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松风月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醉趣楼】醉中趣-----对酒歌(游戏)

  [复制链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0:47:24 | 只看该作者
【有关酒令】的说明

      酒令中的文字令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经常以诗词表现出来,因此,在这里也略做一下介绍。以下文字为辑录。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酒令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的“监”。周时设有“酒人”这个官职,到了汉代,开始出现名为 “觞政”的官员,其职责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称作“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也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即在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1:03:45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又称文字令,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即应对曰:“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通令又叫游戏令,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1:17:58 | 只看该作者
::: 在 童言 的贴子提到 :::
买醉觅趣,岂无酒令?
虚拟网络,无以猜拳射覆。
拙作字谜,聊添酒兴。
网友名(两字):四句各一字,1+2,3-4,便是谜底。

暗涌碧波漂泊家,(1)
千秋璀璨写风华。(2)
登楼觅趣沉迷梦,(3)
醉醒观天都是它。(4)
我费尽脑筋猜出这个谜面:鲁民

(1)鱼(2)日     (3)眠 (4)目

(1)+(2)鲁      (3)—(4)民

童言厉害!选你做酒令总监,没有选错:yes:yes

希望看到你更多的字谜、酒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4:56:06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酒令】
   1)、饮酒赋诗:晋人石崇在“金俗园”宴客,以当席赋诗不成罚酒三杯作酒令。王羲之等人在上巳节的“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更是文坛美谈。唐时李白在“桃李园”宴弟,饮酒赋诗作酒令,使得此风颇为盛行。
   2)、行令作诗:也是每人作一首诗,作不出者罚酒。这种形式的酒令有时不是一人作一首诗,而是每人联诗两句,似乎在作对子。也可每人联一句,凑成一首诗接不上则罚酒。相传李白、贺知章、王之涣与杜甫四人联诗行令便是一例。他们联成的一首诗是:一轮圆月照金樽 (贺),金樽斟满月满轮(王)。圆月跌落金樽内 (杜),手举金樽带月吞 (李)。
   3)、对句:酒席筵行令,常见联对的形式。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如,宋时苏洵家宴行酒令,限以“冷香”二字联对,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
  4)、续句:续句是指出令者限定行令的题目,每人即兴出句,联续成文构成行酒令文章、诗词等。由于新意倍出、妙趣横生而且难度较大,所以非文才上佳者,难以为之。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姑娘们在红香圃中举行寿宴,席间射覆划拳,中间“一时湘云赢了宝玉,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湘云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
   5)引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遗留下来很多经典文学、诗词曲赋,古人读书讲究背诵,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多背之烂熟。口头行酒令往往能够做到随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语言。如,《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宣牙牌酒令时道:“如今我说骨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中间轮黛玉说时,鸳鸯道:“左边一个‘天’。”黛玉口顺说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又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又顺口说了《西厢记》上的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6)析字:析字又叫“释字”,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某种道理和内容,构成行令语言。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韩雍和夏埙喝酒行令,要一个字里有大人、小人,并用谚语二句来证明它,韩雍先说道:“ 傘字有五人,下列众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谓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夏埙接道:“爽字有五人,旁列众小人,中藏一大人。所谓人前莫说人长短,始信人中更有人。” 又如,明无名氏《笑海千金》记有一则酒令掌故,说:“昔一县尹与县丞爱钱,主簿极清。一日,同饮酒,至半酣,县尹遂设—令:要《千家诗》一句,下用俗语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着你,右也靠着你。’簿乃托意嘲曰:‘梅雪争春未肯隆,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5:02:44 | 只看该作者
    7)拆字和合字:拆字、合字与析字酒令相似,区别在于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他道理或意思;而拆字、合字酒令则只是通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者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酒令语言。明代乐天大笑生集《解愠编卷之五口腹》记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一人专撞席,名为掇座,席长出令讥之曰:‘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谚日:‘宁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厌之,蹙眉作色曰:‘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谚曰:‘宁吃欢喜汤,莫吃皱眉羊。’撞席者曰:‘单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铜,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锺。’谚曰:‘见锺不打,何处剑铜。’”
   8)限字:出令者限定令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必须有某个字的一种酒令。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明代冯梦龙辑《广笑府》载一则限字酒令故事,说有三个人同饮行令,要说一句话,“相”字想首,“人”字结尾。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语是要求每人背诵两句四书上的话,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谐音的也行。
