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宫恒炳
久久重逢九九歌,南疆北国奈风何。
金风雾断晨星起,绿水霜飞暮日多。
黄菊花开朝露岭,红枫叶灿夕阳坡。
野茶蕊吐芬芳醉,桂酒兰舟浩荡波。
此作押下平五歌韵部。律诗一定不是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一般是化两者而来的议论文,最起码是抒情散文。这篇总体来说记叙的部分太多,或者说铺陈太多,情感和观点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久久重逢九九歌,——久久,时间很长。诗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比较喜欢夸张。当然一日三秋也是他,一晃百年也是他,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使时间显得很长,一年一回他们是不在乎的。或者说只是为了“野茶蕊吐芬芳醉”,这个“久久”太不自信了。
南疆北国奈风何。——西风来时浑无奈,扣季节。
金风雾断晨星起,
绿水霜飞暮日多。——续写秋,对仗颇工。
黄菊花开朝露岭,
红枫叶灿夕阳坡。——这两句结合上两句就显得有些多余。景句情句没有分别,如“夕阳、朝霞、暮日、晨星”,“金风、绿水、黄菊、红枫”等虽写的不同,但实际上如出一则。
野茶蕊吐芬芳醉,
桂酒兰舟浩荡波。——桂酒,桂花酒。兰舟,木兰造的船,船的美称,泛指船。这句有些意境,但全诗颔联、颈联未能打开。
================================================================
春逝空
《七律重阳思乡》
梧叶飘零乱入池,
秋心落处更谁知。
曾经摩诘登高事,
忽信汉宗折柳词。
蓬饵糕前初忍泪,
菊花酒里又颦眉。
他乡也有重阳月,
不见家窗醒梦时。
[10.10.12.平水韵]
此作押平水韵,属上平四支韵部。
梧叶飘零乱入池,——这个“乱”用的很好,把秋风的无情,梧叶在此下的无助表现的很好。
秋心落处更谁知。——第二句“人”出现了,从“顺承”的角度来说很是珍惜文字。
曾经摩诘登高事,——摩诘,王维的字。引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切合重阳思亲。
忽信汉宗折柳词。——汉宗,人的字号或汉室宗亲。是谁的字号恕我浅薄无法给出详解。如果是汉室宗亲应该指刘禹锡,他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有名作《杨柳枝词》。折柳,含义较多,因“柳”音似“留”,“折柳”最常见的意思指送别或思亲。感兴趣的可以参见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那里对折柳的解释最为全面详慎。这里折柳应指思亲,将全诗的主旨靠到标题《重阳思乡》上来,可见作者对诗的构架准备的很充分,哪里该做什么策划的比较好。
从韵律上来说,这句应为典型的“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孤平拗救格式,可“折”字虽然在旧韵中可平可仄,但作动词表示“折断、弯下、屈、挫”等含义时为读音为zhe,属入声九屑韵部,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作形容词读音为ti,才属平声,通提,指安然舒适貌,如提提。《礼记》-“吉事欲其折折尔”。故,此句“折柳”的“折”犯了孤平。
蓬饵糕前初忍泪,——此句进一步比兴思乡。蓬饵糕,又叫菊糕,重阳糕,食品名。吃蓬饵糕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重阳崇尚登高,但有些平原地区实在没有山,于是糕音同“高”,吃了也算。初,刚刚。
菊花酒里又颦眉。——菊花酒,和上句蓬饵糕的一样,饮这种酒也是一种重阳的习俗。颦眉,皱眉。颈联本身并无更深切的句意,但在全诗中比王维提到的登高,刘禹锡提到的折柳更近了一层,纯粹是推手之句,一切在于为最后的两句结论作铺垫。
他乡也有重阳月,——重阳因为是初九,月亮本身并不惹人注意,不亮也不圆。农历初八,从地球上看月亮移到太阳以东90°角(月相),这时看到的是月亮西边的半面亮,叫“上弦月”,只有半拉(la)。且这种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后半夜会没入西方看不见。
不见家窗醒梦时。——这句本身并不令人费解,加上隐含的主语“重阳月”直译即可。原意是说“即使有月也照不到家窗的无眠之人”,言外之意“自己”是无眠的,借此隐含的写思乡之苦。夸大化一点说,初九的月不是圆月,按照最新的小月月作者的语言,感觉不够“给力”。
========================================================
筝韵箫音
帆影虽同人未同,长空白日噬艨艟。
年年落叶年年落,岁岁重阳岁岁重。
逢节设坛西望海,临岩跪地北求风。
茱萸插遍青山外,却浸青山泪眼中。
帆影虽同人未同,
长空白日噬艨艟。——艨艟,meng2 chong1,古代一种战船。
年年落叶年年落,
岁岁重阳岁岁重。
逢节设坛西望海,
临岩跪地北求风。
茱萸插遍青山外,
却浸青山泪眼中。
这首诗读起来口感尚可,但准确的说不是律诗。
依律诗讲主要问题如下:
(1)叠字、叠韵以及句式重复的地方过多。全诗56字,其中“同”字2个,“年”字4个,“落”字2
