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5|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飘香居士论三国--非英雄不读三国,非剑客不论三国

  [复制链接]

129

主题

4146

帖子

45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21:5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1,什么叫人杰?他要是在这种优势实力下吃了败仗叫人杰吗?2,古今定江山者有谁不是从寡不敌众打出来的,象诸葛亮这样在弱势情况下只知道一味的傻乎乎的长途跋涉的打阵地战,而不是想办法出奇制胜的打运动战,歼灭战,只要对方有一个稍微谨慎点的主帅就肯定要吃败仗的.3,什么叫名将?名将是培养出来的,难道说蜀中那么多人口都没有一个良将吗?象诸葛亮喜欢的那种唯唯诺诺的人做个干臣还可以,真要做三军良将肯定是不行的,试问他给了那些能做良将的人发展的机会吗?就一个赵云还用到七八十岁,还做什么丞相4.他的长处既然不在打仗,那么多年霸着帅位干什么?,既不知人也不知己,最后吃了败仗把这一切归于天意,也不怕后人笑掉大牙.另外说他的长处在处理政事,我看也未竞然,除了开始数年以外,蜀国人口钱粮都没有什么增长,当时战乱年代,蜀地又是天府之国,气候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蜀国确没有吸收多少流民,也没有开垦多少荒地,更没有激发广大苦难人民大生产的积极性,做了个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就拿出来显摆,那蜀国的巧匠们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何况那也不是一个丞相该去做的事.再看他的政治思路,抛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谈,多年来就知道用一个"汉室宗亲,皇室苗裔"的口号我看他还不如陈胜吴广呢,而且虽然联吴抗曹是对的,但这么多年一直在矛盾的焦点上,魏蜀矛盾比魏吴矛盾要尖锐的多,致使蜀国常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疲于奔命,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我看这就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

  一、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根本就舍不得不事事亲为,任何一点小事他都想牢牢把握,这个人的野心本就不小.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请问刘备在举国兵力被重创,自己又快要死了,儿子又这么小的时候他还能把后事托付给谁呢?这已是最无奈的选择了.
四、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这就不要说了,一个国家两个权力中心,我还没看过古今中外哪朝哪代的两个权力中心能情同父子的,另说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没有二心我也不赞同,他必竞不是傻瓜,在当时情况下,要是废了刘禅取而代之,首先就等于自己砍掉了多年呼喊的汉室宗亲的政治旗帜,而成为乱臣贼子,手下的刘备旧部,关张后人还有很多冲着这个口号来帮蜀国的人员都会和他分道扬骠,或是反目成仇,魏吴两国也会趁这个好时机来大举进犯,你觉得那时候的他就算能把握住蜀国还能不能抵挡魏吴的夹攻呢?
五、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
七出祁山,七战七败,最后再死于路上,这还不叫无益之举叫什么?无益我看都是轻的,应该叫有害之举.
六、诸葛亮之用才:真的无知人之明吗?这个问题就不用说了,用错的人比比皆是都不用提了,就看他最后选的那位号称接班人的姜维吧,我也没看见他打过一场漂亮的仗.
七、诸葛亮之用兵:真的无军事才能吗
说他无那是冤枉他了,说他高却实在是抬举了他,草船借箭,借东风都出之小说,不足信也,且看他的七出祁山,以弱伐强,置蜀道天险屏障不守,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长途跋涉.将本来对己有利的天险变成对己有害的障碍,这肯定不是明智之举,没有培养一批强干的在敌国的间谍,没有起到扰乱敌国视听的作用,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攻城,可他就只知道傻乎乎的攻城,攻不进了,就知道送件女人衣服给敌国主帅,既不知道转战奇袭,也不知道围点打援,你说他还能有多大的军事才能,再看他留下的兵法,过于执着于阵法的演练,对弓兵骑兵的训练也很简单,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冷兵器作战时期,弓兵骑兵都是最先进的战斗单位,就算诸葛亮打通了蜀道,进逼了许昌,一下到了大平原作战,中原逐鹿也讨不到任何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73

帖子

96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7
沙发
发表于 2006-5-8 22:38:59 | 只看该作者
晕~怎么到这儿来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板凳
发表于 2006-5-8 23:49:16 | 只看该作者
哼,你有资格说诸葛亮吗,如果没有诸葛亮 刘备算什么? 就算他有2个兄弟,不过张飞有勇无谋,关羽过于自负,没有诸葛亮的话 刘备恐怕已经死了很久了,那还有什么三分天下啊,你没看过曹操的解说孙子兵法吗,我操你妈 你还真不懂政治啊,非逼我骂你 你不知道什么叫出师有名吗,如果诸葛亮不用汉室宗亲,皇室苗裔这个旗号,会有人听他的吗,我都懒的和你这个白痴辩解,自己还以为说的挺有理,无知。  有兴趣加我谈论 421101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73

