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古月求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霜天第十期作业《重阳》

  [复制链接]

1

主题

28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221#
发表于 2010-10-27 19:20:24 | 只看该作者
重阳夜思家
浮云遮月似披纱,
独居秦地欲还家。
望穿千里萧条路,
愁看归途泪满颊。
多些古月前辈指点,受益匪浅,学生在这里谢过了,已经修改过了,不过不知道最后“颊”字如何改动,望您指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679

帖子

68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11
222#
发表于 2010-10-27 21:35:09 | 只看该作者
::: 在 白衣客 的贴子提到 :::

冰心一片解琴囊,——冰心,象冰一样纯洁澄澈的心。琴囊,装琴的皮囊或布袋。冰心一词固然很好,但在全诗...
不作登临望故乡。——这句是此诗的一个拔高点。如果命题重阳,90%的人都会联想到登高,作者反用其意,不管...
柳外天清秋色瘦,——“瘦”字很见精神。
窗边人醉菊花黄。——颔联是景句,加深秋的意象。
无名更重三生愿,——三生,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不过三生愿一般不解释为愿在来生,...
有志还轻两鬓霜。——所谓大器不厌晚成者。
几曲弦歌风远渡,——即风渡弦歌。如木甫所言,“渡”字除了用于与实际舟船相关的表述外,若没有明显的界限...
白云吩咐载斜阳。
从兰室清风先生以往的作品来看不同于所谓的“初学者”,作品应该追求更高的层面。这首诗说是缺乏构思也好...
拜谢白衣客先生的精致点评,清风承教学习了!敬酒!!!
忽至重阳节,
风香桂地清。——实际上是“风清桂地香”,交错景物的描述会让人产生一种别有余味的感觉。
新诗濡墨韵,
老菊结兰庭。
玉柱邀乡客,——玉柱,玉制成的弦柱,借指琴。如:“谁把鈿筝移玉柱,穿帘燕子双飞去”-【冯延巳】。玉柱还...
秋江渡晚晴。——这个渡没有问题。一首绝句两首律都用到了这个字,按照时髦的词来说,先生有“渡”控的嫌疑:...
何当今日醉?
谈笑累虚名。 ——和上一首相比,这五个字是可以点题全诗的,很好的转结。

五律因为字数较少,很多意思的表达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读者“悟”出来的。所以五律中动词介词常见省...
拜谢白衣客先生的精彩诗评!清风承教学习了!敬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223#
发表于 2010-10-27 21:36:45 | 只看该作者
::: 在 兰室清风 的贴子提到 :::
细思木圃先生的诗评,真是面面俱到,字字玑珠。清风不胜感激!承先生指教,今作修改,不知可否?清风再...
其一
重阳置酒共阿谁?
鬓里新霜笑客违。
落叶还怜秋事老,
扶风欲向故园飞。
其二
花事争随人事老,
残枝不结故园香。
可怜岁岁重阳日,
怎罢秋思计夜长?
兰室过奖了,一家之言而已。

欣赏第一首的改句,因为"笑客违"比起“岁月违”更多了一层感情色彩,也能暗扣上句的设问。结句改“扶风”比“经风”要好些,但我个人觉得建议的"攀"字还是更好,从力度和主观能动性来说“攀”与“扶”两字还是有差别的,而且“扶风”这个词本身有别的含义,虽然这里用“扶”的本意不难知道,但是诗中能避免含混的地方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当然了,这种进阶的炼字,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意见,兰室兄自行斟酌便是。

第二首也是改得比原来好。“结”字暗含秋的意味,比“渡”字要精准。至于结句比原先稍好一点,起码没有了上下文的关系不顺畅,但从严而论,象“怎罢”“计夜长”这类词还是情意直露了些,似女儿家闺阁语,格局未能荡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224#
发表于 2010-10-27 21:40:16 | 只看该作者
::: 在 袁建辉 的贴子提到 :::
清辉冷月一襟霜,白露花残泪两行。
灯火阑珊人尽处,秋思不绝是重阳。

谢谢大哥指点,我改了一下。呵呵。。
::: 在 袁建辉 的贴子提到 :::
冷雨潇潇寂寂窗,故园秋色几回肠
一年一度重阳日,月桂庭前分外香
建辉兄弟第一首结句改动过后比原来要稳妥了,但只是平淡,因为古往今来重阳秋兴的诗太多了,如果还想再提高的话,应再细酌一下用词与铺陈点染的技巧,要不就须在诗意上有所翻新。比如我在初评时说过的“清辉”“冷月”意重,“泪两行”“人散处”这些用语都是平直少味的,而结句也是熟烂的腔调,所以全诗读来就没有出彩的地方。如果建辉兄弟已能做到平稳,又不满足于初学者水平的话,下一步应该往更深的层次去锻炼了。