个,“岁”字4个,“重”字2个,“青山”一词2个,占去了18个字,几乎三分之一。当然,叠字叠韵
等并非不可以用,关键在于适度。偶用见灵,多用则见拙,毕竟诗是惜字如金的,如此一来势必会影
响到情感的深度表达。“春天春日春水流,春原春草放春牛……”之类的诗只是一种游戏题材,并非
严谨的诗。
(2)韵的问题。如果这首诗押新韵,同属东钟韵,风属庚青韵,需说明一下方可通押,但此时第五句
“节”出韵。如果押平水韵,同、风属一东韵部,艟、重属二冬韵部,虽说现代汉语中读音叶韵,古
人也见通押,不说明一下在平水韵中仍属隔韵。
(3)小毛病就不深说了,例如年年岁岁合掌,岁岁重失实(如果是重逢的意思这里可以简化为逢,不
能简化为重)等,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但是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这首诗写了什么令人费解。我想了一下,只有一个可能,这首诗写的
是相思,但这个相思的过程极其复杂:这是一首大约流落在台湾、或其他华人居住的东南岛屿(似乎
没有这样的大陆)的某位游勇军士(妇女),站在海岸山崖上,重阳怀念西征将士(战友或情人)(
并隐约盼望有利消息)的诗作。
白日:白天或太阳,多指午后。
帆影:帆,说明在水上,影,结合白日说明船在西行。
艨艟:战船,这个词并不像兰舟一样泛指船。这说明有战事。
噬:消失于天际或者船没回来。
落叶、重阳两句:隐含相思。
设坛:设祭坛。虽说古代重阳节也有设祭坛“秋祭”的风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秋景,“噬艨艟”就
太不值钱了。
西望海:大陆地区没有西海,海都在东南。所以西望海说明作者在东面某处临海的岛屿(东面是烟波
浩渺的太平洋,没有像样的大陆)。
临岩:海边有石头,结合上句的“望”说明石头还挺高,我理解是海边的山崖。
跪地:为了战友情人固然可以一跪。但下面的“北求风”说明不是这样。
北求风:北,说明人在偏南边,结合西望海说明人在东南。风,如果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重阳已
是深秋,再来风只能越吹越冷。所以这时作者唱“风往北吹”是可以理解的,求“风往南吹”就不正
常了。为了不使得话题扯得太远,我放弃了作者在南半球的可能。所以我猜“风”不是真的指“wind
”,而是某种消息、旨意等。
最后两句没有什么悬疑之处,通常理解就好了。
----------------------------------------------------------------------------------------------
筝韵箫音:
整篇从前两句看,似乎为战时忆征夫。不过第三句的“西望海”,已经挑明了是指台湾的,故是借台湾同胞之口所述的。
“帆影虽同”此处指与台湾海峡往返的船只;“人未同”指年代更换,也可指已经通航了,暗指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艨艟”的确指战船,“长空白日”衬托海景,全句意为美好的新生事物将令战争被人遗忘。颔联转向消极方面,“岁岁重”的“重”是反复的意思,全联讲历史的脚步已经一年一年的过去了,而台湾却仍未回归。“逢节设坛”是台湾福建这一带的习俗,“跪地”指祭拜妈祖,应注意的是此处为“北求风”而非“求北风”,因为妈祖是向着南方的,所以应朝北跪拜。尾联“茱萸”指代亲人,“插遍”可见人数之多,故已经否定了首句“战时忆征夫”的错觉,可见是对大陆同胞的怀念。
======================================================
南山客
重阳秋已老,饮罢月天涯。酒掩离乡泪,风惊绕树鸦。
空余千里梦,徒醉一丛花。飘泊心先累,身忙何处家。
秋深每起登高意,时近重阳终有闲。检点行囊寻野路,放飞心事入南山。
霜林隐隐寒烟里,雁影依依云水间。若梦乡关何处醉,便随明月一时还。
重阳秋已老,——九月初九,渐入冬季,故与秋老合。
饮罢月天涯。——至此时令时间行为尽出。
酒掩离乡泪,——写出借酒浇愁,沉醉忘忧。
风惊绕树鸦。——鸦飞,形容纷乱。借指心事。
空余千里梦,——思乡。
徒醉一丛花。—— 一丛花,指菊花。
飘泊心先累,
身忙何处家。
这首诗堪称一首绝句佳作。脉络流畅,用词老道,韵律叶,情旨合。如果说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结
尾两句似乎有些不耐烦于继续推炼,随手两句,偏于低平,高度没有拉起来。
秋深每起登高意,
时近重阳终有闲。——这句“终有”的解释略嫌多余。
检点行囊寻野路,
放飞心事入南山。——此二句极佳。南山,终南山或泛指南面的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
霜林隐隐寒烟里,
雁影依依云水间。——即使有“雁”出现,这两句对结转的转移推助之力仍嫌欠缺,对全诗的思乡主
题寄托铺垫还不够。
若梦乡关何处醉,
便随明月一时还。——“时”重复了。
五律重意境高古,惜字如金;七律每句虽多出两个字,但其重在思理严谨,因此也不能让字词显得冗余。例如有了更准确的重阳,深秋是不必说的;有了霜林,寒烟也是不必说的……这一首若以五律写之,虽有取舍,但会显得更洗练些。
如:
久有登临意,
重阳半日闲。
尘喧出谢履,
心事入南山。
寒色离愁外,
……
南山客兄应熟读诗词无数,无论何种命题,何种体裁,俱是拈来自如,令人敬佩。但我一个粗浅的感
