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苑海遗珠之五——纳西古乐 保留诗经、古词曲牌唱法的古乐

[复制链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6:4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苑海遗珠之五——纳西古乐

余韵不绝的纳西古乐

车行于蜿蜒无尽的高原中,前方就是美丽的丽江了,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对纳西古乐的虔诚向往,正一步步走进这个「天雨流芳」①的古老民族。

走进纳西古乐会,赫然入目的是乐台两侧的一幅对联:

乐犹药也 能活人亦能杀人

礼乃理焉 可治世也可乱世


古朴的乐台,古老的乐曲,古稀的老人。时间仿佛凝固了,那撼动人心的气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纳西古乐溯源

纳西古乐与中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关系。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孔明,旅居云南之时,就曾经教导纳西人音乐,并大力地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古云南。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汉军到云南一带大规模屯田,带来了汉族人深厚的文化。尤其是古朴优美的音乐,在丽江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凭借纳西人雅好艺术的传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历经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撼动世人的纳西古乐。

汉唐的古乐,这些在汉地几乎成为了绝响的遗音,却在纳西这个温顺古雅的民族中,保存了下来。孔子云:「礼失而求诸野。」曾经有人十分感慨地说:「感谢丽江,感谢这个热爱天雨流芳的民族提醒了我们,我们原来真的是出生在一个诗礼的国度,我们的文化曾经这样的典雅精致,我们的汉字汉音是这样的美好。」


今天我们所听到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是由「丽江洞经音乐」和「白沙细乐」所组成的。洞经音乐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流传到丽江的,她兼容儒家的「雅集型丝竹细乐」与道家的「经腔音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博与壮丽,具有超逸绝俗的韵味。

丽江洞经音乐经腔《紫薇八卦》,是唐朝开元年间,由唐玄宗李隆基为新落成的太平宫,亲手谱写颁布的音乐,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纳西古乐还保留着在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曲牌,如《水龙吟》、《山坡羊》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朝人的遗音,现今已濒临灭绝,被誉为古乐的活化石。她是丝竹合奏,其独特的旋律与和声,在当今是独一无二的。

《清河老人》

《清河老人》是颂扬老子的乐曲,也是纳西古乐最重要的保留曲目之一,一直是乐团的压轴大曲。

老子,姓李,名耳,人称老聃,是周朝末年楚国人,与孔子生于同时代,曾经在周朝的藏书室任职。老子崇奉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的真义,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君子宜戒除「骄气」与「多欲」,戒除「姿态的容色」与「淫欲之志」,这都是对人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习气。孔子欣然领受,且深受感动,他盛赞老子是乘风御宇的祥龙,是伟立万世的大德。

老子潜修道德,自隐其名,他静观周室的衰微,决定隐退而去。到了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尔后悠然离去。在《道德经》这部垂范后世、屹立不朽的经典中,老子的谆谆教言,诚为后世明鉴: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夫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些训诲,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启迪。

《清河老人》这首乐曲古朴优美、典雅清丽,仿佛天外来音,真的是令人百听不厌。使人充分领受老子清静无为、淡泊无争的德范与操守。尤其是尾声那悠然的节奏,仿佛老子骑着牛,一步一步地走出关外。那音声是那样的曼妙自然,古风余韵不尽,深沉而辉煌。

孔子的乐教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有十分精彩的论述:音乐是由人心感于万物而生的,如以爱心而感,声音就柔美和谐。所以治世的音乐,安和而喜悦。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怒与不平。亡国的音乐,则是哀怨而忧伤的。

纳西古乐中的《浪淘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配上坐部伎唱腔凄婉的歌声,句句唱出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失意与哀伤。

孔子说:音生于人心,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宫商角徵羽」这五音,与君臣之义的伦理相互照应。宫是君,商为臣,角为百姓,徵为事,羽为物。这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敝败之音。礼乐的效用,是为了帮助人们克制欲望,学习圣贤的道理,所以是以除去纷华、崇尚淡泊为第一要义。因此,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效用。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与欲望,而是为了正人心之根本,教导百姓明辨是非善恶。

纳西古乐深深符合孔老夫子的音乐思想,她未经污染,未曾矫饰,她是和平的音乐,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仁爱与宽博。任何人在丽江聆听古乐,都能领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沉淀。纳西古乐更是一种修养身心、敦睦人伦的音乐,她清静而淡泊,超然而脱俗,洗净了人们俗世的烦恼。在动荡与浮躁的现代社会里,纳西古乐这天籁之音,所奏响的,正是中正平和的旷世绝响。



