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江佘山竹枝词
银榜高悬拥赤霞,兰香山笋贡天家。
可怜东麓眉公饼,一世征君挂齿牙。
佘山产笋,气味微香如兰。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春,赐额“兰笋”,故又称“兰笋山”。明代陈继儒居东山,制食物、器用,俱以号传。
兰笋山头尽丽春,采茶娘子晓妆新。
有泉愿把郎心洗,莫负当年聪道人。
佘山产茶,十分奇贵,颇不易得。山上的洗心泉,为聪道人所凿。
佘山茗叶胜寻常,制焙初成气更香。
门外洗心众味好,为郎手煮润诗肠。
佘山的土宜种茶。山上洗心泉的水十分清冽,以之泡茶极佳。
春风二月三月天,桃花杏花开相连。
行人折花莫折柳,留待栗留鸣树巅。
大理太和竹枝词
小火炉摇忙垫脚,拾的瓦片问皇村。
竹梳柳月三弦咽,却把茶缸抖百轮。
妹与山鹃赌靓妆,溪潭却被怪风张。
忽然满靥桃初放,撩起花蜂弹色郎。
叶哨呜呜诱妹歌,茶花辫脚秀新蘑。
过山龙绕危崖下,玉辔丝缰郎系车。
松风鸟语转山新,硬辨当年采菌坪。
草露珠滑梅硌痛,忽然一片玉芙蓉。
舟山竹枝词 清 陈庆槐
农家结屋傍城濠,坐对衙山醉浊醪,
唱罢午鸡炊火动,沿街听卖碗儿糕。
面条鱼细墨鱼鲜,鲎酱螺羹上酒筵,
橄榄村中贩虾米,桃花山下种蛏田。
灯火书声听彻宵,解元桥接状元桥,
不知廿四桥头月,底事空吹碧玉箫。
百壶清酒一腔羊,婚嫁如仙不出乡,
大柯梅外迎新妇,小柯梅里贺新郎。
城西少妇玉为颜,偷折花枝上锁山,
眉黛似山愁似锁,海门征戍几时还?
衣香钗影水门边,黑饭青粢寒食天,
钲鼓一声城下过,日高争看上坟船。
双髻峰前桧柏香,普慈寺外月如霜,
老僧指点同归域,夜夜忠魂哭鲁王。
(明季鲁王入海,同归域即殉难诸臣墓也。)
百尺灯檠缀九华,万竿旗帜绕千家,
纸糊皂隶驱囚走,青府赛神如衙。
(三月望日,里中迎泰山青府神赛会。)
大冶鹿溪竹枝词
龙山寺上春鸠鸣 鹿江桥下春潮生
潮水悠悠淘沙去 闲鸠处处啼春晴
北头渔人唱竹枝 风帆片片雨丝丝
街尾少女将剥蔗 蔗叶萧萧思离离
鹿江岸似淞江岸 江草萋萋江水漫
淞江风味鲈鱼蓴 鹿江风味乌鱼蒜
江村寂寂午晴初 路亭叠叠蔽太虚
朴然邹鲁遗风在 莫问沧桑近何如
莆田元宵竹枝词
元宵
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
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
它描述了元宵节上元祈福的盛事。
龙灯
不羡池鱼变化神,浣纱截竹自成形。
千家灯火当门滚,为献河图万象春。
莆田的龙灯,系削竹为骨,布幔为身的,五彩斑斓,长十几丈。它腹点红烛(今用电灯),口吐浓烟,戏弄龙珠,沿街献瑞,俗叫“弄龙”,人家喜爱它是献瑞之征。
观灯
更深月色正当头,歌舞声中灯满楼。
欲住欲行归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
它描绘人们于元夕观灯时,在月色溶溶、花灯点点的灯月交辉下,游人如醉流连忘归的情景。
观剧
忽闻鼓吹与笙簧,引类同观锦绣妆。
戏谑声音兼笑貌,珠喉韵啭和宫商。
元宵之夜,村村演戏,“戏鼓侵明发”,“儿女相携看市优”,“大半人多在戏场”(引文见邑人刘克庄诗词)。同时对莆仙戏演出的描绘,有声有色。
妆阁
姣童巧扮翠珠围,宛似宫妃出禁闱。
锦簇花团骑俊马,旌旗鼓吹壮声威。
”妆阁”,俗叫“妆架”、“轿底”,其粉饰故事多为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梁祝”、“春江”、“嫦娥奔月”、“水漫金山”等。早期是男扮女装的,是一种造型的民间表演艺术。“妆阁”游行时,伴以十番、八乐,静中有动,声色俱佳,观众格外喜爱。
行傩
钲锣革鼓闹春声,里巷喧阗道路鸣。
父老当头巫殿后,家家炽火礼神明。
武汉竹枝词
汉口方言竹枝词 沙 月
岔倒搞
湖泊千座两江飘,水用资源武汉骄。
冲厕洗衣岔倒搞,不知节水为哪条?
岔倒搞,念作chǎ dǎo gǎo,意思是没有节制。武汉水多,很多人用水不知节水,水的浪费情况严重。
柔驼
扬眉立眼叉腰还,唾沫横飞大声昂(āng)。
能否柔驼把话讲?拉扯衣角劝妻还。
柔驼,意思是温柔。
划龙船
艄公拿浆唱花腔,红轿摇出花美娘。
破扇艄婆画得丑,齐得齐锵跳得欢。
划龙船,武汉节庆的习俗。中有一人扮新娘子立于花轿中摇动花轿,前有一人扮艄公持一支木桨划动花轿,后有一人扮艄婆持一破蒲扇跟随。表演时,三个角色均由男人担任,有锣鼓伴奏:“锵(qiǎng)齐、得(dēi)齐、锵(qiǎng)”。
叉把子
见人说话就瞎吹,好像有谁往里推。
汉口俗称叉把子,想当教练差几锤。
叉把子,意思是喜欢插嘴来逞能。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插上来说两句。
孩子
新房地板浙江白,王嫂认得真名牌。
媳妇小声悄提醒,先把孩子脱下来。
孩子,是汉口人最带特征的方言,意思是鞋子。
鼓子
百合枸杞煮粥炉,王嫂忙拿鼓子出。
媳妇一听很诧异:铝锅怎被叫成鼓?