觉是先生善于捕捉而略逊于布局,于是小令多有丽句,长篇仍待编排。此七律总体来说不如上首五律。所谓
无句有诗,有句无诗之论。若以此少重专修,必得大成。
------------------------------------------------------------------------------------------------
空让霜风占小楼,愁言悲语几时休。诗成暂取登高意,梦远还吟窗外秋。
桐叶已从三面落,菊香恰在一枝留。故园千里徒相忆,新月朦胧照白头。
空让霜风占小楼,
愁言悲语几时休。——愁言悲语,有些直白了,换个角度或许更好。
诗成暂取登高意,——这句诗味浓郁。
梦远还吟窗外秋。——和上一句相比,这句笔力弱了些,“诗成、梦远”,“登高、窗外”对仗也有点松。还有,既然“霜风占了小楼”“故园相忆、新月白头”说明“离人心上也有秋”,独独一个“窗外秋”便显得不合。
桐叶已从三面落,——这句很好,“三面”是个高点。实际上三面即是四面,但这样写一是符合从小楼看窗外的视角,另一方面也很好的给画面做了留白处理,别有韵味。
菊香恰在一枝留。——“恰”有跳跃灵动之意,与全篇意味不叶,“犹”、“尚”似乎更好。
故园千里徒相忆,
新月朦胧照白头。——这句不妨给力一些,我也没想好,如“新月他乡洗白头”…
-------------------------------------------------------------------------------------------
空让霜风占小楼,倚窗悄问几时休。诗成暂取登高意,梦醒还惊入暮秋。
桐叶已从三面落,菊香尚在一枝留。故园千里仍相忆,徒在他乡骚白头。
感谢南山客兄弟每次给予的支持。修改之后改观之处自不必说,如果深入一些可以说说造景、造境方面我个人的理解。诗能实写最好,只要是直抒胸臆观点对不对都没关系,这种诗全身透着个“真”字。可总有一些时候我们需要想象一种场景依附于一种情感,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大男人写闺怨,这就需要造景和造境。既然是造的,就很容易出错误。我觉得“妄”、“虚”、“不合”是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妄”就是说过了,抒情句子很容易出这类问题。例如有的学生或刚入社会的人喝点酒经常就冒出“仗剑神州”、“青灯古佛”或“两鬓风霜”之类的话,此即是妄,如果换成写《见警察查暂住证有感》就不会犯这个错误。“虚”就是说错了。例如“一江柳絮舞秋风”听起来很美,但忘记了柳树开花在春天这个事实。“不合”不是说错了也没有说过,只是描写和希望表达的思理无关或关系不大。好诗没有一句多余,检点我们自己写的,这方面都差得远。当然这个不像前两者那么明显,它有个度的问题,这方面如果挑不出毛病那就很有功夫了。
========================================================
溪桥渔叟
诸君佳节网屏中,落帽龙山道义同。
醉酒争邀篱下菊,傲霜岂让岭头枫。
暮云春树情原重,北雁南方信易通。
漫道老人吟思减,文光犹望照江东
诸君佳节网屏中,——网屏,原指网状栅格。这里似指网络和电脑荧屏,用的新颖。
落帽龙山道义同。——孟嘉龙山落帽典,指重阳登高,如:“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钱起】。道义,原指道德正义,此指情致。
醉酒争邀篱下菊,——“邀菊”,双关赏菊赋诗与饮菊花酒。
傲霜岂让岭头枫。——“傲霜”,双关寒色与鬓发。佳句!深得以物拟人、以人拟物之法。
暮云春树情原重,——暮云春树,即春树暮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借云树而写思念,后用“春树暮云”为仰慕、怀念友人之典。
北雁南方信易通。——信,双关指雁书和现代网络,切合首句。
漫道老人吟思减,——吟思,吟诵之思,即才思。以前我说过可平可仄的字要酌意区分,“思”也是其中之一。该字作动词讲为思考、思念,发平声,属上平四支韵部;作名词讲为心绪、情思,发去声,属去声四寘韵部。如“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si1)”-【毛泽东】。“杨花榆荚无才思(si4),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文光犹望照江东。——文光,绚烂的文采。如:“赤嵌城高海色黄,乍销兵气变文光”-【黄遵宪】。江东,即江东父老,原意为家乡的父老兄长,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此为谦辞,指文朋诗友。
这首诗依平水韵,一东韵部。句式富于起伏,但十分沉稳,法度依然。虚实人我全面,思理清晰,用典恰当,比兴精到。堪称佳作! 若能避开“春树“一典,写重阳而不露“春”、“秋”等显字,则更佳。
感谢溪桥渔叟朋友赠诗!
======================================================
烟雨江南携鹤飞
《重阳之思友》
漫道重阳素意浓,
堪堪老树裹西风。
黄菊好展霜秋梦,
金桂频开嫩蕊丛。
未必茱萸插发际,
何须毡帽落山中。
己将念绪沉琼醴,
无限相思酒满盅!!!!(新韵)
《重阳之思友 二》
重阳己近念愈盈,
弦月不觉挂北庭。
罢酒停观菊绽放,
跌足怅叹我孤零。
依稀梦里由心醒,
感慨床前似雪明。
难道挚朋通此意,
携将旭日候门铃??!!(新韵)
《重阳思友 三》
九九重阳入暮秋,
商风渐密卷新愁。
登高不是兴游日,
揽胜焉能上酒楼?