古人制礼作乐,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自觉效法天地的秩序,演绎天地间的和谐。偏离了天文、地理和人伦大道的词曲,非但不是人心所向的音乐艺术,反是诱发欲望、制造对立、迷乱人心与破坏和谐的「杀手」。
在人人呼唤和谐与渴望幸福的今天,自觉明辨与远离庸俗粗鄙的词曲,不仅是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人建立理智,和谐身心,实现幸福人生的关键。愿同伦共勉之。

注:①天雨流芳:纳西语「读书去吧」。

感谢徐老师供稿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编钟古乐《 诗经·郑风·子衿》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3Njk0NTI=/v.swf


浪淘沙——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k5NjU3NTI=/v.swf

水龙吟——

http://player.56.com/v_NDE1MjM2MTM.swf

步步娇——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U1MDQ2Mzc2/v.swf


山坡羊——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k5NzE3NjA=/v.swf
http://player.56.com/v_NDIzMTY3NDA.swf


清河老人——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k5Njc2MjQ=/v.sw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7:04:07 | 只看该作者
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 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

纳西古乐
  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 如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冲淡了汉族原有的清秀, 典雅的丝竹乐风,变为粗犷有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了.  纳西“鬼才”宣科在演奏

历史沿革
  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因为,纳西古乐是唐明皇等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宣科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神秘的纳西古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呢?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是“拼盘”,是由“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热美蹉”是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白沙细乐”是明洪武年间开始,从中原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 在云南丽江古城里,名为“大研纳西古乐会”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这种古乐是在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音乐,因此被经营者命名为“纳西古乐”。到丽江欣赏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音乐已经成为很多人到丽江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   去年6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在《艺术评论》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对“纳西古乐”这一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进行了16页图文并茂的质疑,认为所谓的“纳西古乐”只是一种歌舞形式,称其为“古乐”是不合适的;而这种歌舞形式在文化渊源上来自汉族,把它归属于纳西族也是不合适的。“纳西古乐”完全是商业炒作行为,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歪曲和亵渎”。 多年来在海内外苦心传播“纳西古乐”声名的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会长宣科认为《艺术评论》刊载吴学源此篇文章的行为侵害了他的名誉,旋即将作者和杂志告上法庭,请求法院追究两被告的侵权行为;要求吴学源赔偿10万元,《艺术评论》杂志社赔偿112万余元。

音乐特点
  3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听过这种三老古乐的人们不仅会感到纳西古东的古老和文明,而且还能体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纳西古乐虽然古老,但500多年来却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庄重高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对此,它不仅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
1995年10月,丽江纳西古乐队应邀赴美国、比利时、荷兰访问演出,一度轰动了西欧,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其广播公司在黄金时间大量播放了丽江纳西古乐;荷兰、日本等国专家或考察团还专程到丽江考察古乐,并著有专著。

