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09|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解重阳为底愁,诗词写尽只缘秋——霜天第十期作业绝句赏析

  [复制链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6:5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题为一溪枫月本次作业中的诗句。

======== 最在烟雨愁 ========
                          寄祖母
惦念孙儿在异乡,经年发首裹银霜。
依石拄杖村头坐,心思几日是重阳。


前面出现美玉啦!先帮古月垫块砖头,呵呵!
现在我家乡重阳节已经没有了许多的含义,只是子女回家探望老人。
首先恭贺最在风雨愁先拔头筹,此首诗思顺畅,一笔写下,语浅而情真,是其优点。
不足之处在于格律有误,如按新韵,则结句出律,如按平水韵,石为入声,就算按折腰体的格式,第三句也不合律。只能勉强算作不究平仄的古绝,但用字过于浅显,与古绝风格不符。

其次要说说七言句的写法,虽比五言多两字,并不是简单地添够字数,而是通过多加的两字,可以表达更多的内涵和句意的曲折变化,所以五言正格为高古清淡,七言则是典雅精工。所以七言句子中多加了两字后如不能做到丰富意义或韵味深长,便会有累赘罗嗦或浅白无味之感。以此首为例,惦念,发首,心思等词都显平直,不能充分发挥出七言的句式,倒不如试改作五绝而来得更有味道。

两地长相忆,经年髮已霜。村头黄叶路,几日到重阳?

三句写景是从侧面烘托“坐看”的动作,前人多用此法,结句一个设问,自然流露出盼望归期的心思,是不是比直接写出心思要有余味些呢?

======== 袁建辉 ========
连阴节雨漫重阳, 月桂佳期送晚香。
又是登高愁几许? 多情应似少年郎。

清辉冷月一襟霜,白露花残泪两行。
灯火阑珊杯尽处,不知今夜几人伤。
两首中第一首较好,结句很有滋味。虽然三句登高言愁诗意稍熟,但结句比兴得法,亦切身份,总算稳妥。

次首伤于直露,若从严说“清辉”和“冷月”说的都是月色,属于赘笔。下句”泪两行”笔力过重,在没有很好的铺垫下突然出来两行泪,会让人觉得造作。而且在物我之间的转换也未做好,首句是由远及近,写月色照满一襟,然后移到中景,看见残花露水如流泪,接下来写灯火阑珊,应该再向远望了(注意阑珊一词),但忽然来个近景的动作“杯尽”了,便会觉得突兀。结句故意引申作叹,但同样“伤”字太重了,虽然明白建辉兄是作神伤、心伤之语,但一般可以说几人悲,几人愁,但很少直接这样单写“几人伤”,感觉像是要上战场了。

白衣兄说过“殇”字一般少用,建辉兄这次进步了,呵呵,不过”伤”字同样属于要用稳的一个字,尤其是与人用在一起的时候。而且诗贵含蓄,不是所有感情都适于直接的抒发表达,尤其是这种思念悱恻之语,写得过于空泛直露,动不动就泪啊,伤啊什么的,除非能别出心裁或有惊人之句,否则便不够自然,而显造作,不妨想象一下琼瑶式的马景涛哭腔。
清辉冷月一襟霜,白露花残泪两行。
灯火阑珊人尽处,秋思不绝是重阳。

谢谢大哥指点,我改了一下。呵呵。。
::: 在 袁建辉 的贴子提到 :::
冷雨潇潇寂寂窗,故园秋色几回肠
一年一度重阳日,月桂庭前分外香
建辉兄弟第一首结句改动过后比原来要稳妥了,但只是平淡,因为古往今来重阳秋兴的诗太多了,如果还想再提高的话,应再细酌一下用词与铺陈点染的技巧,要不就须在诗意上有所翻新。比如我在初评时说过的“清辉”“冷月”意重,“泪两行”“人散处”这些用语都是平直少味的,而结句也是熟烂的腔调,所以全诗读来就没有出彩的地方。如果建辉兄弟已能做到平稳,又不满足于初学者水平的话,下一步应该往更深的层次去锻炼了。