孤雁随云融渺渺,
枯心向月怅幽幽。
席间旅客皆离去,
仍旧举杯念未休!!(新韵)
《重阳之思友》
漫道重阳素意浓,——漫道,不要说。素,白,萧条。古代阴阳五行家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秋也称“素秋”。
堪堪老树裹西风。——堪堪,渐渐。裹,裹住,包绕。如:“长将破帽裹西风”-【文天祥】
黄菊好展霜秋梦,
金桂频开嫩蕊丛。
未必茱萸插发际,——“九月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李白】
何须毡帽落山中。——“龙山落帽”典,见“溪桥渔叟”七律评注。
己将念绪沉琼醴,——琼醴,美酒。
无限相思酒满盅。
这首诗对仗工整,文字亦很美,但思友的中心主题表达的不够明确,词句含义重复处太多,不够洗练。如:第一第二句重阳、素、西风、霜秋等应有选择使用。“老树、黄菊、金桂”,“念绪、相思”“琼醴、酒”等亦同。
《重阳之思友 二》
重阳己近念愈盈,
弦月不觉挂北庭。——弦月,这个是写实。很多人觉得秋天一定要配上冰轮飞镜才炫,那是不对的。
罢酒停观菊绽放,——以菊寓孤。
跌足怅叹我孤零。——跌足,悲伤、绝望时跺脚。这句过嫌夸张。
依稀梦里由心醒,
感慨床前似雪明。——这两句是宽对,也可以看成是流水对和交股对。两句有起承关系,且动词形容词位置是交错对应的,这是一种技巧。以月寄相思。
难道挚朋通此意,
携将旭日候门铃。——结转虽真,却没写出诗意来。
《重阳思友 三》
九九重阳入暮秋,——九九即是重阳,同时也是暮秋。
商风渐密卷新愁。——这一句诗味浓郁。
登高不是兴游日,——这句也不错。
揽胜焉能上酒楼?——这句意思不错,但反问的格式把包袱抖得太明了。这时以抑代扬更好,如“揽胜无关上酒楼”。
孤雁随云融渺渺,
枯心向月怅幽幽。——枯心,冷漠之心。这两句不失为好句。
席间旅客皆离去,
仍旧举杯念未休。——结句还是见真的,只是语句过于平直冗赘了。如易之为五言“座侧无余客,杯中念未休”,味当不减。
感谢“烟雨江南携鹤飞”朋友三首支持。诗是有感而发的东西,所谓“作业”只是个戏称,交的少没关系,关键是写出好作品。认真构思,组织好素材,然后先琢磨出一两句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而后添砖加瓦也不迟。即便是同一个内容同一种情感,也一定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和素材。如果是想一句凑一句,各个作品之间就不会有明显的思路和变化,如此下来也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总体来说第一首最好,第三首次之,第二首似乎就是第一首选词陈句后一个边角料的副产品,只是从野外换了个室内布景而已。我直言,君勿怪。
========================================================
云梦日月子
重阳节前抒怀
销药艰辛自起愁,连天阴冷望山丘。
雨丝淅沥声非断,鸿雁顽强影未留。
商隐无题心历历,少陵秋兴意悠悠。
诗歌云梦最诚挚,爱恨情仇绕笔头。
销药艰辛自起愁,——销药,销,古通消。这个词属于自己组词,无论作者想说的是“多病药消”还是指卖药,用的都比较突兀。按照作者之前的诗文痕迹,似乎这里还是指那个曹小姐。
连天阴冷望山丘。——不客气的说,卖药在当今没什么可愁的,比我干这行强。
雨丝淅沥声非断,
鸿雁顽强影未留。——顽强,表达了什么呢。
商隐无题心历历,——李商隐比较著名的《无题》至少有十五首之多,从“春蚕到死丝方尽”到“一寸相思一寸灰”都是。典故没有明确。
少陵秋兴意悠悠。——少陵秋兴的寄寓很多,但没有一首是儿女之情。
诗歌云梦最诚挚,——云梦,似指自己。
爱恨情仇绕笔头。
从云梦日月子这首谈谈诗歌的立意,专论和泛采。所谓专论就针对共知的话题(二人或多人间),或寄赠或自遣,这种诗“外人”是很难全看懂的,只有知者自知。泛采则是指通用题材下不受个人隐私局限,追求一种共有的人文情感共鸣,这种诗的观点和论据具有普遍性认知。除非做出专门的疏注(例如标题、副题、按等),多数时候诗应该推崇后者。例如销药一词,如果我不知道以前数篇提及的那个在药业工作的女孩,“销药艰辛自起愁,连天阴冷望山丘”两句无论如何是看不懂的。立意是诗之根本,只有这点清晰了才有可进一步点评韵律、词句乃至技巧等细节。
======================================================
纫佩折兰
击节高歌意正欢
疏狂薄醉笑寒烟
拟挥墨笔挽春景
难散黄金买少年
老岁常怀鸿鹄志
秋花偏耐雨风残
诗情点染重阳日
喜结鸥盟不了缘
击节高歌意正欢——击节,打拍子。
疏狂薄醉笑寒烟——疏狂,豪放,不受拘束。此句见男子气概。
拟挥墨笔挽春景——仄平仄仄仄平仄,属于较少使用的拗句,虽不算语病但读来有些拗口。“春”,无论是草木秋辉不减春日还是纸上画图,这个字在写季节的作品时还是不用为好。以前有一些看似“变态”的文人游戏,写《雪》但不得出现冬、寒、冷、霜、白、素、银等字眼,虽说过分但也不无道理。
难散黄金买少年——此句含义虽落俗套,但堪称警句。赞!
