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兼听则明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3807

帖子

3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16:5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淡月山野村人,不识时务。今偶闻世有徐晋如者,狂狷之士也,风闻其学识过人。遂于网上寻其事迹。得《優秀青年詩人反對聲韻改革的宣言》一篇,颇有意思。吾与其道虽不同,此文尚可一哂。今转载于此,以飨众诗友!并有王同兴先生《声韵改革不容否定》一文,更备兼听!
    世言兼听则明者,取舍自存。万望有识之士,读透此两篇,然后真理可期也!


     關於傳承歷史文化、反對詩詞「聲韻改革」的聯合宣言
    我們是當代詩詞的青年創作者,對於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抱以宗教般的熱愛,茲就中華詩詞學會所倡導的「聲韻改革」,以及部分社會人士主張以普通話寫作詩詞的呼聲,表達我們的反對意見如下:
一、「聲韻改革」損害傳統詩詞的文化品質
    傳統詩詞是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所遵循的音韻系統是歷史形成的一種慣例。荀子曰:「約定俗成謂之宜」,適用於近體詩的《平水韻》肇源於隋末《切韻》,迄今千餘載,可謂世界上沿用時間最長的書面文學的標準語音體系。它為我國的詩歌寶庫帶來了星光璀璨的詩人群體和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如果不瞭解這一語音體系,就不可能真切地領略中國傳統詩詞的音韻之美、風骨之勝。
    今天,我們任何一個詩詞寫作者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若想提高自己的詩詞藝術修養,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古代優秀詩人學習。這種學習衹能通過閱讀古人的作品來實現,但古人的語言環境與今人已大不相同,我們衹有認真研究古人的語言,體會他們的表達習慣,才能深刻領悟其精神境界和審美觀念,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
    古人創造的大量詞彙、典故、成語等,平仄和諧,具有特定的音聲之美。這些詞語的應用,要求遵循行文作詩的特定規律。這些特定的效果和特定的規律背後,潛伏著我們母語獨特的語言學原理,它深嵌在中國文化的骨髓之中,對我們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觀念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而所謂「聲韻改革」將會使很多詞彙原本和諧的聲律發生紊亂。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聲律出現紊亂,必然扭曲詩詞作者的思維方式,損害傳統詩詞內在的文化品質。
  二、「聲韻改革」將割裂和消解歷史文化
    傳統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的語言形式、語言特徵和語音系統共同構成了這些特定的詩歌體裁的整體內涵。這種整體性正是體現在《平水韻》與近體詩、《詞林正韻》與詞以及《中原音韻》與北曲、《洪武正韻》與南曲相互依存的文學傳統上。單純地將語音系統從一種特定的詩歌體裁中剝離出來,將會嚴重破壞詩歌形式與其價值內涵的完整性。這種輕率的「聲韻改革」,是對中國文學傳統的極不負責。
   《平水韻》始終不是一種活在口頭或曾經活在口頭的現實語音,而是一種擬合的、長期保持恒定的「書面語音」。毫無疑問,這一音系與任何一種現實的口語語音都存在誤差,但它可以構成中國各大方言的最大公約數。千年以來,現實的語音、詞彙在不斷流變,而前人並沒有根據當時的口語來修訂《平水韻》,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因為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需要有某種恒定不變的基石,來維繫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穩定性。不論現實怎樣風雲變幻,它都能貫穿整個民族的歷史,凝聚整個民族的文化與人心。
