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评——
此次题图作业较前两期题图诗整体水平提升明显!基本已不再受图画驱使,对着图画硬做言语上的模写肖像功夫,而是开始反客为主,熟练掌握题画诗的形神、虚实技法,炼意明显,注重兴寄,进一步赋予图画以情趣、理致、精神和灵魂。做了图画的主人,让图画来配合我的诗意,这是一个很可喜的整体变化!
并且,在对图画的观察力方面,整体氛围、局部的色调明暗和细枝末节都能根据立意加以选择地准确熔炼入诗。
分评——
《七律.霜树》
文/一醉千愁人
霜树沉沉草亦寒,过鸿飞破暮云残。
——云破月来花弄影分开融入两端。
正思明月当空照,不奈风花满眼看。
——霜树草寒之后,过鸿明月宕开渲染形容氛围,不耐风花拉回主题之图。
可解春枝拖欠易,未能白发补牢悭。
——可解春枝拖欠易,新奇!白发补牢,补牢一词终是勉强。
此时惆怅情多少,一半天涯一半钱。
——融入个人情感。
此律颔联颈联同构,乃“摞眼”之病。律诗的中二联对仗,故句式甚为关键。律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的句式结构不一样,否则称为“摞眼”,是作诗大忌。即使唐人,也有犯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此四句此四句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话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摞眼”。一犯此忌,诗句就显得呆板了。
《七律•霜树》
文/摇光
飒爽凉风卷晚秋,霜枫几叶数离愁。
凭谁共忆春华老,遗我相思雪满头。
——“飒爽凉风卷晚秋”,飒爽,有凉爽,凉意,和矫健挺拔貌之意,故“凉风”之凉须酌;“卷晚”二字音近且同调上声,卷字于诗意颇恰,故可换晚秋为“暮秋”。
第二句,霜枫——离愁,古有题枫赠远,如上期。“数”字颇佳,百无聊赖方去“数”,如同秦观之“砌成此恨无重数”,辛弃疾的“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不过,霜枫一词出现得很突兀——枫为红叶,此图玄素只二,艳色绝无,且搁此,看他如何挽救?
“凭谁共忆春华老,遗我相思雪满头”,前句亦转亦承(凭谁共与离愁),语意不断。然回头结合第二句之“离”字,百般琢磨比较之下,终以不出现为佳,如此方显结尾两句之力!古诗十九首有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到什么程度?——“雪满头”!前面“霜枫”突兀之病,有似围魏救赵般无形化解,且诗意亦转亦深,以此结尾,蓦然顿住,更无后语,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亦豁然点题切图!
此诗似用比拟手法,物我混一,诗情更显迷离深婉!
《题图#霜树》
文/邪魔老奴
冷杀群芳万木秋,梨花一色染枝头。
寥寥野望春何处,我有相思君可留?
——冷杀群芳万木秋,肃然冷寂之感扑面而来!梨花一色染枝头,以暖艳之笔挽转上句,正反两笔相得益彰!
“寥寥野望春何处,我有相思君可留?”前有“梨花”,此却“望春何处”,看似矛盾,细品之下释然——第一句肃杀而冷,第二句温馨而艳,正绝望中之希望,然此希望实又应题中之“霜”而又怅然若失,故而才慨叹“望春何处”。以“寥寥”二字把前两句之镜头一下拉远,亦颇显诗人之孤单冷寂。“我有相思”,由怅然引发深沉的相思出来,“有”字正见相思已久。“君可留”,寥寥原野,茫茫霜地,复有谁在?唯我与霜树,故君指霜树。留与霜树何意?——慰我?慰君?悬念唯留于读者,韵味不绝!
