闲?
春愁半去又秋还。
宵声寂,萱枕记无眠。
(定格: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
——此词写秋夜乘醉无眠之闺愁。“九霄天”的词语搭配不够精炼。清月朗,相顾俩无言,有“相看两不厌”之意,无言则别有情愫,与结尾“无眠”相应。深院锁流年,庭院深深深几许,一个“锁”字,恰见庭院之深,闲愁之缠。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小重山,双调唱,声容极掩抑低徊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唐人多写闺怨,故其调悲。
30、《 西江月 村野秋行》
千树斑斓枫叶,山低野阔宽天。柳边鱼戏水漪涟,三五饮牛惊散。
霞映曲幽阡陌,烟缠红瓦青砖。满园金蕊露微寒,荷耜闲观南雁。
——全篇写景,动静结合,然其中自有“荷耜闲观南雁”之人在,然题目村野秋行,则此“荷耜闲观”者亦是词人眼中之风景也。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三五饮牛惊散,极富镜头感!然感觉此与王维“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应有不同,鸟性轻灵机警,故惊复下;鱼戏水舒缓优游,当不至惊牛,进而致散,况三五牛为伴,故“惊散”之惊当细酌。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西江月,中吕宫,高下闪赚。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全调声情于平缓中突然变化,产生曲折的艺术效应。此调适应之题材极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戏谑、叙事等均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