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 春逝空 的贴子提到 :::
应一首。
《七律重阳思乡》
梧叶飘零乱入池,
秋心落处更谁知。
曾经摩诘登高事,
忽信汉宗折柳词。
蓬饵糕前初忍泪,
菊花酒里又颦眉。
他乡也有重阳月,
不见家窗醒梦时。
[10.10.12.平水韵] 此作押平水韵,属上平四支韵部。
梧叶飘零乱入池,——这个“乱”用的很好,把秋风的无情,梧叶在此下的无助表现的很好。
秋心落处更谁知。——第二句“人”出现了,从“顺承”的角度来说很是珍惜文字。
曾经摩诘登高事,——摩诘,王维的字。引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切合重阳思亲。
忽信汉宗折柳词。——汉宗,人的字号或汉室宗亲。是谁的字号恕我浅薄无法给出详解。如果是汉室宗亲应该指刘禹锡,他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有名作《杨柳枝词》。折柳,含义较多,因“柳”音似“留”,“折柳”最常见的意思指送别或思亲。感兴趣的可以参见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那里对折柳的解释最为全面详慎。这里折柳应指思亲,将全诗的主旨靠到标题《重阳思乡》上来,可见作者对诗的构架准备的很充分,哪里该做什么策划的比较好。
从韵律上来说,这句应为典型的“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孤平拗救格式,可“折”字虽然在旧韵中可平可仄,但作动词表示“折断、弯下、屈、挫”等含义时为读音为zhe,属入声九屑韵部,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作形容词读音为ti,才属平声,通提,指安然舒适貌,如提提。《礼记》-“吉事欲其折折尔”。故,此句“折柳”的“折”犯了孤平。
蓬饵糕前初忍泪,——此句进一步比兴思乡。蓬饵糕,又叫菊糕,重阳糕,食品名。吃蓬饵糕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重阳崇尚登高,但有些平原地区实在没有山,于是糕音同“高”,吃了也算。初,刚刚。
菊花酒里又颦眉。——菊花酒,和上句蓬饵糕的一样,饮这种酒也是一种重阳的习俗。颦眉,皱眉。颈联本身并无更深切的句意,但在全诗中比王维提到的登高,刘禹锡提到的折柳更近了一层,纯粹是推手之句,一切在于为最后的两句结论作铺垫。
他乡也有重阳月,——重阳因为是初九,月亮本身并不惹人注意,不亮也不圆。农历初八,从地球上看月亮移到太阳以东90°角(月相),这时看到的是月亮西边的半面亮,叫“上弦月”,只有半拉(la)。且这种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后半夜会没入西方看不见。
不见家窗醒梦时。——这句本身并不令人费解,加上隐含的主语“重阳月”直译即可。原意是说“即使有月也照不到家窗的无眠之人”,言外之意“自己”是无眠的,借此隐含的写思乡之苦。夸大化一点说,初九的月不是圆月,按照最新的小月月作者的语言,感觉不够“给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