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古月求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霜天第十期作业《重阳》

  [复制链接]

0

主题

2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161#
发表于 2010-10-22 21:18: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2099

帖子

2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32
162#
发表于 2010-10-22 21:20:30 | 只看该作者
::: 在 白衣客 的贴子提到 :::

笑把生途作瘦狂,——生途,人生道路。瘦狂,语出南朝沈昭略的一个故事。说沈“性狂隽,使酒仗气,尝醉负杖...
闲云扯落拭壶觞。——闲云,悠然飘荡之云。扯落,整词指牵扯、牵连。此为合成词,指“扯动落下”。壶觞,酒...
温醪醉洒青蓠湿,——青蓠,即江蓠,龙须菜。“江蓠湿叶碧凄凄”-【白居易】
浩露轻弹紫菊香。——浩露,浓露。
更向崖巅凭谢屐,——谢屐,即谢公屐。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
莫因梁鬼佩萸囊。——梁鬼,语出“五原”中《原鬼》篇:“有啸于梁,从而烛之,无见也。斯鬼乎?”-【韩愈】。...
高风行到凝烟处,——高风,劲风。凝烟,浓密的雾气,此指云。
恁说尘寰几热凉。——恁,通常解释为那么,怎么,这里解释为任凭。尘寰,人世。热凉,炎凉,冷暖,指对因...

囿狐绥绥此篇押平水韵下平七阳韵部,全诗议叙完整,比兴得法,首尾呼应紧扣“笑把生途作瘦狂,任尘寰凉热...

按照惯例还要吹毛求疵一下个人浅见是诗中词藻用的太多,在句子方面显得不够自然。如同为杜诗,“杖藜雪...
诚谢白衣兄点评!

看来真的什么都瞒不过兄弟的法眼,某写诗最大的缺陷也正是在纵向的拔高上不够,或者仅仅是浮于一点,或者就干脆是流水账了。或许还得再积累几年的阅历吧。。。

P.S.对兄弟深博的学识灰常灰常钦佩与艳羡着呢。。。再拜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969

帖子

9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9
163#
发表于 2010-10-22 22:36:36 | 只看该作者
【越调】小桃红
横峰望断更横峰,黛色云潮涌。云涌愁心几多痛,那时人,此时哭向横峰恸。重阳岁重,梦寒夜梦,风已不成风。

再支持一首,麻烦醉客老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2687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164#
发表于 2010-10-23 09:21:41 | 只看该作者
::: 在 南山客 的贴子提到 :::
哈哈,所以我觉得能被他评上一评是荣幸...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2687

帖子

26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2
165#
发表于 2010-10-23 10:20:17 | 只看该作者
白衣客辛苦,多谢点评鼓励
::: 在 白衣客 的贴子提到 :::
.... 唯四组 之间关联不明显.....
我也是这样的感觉。起句时还好,然后发现是麻韵部,越写越力不从心。
如果勉强说关联:寒意蓄势待发之态,意不在“凋”在于 “生”。其实并非只有花不同,也并非只有月相同,由春而冬不是一个“迎繁转萧”的过程,四时各有生息,只是花开易见,雪落无声罢了,如同:江流去尽处,又见天河相继而生。江天风至,此风如是起于山中又因何歇至水边呢,世事如此,无常亦有常....
白沙可代指江边吗? 其实江边并没白沙,不过我这真想不到其他的字了。
::: 在 白衣客 的贴子提到 :::
.... 或许江流、银汉、山风、白沙等词句取自某处诗文典故,暗有所指,个人觉得而随着诗的深入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岭上如得拨冗,还恳请代为解惑。
甚少用典,所知诗也不多,并无暗指,就着麻部这些字只想到了这些,呵呵,确实零落,惭愧。很喜欢南山客一句“行有尽,路无差”颔联由此想得。
作业有认真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166#
发表于 2010-10-23 10:49:36 | 只看该作者
::: 在 岭上 的贴子提到 :::

呵呵,你也发现了?我早就这么觉得......他是火眼金睛呵(不过绝对和悟空没半点关系)
呵呵,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悟空的兄弟、师兄弟也没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6306

帖子

67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4
167#
发表于 2010-10-23 10:51:30 | 只看该作者
::: 在 南山客 的贴子提到 :::
哈哈,所以我觉得能被他评上一评是荣幸。痛点没什么了,出点汗更健康,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大庭广众的,南山客兄可别再捧杀我了,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969

帖子

9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9
168#
发表于 2010-10-23 12:15:57 | 只看该作者
::: 在 白衣客 的贴子提到 :::

帆影虽同人未同,
长空白日噬艨艟。——艨艟,meng2 chong1,古代一种战船。
年年落叶年年落,
岁岁重阳岁岁重。
逢节设坛西望海,
临岩跪地北求风。
茱萸插遍青山外,
却浸青山泪眼中。