《白沙细乐》
介绍
  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为《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乡间中的一种古典音乐技术形式,《白沙细乐》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乐合奏。《白沙细乐》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当时更有专门的乐工,其演奏技艺相当高超。后来演奏者多为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受人邀请时参加演奏活动。
根据地方志史料,在十九世纪中叶,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丽江便流行着《白沙细乐》了,并且当时就说是在元朝流传下来的音乐。据1962年丽江县宣传部关于《崩石细乐》的调查,该乐曲共计有《笃》,《一封书》,《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细乐》在解放前夕已于云消失传。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白沙细乐》十分重视,前后曾有十多起学习,采访和搜集整理活动1956年丽江县文化部门还组织了一个业余民族乐队,参加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得一等奖。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称《崩石细哩》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历史渊源
  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从诸种的说法来源看,可大致分为一下3类:第一类为古代文献记载。如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与这一说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丽江县志》的记载:“现实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亦以送之。”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另据《云南丛书·一笑先生诗人钞·巨甸居人》称:“究竟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北沙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细乐’。‘细梨’者,细乐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丽江人氏,显然与上述二志书的说法不同。
第二类为民间传说。这类说法也较多,主要有两种。其一相传白沙细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南宋理宗宝元年(1253)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还赐予阿良大量礼物。其中,就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忽必烈南征的这段故事,在明代纳西宗谱牒《木氏宦谱》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关于礼物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音乐。其二是为龙女公主而作。相传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国,便把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龙女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封信,将信挂在狗脖子上带到西番国去。西番王子知道这一阴谋后,便率兵来攻打丽江;但被木天王打败。木天王旋即将公主囚禁于玉龙湖中的玉龙亭。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而创作白沙细乐。所以白沙细乐有一种月寒风轻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调,常常有闻此乐后感慨红尘苦难而悲从中来、失声恸哭者。这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还将白沙细乐的名曲《一封书》、《公主哭》、《赤脚舞》、《阿丽哩格吉拍》等揉进了故事情节之中。
第三类为当代学者的研究。诸如北京学者毛继增先生,他曾于1962年赴丽江进行过实地考察。根据调查资料,他认为白沙细乐可能是元代蒙古族军队入滇时传入丽江。由于一部分蒙古士兵长期留守而定居丽江,这音乐也就伴随着他们而流传至今。其依据除了上述两部志书的记载外,还有如下几点:1.一部分蒙古士兵留驻丽江是事实。如今当地有一村子的名称汉译即为“蒙古人居住的村子”,亦有部分当地还称自己为蒙古族的后裔。2.演奏白沙细乐时乐工作蒙古族装束,而其他民间表演艺术均无此习俗。3.在白沙细乐的乐队中有一种叫“苏古笃”,其形制与元史中记载的“火不思”基本相同,丽江的邻近地区和云南其他地方亦无此乐器。此外,云南学者黄镇方先生则认为白沙细乐不仅是“元人遗音”,而且具体来说是约于明代中叶传入云南丽江的昆曲。其基本形式是南北合套。黄先生主要从曲牌名称、音乐形态和伴奏特点的比较以及结合其他史料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考证。比如白沙细乐中有与南北曲同名或相似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在旋律上白沙细乐与昆曲唱腔有许多共同特征;在结构方式上白沙细乐的组套法则与昆曲的曲牌联套多方面吻合等等。

音乐风格
  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八个乐章组成。白沙细乐的曲调大多为羽调式,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如《三思吉》。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风格柔婉,旋律清越流丽的曲调。如著名的《一封书》即是。在元曲和汉族其他民间音乐中亦有《一封书》的同名曲牌,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极有可能是元人遗音。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那轻柔婉丽的曲趣与昆曲中的南曲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曲调中频繁出现的re-do-la和la-sol-mi等旋法特征,又隐约透漏出几分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白沙细乐的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将7个部分进行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将各部分单独运用,独立出现。在音乐上,各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这是因为《笃》、《一封书》这两首重要乐曲中的部分素材,经过多种发展变化后反复运用于各部分之中的缘故。

乐器与乐队编制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从中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乐器组:一为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纳西族特有的竹制乐器。二为弹拨乐器,主要有筝、琵琶、苏古笃等。现在,筝几乎不再使用。苏古笃又叫“胡拨”,形似“火不思”。三为拉弦乐器,只有二簧一种,其形制类似汉族胡琴。白沙细乐的乐队编制并不固定,根据运用场合和主人的贫富状况, 可从3~4人直至10多人不等。其最常见的两种编制是8人组和4人组。在演奏中,乐队的排列有一定之规:乐队必须位于灵台右侧、布幕之后。演奏者则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长在前,年幼在后。

仪式
  同其他民族的丧葬音乐一样,纳西族的丧葬也有一套固定不变的仪式规范。白沙细乐的乐队由一位年长的人负责组织领导,严格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演奏,同时,每个仪式都配上了相应的乐曲。纳西族的丧事一般分为3天。3天所演奏的顺序和乐曲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为“悬白”。 悬白事纳西族的一中风俗,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将一个白纸糊的灯笼悬挂在大门前,表示家中要办丧事。第一天的下午,要在死者灵前进献3次贡品。在第二次献贡品时,乐队演奏《笃》。献贡品之后,要朗诵祭文,乐队则奏《一封书》。这时亲友纷纷前来凭吊死着,乐队演奏《笃》。
第二天为“正祭”。正祭也叫祭奠,是丧事中最为重要的一天。最开始是“奠主”,此项仪式进行时,乐队演奏《公主哭》。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乐队奏《一封书》。在亡者的子女们哭灵之际,乐队则演奏《笃》。下午,亲友们坐在一起,聆听白沙细乐,以音乐来寄托对王者的哀思。一般式将《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连缀一起进行演奏。晚上,表演者站成一横排,面对灵台,齐唱《挽歌》。随后,表演《弓剑舞》和《赤脚舞》,表演者手持松毛绕桌而舞,每舞一周则停下来向死者歌唱。然后,如此不断反复。按纳西族的风俗,如果死者是男要跳9次,如果死者是女则只跳7次。在舞蹈之时,乐队以《一封书》伴奏。
第三天为“送灵”。送灵即出殡。在行走之时,演奏者之前,灵柩紧随其后。其曲目为《笃》和《一封书》。白沙细乐的乐队按习惯并不用将灵柩送至墓地,在半路即可回家。至此,白沙细乐为期3天的丧葬音乐方告结束。   解放前,乐队参加丧事活动时演奏的曲目都分场合且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称白沙细乐为丧葬礼乐,其后因丧葬习俗的改变而未能在民俗场合中完整演奏,现在参丧事活动时演奏的曲目和规矩都比较随意了。随着社会进步,白沙细乐已不再以民俗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渗透到广泛和频繁的社交活动中。无论起房盖屋、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群众集会等场所都能找白沙细乐的踪影。