   9)字旁:利用汉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结构特点,选择一个字,构成酒令的行令规则。如,清代郑板桥做县令时,其治下某大户公子打死无辜良民,板桥欲处其死刑。有二乡绅求情,板桥设席相待。席间,一乡绅出酒令说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去了青边水,添心即为精。”板桥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乡绅接口续道:“我俩有心来讲情,惟恐大人不准情。”板桥一听,心知中计,乃对道:“ 有水念作湘,无水也念相。去了相边水,添雨即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乡绅又对道:“有水念作溪,无水也念奚。去了奚边水,添鸟则为鷄。得时狸猫赛猛虎,落地凤凰不如鸡。” 板桥见对方出口伤人,拂袖而起,二乡绅亦不欢而散。    10)谐音: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酒令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隐含一种意思,使令语说来隐晦含蓄。明代潘埙辑《楮记屋》记有:元丰年中,高丽遣一僧入贡。此僧辨慧知诗,皇上令杨次公接伴之。一日宴会,此僧出令道:“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他先说道:“古人有张良,有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曰:‘禹(雨)伞。’”概戏杨次公冠如伞状。杨次公也说道:“古人有许由,有晁错,争一葫芦,由曰:‘由(油)葫芦。’错曰:‘错(醋)葫芦。’”概戏僧头如葫芦。又如,宋代邢居实撰《拊掌录》中记载王安石和刘贡父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王荆公尝与客饮,喜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燕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久之,无酬者。刘贡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鹁鸪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11)以典故和掌故做令:酒令是口头文学,经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在射覆、拇战、猜枚、掷骰子、击鼓传花等游戏酒令输后,被罚说笑话、人物掌故或文学典故。《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花行令,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风姐儿笑道:“依我说,谁像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们这不会的,岂不没意思。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可以限定一个角度或题目,由每人陈述列举一个掌故或典故,构成令语。《说岳》中有:岳飞赴京赶考和弟兄们吃酒行令,酒令要说一个古人吃酒,吃得英雄,说不出的,罚酒三杯。张显说的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汤怀说的是“刘季子醉后斩蛇”,王贵说的是“霸王鸿门宴”,岳飞说的是“曹玮席间斩敌献头”。四人说的都是历史掌故。轮到牛皋,牛皋道:“我不晓得这些古董,只是我吃他几碗,不皱眉头,就算我是个英雄了。”四人大笑道:“也罢,也罢。”
    12)以俗语和谚语作酒令:中国民间谚语和俗语非常丰富,酒令常常引用这些俗语和谚语构成令词。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古亭刘端简公居多,邑大夫或慢之。值宴会,端简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诗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5:13:04 | 只看该作者
【游戏酒令】
   用作酒令的游戏,大量的是专门为行酒令而设计创造的,但也有一些把民间其他方面的游戏形式用于酒令。
   1)射覆:射覆是最早的酒令游戏,所谓“射”,猜度也;所谓“覆”,遮盖隐藏也。据有关史书记载,三国魏管辂、晋郭璞都有射覆故事。唐李商隐《无题二首》:“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句,说得就是射覆酒令。射覆游戏早期的玩法是制谜、猜谜,也有用盆、盂、碗等物隐藏、遮盖要猜的物件让人猜度。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射覆酒令即与此同,覆者先用诗文、成语和典故因隐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隐寓该事物的另一诗文、成语和典故等揭谜底。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2)投壶:投壶既是我国古代宴会时的一种酒令游戏,也是一种风俗礼制。《礼记投壶》云:“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可见投壶之前,宾主之间有许多客套礼数。而投壶的方法具物说:“壶头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云:“筹(即壶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看来投壶用的矢是专为行酒令而特制的,不同于战争用矢。这种特制之矢有三种尺度,室内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宋代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酒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射’’几乎“投’’,句中“射者中”也即言投壶事,意即投壶的投中了。明代吴安国《累瓦二编》卷之十二应谐有一篇云:“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饮,有客请曰:‘今日之饮,无隐厥技以为剧,可乎?’其一人进曰:‘吾善于箫。’有二人曰:‘吾善于歌。’又有二人曰:‘吾善于舞。’二人善于弈,二人善于壶……”。
   3)猜枚、同数:猜枚酒令游戏,源于射覆。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三娱老云:“猜枚乃藏阄射覆之遗制。”其法,宴会饮酒时,取若干小物件,如钱币、棋子、瓜籽、松籽、莲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将小物件握于拳中后伸出,供人猜测有无、单双、个数和颜色等,猜中者为胜,不饮,猜不中者为负,饮罚酒。唐人诗有云:“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又,元姚文奂《竹枝词》有句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各赌空。” “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红楼梦》第十九回云:“只顾猜枚行令。”第七十五回有云:“一溜坐下,猜枚划拳。”《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二回有云:“当下猜枚行令。“
   4)拇战:拇战俗称划拳,又称作“豁拳”、“豁指头”、“猜拳”等。也是我国游戏酒令中的一种传统方式。明代王征福有《拇战谱》,专记划拳令辞。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有云:“拇战分曹,杂以谐笑。”清沈复《浮生六记》有句云:“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拇战也称作拇阵,概因拇指相搏,互争胜负,有如战阵而得名。清赵翼诗:“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句。《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等等。
   5)击鼓传花:击鼓传花也称击鼓催花,是我国古老的酒令游戏。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取一枝花为传递之物,专门设置一人击鼓,随着鼓声的节奏、速度,依次循环传递令花,鼓声停止后,花落谁手,就要被罚酒一杯,有的还说些令语。击鼓之人,一般要在门外或躲在屏风背后。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又如,《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风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这里所说“春喜上眉梢”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利用“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梅)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390