第二首头两句的写法也还有味,用字比以前要老到些。遗憾转结两句又是平直乏味。尤其转句这种写法,假如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句,就会落入俗套的。而结句几乎袭用了早前一首“月桂佳期送晚香”的写法,且“分外香”的意味比较健朗,这与前两句的冷雨萧萧,寂寂秋色、忧思百结的情景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建辉兄此次作业交了三首七绝,若从初学者的角度看,已经合律,遣词造句方面也尚算工稳,没有语病。但更进一步来说,三首的意味都很平淡,翻来覆去都离不开强说愁的格局,用词构思也未见新意,一首尚可,但连续三首都是类似的,读起来就会容易让人觉得乏味。建辉兄如想进一步拔高的话,不妨多读一些前人的作品,去提升一下自己对诗思的领悟与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225#
发表于 2010-10-27 21:48:14 | 只看该作者
::: 在 水流花开 的贴子提到 :::
只道重阳尊老日
谁知九九更思亲
黄花满眼他乡色
素月一弯故土情(新)


不会写也来凑一份热,既然是作业。学生献丑,辛苦老师们!

头两句,重阳与九九是同一回事,在短小的七绝中应该避免重复,而且只道与谁知,这个逻辑是很牵强的,事实上重阳既是尊老也是思亲的节日是约定俗成的,不妨看看前人的诗词,甚至这次作业,有很多都是写想念故乡亲人的内容,所以说只知尊老,而谁又知道更应思亲是不成立的。

结句黄花与素月引出他乡与故土的对比饶有情味,但不知为何要压“情”这个韵字,即便在《中华新韵》中,“亲”与“情”都不属同一个韵部,其实用“亲”在新韵中已经很宽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合适的韵字,比如说“心”,虽然说熟了点,但也比“情”合韵。水流花开以后写诗时,不妨多查一下韵书,便不容易出现脱韵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226#
发表于 2010-10-27 22:26:26 | 只看该作者
重阳夜思家
浮云遮月似披纱,
独居秦地欲还家。
望穿千里萧条路,
愁看归途泪如珠。
终于看懂平仄了,不知道真懂还是假懂,只好按自己的理解改了,不知道平仄改对了没: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227#
发表于 2010-10-27 22:46:51 | 只看该作者
重阳夜思家
浮云遮月似披纱,
独居秦地欲还家。
望穿千里萧条路,
愁看归途泪满颊。(“颊”为新韵)
多亏古月前辈不辞辛苦披星戴月为我指点,再次谢了,敬茶一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228#
发表于 2010-10-28 00:13:59 | 只看该作者
::: 在 邪魔老奴 的贴子提到 :::
支持古月大哥
篱菊因何乱絮飞
且将心事付琼杯
登高最怕重阳日
阿奶村头唤我回
::: 在 邪魔老奴 的贴子提到 :::
七绝。重阳
百转浮云百岁悠
想来人世泪空流
而今已惯他乡住
多少重阳多少秋
感谢邪魔老奴大力支持,一连交了两首作业。第一首最喜结句,这种写法很亲切,浓浓的乡土情怀,类似与竹枝词的风格。遗憾的是前三句并没有很好的去营造这种布局,而且一些用词也值得商榷。首句中篱菊与乱絮是有矛盾的,有絮的可以是柳、棉、杨花等植物,菊花是没有絮的(请指正如果我对菊花的认识有误)。既已设定为乡土气息的作品,那么第二句中的“琼杯”一词恐怕又显得不太合适,太高雅了。而第三句中的“最怕”与上下文的关系也有点令人费解,重阳登高与阿奶呼唤应该并不矛盾,达不到“最怕”的程度,如果说是回忆孩提时登高玩耍不愿意被奶奶唤回家,前面又没有作出这样的铺垫,因为前两句写的隐约是思乡的情绪,所以阿奶召唤应该是欣喜的,而不是“最怕”。

这里不妨看一下当代名家李子是如何写新式的“李子体”竹枝词的,他没有用很高雅幽深的词汇,诗思却是流动自然,写来却是清新风趣、情调轻快,老奴可以学习一下如何地去利用景物来营造风格,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伐木声中枕石眠,弹弓在侧鸟窝偏。杜鹃红遍小村前。
百岭森罗山抱日,一溪轻快水流天。阿婆讲古有神仙