《洞经古乐》
介绍
  丽江洞经古乐,它是中原道教与纳西族民间音乐相溶合的奇异乐种。历史悠久,在丽江纳西族民间中广为流传。它奇迹般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区早以失传的唐,宋,元时期的词,曲牌音乐。   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很古老。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存至今。

历史沿革
  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而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乐队所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等。   洞经古乐餐馆音乐演奏
  《皇经音乐》

古乐流传
  这种音乐在全国早已失传,因为它是一种道教经腔音乐(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与儒家“雅集型细乐”的有机结合。元代以来的“细乐”是相对与“大乐”(粗乐)而言的;是相对于用不用唢呐而言的。“细乐”是儒家雅集型丝竹乐。这种不用唢呐的“丽江洞经音乐”则是区别于我国各地道乐体系的艺术珍品。其所以珍贵,是因该乐还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辞、曲音乐。而这些曲调的歌词,如《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则仅作为文学欣赏的古典汉语教材保留着,也就是说旋律本身早已失传。如《水龙吟》,原名《龙吟曲》,为北齐(562~ 565年)尚书郑述祖作:“……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当时以为绝妙。”它是一首五弦古琴乐曲(《北齐书》卷26中的《郑述祖传》)。在盛唐时期李白(701~ 762年)《宫中行乐词》“笛奏龙吟水”句,又证唐时已将古琴曲改为笛子独奏曲《水龙吟》。而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亲自重修了燕乐(通宴乐)中的《宴享九奏》,包括迎膳,进膳曲《水龙吟》。第二年(1383年)丽江土司木得(阿甲·阿德)到南京觐见朱元璋,就是说,木得72岁时在南京皇宫里受到款待。当时在皇宫进膳中听到进膳音乐《水龙吟》,皇帝还亲授木得“诰命”,并赐“诚心报国”银字金带一条、银牌令一面、金元宝六个(最高奖)、衣冠全服(见《皇明恩论录》、《明史·云南上司传》和《木氏宦谱》)。明代丽江壁画以及上述种种都说明:在明代已经道乐化了的江南文人丝竹音乐(包括唐、宋词曲音乐)开始传人丽江。那么,《水龙吟》的曲调是不是唐、宋的原型?1942年丽江纳西族学者周樊(字善甫,原洞经会会员)将南宋张炎的同名词,与丽江洞经音乐中作为“水供养”曲目《水龙吟》作了填配。按其格律、乐势、句逗和情调竟似“自己的脚穿自己的鞋一样匹配”,这是丽江纳西族音乐史上一件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浪淘沙》又是否盛唐同名乐(唐·崔令钦《教坊记》有此曲)?唐《教坊记》收有齐言(七言四句)体《浪淘沙》,刘禹锡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图一首;杂言体(双片“五四七,七四”格)则创调于晚唐,吕洞宾(798一?年)和李后主李煜(937一978年)。丽江洞经乐中的《浪淘沙》则是笔者于1985年将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同名杂言体(五四七,七四,双片)词进行填配研究,1993年大研古乐会晋京演出中和学术研讨会上得到音乐理论界的论证,一致认定它就是晚唐《浪淘沙》之音乐原型。丽江洞经音乐中“经腔”《八卦》,据专家们的论证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由唐玄宗,即李隆基皇帝御制并颁布的两首道乐之一,它们是《霓裳羽衣舞曲》和《紫微八卦舞(曲)》。前者早已失传,而后者的“音乐部分就是这个东西”,即1254年前的音乐还“活”在丽江。《山坡羊》也是唐朝的曲牌,但在丽江的《山坡羊》则被证明是元代的“北曲”(金、元时期用于北方的杂剧)。   1989年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将元代张养浩(1270~ 1329年)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填入丽江的同名曲牌,与上述唐乐一道晋京,同样得到了认证。  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
据考证,丽江洞经音乐中与承德离宫音乐传谱(文字谱)相同或近似的就有八首。
它们之能得到保存,无疑是“无形文化遗产”中的最不易保存的部分——音乐的一大幸事。
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老艺术家们对发掘、整理和弘扬诸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必将载入史册。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九个乐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他们正努力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编辑本段古乐传人