    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民族融合、大遷徙、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其他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都可能造成現實語音的重大變化。現代科技則是一柄雙刃劍,它可以使語音的傳播更加迅疾,同時也可以使語音的改變更加迅疾。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會是我們民族從此一成不變的終極語音。如果我們今天以現實語音為依據修改韻書,那麼我們的後人,也可以依據他們的現實語音再次修改韻書。這是剪斷文化血脈的行徑,這樣人為地頻繁修改,傳統詩詞創作的標準語音系統將不復存續,維繫整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基石將無法穩固,勢必造成民族文化傳統的斷裂、破碎和消解。
  三、「聲韻改革」割斷了與海外的文化紐帶
    中國傳統詩詞以其輝煌的成就和獨特的聲韻,而成為世界文學園中的一枝奇葩。由於歷史原因,傳統文化在中國大陸出現了斷層,而在港澳台地區卻一直綿延不絕,傳統詩詞的固有聲韻規範沒有動搖。中國傳統詩詞的影響還遠及日本、韓國、東南亞,成為這些國家中漢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國家活躍著不少漢詩作者和漢詩組織,千百年來,他們同樣遵循著中國傳統詩詞固有的聲韻規範。近現代以來,隨著華人的遷徙,在歐美國家,同樣有著大量中國傳統詩詞的寫作者,他們也同樣遵循著中國傳統詩詞自古以來固有的聲韻規範。因此, 中國傳統詩詞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它是中華古老文明巨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一個有力證明,也是將全世界華人維繫在一起的一根文化紐帶。如果作為母體的祖國大陸擅自進行所謂的「聲韻改革」,無異於割斷了這根文化紐帶,幾近於「閉關鎖國」。近年來,國內青年對周邊國家拿某些中國傳統文化去「申遺」而義憤填膺,那麼,我們是否首先應該制止身邊那些以「改革」名義破壞傳統文化的行為呢?
  四、「平水韻」的價值不僅僅在格律詩寫作
    格律詩所采用的《平水韻》代表了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一音系最初由隋末顏之推、蕭該、盧思道等著名文學家、音韻學家加以整理和審定,最終在南宋《平水韻》成型。由於這一音系的系統性、嚴整性,今人可以通過它上溯上古音,下探當代漢語方音,成為研究漢語歷史音韻的重要進階,因而具有非凡的語言學價值。在國學研究的整體架構中,它的存在並非僅僅為格律詩的寫作而存在。對於這一音系的性質,我們贊同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的看法:「它只代表一種被認為文學語言的語音系統。這種語音系統純然是屬於書面語言的;從唐代到清代,一直是基本上遵守著這一個語音標準。」
  五、實踐證明「聲韻改革」行不通
    凡是優秀的舊體詩人,都具有較高的古典文化修養,寫作詩詞時的遣詞下字,具有一種獨特的「古典詩詞思維習慣」,他們不能接受這種思維習慣受到干涉和扭曲,自然而然地會抵制所謂的「新聲韻」。因此,雖然中華詩詞學會的《中華新韻(十四韻)》已推出多年,但用「新聲韻」創作的佳作幾近於零。幾乎所有當代優秀的舊體詩人,都不用「新聲韻」寫作。改革開放後受教育的年輕一代,總體文化水平高於上一代人,因而對「聲韻改革」的抵制甚至更強烈。幾乎所有的網絡詩詞論壇,都是《平水韻》的一統天下。
    中華詩詞學會以離退休老幹部為主體,他們的「聲韻改革」的實質,就是簡化聲韻,降低詩詞這種文學體裁的固有標準,來遷就部分文化不高的老幹部和其他不合格的詩詞寫作者。這種短視的「改革」,把媚俗附勢當作與時俱進,以消解文化傳統為代價,並嚴重誤導詩詞初學者和一般愛好者。有網友尖銳地指出:「一個攝影師會同意一輩子只用傻瓜相機嗎?一個職業車手會同意一輩子只開卡丁車嗎?一個芭蕾舞演員會同意一輩子只跳街舞嗎?如果詩詞是一棵樹,那麼古典文化就是它的土壤。聲韻改革就是把這棵樹移植到魚缸裏。脫離了土壤,澆的水再多,能活嗎?」失去了優秀詩人的支持,特別是優秀青年詩人的支持,「聲韻改革」失敗的命運已不可避免。
    實踐證明,中華詩詞學會的「聲韻改革」衹能導致劣詩泛濫、偽詩橫行,目前充斥報刊雜誌的「老幹體」就是明證。那些以為傳統詩詞的寫作如同喝水般容易的人,請看在祖先的份上,儘快改弦更張,努力加強古典文學修養,不要再羞辱前人,貽誤後人了。
本宣言公開徵集簽名(要求實名或常用網名、筆名,或實名與網名並簽)。