第二首头两句的写法也还有味,用字比以前要老到些。遗憾转结两句又是平直乏味。尤其转句这种写法,假如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句,就会落入俗套的。而结句几乎袭用了早前一首“月桂佳期送晚香”的写法,且“分外香”的意味比较健朗,这与前两句的冷雨萧萧,寂寂秋色、忧思百结的情景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建辉兄此次作业交了三首七绝,若从初学者的角度看,已经合律,遣词造句方面也尚算工稳,没有语病。但更进一步来说,三首的意味都很平淡,翻来覆去都离不开强说愁的格局,用词构思也未见新意,一首尚可,但连续三首都是类似的,读起来就会容易让人觉得乏味。建辉兄如想进一步拔高的话,不妨多读一些前人的作品,去提升一下自己对诗思的领悟与技巧。

======== 秋痕有泪 ========
重阳九九手心秋,
半事空余年暮愁。
诗噤乍寒侵菊瘦,
桂移香月梦留头。
秋痕有泪此首作品可能因为成诗过快的原因,诗中只见词藻的堆砌,还未得以妥善地去安排诗句的筋骨结构。

为何我说是堆砌呢,虽然平仄对、押韵对,但全首读起来诗思是断续的,就像是把词语拼接起来一样。起句“重阳”就是“九九”,除非有特别用意,否则不用重复,是赘笔。而手心秋很费解,若要用拆字,可看前人是怎样说的,如“离人心上秋”,这样就很有意味,但手心也何以想见秋的景象呢?而且手心与重阳九九也没有联系。

次句“半事空余年暮愁”,“半事”亦费解,句意似乎在说还余下来半件事就是诗人的年暮愁,但为何是“半件事”呢,似乎解释不通。一般可以说半生,半世,或者一事无成,事半(事已半,事半功倍)。而且有个问题要指出的,年暮愁,即暮年愁,一般指晚年哀叹青春流逝的愁怨,诗词中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但若是少年强说暮年愁,就有点刻意了。

第三句,“诗噤”我的理解是吟不成诗,“噤”字用得稍硬,一般搭配的是可以发声的物体做主语,如“鸟噤”“蝉噤”或直接接“口”“语”“声”等字。此是小病,但主要问题在于“诗噤”与后半句“乍寒侵菊瘦”没有联系,与上下文也没有相呼应的地方,便显得突兀。前人虽有“怕轻寒犹噤”一语,但在第三句中的“噤”与“寒”两个字并没有反映出这种关系。

结句同样的问题,词语拼接生硬,与上下文没有呼应和联系,按一般的理解,可以说“月移桂香入梦”,这是传统的写法,若要创新写“桂移香月”则需要技巧,因为一般都知道本身移动的是月光,随着其变化可以衬托出时间空间的转变,但要写成是桂影移动了月光,就有点反了主次了。非要这样写,可以考虑用“桂香逐月”类似的方式处理,因为香气是可以漂浮移动的,随着香气的漂浮,窗外的月色也入到梦来这样就比单纯桂的移动要顺畅些,秋痕可以考虑一下如何改写。此句问题还包括末二字“留头”,若是为了迁就格律将“梦里头”改成“梦留头”就太不该了,因为留头只会是“留发不留头”中的“留头”,而不是“里头”的意思。而这句的内容与前三句又是没有关系的

命题作文难写之处,就在于此,因为是命题,未必能够做到有感而发。建议秋痕可以先去想想,以重阳为题该表达什么内容,等有了一个大体的诗思,再去组织语言勾画出来。

======== 自言自语 ========
这里也说说我对词语与上下文“呼应”、“关系”的看法。比如以秋为题的诗,不管是中秋还是重阳,还是秋兴, 人们总会想到一些关联的意象诸如“西风”“朗月”“红叶”“黄花”“清霜”“白露”“轻寒””桂香”“去雁”等等,以及如“登高”“饮酒”“赏菊”“嫦 娥”“宋玉”这类的典故,所以常见诗中都会有这些字词的罗列。

但要真正做到联系全篇,有所呼应,却不是这么简单,找出关联的词藻,只是第一步的功夫。一个意象或典故要用得稳,而不是盲目堆砌,必须要有依托或根据,即 通过铺垫、衬托、或渲染、对比等手法,或起兴、或借喻、或比拟、或通感,将意象、典故与诗思联系起上来,如此方可造到工稳,减少浮词滑句的出现。当然,若 要更深一步言之,还要尽量少用已经熟烂的意象和典故,推陈出新,化腐为巧,写出自己独特的用法,这已经是更高一级的修行了。对于初学者,首先应该先做到工 稳一法。