老岁常怀鸿鹄志——老岁,上句有了少年,这个词就不宜再用了。
秋花偏耐雨风残——颈联对仗不稳。鸿鹄志是名词+名词的联合型词组,风雨残则不同。况秋花也不单指菊花,即便是菊花风雨不残也不现实。
诗情点染重阳日
喜结鸥盟不了缘——和“美人(英雄)”迟暮的主旨有些隔。
平水韵(新韵则鹄出韵)如果通押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有的韵脚属上平十四寒,有的属下平一先,现代汉语没所谓,古语还是有区别的。整首七律应该说文辞流畅,见警句,是首不错的作品。
=====================================================
栖梧
秋风脉脉趁闲晖,
匝地缤纷黄叶飞。
白露侵阶别雁去,
重阳把酒待亲归。
茱萸故影流连处,
菊蕊新姿玛瑙杯。
醉向他乡寻旧梦,
隔窗低泣却知谁。(新韵)
秋风脉脉趁闲晖,——脉脉,兼通默默,长指行动含情意,如脉脉含情。脉脉这个词用的有点软,雷锋同志说了,秋风扫落叶是对待阶级敌人的态度,秋风脉脉还是有些暧昧的。
匝地缤纷黄叶飞。——匝地,遍地。好句子。
白露侵阶别雁去,——三个事物(露、阶、雁)两个动作(侵、去),很是精炼,好句子。
重阳把酒待亲归。——把酒,拿着酒杯。
茱萸故影流连处,——茱萸故影,佩着茱萸那故人的身影。
菊蕊新姿玛瑙杯。——杯,前面有了酒,这里可不必再提杯。
醉向他乡寻旧梦,
隔窗低泣却知谁。——结转尚好。
栖梧这首七律写的不错,整体气氛融合,条理也清晰。不足之处是炼句炼字上还要下功夫。举几个例子。脉脉之前已经说过,瑟瑟是否更好?还有第四句的“把酒”待亲归。把酒是拿起酒杯的意思,就是已经开席"整"了,那你“待”的岂不是没有诚意?所以此时“置酒”、“温酒”都比把酒好。第五六句的茱萸、菊蕊和之前白露、重阳也是当调整一下顺序的。还有一首诗中分别出现了酒、杯、醉等字样,也是当避的。七言律诗中常用的副词助词没有较好地使用出来。
即兴乱改一下,并非比原作好,只是整合一下上述观点,供君参考。
秋风瑟瑟趁闲晖,
匝地缤纷黄叶飞。
白露侵阶别雁去,
金菊置酒待人归。
犹怜故影茱萸佩,
遗恨天涯玛瑙杯。
独向他乡寻旧梦,
隔窗低泣是阿谁?
====================================================
归林
近重阳
淅淅近重阳,衰桃(1)月桂香。
溪中流混浊,篱下菊枯黄。
燕语如随喜,蝇吟似哭丧。
当今频怪事,猫猥(2)鼠猖狂。
注:(1)、衰桃——前几日,嵊州电视台新闻报导,言嵊州一衰败桃园,竟绽艳丽桃花。
(2)、猥——害怕之意。《醒世姻缘传》有句:待要自己赶来擒捉,一来被打得着实有些狼狈,二来也被...
淅淅近重阳,——淅淅,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盖江南多雨。
衰桃月桂香。——衰桃不如桃衰。
溪中流混浊,——合秋雨水涨。
篱下菊枯黄。——本来重阳是赏菊花的好日子,也许江南花期早些。
燕语如随喜,——燕子这个时候在南方。
蝇吟似哭丧。——有新意。
当今频怪事,
猫猥鼠猖狂。——这两句和重阳关系很小。
这一首五律前六句如散文,加上后两句就像朦胧诗了。诗人的思维可以跳跃,但思理还是不跳跃为好。
=====================================================
囿狐綏綏
重阳
笑把生途作瘦狂,闲云扯落拭壶觞。
温醪醉洒青蓠湿,浩露轻弹紫菊香。
更向崖巅凭谢屐,莫因梁鬼佩萸囊。
高风行到凝烟处,恁说尘寰几热凉。
笑把生途作瘦狂,——生途,人生道路。瘦狂,语出南朝沈昭略的一个故事。说沈“性狂隽,使酒仗气,尝醉负杖还家,逢王景文子约,张目视之,曰:‘汝是王约邪?何乃肥而痴?’约曰:‘汝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昭略扶掌大笑曰:‘瘦已胜肥,狂又胜痴’”。这里瘦狂有“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兖兖向风尘”-【纳兰容若】词中的反讥之意,指不求达贵。
闲云扯落拭壶觞。——闲云,悠然飘荡之云。扯落,整词指牵扯、牵连。此为合成词,指“扯动落下”。壶觞,酒壶和酒杯。“先报壶觞风月知”-【白居易】
温醪醉洒青蓠湿,——青蓠,即江蓠,龙须菜。“江蓠湿叶碧凄凄”-【白居易】
浩露轻弹紫菊香。——浩露,浓露。
更向崖巅凭谢屐,——谢屐,即谢公屐。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
莫因梁鬼佩萸囊。——梁鬼,语出“五原”中《原鬼》篇:“有啸于梁,从而烛之,无见也。斯鬼乎?”-【韩愈】。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可以看出作者是相信有鬼神的,但他认为鬼神是无声无形的,啸于梁的这个不是(“非也,鬼无声”)。所以这里的梁鬼可以解释为疑神疑鬼,进指“为无端的忧虑作出没有必要的反映(佩萸囊)而不够洒脱,未能像作者提到的那样登上谢公屐向(风景更好的)山巅绝顶攀登”。萸囊,盛茱萸的袋子,古人认为重阳佩戴它可以辟邪。
高风行到凝烟处,——高风,劲风。凝烟,浓密的雾气,此指云。
恁说尘寰几热凉。——恁,通常解释为那么,怎么,这里解释为任凭。尘寰,人世。热凉,炎凉,冷暖,指对因(身份地位)待人亲疏不同的态度。
囿狐绥绥此篇押平水韵下平七阳韵部,全诗议叙完整,比兴得法,首尾呼应紧扣“笑把生途作瘦狂,任尘寰凉热”的立意。个人认为是一首思理清晰,情感强烈的难得佳作!不过似乎诗作如此飘逸高古的囿狐还在上大学吧,看来我以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评价要改改,应该是“雏凤雄于老凤声”才对,呵呵。谢谢支持!