鼓子,即煮粥煎汤用的铝锅。
武昌城厢竹枝词 曾庆全
路边土建工
渴暑炎天夏日长,无风无影无阴凉。
月酬岂敢轻三百,家有儿郎住学堂。
游方磨刀匠
“磨剪子嘞镪菜刀”,当年游走调门高。
而今头白声沉哑,何事风霜守寂寥?
城厢美容师
倾城都重美容师,颠倒晨昏不误时。
冬夜凝寒夏日燥,清尘洒道暗香飞。
旧汉口过年竹枝词
满街锣鼓闹喧哗,旧历新年祝岁华。
偏是俗尘多韵事,腊梅天竹水仙花。
注:以前汉口过年,街巷的孩子们往往七八个人组成一个乐队,敲锣打鼓闹年。按老汉口的风习,大多数人家在年市常购买腊梅、天竹、水仙作为新年清供,把堂屋布置得喜气洋洋。这首竹枝词描述的虽然是当年老汉口的过年情形,但在汉口各家竹枝词中却没发现这首竹枝词的踪影,而是在上海竹枝词中发现它的。
元旦黎明拜岁忙,开门先向喜神方。
试看黄道是何日,妇女彼彼邀出坊。
注:大年初一,老汉口都兴相互拜年,并选好喜神一方,然后相约出游。
旧年去了新年来,户户家家门不开。
漫自闭关称“有慢”,一声恭喜加发财。
注:除夕守岁忙晚了,初一早上还在休息,有人来拜年均回答“有慢”。进门拜年的人,均以“恭喜发财”表示祝贺。
惟有儿童喜过年,腰中压岁几多钱。
买来鬼脸相群戏,或舞枪刀或舞鞭。
注:守岁夜,大人给孩子们发了压岁钱,孩子可以自己做主,拿压岁钱去买花脸壳或鞭炮。
过罢新年复旧年,新年却在旧年先。
年关尚且分新旧,怪得潮流有变迁。
围炉守岁意如何,爆竹声中杂笑歌。
拂晓泥途行不得,车金要比昔时多。
报导春回赌禁开,家家麻雀响楼台。
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
花采灯笼悬处处,买来几样挑称奇。
黄昏火烛填街巷,闹煞人家剧可怜。
《汉口竹枝词》曾记载过花楼街繁盛景象: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
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
前花楼指黄陂街,后花楼为花布街,歆生大路就是现在的江汉路。
清人《汉口竹枝词》记载吃食
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
米酒汤圆宵友好,鳊鱼肥美菜薹香。
清末慈禧太后常差人来楚索取洪山菜薹,视之为"金殿玉菜"。
清道光庚戌年《汉口竹枝词》中写道: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不廉。
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园香。
秣陵竹枝词
秣陵竹枝词 明代文震亨
酒馆张灯尽墨纱,夹纱窗内建瓶花。
纯灰细雨深杯酒,撮泡松萝浅碗茶。
这是一首记叙明末南京秦淮河边高档酒楼用松萝茶待客的竹枝词。
新安竹枝词
新安竹枝词 清代 倪伟人
山桃花发竹鸡啼,几日茶枪绿欲齐。
去摘山芽招女伴,松萝山在练江西。
长亭十里何连连,连连石鼎烹山泉;
行人系马呼茶至,淡绿一瓯五分钱。
篿川竹枝词
篿川竹枝词 清 周顺侗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白芙蓉。
六水三山却少田﹐生涯强半在西川。
描写了当时西乡茶户的生活。
旌阳竹枝词
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
楚歌那得多如许,半是湖南宝老官
阆中竹枝词
十月见菊花 《阆中县志稿》
深山十月野人回,犹见寒花数点开。
傲骨岂随秋化去,芳心竟待我归来。
剧怜老干经霜饱,不枉春苗带雨栽。
直欲呼君作小友,淡无人处共徘徊。
阆中竹枝词 《阆中县志稿》
三月筠篮道采桑,乡村消受一夫忙。
才得新丝即卖却,儿家翻著布衣裳。
南塘竹枝词 (江苏省宿迁市南塘)·[清]·陆萱
春社人归日半斜,村前犹听鼓声挝。
侬家活计年年好,只种桑麻不种花。
吴兴竹枝词 清 汪尚仁
制笔闻明出善琏 伊哑织里卖书船
莫嫌人物非风雅 也近斯文一脉传
无锡《惠山竹枝词》
晚清诗人刘继曾(1843—1905年)所作无锡《惠山竹枝词》有句云:
映山上下好开筵,带发尼姑各逞妍。
时样衣裳新样髻,镶鞋高底露裙边。
诗后附注:“尼庵有上映山、下映山。”
潍县竹枝词
郭鳞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鸯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这首诗详细地记载了清代潍坊民间春日放风筝的热闹情景。
《温州竹枝词》
鳌山台阁列层层,傀儡歌舞百戏增。
惟有寒家新制巧,花名标出竹丝灯。
南浔竹枝词
曹仁虎有《南浔竹枝词》:
红蚕上簇四眼时,金茧成来欲化蛾。
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外贩船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