举个例子,如上述的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中“邀”字确认了起句中的“鸡黍”,而颔、颈联中“绿树”、“青山”“场圃”“桑麻”的意象是对次句“田家”的呼应,“开轩”“把酒”等则是对“邀” 字的呼应与顺写,而一个“酒”字,便为尾联的“重阳”“菊花”提供了依据,加上上文描写邀请田舍宴会(古代重阳的节庆活动)的铺垫,“重阳“一词已经呼之 欲出了。可见此首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陈列,是有一番心思的,做到回环往复,层层相扣,因此诗思句意的展开也就十分自然了,若是不经取舍,一味套用“西风” “残叶”“寒霜”这些意象,这里的诗味恐怕就全变了。

======== 菲怡 ========
《重阳》
登高古至今秋到,
九月重阳众聚山。
四海文游中外客,
人人脚下是平安。
(新韵)
接下来是菲怡的作品。主要谈谈一些用词,起句用“登高”是切题而写,但次句“聚山”一词稍拙,可以看出菲怡是为了避写“攀山”“登山”而选择的一个词汇,有此意识不错,因为“登高”与“攀山”“登山”都是同一意,再写就累赘,但“聚山”一词却选得不太好,犹其是前面还有一个“众”字,让人有“梁山聚义”之感,比如古人常有说“啸聚山林”之语,说的就是这回事。而“今秋”“九月”“重阳”三个词语所指时间大体近似,颇觉重复,择一即可。而首句中的“古至”亦费解。

下两句安排稍好一些,转结能做到不囿于登高言愁格局而一笔荡开,亦有新意,当赞。问题在于转句写得过于空泛了些,“文游”是指古人出游时把酒论文,后亦可泛指出外旅游时追寻文化足迹,但是重阳登山的四海游客,有多少是为了“文游”的呢。而结句立意虽好,但是与上文承接不顺,起两句浪费了一些字数,所以缺少深入的铺垫或描写,而第三句,“文游”亦没有道出与“平安“的必要关联

======== 沧海飞语 ========
重阳怀友
【一】
斯人一去太湖城,
九月相思别样情。
凉意渐浓添衣否?
但凭雁语寄心声。

【二】
门前桂韵已金黄,
寒露来时更见香。
去岁篱墙空菊艳,
今年莫误就重阳。
第一首语浅而情真,但第三句出律,还要在情景上多锤炼一些方可更上一层楼。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起句诗中常见,但这通常意味着下句都会有起伏变化,才会有铺陈出彩之妙。如清人宋湘《入洞庭》一诗起句“客自长江入洞庭”平直无华,次句“长江回首已冥冥”用一个“冥冥”而境界大开,尤为超拔。所以要是常读古诗的人一读沧海飞语的起句,就会期望看到有一个极佳的承句。但此诗中的第二句却依然是平写,笔力一弱,便会让人觉得泄气。“九月”是扣题目重阳,“相思”是回应起句,那么别样就是最弱的一环,为何在九月相思就是别样呢?显得承托不足,格局也不能展开。沧海不妨细味一下,试试看如何才能写得波澜起伏。

三句以设问作转,是正确的做法,可惜“衣”字该仄而平,出律了,如不想改动意思,可将“添”字改仄救之,如“置衣”“置衫”。结句接雁语寄托心声之举古人多有此用法,虽然没有问题,但略显陈旧,不能出前人桎梏,只能属平稳,而不能出彩。而且,托雁寄声于古人是切情切景,但现代的通讯发达,真有心声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电邮、视频等传达,写“但凭雁语”就有点刻意了。

第二首起承转合已见章法,缺点在于字句欠缺锤炼,削减了诗味的深度。首句“桂韵金黄”已喻秋来,所以下句“寒露来时”可以再生动一些,“更见香”是很浅的写法,两句可以融合写得在细腻一些。转结以去年今日对比,点出怀友主题,惟“艳”字不似“菊”之品格,可再酌。窃以为如果是情景对比的写法,不妨用对仗,更添韵味。比如“去岁思量凭孤酒,今年见说在重阳”之类。