这首诗读起来口感尚可,但准确的说不是律诗。
依律诗讲主要问题如下:
(1)叠字、叠韵以及句式重复的地方过多。全诗56字,其中“同”字2个,“年”字4个,“落”字2
个,“岁”字4个,“重”字2个,“青山”一词2个,占去了18个字,几乎三分之一。当然,叠字叠韵
等并非不可以用,关键在于适度。偶用见灵,多用则见拙,毕竟诗是惜字如金的,如此一来势必会影
响到情感的深度表达。“春天春日春水流,春原春草放春牛……”之类的诗只是一种游戏题材,并非
严谨的诗。
(2)韵的问题。如果这首诗押新韵,同属东钟韵,风属庚青韵,需说明一下方可通押,但此时第五句
“节”出韵。如果押平水韵,同、风属一东韵部,艟、重属二冬韵部,虽说现代汉语中读音叶韵,古
人也见通押,不说明一下在平水韵中仍属隔韵。
(3)小毛病就不深说了,例如年年岁岁合掌,岁岁重失实(如果是重逢的意思这里可以简化为逢,不
能简化为重)等,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但是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这首诗写了什么令人费解。我想了一下,只有一个可能,这首诗写的
是相思,但这个相思的过程极其复杂:这是一首大约流落在台湾、或其他华人居住的东南岛屿(似乎
没有这样的大陆)的某位游勇军士(妇女),站在海岸山崖上,重阳怀念西征将士(战友或情人)(
并隐约盼望有利消息)的诗作。

白日:白天或太阳,多指午后。
帆影:帆,说明在水上,影,结合白日说明船在西行。
艨艟:战船,这个词并不像兰舟一样泛指船。这说明有战事。
噬:消失于天际或者船没回来。
落叶、重阳两句:隐含相思。
设坛:设祭坛。虽说古代重阳节也有设祭坛“秋祭”的风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秋景,“噬艨艟”就
太不值钱了。
西望海:大陆地区没有西海,海都在东南。所以西望海说明作者在东面某处临海的岛屿(东面是烟波
浩渺的太平洋,没有像样的大陆)。
临岩:海边有石头,结合上句的“望”说明石头还挺高,我理解是海边的山崖。
跪地:为了战友情人固然可以一跪。但下面的“北求风”说明不是这样。
北求风:北,说明人在偏南边,结合西望海说明人在东南。风,如果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重阳已
是深秋,再来风只能越吹越冷。所以这时作者唱“风往北吹”是可以理解的,求“风往南吹”就不正
常了。为了不使得话题扯得太远,我放弃了作者在南半球的可能。所以我猜“风”不是真的指“wind
”,而是某种消息、旨意等。
最后两句没有什么悬疑之处,通常理解就好了。

如果郑成功带兵攻打台湾失利,一支小股海师流落到澎湖,其他人在返回福建途中受阻击而沉尸海底
,这部分游勇又侥幸得活,若干年后战事暂息,重阳节怀念故友,再北望朝廷,那么,就可以写这样
一首诗了。

不知道筝韵箫音兄弟出于何种境地写出的这首诗,我解释到这里确感江郎才尽,闪。
本人笔钝,诗不达意,让白衣斑竹费解了,不好意思。严谨的说此诗的确不可称为“七律”,因此诗为偶得,故无法顾得太周全,且将格律抛在一边罢。整篇从前两句看,似乎为战时忆征夫。不过第三句的“西望海”,已经挑明了是指台湾的,故是借台湾同胞之口所述的。
“帆影虽同”此处指与台湾海峡往返的船只;“人未同”指年代更换,也可指已经通航了,暗指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艨艟”的确指战船,“长空白日”衬托海景,全句意为美好的新生事物将令战争被人遗忘。颔联转向消极方面,“岁岁重”的“重”是反复的意思,全联讲历史的脚步已经一年一年的过去了,而台湾却仍未回归。“逢节设坛”是台湾福建这一带的习俗,“跪地”指祭拜妈祖,应注意的是此处为“北求风”而非“求北风”,因为妈祖是向着南方的,所以应朝北跪拜。尾联“茱萸”指代亲人,“插遍”可见人数之多,故已经否定了首句“战时忆征夫”的错觉,可见是对大陆同胞的怀念。
本想对此诗注解说明的,但觉得说明了之后读了就没什么味了。还请斑竹见谅。仅是“重在参与”,游戏而已。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169#
发表于 2010-10-24 01:00:27 | 只看该作者
::: 在 兰室清风 的贴子提到 :::
七绝:重阳

其一
花事争随人事老,
残柯不渡故园香。
可怜岁岁重阳日,
更怕秋思共夜长。
兰室清风两首皆笔法熟练,是老手之作。第一首与本次作业其他作业相比,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落笔重阳,而是暗寓秋思,是老练的笔法,首句一个“争”字凸现心情忧烦,次句“残柯”即“残枝”,写“故园”为结语埋下伏笔,稍稍的瑕疵就是“残柯”与人所熟知的典故“烂柯”的字面太近,第一眼总会让我先想到斧柄,然后才醒觉原来说的是树枝。“渡”字稍嫌力重了些,“送”“寄”“引”“发”等字都要好一点。