起草人:
伯昏子 徐晉如(胡馬)
簽名者:
伯昏子  夏宇(夏雙刃)  徐晉如(胡馬)  李子  蘇無名  靜玄子  曾俊甫(寤堂)  深南  風林山 小樓主人  零落一身秋  詩狂客  蒹葭






声 韵 改 革 不 容 否 定
——驳一篇所谓的《宣言》
王同兴

最近,网上发表的《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打出“传承历史文化”的旗帜,给二十年来的声韵改革扣上了“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割断了与海外的文化纽带”等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此,倡行今韵的同志,理所当然地要给予批驳。

先说“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问题。什么是“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从《宣言》的行文中看出,其内涵包括“音声之美”、“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音声之美”与声韵有关,而且关系密切;“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与声韵无关。诗词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是由作者的思想观念、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所决定的。用古韵(平水韵)写作的诗词,未必都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价值,用今韵(普通话声韵)写作的诗词未必没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价值。近些年来,发表在《中华诗词·新声新韵》栏目里的诗词,其“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并不次于发表在同期刊物上的古韵诗词。可见,从“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方面看,《宣言》说声韵改革“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是毫无根据的不实之词。

所谓“音声之美”,实质就是音乐美。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平仄协调可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押韵能“构成声音回环的美”(王力语)。这是诗词讲究格律的意义所在。由于古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语音实际,今人继续依据古韵来押韵取声,往往出现平仄失调、音韵不谐的弊端;而采用今韵,则可以完整地展现诗词固有的音乐美。可见,声韵改革,即用今韵更替古韵是诗词格律的要求。就传统诗词来说,不押韵能称为诗词吗?而今人用古韵,往往写出不押韵的诗词。如《中华诗词》2005年第11期载有一首小诗:“顷刻八千里,长空展银翼。为觅江南春,却望天山雪。”“翼”和“雪”是古入声字,按古韵可以通押。但今天谁能读出“翼”和“雪”的古入声呢?只能读作yì和xuě,还有“音声之美”吗?从“音声之美”方面看,“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的并不是今韵,而恰恰是古韵。

再说“传承历史文化”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指导思想。

平水韵确实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其实,平水韵并不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而是一种分韵体系。它的源头是隋人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适应隋王朝统一后文化上需要全国通用的“正音”标准而出现的。早在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初年,学者型官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聚会于时任太子洗马的陆爽的府邸,展开了一次编写新韵书的讨论。陆爽之子陆法言“灯下握笔,略记纲纪”。将近二十年后,陆法言因受牵连而被罢官,于是整理当年的记录,撰成《切韵》,时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宣言》说《切韵》“由隋末颜之推、萧该、卢思道等著名文学家、音韵学家加以整理和审定”,显然有违历史事实。

切韵》反映的是南北朝和隋代的汉语语音。《宣言》却说:“《平水韵》始终不是一种活在口头或曾经活在口头的现实语音,而是一种拟合的长期保持恒定的‘书面语音’。”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主观臆断。很难想象,《切韵》的编撰者,以及参与《切韵》纲纪讨论的那些学者们,不是根据现实的口语语音来审音立韵,而是凭空“拟合”。诚然,《切韵》不是单一的语音系统,具有折中“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综合性质。这既是历史的局限,也是现实的反映。

唐灭隋而兴,把《切韵》定为官韵是正确的选择。正如王力先生指出的那样:“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诗词格律》)《切韵》对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历史上看,汉语语音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从我国不同时代的诗歌用韵有所差异中可以得到证明;反过来也证明与现实的口语语音相一致是诗歌的用韵规律。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所以王力先生又说:“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哪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同上)可见我们今人用今韵更替古韵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好事者的异想天开。