第二首主要抒发客居他乡的感慨,但稍嫌不自然。首句“百岁”稍觉夸张,虽然诗人经常采用夸张的笔法,但要看用得是否符合诗的意境。不管是人还是浮云,以“百岁悠”去描写的话给读者的观感是一种悠然、豁达的心境,尤其是人过百岁,还有什么看不开,一般除非是涉及到家国兴亡或者生死攸关的大事,又或者遭受到什么奇耻大辱,否则“百岁悠”的情景是很难令人联想到“泪空流”的,所以次句接以“泪空流”显得突兀。三四两句已流水笔法写成,能牵出主题、采用设问结句亦能让诗作留有余味,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重阳本来就是在秋天,所以“多少重阳多少秋”某种程度上说是重复的,一般“多少…多少…”的句式,前后两个名词最好有个对比或递进的关系,又或者是两类不同的事物,才能显出味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5443

帖子

547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77
229#
发表于 2010-10-28 09:36:06 | 只看该作者
::: 在 木甫 的贴子提到 :::


建辉兄弟第一首结句改动过后比原来要稳妥了,但只是平淡,因为古往今来重阳秋兴的诗太多了,如果还想再...

第二首头两句的写法也还有味,用字比以前要老到些。遗憾转结两句又是平直乏味。尤其转句这种写法,假如...

建辉兄此次作业交了三首七绝,若从初学者的角度看,已经合律,遣词造句方面也尚算工稳,没有语病。但更...
好的,以后好好看看再来,呵呵呵。谢谢大哥,虽说写了不少,确实还处在初学阶段,我才不久前刚能够离开格律写诗。我希望诗词里面精华部分多收录些绝句和律诗,可以供大家好好学习。再次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807

帖子

3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38
230#
发表于 2010-10-28 13:27:29 | 只看该作者
浣溪沙  重阳登山
岁入重阳秋入寒
转蓬挣得今日闲
登高何必访名山

每步犹如新起始
半程回望最流连
仰头绝顶啸云天
这是一首读后令人感到振奋的小令,笔法可谓成熟。全诗写重阳登山,起句便直接交代了时间和环境,不艳饰,不拖拉,干净利落更不显山露水。二句写了原因,为后文的内容作了铺垫。“转蓬挣得今日闲”这里用了李商隐“走马兰台类转蓬”的诗意,凸显出重阳登高之不易,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慨叹。三句承上,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作者腾出时间,当然是要登高抒怀。诗句简洁大方,来的自然浑厚,可见笔法老道。何必访名山,又透露出作者不一样的胸襟与气度。
下片着重在登山的感受上,从“每步”、“半程”、“绝顶”三个角度分别加以描绘,理趣盎然!整首诗围绕重阳登高这个主题,既有细致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剖析。作者不曾用造作华丽的辞藻,只是对生活片段的简单拾取,便将深刻的人生道理讲得细致入微。可见,诗就在我们身边,俯拾即是,何必搜肠刮肚,做舍近求远的事呢?

浣溪沙  重阳
岁岁重阳又一秋  斑斓秀色漫山头  长空万里雁悠悠
昔日群芳含笑去  今朝硕果挂霜收  何须悲叹暗生愁
按古月兄的规则,小令是由淡月来评的,还没来得及看秀士兄是否已经评过了~~
那我就来说两句吧~不客气喽~
这首《浣溪沙》,上片三句意境开阔,是对“秋”宏观描写,总体上达到了渲染秋天气氛的作用,很好的为下片评论作了铺垫。但是笔法略觉陈旧了一些,冬雪姐这首较以往似少了些力道。
下片着重评论,一组今昔对比借工整的对仗句法表现出来,其凸显主旨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注意的是,昔日群芳凋落,作者拟人化的加入“含笑”一词,使得对比中又有一层正衬在里面。尾句点明主旨,不必惜花伤情,人生当有收获。

诉衷情:
中秋才过又重阳,杯酒动愁肠。西山几许归雁,趁暮色、两三行。
家已远,梦犹伤,夜苍茫。算来还是,几度飘零,一世奔忙。

这首《诉衷情》,起句便让人有一种共鸣,时间过得真快。月饼还没过保质期,重阳就来了。我还没来的及完成我的任务,不但重阳已经走远,这轮庚寅的九月也就要完结了……扯远了,回到这首词上,起句写时光飞快,二句直接入愁,愁得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交代,而是描摹了黄昏雁行的情景。 先不说这句描写的作用,看这“趁”字,写出了一种急切的、紧迫的情绪。而大雁为什么要这么急切呢?是因为它们要回家。所以,二句这一“愁”字的解释,就都在这一“趁”字上。套用一句古语,便是“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下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愁事离家之痛、思乡之苦。结句透露出无限的悲伤与无奈,也把整首词的感情推到了极致。如此的离恨,如此的归雁,如此的重阳,这一节点上的情感是难以抑制的。这首词颇得宋词做法,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动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17 22:10 , Processed in 0.1387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