======== 倚天狂笑 ========
七绝 重阳赠妻

携手登高看彩霞
折菊相赠作簪花
依依遥指南飞雁
自有流云伴天涯

(新韵)
17:14 2010-10-11

俺以前写了不少的打油诗送这个送那个,偏偏没送过给俺老婆。原因嘛,一来她从来没看好过我写的诗,总是嘲笑俺自不量力,不务正业。二来她也不支持俺写诗,认为这玩意儿又不能养家糊口,一点也不实在。更主要的原因,俺因为几次在霜天游荡,忘乎所以。烧坏过两个锅子……惹得她老人家无比愤怒!俺舍命相护,电脑才得以保全。重阳节恰逢老婆生日,又遇古月前辈布置作业。所以俺就凑了一打油诗,一来完成版主的作业。二来也可以趁机博取老婆的欢心,可谓一举两得!只是水平太臭,意境平平,而且天字还出律。恳请大家帮帮忙,指点指点!这儿俺先谢过了~~
作揖……

PS:建辉兄帮俺想了一个词:际涯。一时我也想不想合适的,就先把他这个词用上吧。多谢建辉兄!也请其他的师友再帮俺想想还有没有更合适的……
倚天兄此首真情流露,读来饶有情趣。首句借登高传统点题,而用“彩霞”写重阳是一种新鲜的描述,为这一传统的习俗添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此句承题写赠妻,尤其是“折菊簪花”一语用得尤为新趣,传统古诗意象多写“折柳”“折枝”以表达伤别叹息之情,而“簪花”这一举动则常见于描写春季景色、踏青郊游的诗作,倚天此处合二为一,反其意而写重阳风物,是推陈出新之举,亦符合“菊花须插满头归”的重阳习俗,这一别出心裁之巧思更能显出情意之浓。

第三句依依遥指南飞雁与题目重阳、赠妻、登高等词语相呼应,而且又能顺势而上,即景而兴,是自然稳健的转笔,为结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倚天在结句中写流云相伴飞雁到天涯的想法借喻是很好的,此句若能写好能使全篇真气流畅,悠然有味。我写”若能”,就是说现在的结句其实还不能满意。问题除了倚天自知的“天”字出律之外(这其实是小问题,再斟酌一下词汇的搭配便可解决),主要出在“流云”这个词上,似乎与实景不合,通常看见彩霞的时候多在黄昏,彩霞其实也是云,在天上绵延壮阔,相对来说流动性是不大的,而“流云”一般让人联想到的是在蓝天下随风流动轻盈的白云,要不就是风暴时流散的阴云,这就与黄昏的彩霞在景色上有点闹矛盾了。建议倚天兄可以再仔细斟酌一下是否还有更好的景物可以借喻与雁相飞,这样改写一下,说不定连出律的问题都可以避免了。

纵观全篇,除了结句的瑕疵外,用语虽浅,但情味却很浓,妙处在于虽然使用了前人烂熟的菊、雁等意象,但却写出新意,亦能在诗中避免出现题目字眼的同时紧扣题目展开,做到情景交融,可见用心不同,写出来的诗句自然也有境界。
>多谢木甫兄能在百忙之中拔冗点评!
也非常兄台的鼓励!
听了兄台一席话,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起先并未觉得流云一词有何不妥,只是一味去想如何避开“天”字,让句式
律。现在觉得流云跟彩霞确实有点矛盾,这也充分证明木甫兄平时对生活的洞悉入微……
兄弟佩服!我再想想……
稽首退下~~~~~

多谢木甫兄点拨,试着将末句改了一下,烦请兄台再帮忙看看:
七绝 重阳赠妻

携手登高看彩霞
折菊相赠作簪花
依依遥指南飞雁
细语山盟付韶华
(新韵)
今天网络总算顺畅了,可以仔细地来这里看一下,倚天兄抬爱了,如此用功用心,理应嘉勉。不过,改后似乎还不如原句好,落入了山盟海誓的俗套,而且“韶”字平声出律了,倚天兄不妨再细酌一下。

======== 司徒婉云 ========
第一次写作业,请多多指教.
楚天烟雨罩重阳,
不尽山川隔两乡。
高处西风空夜语,
茱萸染绿梦中章。
首句写重阳烟雨笼罩为全诗定下基调,次句承写两地被不尽山川相隔,点出怀乡主题,两句顺写而下,是常见的开局写法。可以稍微注意一下词语的搭配,但应“罩楚天”“罩山川”,但很少说“罩重阳”。因为“重阳”作为一个节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事物,可以说“重阳笼罩在…中”,但反过来说“…笼罩重阳”语感就奇怪了。