经元、明而至清,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北京语音已经自然形成,其语音系统较《切韵》代表的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已有很大变化。然而封建统治者无视这些变化,一直奉《切韵》(《广韵》)为“正统”、“雅音”、“正音”,而把通行的口语语音视为“俗音”、“时音”、“讹音”。清王朝仍把平水韵定为官韵(《佩文诗韵》),正是封建皇权和封建文化保守性的最后表现,是毫不奇怪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确立并推行以北京语音为语音标准的国语,1941年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华新韵》,并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全国人大通过《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标志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已经完备,进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现代汉语仍然要发展,还会出现一些变化,如新词汇的出现,新的语法功能的形成,某些字音的变更等等;但就语言三要素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和语音系统来说,则是稳定的,不可能再变了。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命脉所在,我们会更加自觉地来加以维护和保卫。《宣言》以“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民族融合、大迁徙、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其它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造成现实语音的重大变化”为根据,断言“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会是我们民族从此一成不变的终极语音”;只有平水韵才是“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不从现实出发,而以主观预测的不确定的“可能”为立论根据,这是诡辩,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也是民族自信心丢失的表现。即使真如《宣言》所预测的那样,在未来发生了“民族融合”或“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普通话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在这种汉民族被融合,或汉语文化被冲击的情况下,独独平水韵还能安然无恙,还能成为“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岂不是痴人说梦!

汉语语音既有变化性,更有隐定性。语音的变化也是有其规律的。古四声演变为今四声是一个历史渐变的过程。古入声消失了,但平、上、去三声基本保存下来;古入声字转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普通话语音与中古语音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历史的断裂。平水韵三十个平声韵目中,有21个韵目与今韵基本相通,只不过平水韵比今韵分得更细些。因此,有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是押韵的。这正是汉语语音稳定性的所在。《宣言》说平水韵“可以构成中国各大方言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毫无根据的。我国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区占全国汉语人口的70%,其它六个方言区仅占30%。如果说平水韵与各种方言有“最大公约数”的话,这“最大公约数”也只能是汉语语音的稳定性。这才是汉语语音“恒定不变”的要素。

宗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普通话语音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今人作诗填词采用今韵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从今韵可以完整地展现诗词固有的音乐美这个意义上看,诗词使用今韵是对传统诗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继承和发展,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由于平水韵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它只能作为一种音韵知识保存在传统文化中。今天的诗词作者仍有必要学习它,甚至掌握它,目的在于从源头上弄懂弄通诗词格律,全面地欣赏古典诗词。这正是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这一方针中“知古”的含义所在。至于平水韵在音韵学中的学术价值,与诗词创作并无关系。《宣言》把“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的罪名加在声韵改革身上,实在是无稽之谈。

  下面说“与海外的文化纽带”问题。众所周知,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包括华人、华侨的交往与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与密切。很多国家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普通话是我们国家标准明确的规范化共同语。我们只能向世界推介普通话以及作为国际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新加坡是以汉语、英语为通用语的国家,它早已推广普通话,使用简化汉字。最近台湾(虽然不属于海外)当局已“决定调整中文译音政策,改采汉语拼音”(见《参考消息》2008年9月23日第12版)。我国与海外联系的纽带是多方面的,从文化纽带上讲,汉字和普通话是最重要的纽带,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至于如何看待有些华人、华侨和日本、韩国有些人用古韵写作诗词的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须知声韵改革一方面主张倡今知古,一方面赞同双轨并行,尊重选择用韵的自由;同时主张使用今韵的诗人和使用古韵的诗人和谐相处,互相学习,甚至竞争,让历史作出评判。这当然也适用于海外人士。相信海外人士对声韵改革能够理解甚至赞成;即使不赞成,我们也尊重他们的选择。《宣言》说声韵改革 “割断了与海外的文化纽带”,“几近于闭关锁国”,实在是危言耸听。