第三句“可怜”一字巧妙的一转,点出题面重阳,便连结了主题,加上上文已经引出的秋兴,此处加上本应团圆的重阳时节,一下子,哀愁的感觉就加深了。结句写“秋思共夜长”是继续将诗意拓深,怀乡之情自然流出,使诗味如夜长般深沉起来。有一个小问题在于“更怕”二字,其实“秋思共夜长”与“岁岁重阳日”并没有递进的关系,使“更”字显得没有依托。而且全诗格调是若隐若现的乡思随着秋日的萧条而自然流转,如果用“怕”字,显得过于斧凿,好像生怕读者不知道作者的心境,故意要将其说出,这样稍失含蓄,反而削减了回转的韵味。其实作者的心情在字里行间已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不用点破,倒不如用如“一样秋思共夜长”这类的句子,还来得意味深长些,而且“一样”既可以说重阳夜里只剩下一种思绪,亦暗扣了上句的“岁岁”都是一样的境地。兰室兄觉得如何呢

其二
重阳置酒共阿谁?
鬓里添霜岁月违。
落叶还怜秋事老,
经风欲向故园飞。

《机会难得,请木圃先生多多指教斧正。清风拜谢!!!》
第二首作者回复了这次作业的一个惯例,就是起句先由重阳入笔。次句写的还是常见的自伤年华。这个套路就要求转结必须要有精彩的写法,否则作品很容易落入陈词滥调,难以出彩。我之所以说兰室兄笔法老练,是因为他在转结处构思巧妙,不仅拓展了重阳的主题,同样是怀乡,却用一个独特的角度将情绪表达出来,含蓄韵籍,余味久长。“经风欲向故园飞”是目前作业中我暂时所看到的绝句作品里面最佳的一个结句。

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还可以细嚼,第二句“鬓里添霜”与“岁月违”的意思是很近的,这里稍嫌重复。结句“经风”可将“经”改成“攀”字更好,一来显出落叶无根无力之感,二来亦切风中落叶起伏飘跌之貌,第三更加可以增添了“欲向故园飞”的一种心理暗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170#
发表于 2010-10-24 01:43:30 | 只看该作者
::: 在 这是剑 的贴子提到 :::
小剑交作业  麻烦古月伯父和木先生了

郁闷
脱帽龙山菊已荒,
难寻送酒白衣妆
浮云阻断登高眼,
不许离人望故乡。


不会写胡乱编的 多多包涵吖
首先要多谢小剑的辛勤劳动,总结了很多跟重阳有关的典故与诗词,除了能让大家学习,还提供了参考的素材,确是精神可嘉。

首两句集用两典可见小剑学习颇为用心,可是通观全首,两处用典都觉不称。所谓“不称”,就是指典故的寓意与诗的内容、格调或章法不能顺应。的确,落帽、龙山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但这里是否合适呢?诗的结句是主旨所在,讲的是怀乡之情,而落帽、龙山与思乡是沾不上边的(除非作者以前在家乡的确做着落帽龙山的事情),“白衣”在句中最多也表达出想念送酒的友人,所以这里用的典故是纯为了用典而用典,虽然诗句看上去是有深度了,但是背后的肌理骨肉却是空泛的。而且用典时一定要注意用字的准确,典故原本应是“落帽”而不是“脱帽”,原典是因风吹落,与主动摘下的“脱”含义是不同的,而且“脱帽”用于诗中多形容人的性情豪放,不受拘束(如苏轼《送张天觉河东提刑》诗:“脱帽风流餘长史,埋轮家世本留侯”)这是另一层意思,是不应该混用的。而“白衣人”改成“白衣妆”明显有凑韵之嫌,“妆”字为什么里面有个“女”,本义就是女儿家的化妆,此句就是说白衣人还配上了跟白衣配衬的妆扮,那就匪夷所思了。

其实我在点评“小弹的风铃”其他几首作品时说过用典要稳要慎重,在作业开始时,也讲过一定要上下文有呼应和依托才能避免堆砌。小剑应该也要注意。这些典故该怎么用呢,不妨看看前人的例子,李白“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本身说的就是龙山饮的事,醉后风吹落帽自然合理;李群玉“落帽台边菊半黄”在下文有句“荆州一见桓宣武”呼应,而且亦切该诗题目《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的官位身份。黄庭坚《鹧鸪天》中“龙山落帽千年事,我对西风犹整冠”是借史言志,一个“千年事”明显在说我在引用这千年前的事情。可见要用好一个典故,必须是要与诗中的内容、感情又或者作者、对象的身份阅历相称的。

最后当然要赞一赞小剑的结句,除了“登高眼”有点怪(眼可以望远,却不能登高,常说登高极目,是有个极字作动词的),与残阳兄作业的结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点题外话,诗题“郁闷”感觉有点儿戏,像是新诗的命题。写诗是认真的功课,“胡乱编”又怎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呢。呵呵,这里不是说小剑不认真,小剑搜集资料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其实用典已见想法,结句已有进步,下次可以先理顺诗思,就不用胡乱编一首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 10:22 , Processed in 0.1724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