结句用茱萸染绿梦中的情节,继续渲染怀乡主题是很好的想法,但"染绿”一词多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此处与重阳秋光稍有一点隔。而且,第三句的转接稍觉突兀,前面描写的意象像“楚天烟雨”“不尽山川”“高处西风”都比较阔大,一下子全都缩到了结句的“染绿梦中章”就有点称不上了。“空”字很空泛,而且“夜语”此词纤柔了些,用于春风还比较合适,但用于收转前三句中的意象就弱了。婉云这首是七绝,不同于律诗中可以通过一联上下对句中一大一小,一厚一轻或一实一虚来营造出跌宕生姿的变化,而一定要注意真气的流畅自然。通读全诗上两句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阔的游子情怀,后两句却又是一种女儿家梦里思乡的格局,两相合在一起就会觉得不流畅。

======== 残阳一剑 ========
支持古月版主!
勉强凑一首交作业。
七绝;思乡

雨打黄花独自伤,
几回异地度重阳。
西风不识余心苦,
卷起烟云笼故乡。
残阳兄此首优点在于起承转结都很顺畅,尤其后段以拟人赋予西风了生命力,比起简单的直写思乡,是进阶的写法。弱点在于像“独自伤”“余心苦”这些用词还是直露了些,便欠了灵动。试比较秦观的“雨打梨花深闭门”,虽然说诗与词的写法不一样,但是一些技巧手法还是可以学习的。秦观句不着一伤字,苦字,写哀愁却浑然无迹,是无我之境;而残阳兄的“雨打黄花独自伤”可见主人公已经直接地出现在诗中了,这是有我之境,诗味便浅了一层。而且“独自”与“余”稍嫌重复。

其实从残阳兄结句已窥此门径,不直写望乡不得而由西风拟人着力,可见技法。可惜上句余心苦写得浅拙,便会觉得痕迹明显,略太用力了

======== 兰室清风 ========
七绝:重阳

其一
花事争随人事老,
残柯不渡故园香。
可怜岁岁重阳日,
更怕秋思共夜长。
兰室清风两首皆笔法熟练,是老手之作。第一首与本次作业其他作业相比,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落笔重阳,而是暗寓秋思,是老练的笔法,首句一个“争”字凸现心情忧烦,次句“残柯”即“残枝”,写“故园”为结语埋下伏笔,稍稍的瑕疵就是“残柯”与人所熟知的典故“烂柯”的字面太近,第一眼总会让我先想到斧柄,然后才醒觉原来说的是树枝。“渡”字稍嫌力重了些,“送”“寄”“引”“发”等字都要好一点。

第三句“可怜”一字巧妙的一转,点出题面重阳,便连结了主题,加上上文已经引出的秋兴,此处加上本应团圆的重阳时节,一下子,哀愁的感觉就加深了。结句写“秋思共夜长”是继续将诗意拓深,怀乡之情自然流出,使诗味如夜长般深沉起来。有一个小问题在于“更怕”二字,其实“秋思共夜长”与“岁岁重阳日”并没有递进的关系,使“更”字显得没有依托。而且全诗格调是若隐若现的乡思随着秋日的萧条而自然流转,如果用“怕”字,显得过于斧凿,好像生怕读者不知道作者的心境,故意要将其说出,这样稍失含蓄,反而削减了回转的韵味。其实作者的心情在字里行间已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不用点破,倒不如用如“一样秋思共夜长”这类的句子,还来得意味深长些,而且“一样”既可以说重阳夜里只剩下一种思绪,亦暗扣了上句的“岁岁”都是一样的境地。兰室兄觉得如何呢
其二
重阳置酒共阿谁?
鬓里添霜岁月违。
落叶还怜秋事老,
经风欲向故园飞。

《机会难得,请木圃先生多多指教斧正。清风拜谢!!!》
第二首作者回复了这次作业的一个惯例,就是起句先由重阳入笔。次句写的还是常见的自伤年华。这个套路就要求转结必须要有精彩的写法,否则作品很容易落入陈词滥调,难以出彩。我之所以说兰室兄笔法老练,是因为他在转结处构思巧妙,不仅拓展了重阳的主题,同样是怀乡,却用一个独特的角度将情绪表达出来,含蓄韵籍,余味久长。“经风欲向故园飞”是目前作业中我暂时所看到的绝句作品里面最佳的一个结句。

