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借用中外名人的眼光来看~~~~

[复制链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00: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看星空要用望远镜,看细菌要用显微镜;别人都说好的现象对于你也许不一定真好,但自己判断好不好之前却需要借助些东西来进行细致的深思,或者~~~~~

以下转贴——

世界中外名人对佛教的评价!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国际间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
=========================

【【【中外名人论佛教】】】

佛教是东方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造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王阳明,以及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以及鲁迅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佛教可以解决科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不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起的忧伤与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艾基尔顿·巴普铁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学》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 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 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 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 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 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尼赫鲁(18(hi)89-196(hi)4)杰出印度政治家——

□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丨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丨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

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 弗朗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鲍罗登博士(英)——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萨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长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 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 何以故? 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乔治·万雷(美)——

□现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 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弗朗基博士(荷)——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 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 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 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东方对世

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克里柔夫人(英)——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

※荣赫司鹏爵士(英)——

□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

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

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隆斯佩雷女士(法)——

□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韦尔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

□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赢得和平

人们必然会问:佛陀的教诲对当今世界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呢?它或许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或许不能。问题是,如果我们处处能够遵循佛陀的教导,我们必将能为世界赢得和平和安宁。

——尼赫鲁

◆智慧是剑,无知是敌人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询问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黑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承认的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无可厚非。

——巴勃特《2500年佛教》

◆没有非仁慈的话

佛陀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过火,也没有在任何事情上说过一句不仁慈的话。

——里达克里斯那

◆开启智慧和发慈悲心

佛陀结珈趺坐,端坐于莲花之上,微微举起右手,作劝诫印,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动人,那么的年轻貌俊。他告诫说:“如果你希望远离苦难和恐惧,那就来开启你的智慧,发发慈悲心吧!”

——安那托洛·弗兰西

◆没有宗教迫害

多少世纪以来,在整个漫长的佛教历史长河里。我没有看到一例佛教徒标榜自己的至高无上和迫害异教徒的行为。

——里斯·戴维斯

◆道德守护人

佛不仅向印度而且向全人类展示了不朽的真理和崇高的伦理道德,佛是世界上一位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道德守护人。

——艾伯特·施瓦兹

◆佛教与现代科学

我常说,而且将一直这么说,在佛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股智慧的粘合力。

——埃德温·阿若德

◆佛教应对于科学

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佛教是一种精神科学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它指出:人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他自己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克里斯特姆斯·汉普里斯

◆佛教可以解决科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不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起的忧伤与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艾基尔顿·巴普铁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学》

韦尔斯博士英国史学家:——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格雷厄姆·豪(美国心理学博士):——

只要去读一段佛经便会发现,远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们就懂得了有关我们现代心理学上的问题,其水平远远超出了世人对他们的信任。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并找出了它们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主题

3850

帖子

38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50
21#
发表于 2011-4-4 12:44:01 | 只看该作者
::: From the post of 山海风云客 :::
知者谓此心忧,不知者谓此何求~~~
“止 止 不须复说”~~~
唯愿平等施法界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AMT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0:33:45 | 只看该作者
知者谓此心忧,不知者谓此何求~~~
“止 止 不须复说”~~~
唯愿平等施法界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0:33:30 | 只看该作者
::: 在 黄河入海流 的贴子提到 :::
沉默还是金...不使人谤佛...
老兄雅意深意!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主题

3850

帖子

38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50
18#
发表于 2011-4-2 23:31:32 | 只看该作者
沉默还是金...不使人谤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3-31 17:44:31 | 只看该作者
::: 在 永不服输 的贴子提到 :::
以我的眼光来看:人不是万能的,佛也不是万能的。所谓见山见水,见仁见智——
佛讲经说法也强调这点,并没像普遍宗教一样那样一种宣传,从来没说自己是万能的,小永也常看,自然明白这点的。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主题

6309

帖子

630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09
16#
发表于 2011-3-31 15:52:08 | 只看该作者
以我的眼光来看:人不是万能的,佛也不是万能的。所谓见山见水,见仁见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21:06:47 | 只看该作者
::: 在 赐水 的贴子提到 :::
婆娑世界,勘破、放下、自在。
说的很是!
半年以来,又经历了密集的磨砺考验,感味很多,觉得一些言行也又有些变化了,有些滋味,确实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理虽有悟,事须渐修~~~~
祝福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1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1
14#
发表于 2011-3-30 20:56:51 | 只看该作者
婆娑世界,勘破、放下、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20:44:40 | 只看该作者
::: 在 赐水 的贴子提到 :::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确实如此!都应该敢于承当,并不断更进一步!
记得一则佛经中说——
常不轻菩萨,梵文 Sadāparibhūta bodhisattva, 恒常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在此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了如下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萨比丘,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这位菩萨比丘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甚至远远地看到四众,都要走过去施礼赞叹。四众中有心不洁净、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对此不屑一顾,而且破口大骂:“你这个无智比丘来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轻视你们’,还来给我们授记,说我们将来成佛,我们用不着你这种虚妄的授记。”像这样被呵斥辱骂,这位比丘也不生嗔恚,多年继续如此修行,有时众人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时仍然高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因为他常这么说,所以傲慢的出家、在家众都叫他“常不轻”。这位比丘临命终时,在虚空中听到威音王佛说《法华经》,由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净,并广为四众讲经说法,以前打骂的人无不信服,都前来顺从听法受教。由于常不轻菩萨礼遇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并广为四众解说,所以最后得以成佛,这位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17 11:56 , Processed in 0.0806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