帖子

13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0
237#
发表于 2011-7-21 15:15:32 | 只看该作者
闻酒家热闹,过来瞧瞧。
第4筹,五绝六首
1首
偶过门前止,喧声闹上天。
何缘群客聚,却为酒来言。
2首
日晚辉堂宴,清香醉酒人。
不知窗外亮,乐尽丢时辰。
3首
浓香群客笑,酒兴众人添。
欲忍清醒在,胃疾惧身颠。
4首
此地文人宴,摇身酒气浓。
听声仙嘴起,句句落诗中。
5首
飘香千里酒,浩宴客来添。
聚众高楼上,更望几成仙。
6首
众兴无空劲,肠撑多瘾姿。
千言来醉语,谁笑万年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5:24:29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页)
     6)牙牌令: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为民间牌类游戏用具,多用于赌博,相传为宋代宣和二年设计制造,用象牙制成,所以叫牙牌。后来也用兽骨制造,于是也叫骨牌。至明代又用硬纸制造,便叫纸牌。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两张或三张牙牌的色点配付子,列说牙牌花色。如,《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这张牌上五下六共十一点,一头的五点像一朵梅花,一头的六点用六桥代之,这句即属象形。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这张“幺六”,牌,上下共七点,“一轮红日”指红色的幺点,“云霄”指代绿色的六点,这句也是象形。最后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旭腿。”“蓬头鬼”是长六、五六和幺六这副牌的名称。贾母所说的这句属借事发挥凑韵而已。其他再如鸳鸯说:“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这句也是象形,因为这张“***”牌,上下由两个梅花形的五点组成,所以说“梅花朵朵”。再如,鸳鸯说:“左边一个‘天’。”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把一副三张合起来说的牙牌副子名称,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语。如与湘云说的左边“长幺”,右边“长幺”,中间“幺四”的这副牌,鸳鸯说:“凑成一个‘樱桃九熟’。”因为全副三张牌九点皆红色,所以用九颗熟透的樱桃作比,颇为形象。再如与薛姨妈说的长五、二五、长五这副牌,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这里二郎代指其中的一个二点,五岳代指其中的五个五点,借用神话传说,也很形象恰当。
   7)骰子令:骰子为一种民间游戏用具。立体方块形状,大如杏核。相传为三国魏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于游戏投掷,故名为投子,又因其上刻有点子,所以古时也称为“博齿”,还因为用玉石做成,故又谓之“琼”。唐时加至六个,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六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点着有色,故也称“色子”,掷之以决胜负。古代掷骰行令,其法颇多。《《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所谓抢红,即是掷骰为戏,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饮,故名曰抢红。又,《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描写的掷骰行令,是用四个骰子掷,按掷出的点色叫有名称,并确定喝酒人数、杯数,还要根据骰子点色说个曲牌名,下家再接一句《千家诗》。比如,薛姨妈掷了四个幺,鸳鸯道:“这是有名的,叫做‘商山四皓’。有年纪的喝一杯。”“商山四皓’’概指骰子的四个幺点。于是贾母、王夫人等年老的各喝了一杯,薛姨妈说了个“临老人花丛”,下家是贾母,接了一句:“将闻偷闲学少年”。唐白居易《长庆集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笑值骰盘呼大采。”唐代温庭筠诗亦有云:“玲珑骰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8)流觞:流觞亦称为“流杯”、“传杯”等,这个酒令游戏起源于我国古代修禊活动。农历三月上巳日,人们都到水边嬉戏、沐浴、采兰,以祛除灾祸,祈降吉福,称为修禊,也叫春楔,此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临水宴宾风俗。曲水流觞是由上巳节派生出来的一种风俗,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就聚会于环曲的水流边,临水设宴,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饮,叫做流觞,也叫流杯。觞为古代酒器,多为木制,底部有托,易于漂浮。