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还可以细嚼,第二句“鬓里添霜”与“岁月违”的意思是很近的,这里稍嫌重复。结句“经风”可将“经”改成“攀”字更好,一来显出落叶无根无力之感,二来亦切风中落叶起伏飘跌之貌,第三更加可以增添了“欲向故园飞”的一种心理暗示。
::: 在 兰室清风 的贴子提到 :::
细思木圃先生的诗评,真是面面俱到,字字玑珠。清风不胜感激!承先生指教,今作修改,不知可否?清风再...
其一
重阳置酒共阿谁?
鬓里新霜笑客违。
落叶还怜秋事老,
扶风欲向故园飞。
其二
花事争随人事老,
残枝不结故园香。
可怜岁岁重阳日,
怎罢秋思计夜长?
兰室过奖了,一家之言而已。

欣赏第一首的改句,因为"笑客违"比起“岁月违”更多了一层感情色彩,也能暗扣上句的设问。结句改“扶风”比“经风”要好些,但我个人觉得建议的"攀"字还是更好,从力度和主观能动性来说“攀”与“扶”两字还是有差别的,而且“扶风”这个词本身有别的含义,虽然这里用“扶”的本意不难知道,但是诗中能避免含混的地方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当然了,这种进阶的炼字,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意见,兰室兄自行斟酌便是。

第二首也是改得比原来好。“结”字暗含秋的意味,比“渡”字要精准。至于结句比原先稍好一点,起码没有了上下文的关系不顺畅,但从严而论,象“怎罢”“计夜长”这类词还是情意直露了些,似女儿家闺阁语,格局未能荡开。


======== 南山客 ========
支持古月先生,呵呵。
1、谁解重阳意,登高共举觞。宁知幽梦里,何处是家乡。
2、东篱新菊傲寒霜,方觉他乡日渐凉。却怕年年重九后,此身独醉梦何方。
其一
第三句“宁”字作转折用得不好,“宁”是宁可,宁愿或岂、难道之意。无论是何解,这里的“宁知”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很费解。而且从登高一下子跳脱到幽梦里,过急。“解”与“知”,意重

五言以简淡古朴为正宗,南山兄此首只要句子间稍换一下位置,意蕴便出来了:

登高共举觞,谁解重阳意。何处望家乡,还寻幽梦里。

其二
与五言不同,七言正格是典雅流丽的。南山兄第二首的用字便显得过于平淡了。像东篱、菊、寒霜、他乡、醉啊梦啊这些词前人已经用得熟烂,若能在用典或修辞技巧上再讲究些,至少还能让诗意深厚一些,如果还是平平地使用用这些词汇,便会很乏味。看过南山兄此次作业几首律诗都写得很好,这首七绝却似匆匆写成,未曾细酌,所以逊色了。

======== 这是剑 ========
小剑交作业  麻烦古月伯父和木先生了

郁闷
脱帽龙山菊已荒,
难寻送酒白衣妆
浮云阻断登高眼,
不许离人望故乡。

不会写胡乱编的 多多包涵吖
首先要多谢小剑的辛勤劳动,总结了很多跟重阳有关的典故与诗词,除了能让大家学习,还提供了参考的素材,确是精神可嘉。

首两句集用两典可见小剑学习颇为用心,可是通观全首,两处用典都觉不称。所谓“不称”,就是指典故的寓意与诗的内容、格调或章法不能顺应。的确,落帽、龙山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但这里是否合适呢?诗的结句是主旨所在,讲的是怀乡之情,而落帽、龙山与思乡是沾不上边的(除非作者以前在家乡的确做着落帽龙山的事情),“白衣”在句中最多也表达出想念送酒的友人,所以这里用的典故是纯为了用典而用典,虽然诗句看上去是有深度了,但是背后的肌理骨肉却是空泛的。而且用典时一定要注意用字的准确,典故原本应是“落帽”而不是“脱帽”,原典是因风吹落,与主动摘下的“脱”含义是不同的,而且“脱帽”用于诗中多形容人的性情豪放,不受拘束(如苏轼《送张天觉河东提刑》诗:“脱帽风流餘长史,埋轮家世本留侯”)这是另一层意思,是不应该混用的。而“白衣人”改成“白衣妆”明显有凑韵之嫌,“妆”字为什么里面有个“女”,本义就是女儿家的化妆,此句就是说白衣人还配上了跟白衣配衬的妆扮,那就匪夷所思了。