《题图----霜树》(新韵)
文/一樽
梨云凛冽罩银冠,直扯天风断雪山。
瀚海此时开巨浪,一枝指向玉门关。
——奇情恣肆!不做兴寄,且抒豪情。
梨云,梨花云。王建《梦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梨花云指梦中恍惚所见如云似雪的缤纷梨花。后用为状雪景之典。
此时,指向,二词掺杂日常语,稍嫌舒缓泄气(非是日常语即泄气,是此处不够省净而致)。牧童遥指杏花村,和牧童指向杏花村,两语相较则意趣可品。
《题图作业》
文/子弋
野旷冥昭暗,风号老木悲。
冬来须发白,凤去杳无期。
——冥昭暗,形容昼夜未分的混沌状态。屈原《天问》:“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冥明,昼夜之意。首句就图画光色明暗背景总体概括。风号老木悲,苍凉悲戚。两句宽对开头,一片沉郁悲凉之气笼罩,入手摄神!
“冬来须发白”,如果说“老木悲”多少还带有诗人主观的移情模式,此句则进展为比拟,甚至老木就如同人一般无别——有须发,且能白!此须发白正应上句之“悲”。“凤去杳无期”,点睛之笔!诗意如同风水学上所说的的“千里来龙,到此结穴”——前三句明明首句背景为辅,老木为主,到此结句处,才发现老木仍是宾,真主实是图画中并未出现之“凤”!凤,非梧桐不栖,则此老木被视为梧桐无疑。
老木因何而悲,因何而须发皆白,只因凤去,归来无期!而梧桐仍在,为何非梧桐不栖之凤却杳杳不归?——寄托深远,感慨不已,其寓意无法细说,却可品可悟可叹~~
正常来说,“凤去杳无期”是因,当前置;“风号老木悲。冬来须发白”为果,当居后,但作者反常处置,即显得反常生新诗意顿出!明末诗评家贺贻孙曾说:“诗有极寻常语,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友人》云云,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诗筏》) 所指的这种结句方法,称为发句倒用,其目的在于将即兴起咏的主题藏匿到后面,导引一种姿态另生、诗意盎然的境界。郑谷原诗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题图.霜树》
文/桐影
琼树漫开六出花,银装素裹白无瑕。
眼前信是三登兆,梦境如斯梦不差。
——前两句,琼树漫开六出花,诗句新奇有致!结合前后,琼——银——素——白,用字稍嫌堆砌。三登,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句意大致为瑞雪兆丰年。结句点出“梦境”,则前三句实为梦境描写与感慨,将图片作为梦境来写,角度别致!只是结句稍弱。
《霜树》
文/兰室清风
雪意凝妆不染尘,簪花谁见看花人?
年年为把东君约,立尽繁华是此身。
——将霜树比拟为靓妆待人女子,很是别致!雪意凝妆不染尘,簪花谁见看花人?两句近景着墨,兼似有特写取像。簪花谁见看花人,反问句颇有自伤幽独之意。
年年为把东君约,年年为约东君,则暗示年年有约不来。立尽繁华是此身,前句“年年”感觉似可贯通到此句——年年立尽繁华,“此身”二字上应开头。年年如此“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年年“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只落得“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终将会有“岁既晏兮孰华予”之叹~~
《题图》
文/江强
冰封三尺雪,天地两茫茫。
一白遮千丑,风尘百感伤。
——前两句为第三句蓄势。一白遮千丑,似是好事,然风尘百感伤,何哉?岂非遮之而千丑实不曾消,故百般感叹此风尘中事乎?如为此,则确有百感伤在!
