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彩虹-悉尼大学-夜幕下,你是我的救星
2006-07-19 Wednesday Rainy
今天事出有奇。
早上下雨,不过突然后院上来一道Rainbow很亮, 这是我们到澳洲看到的唯一的天空亮点。所以赶紧拍下了几张昭片,这是珍藏品。
整理近日来的情况,觉得应给何浩凡的妈妈打个电话,有些事情要反馈过去,这是我的责任,同时借此表达打算和孩子一同返宁的意向,请她安排在泸的人员订两张飞机票。一则我可以直接带他回去,这样放心交给其父母。另外给样方电话一下,报个安,这是基本礼节。
下午的活动是到Sydney University,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行程。Sydney University 是座历史名校,尽管中家的历史不是很久,一矣国家成形,这个大学就应运而成,所以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的进展情况。Sydney University依坡而就,面北朝南,一条长长的大路直向校门仰面而上,让人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从外表看,一座高高的钟楼耸立在正中央,古香古色,内有Sydney University Center,是进入该校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我想这所大学的建筑还是有一定欧式风格,所以打开摄像机将整个校院轮廓摄了下来。从前院到后院,到侧院,古树,空白处的草坪,栖鸽,雕塑等凡能代表其特殊风格的像征性物件。天又下起了毛毛细雨,这倒为清静的校院增了几分清凉和定静,中外学子们走来走去,但仍旧是,黑发尤多,看来还是中国人多,到这深造,是否容易些还是费用不那么高?还是什么原由,我想一个二百年历史的国家,一个不算古旧的大学,它的文化底蕴会有多厚啊,更何况,从规模上看,也就这样大,似乎还不及我们国内一个稍有格局的现代民办大学气派呢。再往里走,University Campus也并不那样大,更好象我们国内一个中学。用于学习的主楼,看来也只有这个地方的现代化设施比较先进,周边的教学建筑或图书馆建筑还感觉不错,这个大学以什么而著名实在让人费解,不知曾否出过世界级的文化或什么大师名人,或学校曾经影响过什么历史事件,我想大学的知名可否也这样认定呢?
相比较而言,倒是UTS更象个大学。活力更强,内部设施更为齐全完善,也更具有文化性,这里各种讲座不断,培训连台,各种学术研讨纷至沓来,这里似乎云集了许多专家及学术名流(气氛告诉人们是这样的),他们利用餐休空时谈讨学术见解,探讨社会热点话题,交流信息观点,互陈思想,很有沟通能力。你会看到在你身边,常常每人一杯咖啡两三个人围坐一张圆桌或沙发,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述者很投入,听者更诚意,不时有笑声溅出,一派学术气氛。仅就我们滞留的那些日子里,国内外的一些团体,上海的,河北的,天津的,被介绍到这里来,听说非假日里团队更多,不过那是以“考察”为名的观光团罢了,大体是有了十分突出的行政色彩,作为澳方中介,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搛钱,借了都是龙的子孙这根血脉的光,在UTS这打个招牌,投国内那些自以为有些身份的Officials之所好,找个理由。我坐在那大厅里总想,国内的行政人员到这来干吗?牛马不相及,他们拿了人民的钱,借人民的汗水来狂遛一趟罢了。看着洋文人们的务实而谈,想想我们国人的皇皇而游,惭愧啊!
在Sydney你不管在Supermarket Book City 还是在Central Shop或是在CityRail,处处充满了人文气息,你可以购物你可以小息,你还可以用餐,可以娱乐看电影钞机上取钱,那种纯粹的物币交换已淡化,休闲概念得到期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你总可以充分展示个性,充分在购物与娱乐间享受生活。而且这里人与人间更信任,你可以随身携带包裹,可以送进购物车,甚至还可以将商场里的货车推出来,推到任何地方不管,然后他们会有人捡回去的。(这事听起来真不可思议!!)除了电子眼之外,不会有人过问你(但购物交线是必须的环节啊 ^=^因为There is no free lunch. )
逛Chinatown是接下来的项目。据导游讲他是偷着来的,组团不让过来,猜想可能他们内部有什么不宜公开的契约。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来了,看看再说。这里的商品果然不一样,一是货杂,杂七杂八,二是价格低,同样的碎件在别的地方可能要贵这里几倍呢,三是品位一般化,净是大众化的东西。要是按买东西货比三家的常识,这是首选了。但也同样是,假货太多,好些货上面标注着Designed in Australia但却是 Produced in China 那些钥匙链好看,所以买十个送一个,合计十澳元,送朋友们好了。其它物件,想买条香烟,两条项链一款手镯,这是国内发来的指令。
晚上回家时跑丢了,这个过程很是难以启齿。
因天黑下雨,指望在车上能看到的那家医院高啬上的标记符不见了,这样张望了好久总觉不对劲,一问司机才知,早就过去了,My God! 跳下车一个人不知哪个方向了,只想,原路返回没错。雨更大了,好在备了伞,沿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只见时有车灯闪烁,不见路人,路旁的Petro-staion,Coffee Inn全然没了人,路警们跑哪去了啊,更可气的是路边不见话亭,能有个话亭,给Betty通知一声也好,忽然想比这更烂的是,连Betty家的电放号码也没记得了。最后只有认定,实在没法回去了,沿路遛一宿好了。男人嘛,没事。当时才感觉到“救命草”的价值有多大。其间偶遇两三个当地人(Shopper,),大都是Go Straight Ahead或者That’s another district.当问及多远时,About one hour’s walk. 这些无助的话真叫你没了脾气。不久看到一位澳洲老人出来拿东西,他就是我的救命草!当我上前问及Ramstage 这个地方时,他还是那句话Go Ahead,真要命!澳洲人热情似乎也有限度,热情而不大方,宽宏但不大度。别无选择,只有往前走了,向前走永远不会有错!不远处有一处明光,是一个店面,门牌上有华语!这才是救合草啊!现在能看到中国人开的店,有中国人在里面,肯定有救了。不去想多了,快步流星赶了过去,那种亲切感油然而升,是黑发人,没错,黄皮肤,跟我们一样!这时那种字全感同样升了起来。I’m from China, and I’ve lost my way to my homestay,平时礼貌的我,现在连句晚安也没问,直奔话题了。当听说我是国内来的,她们便操起母语来,从口音一下就听出是广东那一块的,我请她们帮我联系一下Betty的电话,这样很快就通了,那头Betty用急促的口吻问着What’s happening? 当得知原委后,我请她开车过来一趟吧。既使现在她住对面,黑灯瞎火的我也摸不到啊。这时,我觉得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笨蛋。不久,Betty的车就过来了,并生气地说这里不能停车,快点上车,有警察的,她连你做解释说道欠的机会都不给----迷路就是迷路,没什么好讲的。那个时候,坐在老太太旁边的我如坐针毡,是否她眼里的中国人就这样无能缺心眼,总是动不动只会道欠只会解释。我不会往下想了,管她怎样想呢。只是,我左右看看,哪有什么老太太讲的警啊!后来我才明白,在他们看来,不管有没有警,交通规则应体现在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交警”已升值为一个概念,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一种对安全的时时提醒,和一种对生命的永恒珍爱。难怪在这里,你很难见到大盖帽,见到那些耀武扬威,手握电警,串街走巷的影子。警察在澳人的心里呢。
I shouldn’t have lost my way as a teacher!!
家里,吕巍还有两个新来的“女宿客”已用过餐,在那里等着,见我回来了他们笑得很开心。她们是从天津来的,今天下午入住(学习25天,资费“三三制”------教委、校方及个人各分担三分之一)。
不过碰上两位女同胞,这才叫真正的“丢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