当时也有陶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体质较重,流杯时一般放在荷叶上,使其能够漂浮。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事后,他们传承古俗,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由于他们都是当时的名士文人,所以约定,酒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就要即兴赋诗饮酒,作不出诗的罚酒。由此,流觞活动便形成了一种酒令游戏。因王羲之为此写下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而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揭开了千余年会稽儒风,唐代杜牧《樊川集和严恽秀才落花》诗云:“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9)摇抽令签:摇抽令签也是古代一种酒令游戏。用象牙、兽骨、竹、木等专门制作一种行令用的签子,叫作令签,插放于相应的签筒内,行令时在座宾客依次轮流摇抽一支,按签上标注的饮酒方式、方法、人数、杯数及要求所说令词等,组织说令行酒。《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姑娘们行令用的是一副“象牙花名签子”,每支签上画一支花,题着签子名称,还镌刻一句唐诗,标明了饮酒方式、人员、杯数和所说令词等。其中最先宝钗抽的一支是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镌一句唐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于是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叫芳官唱曲,芳官唱了一曲《赏花时》。探春所抽的那支,上面画一枝杏花,题写“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无怪乎探春抽出来一瞧就羞得红了脸,掷在地下。袭人抽的那支,画着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诗云:“桃红又是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与他同庚,黛玉与她同辰,芳官与他同姓,杏花是探春,六七人共饮一杯。
   10)摇抽酒筹:酒筹在古代酒令史上非常有影响,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有云:“越王竹……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唐《王建诗书赠旧浑二曹长》云:“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筹即酒令筹。唐白居易《长庆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亦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宋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也说及酒筹。《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一回亦写云:“觥筹交错,灯烛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9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5:40:25 | 只看该作者
::: 在 秋更绿 的贴子提到 :::
闻酒家热闹,过来瞧瞧。
第4筹,五绝六首
1首
偶过门前止,喧声闹上天。
何缘群客聚,却为酒来言。
2首
日晚辉堂宴,清香醉酒人。
不知窗外亮,乐尽丢时辰。
3首
浓香群客笑,酒兴众人添。
欲忍清醒在,胃疾惧身颠。
4首
此地文人宴,摇身酒气浓。
听声仙嘴起,句句落诗中。
5首
飘香千里酒,浩宴客来添。
聚众高楼上,更望几成仙。
6首
众兴无空劲,肠撑多瘾姿。
千言来醉语,谁笑万年诗。
哈哈哈!!秋更绿兄弟果然厉害!!你这次就赢得两瓶茅台,你酒筹对答没有标出原句,好像将原句意思嵌入其中,这要有童言酒令总监说了算;你要按“酒筹”所给的诗句接龙或者以此为题,重写新诗词,海哥、古月都答得很好,你可以参照啊。你的酒筹如下:

第四筹
何忍独为醒 (王绩《过酒家》)


领筹人-----秋更绿


奖励你茅台两瓶



敬你三杯好酒。。。请上楼入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390

帖子

13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0
240#
发表于 2011-7-21 15:49:18 | 只看该作者
请教一下,何忍独为醒,好象平仄不对,忍,为都是仄声吗?其实也无所谓,搞个自度词就解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5-16 22:07 , Processed in 0.0745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