三,两,一,千,百,数字连缀而下,感慨似有无尽。
《题图》
文/西窗听雨
紫霭浓云冻不开,刀风割面啸声哀,
相携立尽冰霜劫,会有晴明暖日来。
——读此诗,不禁想起鲁迅《秋夜》散文开头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名句引发了广泛的评论和研究。这劈头一句即以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一种倔强和绝望中的坚强,有的认为表达了一种孤寂悲凉空虚~~也有的认为其实就是鲁迅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现实的糟糕至极的处境进行调侃。如果合二为一地品味,则强调了两株枣树在特定恶劣环境下孤寂地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特别鲜明突出。
西窗老兄此绝亦颇类似,与图相得益彰:前两句浓笔描画了阴沉冷酷的环境,此环境越恶劣,则后两句“相携并立待暖日”之深意越鲜明深刻,颇有似老一代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心!想来西窗老兄应该也读过鲁迅这两句,并试着理解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部分潜台词,乍遇此图,展开联想,炼意炼句,遂于三四句予以揭示和预言——相携立尽冰霜劫,会有晴明暖日来!当然,也可能是暗合。
《题图.霜树》
文/苍山如海
秋娘昨夜试脂霜,巧为桑榆换玉妆。
老树不愁春色晚,琼枝素杪亦风光。
——比拟手法写树,换自古悲秋怨秋为媲春,情调不俗。老树不愁春色晚,相应于首句“秋娘”,“晚”字似调为“尽”字方恰。霜——玉——琼——素,如前一绝用字同病。
文/安然
白云万朵碎青天,黛树千条染素棉。
遍地新霜心不冷,一杯煮酒笑寒年。
——对句开头,展开图画,摄于诗句,为后面抒情铺垫。“碎”“染”二字位置为句眼,于拟人于后半感发而细酌,当更佳。
遍地新霜心不冷,一杯煮酒笑寒年,前句一转尚好,结句突兀无脉,游走意散,当酌。
《题图》
文/愚读轩吟
云淡风轻树上霜!黄沙古渡两茫茫!
彩云惆怅知何许?我自题图望月凉!
——黄沙古渡两茫茫,好句!
四句分开各为雅句,合则诗意不相连属,想是炼意未能圆融。
《七绝·题图》
文/何枝可依
摇落秋寒景色殊,高擎风骨立荒芜。
天公许是生怜意,故赐霜毛护我颅。
——首句开头摇落秋寒,意如宋玉《九辩》开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次句“高擎风骨立荒芜”,在如此肃杀荒寂背景下,霜树如此高挺屹立,岂不自有风骨在?然回过头来,“景色殊”三字把开头四字背景拉回到欣赏图片角度,而不是身临其境之意,试想——前句背景如彼,霜树格调如此,相反相成,故此三字当酌。
前两句如此反差,所以“天公许是生怜意”,如何呢?“故赐霜毛护我颅”,此“怜”与其说可怜,毋宁说因敬重霜树这般而怜。有句话讲:负伤的英雄往往比凯旋归来的英雄更受人欢迎。逆境中的英雄也是如此,自助者天方助之!此诗即可见此理。
《题霜树》
文/笛里关山月
出于毫末欲飞鸣,放眼青云身自行。
叶落酸风知险恶,星霜磨砺任枯荣。
——出于毫末欲飞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放眼青云身自行,高出云外,本是云行,运用相对法写为树身自行,联系“欲飞鸣”,拟人意味表现树之高瞻远瞩自由独立之风采。
叶落酸风知险恶,星霜磨砺任枯荣,第三句一转,踌躇满志而遇挫折;星霜磨砺任枯荣,此句一合,经历了前两句的肯定——第三句的否定——第四句再肯定,恰如人生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之历程,最终笑看风云砥砺前行~~
《题图》
文/历阳勒氏
黑云压顶敢参天,不惧风霜改旧颜。
人寰顺道非王者,待得春来焕世间。
——有抗上造反之气。
人寰顺道非王者,历来讲究王道至上,此句非之,结合“改旧颜”“焕世间”“敢参天”,老兄题此树如同黄巢题菊,惜文采逊之。
《霜树》
文/amonk
霜花皎皎倚云开,宝树婆娑白玉台。
晓日初生惊鹊梦,天河惆怅不重来。
——霜花皎皎倚云开,宝树婆娑白玉台,颇有佛经讲法至佛土庄严之情形。
后半想象日出惊梦,灵鹊梦中正赴天河搭桥,惊醒后惆怅不已。整首想象力丰富奇幻。然后半“晓日初生惊鹊梦,天河惆怅不重来”与前半虽有一定联系,终嫌有隔勉强。前后各配两句,一绝可成两绝。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