按照惯例还要吹毛求疵一下个人浅见是诗中词藻用的太多,在句子方面显得不够自然。如同为杜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是一层境味,“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则是更高的一层境味。
====================================================
岭上
重阳(新韵)
秋入重阳后,
深寒蓄待发。
衰荣花有异,
盈损月无差。
不信江流尽,
相接银汉华。
山风何所事?
万里到白沙。
秋入重阳后,
深寒蓄待发。——首联深得五律的风旨,沉稳而不抑郁。
衰荣花有异,
盈损月无差。——这两句写实之外透着深深的哲理,高标老辣,妙语。
不信江流尽,——似取“江流不尽月不死”-【梅尧臣】之意。
相接银汉华。——银汉,银河。
山风何所事?——何所事,事,做,从事。如:“日长何所事”-【唐寅】。这里事也可解为缘故,原因。
万里到白沙。
说实话,很喜欢岭上这首五律,句句都很美。但连在一起总觉得差了点什么,似乎仅白描了一系列的情和景(花月江风等),每联的两句之间关照也都很好,唯四组之间关联不明显。如第一联“秋入重阳后,深寒蓄待发”后延着秋后深寒,感于物华凋零,人因而生出的某种情感去写;或加上第二联“衰荣花有异,盈损月无差”,转写草木萧疏之外天上月却不为影响,然后写冷看圆缺离合等,也可。或许江流、银汉、山风、白沙等词句取自某处诗文典故,暗有所指,个人觉得而随着诗的深入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岭上如得拨冗,还恳请代为解惑。
--------------------------------------------------------------------------------------------
岭上:
寒意蓄势待发之态,意不在“凋”在于 “生”。其实并非只有花不同,也并非只有月相同,由春而冬不是一个“迎繁转萧”的过程,四时各有生息,只是花开易见,雪落无声罢了,如同:江流去尽处,又见天河相继而生。江天风至,此风如是起于山中又因何歇至水边呢,世事如此,无常亦有常....
=====================================================
兰室清风
重阳有寄
冰心一片解琴囊,
不作登临望故乡。
柳外天清秋色瘦,
窗边人醉菊花黄。
无名更重三生愿,
有志还轻两鬓霜。
几曲弦歌风远渡,
白云吩咐载斜阳。
重阳
忽至重阳节,
风香桂地清。
新诗濡墨韵,
老菊结兰庭。
玉柱邀乡客,
秋江渡晚晴。
何当今日醉?
谈笑累虚名。
冰心一片解琴囊,——冰心,象冰一样纯洁澄澈的心。琴囊,装琴的皮囊或布袋。冰心一词固然很好,但在全诗中没多大关联。
不作登临望故乡。——这句是此诗的一个拔高点。如果命题重阳,90%的人都会联想到登高,作者反用其意,不管是“怕”还是“不忍”望故乡,名曰不登高背后更加反衬出对久别故乡的惭愧。这个技法有点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且不说…且不说…单是…”,说是不说实际上不但说了,故作轻描淡写之后意思更加明晰。
柳外天清秋色瘦,——“瘦”字很见精神。
窗边人醉菊花黄。——颔联是景句,加深秋的意象。
无名更重三生愿,——三生,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不过三生愿一般不解释为愿在来生,而是一个专用成词,指今生来世结为夫妇的愿望。如:“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红楼梦】
有志还轻两鬓霜。——所谓大器不厌晚成者。
几曲弦歌风远渡,——即风渡弦歌。如木甫所言,“渡”字除了用于与实际舟船相关的表述外,若没有明显的界限、分隔(如彼岸)时会显得刻意。例如这里,换成“送”字虽然落俗,但比“渡”字会准确些。
白云吩咐载斜阳。
从兰室清风先生以往的作品来看不同于所谓的“初学者”,作品应该追求更高的层面。这首诗说是缺乏构思也好,不太认真也好,总之落笔草率,有句而无诗。如冰心、操琴、故乡、三生愿、有志等描述会让读者对诗的主旨难于捉摸,一两三几四个数词也能看出句子方面仍有较大推敲的余地。
忽至重阳节,
风香桂地清。——实际上是“风清桂地香”,交错景物的描述会让人产生一种别有余味的感觉。
新诗濡墨韵,
老菊结兰庭。
玉柱邀乡客,——玉柱,玉制成的弦柱,借指琴。如:“谁把鈿筝移玉柱,穿帘燕子双飞去”-【冯延巳】。玉柱还有一个意思,同玉箸,筷子,似乎也可以解释通。
秋江渡晚晴。——这个渡没有问题。一首绝句两首律都用到了这个字,按照时髦的词来说,先生有“渡”控的嫌疑
何当今日醉?
谈笑累虚名。 ——和上一首相比,这五个字是可以点题全诗的,很好的转结。
五律因为字数较少,很多意思的表达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读者“悟”出来的。所以五律中动词介词常见省略,不仅是由于字数的限定,也正是这种笔法造就了五律高古飘逸的风格,写的太实则反不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成“大漠孤烟起,长河落日沉”味道就淡了许多。“新诗濡墨韵,老菊结兰庭。玉柱邀乡客,秋江渡晚晴”四句,不仅动词位置句式相同当避,动词用的太实在也减少了很多余味。
----------------------------------------------------------------------------------------------
重阳
事多难忘节,
弹指又相逢。
柳瘦秋江水,
亭闲桂子风。
南山虽有约,
北雁已无声。
但结东篱友,
身心可素诚?