  《宣言》还有一些言论,如挖苦老年诗词作者,诬说声韵改革“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等言论,也是站不住脚的,限于篇幅就暂不批驳了。总之,《宣言》是一篇少见的“奇文”。人们从中看到的除了玩弄概念、乱扣帽子、硬伤累累,剩下的唯有狭隘的仇视——对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并写进《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的声韵改革的仇视。这就从反面警示人们,要继续做好声韵改革的宣传,认真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同时更加努力学习,刻苦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繁荣当代诗词做出积极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419
沙发
发表于 2010-5-21 18:14:39 | 只看该作者
“雖然中華詩詞學會的《中華新韻(十四韻)》已推出多年,但用「新聲韻」創作的佳作幾近於零。幾乎所有當代優秀的舊體詩人,都不用「新聲韻」寫作。”
————简直是一派胡言!中华诗词学会是2004年始推行《中华新韵(十四韵)》的(见2004年第五期《中华诗词》)。说新韵作品几乎是零,更是无稽之谈——可以看看每期的《中华诗词》来验证。

“幾乎所有當代優秀的舊體詩人,都不用「新聲韻」寫作。”——又是一派胡言!可以看看刘庆霖、星汉、张智深、王子江... ...等诗家的作品。

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声韵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旧韵,而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

伯昏子 徐晉如们,你们包括你们的后代,娶的媳妇一定要裹小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807

帖子

3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3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18:51:03 | 只看该作者
::: 在 五龙闹海 的贴子提到 :::
“雖然中華詩詞學會的《中華新韻(十四韻)》已推出多年,但用「新聲韻」創作的佳作幾近於零。幾乎所有當...
————简直是一派胡言!中华诗词学会是2004年始推行《中华新韵(十四韵)》的(见2004年第五期《中华诗词...

“幾乎所有當代優秀的舊體詩人,都不用「新聲韻」寫作。”——又是一派胡言!可以看看刘庆霖、星汉、张智深...

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声韵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旧韵,而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

伯昏子 徐晉如们,你们包括你们的后代,娶的媳妇一定要裹小脚吗!
五龙兄不必动怒,我观此事原便有炒作之嫌。世上沽名钓誉者,本来很多。重点在兼听,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924

帖子

9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4
地板
发表于 2010-5-21 19:23:0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应该用14韵作诗填词。应跟上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2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015
5#
发表于 2010-5-21 19:31:23 | 只看该作者
新韵也好,旧韵也好,全凭个人喜欢。将来发展成什么样,不是那一个人能说了算。此事坛中也有不断争论过,实在没有再为此而争论不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5443

帖子

547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77
6#
发表于 2010-5-21 19:49:20 | 只看该作者
管他呢,自己享用什么就用什么,开心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615

帖子

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5
7#
发表于 2010-5-21 20:17:0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96
8#
发表于 2010-5-21 21:46:11 | 只看该作者
我完全赞成和支持“双轨并行”!
只是有个问题觉得比较模糊:采用新韵的作品是否一定要标明“新韵”?如果不标明,光凭读者自行判断是否行得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主题

7238

帖子

74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65
9#
发表于 2010-5-21 22:17:11 | 只看该作者
我倒以为新韵也还有继续翻新的必要,我觉得连中华新韵的韵脚都是不舒服的,更何况不懂诗的人读了更会蹩脚,古声韵就不用多说了吧~~
虽然经过长期锻炼我也已经会熟练运用古韵了,不过这毕竟不能代表大多数,我想对于新手来说,还是先学习新韵作诗更现实,这关系到诗词的传承问题,而不仅是好坏的问题了。假如坚持要用古韵作诗才是合格的,那我们可怜的后来人恐怕写不出古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1438

帖子

143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38
10#
发表于 2010-5-21 22:23:44 | 只看该作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21 11:18 , Processed in 0.0819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