  有人说,不到丽江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不算到丽江,不听宣科讲演不算听过纳西古乐。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丽江听宣科讲纳西古乐,的确不同凡响。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正房作为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副对联“乐尤药也,能活人亦能杀人;礼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乱世”。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   台下一阵唏嘘声。
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纳西族民间的大型风俗性安魂乐曲,她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乐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不仅演奏的乐曲年代久远,演奏者中最年长的已是83岁高龄。高寿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乐器、古老乐器演奏的古曲是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宣科在央视的采访中首次透露了演出真相,其实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古乐演奏已不再出自这些“活国宝”之手。因为在一次演奏中,一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将生命永远定在了一个音符上。因此,老艺术家们只是在台上“撑场面”,真正的演奏由新晋年轻演奏家负责。尽管如此,这些为了古乐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们仍值得我们尊敬
据说是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一曲宫廷音乐《八卦》,拉开了古乐的序幕。30多位纳西古乐传人端坐并以淡然的神态演奏着,细细聆听,让人感到大唐时代的雄浑气度和江南丝竹的委婉柔美。以李后主所写名词“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谱的古曲《浪淘沙》,是纳西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时而端庄肃穆,时而奔腾千里。
在每首乐曲演奏之前,宣科都要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并随时抨击一些社会现象。他说:“我们纳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前几年,纳西族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可现在不行了,现在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流行歌星。我就是敢说话,我不怕,我就是要把这个舞台变成文化批评的场所,为此,我特意穿了和鲁迅一样的长褂。”音乐会场响起观众的掌声与笑声。宣科就是这样,在亦讲亦演中将纳西古乐呈现给观众。每当宣科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乐曲时,台下的外国游客都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说,“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内心。”
被称为纳西神人的宣科,是大研古乐研究会的会长。高高的颧骨,黝黑的皮肤,说话时手舞足蹈,幽默诙谐。看他的样子,顶多也就50多岁。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他,将中英文串在一起,以近乎脱口秀的方式,向中外游客介绍他对中国古老文明及当代社会的见解。在这里,现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相互碰撞又水乳交融。在他颇具感染力的演讲中,许多人对中国古老文明有了新的了解。
宣科和纳西古乐曾到过英、法、挪、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便成为当地的新闻热点。据介绍,在整理曲谱,组建乐队,并从理论上对纳西古乐进行研讨等方面,宣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现在的乐队里已经培养了一些年轻的纳西乐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7:06:58 | 只看该作者
想具体赏听文中提到的每一古曲,可以百度“纳西古乐”视频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主题

1645

帖子

16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5
地板
发表于 2012-6-16 17:22:43 | 只看该作者
仔细欣赏,向山海风云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主题

3001

帖子

30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01
5#
发表于 2012-6-16 19:53:0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风云兄费心了,诗词创作如果脱离了音乐,即使有了好诗词,也很难让老百姓知晓和传唱,纳西古乐或许能填平这个遗憾,应该发扬光大!!!~~~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679

帖子

68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11
6#
发表于 2012-6-16 20:23:33 | 只看该作者
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96
7#
发表于 2012-6-16 20:51: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7

主题

9547

帖子

954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47
8#
发表于 2012-6-16 20:59: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050

帖子

105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2
9#
发表于 2012-6-16 22:16:28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现代流行音乐只能表达瞬间的感受,维有传统的中国古乐才会唱出生命的流动,历史的悲欢,人生的起伏,那感觉就如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很喜欢,谢山海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5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5
10#
发表于 2012-6-18 11:52:1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楼主



           钟鼓之乐
           沉远洪荡
           摄人心脾
           源渊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26 18:48 , Processed in 0.1573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