事多难忘节,——节,节气,也有可能指节日。挑点小毛病,人们形容“事多”一般会说废寝忘食,连睡觉吃饭这些必须的生理活动都能忙忘,而你一边事多一边却还记得节气(或节日),可见还是不够忙。
弹指又相逢。——弹指,极快的时间。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
柳瘦秋江水,——瘦,指树木因叶子凋零而显得像人一般“瘦”。
亭闲桂子风。——这一联极佳!七言诗点评中提到过缩银法,即省略句子中必要的连词介词动词等,让读者自由发挥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五言诗因为句子短,这种现象更普遍,甚至有时是一种刻意追求,以获得高古令人捉摸不定的境意。这两句实际意思是“凋零的柳树傍生于秋江的流水,小亭无人,吹满了桂子香风。”略了两处动词。
南山虽有约,——南山,终南山,此处泛指山,甚至哪边都不重要,主要是应陶潜采菊典。
北雁已无声。——无声,北雁已南飞。
但结东篱友,
身心可素诚?——身心,肉体和精神,也有心思,品德修养的含义。素诚,名词性,即内心的情意。汉典解释为“一向蓄于内心的情意”,如“众散扃朱户,相携话素诚”-【刘禹锡】。这句话如果在古代没有句读,“可”解释为“应该,可以”,全句仍然是通顺的。但现代汉语中句尾加上问号就有问题了。“可”这种情况下解释为“是不是、有没有”,后面要连接动词性的词,否则就成了“可苹果?”、“可面包?”一类的病句。
总体来说这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尤其是颔联,风采不逊唐人。只是对于过完词句这一关的作者来说,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细微处严谨应作为下一个进取的目标。
======================================================
最在烟雨愁
重阳归家后有感
归家切切去匆匆,一日重阳不忍终。
欲语眉头添倦色,难辞故里少从容。
原知世上奔波苦,本就人间算计穷。
便向桃源何处渡,谁无过问孔方兄?
归家切切去匆匆,——切切、匆匆两个叠字词用的十分贴切,心情形色跃然纸上。
一日重阳不忍终。——“终”字用的有些重了。
欲语眉头添倦色,——倦色,疲倦之色,应该是愁色。
难辞故里少从容。——这句意思应该能懂,但有个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是“辞故里少从容”呢还是“难辞故里少从容”呢。不妨把这联句首的两个副词调换一下位置“难语眉头添倦色,欲辞故里少从容”
原知世上奔波苦,
本就人间算计穷。——这两句拔的很高,但意思没有完全表达尽然。
便向桃源何处渡,——“向桃源渡”和“桃园何处渡”都可以,“向桃源何处渡”就是病句了。
谁无过问孔方兄?——孔方兄,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代人生活压力尤其大。重阳能抽出时间看父母已经是难能可贵,其心可表。仅从诗而论,内容是丰富饱满的,文字的驾驭上还需精进。
=======================================================
情中皇叔
重阳节
重阳咋就要登高?扶杖亲登岭上瞧:
片片新花随手撒,纤纤老蝶借风飘。
山青入眼儿孙趣,云白追欢曲韵骚。
感泪纵横开菊酒,今人更比古人豪!
皇叔这一首七律写的十分自如,口语入诗处颇多,很有聂绀弩一类的诗风。全诗首尾呼应较深,尾联第七句应首联第一句自问,中间间以扶杖、儿孙、老蝶等烘托,老骥之心无奈与英雄迟暮的境味跃然纸上。几处小问题:
1,新花随手散中“新花”一词有些含混,“随手散”似乎也缺乏诗人的人文关怀。
2,老蝶虽老仍有灵,借风之说似乎“大胆”了一点。
3,儿孙趣和曲韵骚对仗不稳。
重阳老人节吟孝字:
秋阑露冷莽山苍,
时令周行天转凉(时令老)。
蚕小无言丝吐白,
儿高过母份为娘(人生老)。
严慈争把糍粑打(老待小。风俗云“重阳不打粑,媳妇不坐家”),
膝下知将药味尝(小待老。《百孝经》有孝子为亲尝药之典故)?
菊酒杯杯杯欲裂,
何人劝我加衣裳?