帖子

96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7
地板
发表于 2006-5-8 23:57: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我操你妈"跟你这样的粗人没有谈论必要
第二,"你没看过曹操的解说孙子兵法吗"我看过<十一家注孙子>也包括了曹操的
第三,"如果诸葛亮不用汉室宗亲,皇室苗裔这个旗号,会有人听他的吗,我都懒的和你这个白痴辩解,"不知道谁是白痴,请问就这一个口号行吗?就这一个口号行的话他也不用卒于五丈原了
第四,"如果没有诸葛亮 刘备算什么? 没有诸葛亮的话 刘备恐怕已经死了很久了,那还有什么三分天下啊,"全是依照小说,没有一点根据.
第五,你真的是个白痴~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685

帖子

9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5
5#
发表于 2006-5-9 04:13:1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转贴解了我心中的不少疑团。我平时就在想:为什么诸葛亮足智多谋而最终失败了呢?
     经我个人琢磨认为 : 是他没有培养大批可用之才 不重视教育的结果吗,  现在的话就是科教兴国了。  一个国家的强盛和一个家庭的富裕道理基本一样  需要一代又一代努力,就是可持续性发展了。是不是呀?人才是第一重要,客观条件的不足和环境的恶略以及战略和战术上的不足都是可以用人才来弥补呀。个人观点了。
     呵呵  飘香兄可以做军事专家了啊  佩服的很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73

帖子

96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7
6#
发表于 2006-5-9 13:03:42 | 只看该作者
军事专家是万万不敢的,只不过看见时阗兄转贴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一看就是文人在论诸葛亮,不是很客观,就随便发了两声感叹,没想到被版主贴上来了,见笑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859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71
7#
发表于 2006-5-9 20:19:1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金灿很聪明嘛!咱们不妨就来个 ---茗香小筑"煮茶论三国"吧?

文人论诸葛亮不假;不过我对自己所转文章里的许多观点还是认同的!请记得该文小题!
一、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二、长星坠落前营:孔明之死有何传说?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四、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五、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
六、诸葛亮之用才:真的无知人之明吗?
七、诸葛亮之用兵:真的无军事才能吗?

 一,引文: 诸葛亮听了杨颗的劝告,虽也认为言之有理,但还是事必躬亲。他认为,刘备死前,将国事托付于他,他只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其病,完全是忧劳所致。十余年来,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太过自信,对谁都不放心,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
(此处本人有疑问:他究竟"忧"什么?又为何而"劳"?)
 二,引文: 应该说,《资治通鉴》(主要引自《三国志》)的记载还算比较客观:“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如非孔明事先安排,则姜维智慧也不低!)
 三.引文: 刘备临终托孤,可算是至诚之语,以此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未免有些强辞夺理。如果刘备真的不信任诸葛亮,又何必向诸葛亮托孤?...所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美满和谐。
(无语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73

帖子

96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7
8#
发表于 2006-5-9 20:40:51 | 只看该作者
哎~这就有个论的味道了~呵呵
引:诸葛亮听了杨颗的劝告,虽也认为言之有理,但还是事必躬亲。他认为,刘备死前,将国事托付于他,他只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其病,完全是忧劳所致。
是不是有另一种解释,知身体不好了,想更快的问鼎中原,图谋霸业,北魏不除安敢废禅~呵呵
引: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司马并不想冒此风险,此战已捷,当可复命,另若无蜀军的频频来犯,司马安能久掌兵权,若不是司马一家久掌兵权,树立了崇高的威信,也就没有后面的西晋了.
引:所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美满和谐。
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859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71
9#
发表于 2006-5-9 21:06:11 | 只看该作者
 三,引文:在此“千古一表”中,诸葛亮除了表达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耿耿忠心外,其余内容都是教育刘禅的。...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后,刘禅才同意在离成都千里之遥的沔阳(今陕西省勉县)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没有公开化,一方面刘禅需要诸葛亮为之支撑大局,一方面因诸葛亮大权在握,刘禅畏惧有加,...
  其实刘禅并不傻,只是他长期在诸葛亮面前装傻,习惯了。
(这些应该没人会有疑问吧?)

 四,引文: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最令诸葛亮担忧的是国人被一时的和平假象所迷惑,沉湎于苟安环境中而不思振作。苟安的结果,自然是兵不习战阵,民不识干戈,到头来,一旦敌军临境,也就只有纳款投降的份了。
(就如同目前的中国军事状况!)

 五,引文:诸葛亮深受儒学影响,喜欢“宁静致远”,欣赏的是谦虚谨慎、按部就班、任劳任怨、温柔敦厚之人。魏延动不动就发牢骚、常恨诸葛亮不能用尽其才,诸葛亮肯定有所耳闻,当然不喜欢他了。
(华容道!还有谁会相信什么"天命"之说吗?如果换成孙武指挥,又将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873

帖子

96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7
10#
发表于 2006-5-9 21:13:20 | 只看该作者
三:赞同
四:引(就如同目前的中国军事状况!)我也深忧之
五:天命之说一向飘渺,且不说他是否用魏延,就说他领导下的蜀国出不了一个大将之才,就足以说明他的用人眼光短浅,蜀国的人事升迁不成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6 03:18 , Processed in 0.0802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