皇叔这首作品立意很值得称道。在句子方面,我个人也十分推崇白话入诗,但白话不同于“话白”,说好的白话比遣词砌藻更有深意。从这点上说白话入诗绝非易事,甚至需要更高的境界功夫。白话入诗如果不具备以下几种情形是很容易写成梨花体的:1,语句顺畅。即完整地话符合口语习惯,文辞中加入这样一句会让人觉得十分亲切。如:“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天成一处仙人洞”就没有“天生一个”好。一个反面的问题就是使用了白话一定要符合口语,如果话是白话,意思偏偏别别扭扭,人读起来就会觉得有些怪异。2,独特的角度。艾青说过:“(诗)不在于你写什么,而是在于你怎么写,在你怎么看世界,在你从怎样的角度去看世界……”如:“人间万事皆前定,几个筲箕几个螺”-【聂绀弩】。“万物前定”是古人宿命论的核心,按照这个思路话已经说明白了,还怎么写呢。作者这时不写命,角度转到手指头上的“簸箕”和“斗”上,借“一斗穷二斗富……”来表达命运自天生的不同,这个时候白话并不“白”。再如:“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寒梅着花未在唐朝就是一句白话。“故乡事”是个十分大的题材,父老乡亲、儿时记忆,物是人非……等等,用剩下的十个字想写清楚是很难的。而作者是把偌大的故乡凝缩到窗前的一树梅花上,换了个角度用很小的笔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点太极四两拨千斤的味道,这个时候白话也不白。3,过渡。如绝句常见的转句,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白话是故意安排的,先让读者放松懈怠一下,然后猛地拔高,给人一种过山车般的刺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苏轼】等等。说了这么多,个人感觉皇叔的这首诗如果说有一点小问题就是白的不够随意,文之处也多少欠缺一些工稳。
=======================================================
空浅
《重阳》
流光卷大梦
且醉入深秋
把盏黄花瘦
闻弦孤馆幽
清辉落碎影
碧水荡离愁
一曲眉山聚
抛杯忘解忧
流光卷大梦——起句大气。
且醉入深秋——深秋若做名词实词解,和“醉”这个行为不宜直接关联。
把盏黄花瘦——好句子。
闻弦孤馆幽——闻弦,就是听到有人弹琴,既然如此“孤”馆就不孤(实际上应为操弦、抚弦)。还有,孤馆指“孤寂的客舍”现在指宾馆、出租屋、家居都有些不合适。古人诗词中使用的名词有些可以代指现代的类似景物,有些则不宜再用。像彩笺、玉卮、扁舟、罗衣这类的词现代都可以用,像短檠、社日、寒食、驿亭等就不宜再用。从韵上说,平平平仄平虽不是病句亦属于不常用的拗句句式,尽可能少用。
清辉落碎影
碧水荡离愁——离愁的“离”出现的有些突兀,之前虽有“孤馆”铺垫,但感觉过渡仍嫌不够。
一曲眉山聚——眉山,原指美女的娥眉,此代指自己之眉。聚,皱眉。
抛杯忘解忧——放下杯子忘记了(独自饮酒是)给自己解忧(的初衷)。
总体来说行文尚流畅,韵叶,是首不错的作品。
====================================================
小弹的风铃
重阳忆英雄(新韵)
尘封刀与戟,岁月冷边声。
壮士城南死,白菊冢下生。
丹青人已逝,关塞月犹横。
重九杯中血,一一酹碧风。
尘封刀与戟,岁月冷边声。
壮士城南死,白菊冢下生。
丹青人已逝,关塞月犹横。
重九杯中血,一一酹碧风。
这首小诗写的慷慨激烈,扬而不浮,颂而不骄,堪称佳作。唯独“丹青人已逝”一句没有太看懂。丹青,红色与青色,常用于指绘画。按照这个题材,我想到了“丹心照汗青”,应该不是吧。
-------------------------------------------------------------------------------------------
小弹的风铃:
丹青也可以指指史籍吧,呵呵。不只在这里用可否……探讨哦~
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之文,贤圣惑焉。”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五回:“不思名誉扬中外,不思勋业染丹青。”
=====================================================
幸运人生
重阳--乡愁
小院石阶残叶榻,
窗前藤蔓任其爬。
乡愁重重何时弃,
冷意丝丝脚下划。
曾有灵犀通旧梦,
断无紫蝶恋新花。
西风不解登高意,
别处茱萸更念家。
小院石阶残叶榻,——榻,狭长的矮床。动词为睡的意思,此处似乎用作动词。
窗前藤蔓任其爬。
乡愁重重何时弃,——弃,舍去,丢掉。此字中性偏有贬义,如抛弃、弃妇。乡愁用这个字是不合适的。例如可用“淡”、“忘”等。重重这个叠字词组一般不读“众众”,而是读“虫虫”,表示许多、充满。如果作虫虫(音)解则意思对,但韵不对。如果读众众表示很压秤、很有分量,形容“乡愁”则过于现代诗的风格了。
冷意丝丝脚下划。——“脚下”不如“脸上”给力。除非说明自己坐在树上,否则常人的思维中脚都是踩在地上的,那么“脚下”还“划冷意”就不合适。何况总是要穿鞋的,秋天了起码得穿皮鞋旅游鞋,咱又不是日本人穿趿拉板儿,脚下何来呢。还有,上句的“何时”和此句“脚下”对仗是不合。
曾有灵犀通旧梦,
断无紫蝶恋新花。——这两句诗写的很好。
西风不解登高意,
别处茱萸更念家。——结转也非常好。
或许是故意而为之,或许是推敲用功不均,给人感觉前四句和后四句不似一人手笔。
=====================================================
春风燕来
重阳晨南岳山看日出
梦醒烟飞境渐开,高峰极目意萦怀。
风云聚散非人计,物事沉浮是雾霾。
眼下嚣尘愁或喜,嗟余慨世命和才。
一轮旭日千祈愿,寸寸心晖九九台。
梦醒烟飞境渐开,——梦醒,指山峰晨雾散开后现出,如人梦醒。
高峰极目意萦怀。
风云聚散非人计,——近几警句。
物事沉浮是雾霾。——这一句对仗低了些。一般来说对仗下联以在立意文字上高于上联为佳。
眼下嚣尘愁或喜,
嗟余慨世命和才。——这两句还是对仗的问题。“眼下嚣尘”和“嗟余慨世”结构词性相差都较大,不宜用作对仗。
一轮旭日千祈愿,——这句很好,从山峰醒来到风云聚散再到红日初升,层级递进井然。
寸寸心晖九九台。——晖,日光,也同辉,泛指光芒。所以朝晖、春晖可以组词,心晖则令人不解,有颗金子一样闪光的心也不合适。台,高平之处,指山顶。
这首作品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一、三、五、七句比二、四、六、八句写的好,而相邻两句之间一般都是有承接关系的,这说明作者在整体脉络的组织上尚好,唯填充接续方面需要加强。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