其实我在点评“小弹的风铃”其他几首作品时说过用典要稳要慎重,在作业开始时,也讲过一定要上下文有呼应和依托才能避免堆砌。小剑应该也要注意。这些典故该怎么用呢,不妨看看前人的例子,李白“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本身说的就是龙山饮的事,醉后风吹落帽自然合理;李群玉“落帽台边菊半黄”在下文有句“荆州一见桓宣武”呼应,而且亦切该诗题目《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的官位身份。黄庭坚《鹧鸪天》中“龙山落帽千年事,我对西风犹整冠”是借史言志,一个“千年事”明显在说我在引用这千年前的事情。可见要用好一个典故,必须是要与诗中的内容、感情又或者作者、对象的身份阅历相称的。

最后当然要赞一赞小剑的结句,除了“登高眼”有点怪(眼可以望远,却不能登高,常说登高极目,是有个极字作动词的),与残阳兄作业的结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点题外话,诗题“郁闷”感觉有点儿戏,像是新诗的命题。写诗是认真的功课,“胡乱编”又怎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呢。呵呵,这里不是说小剑不认真,小剑搜集资料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其实用典已见想法,结句已有进步,下次可以先理顺诗思,就不用胡乱编一首出来了。

======== 水流花开 ========
只道重阳尊老日
谁知九九更思亲
黄花满眼他乡色
素月一弯故土情(新)

不会写也来凑一份热,既然是作业。学生献丑,辛苦老师们!
头两句,重阳与九九是同一回事,在短小的七绝中应该避免重复,而且只道与谁知,这个逻辑是很牵强的,事实上重阳既是尊老也是思亲的节日是约定俗成的,不妨看看前人的诗词,甚至这次作业,有很多都是写想念故乡亲人的内容,所以说只知尊老,而谁又知道更应思亲是不成立的。

结句黄花与素月引出他乡与故土的对比饶有情味,但不知为何要压“情”这个韵字,即便在《中华新韵》中,“亲”与“情”都不属同一个韵部,其实用“亲”在新韵中已经很宽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合适的韵字,比如说“心”,虽然说熟了点,但也比“情”合韵。水流花开以后写诗时,不妨多查一下韵书,便不容易出现脱韵的问题

======== 邪魔老奴 ========
支持古月大哥
篱菊因何乱絮飞
且将心事付琼杯
登高最怕重阳日
阿奶村头唤我回

七绝。重阳
百转浮云百岁悠
想来人世泪空流
而今已惯他乡住
多少重阳多少秋
感谢邪魔老奴大力支持,一连交了两首作业。第一首最喜结句,这种写法很亲切,浓浓的乡土情怀,类似与竹枝词的风格。遗憾的是前三句并没有很好的去营造这种布局,而且一些用词也值得商榷。首句中篱菊与乱絮是有矛盾的,有絮的可以是柳、棉、杨花等植物,菊花是没有絮的(请指正如果我对菊花的认识有误)。既已设定为乡土气息的作品,那么第二句中的“琼杯”一词恐怕又显得不太合适,太高雅了。而第三句中的“最怕”与上下文的关系也有点令人费解,重阳登高与阿奶呼唤应该并不矛盾,达不到“最怕”的程度,如果说是回忆孩提时登高玩耍不愿意被奶奶唤回家,前面又没有作出这样的铺垫,因为前两句写的隐约是思乡的情绪,所以阿奶召唤应该是欣喜的,而不是“最怕”。

这里不妨看一下当代名家李子是如何写新式的“李子体”竹枝词的,他没有用很高雅幽深的词汇,诗思却是流动自然,写来却是清新风趣、情调轻快,老奴可以学习一下如何地去利用景物来营造风格,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伐木声中枕石眠,弹弓在侧鸟窝偏。杜鹃红遍小村前。
百岭森罗山抱日,一溪轻快水流天。阿婆讲古有神仙


第二首主要抒发客居他乡的感慨,但稍嫌不自然。首句“百岁”稍觉夸张,虽然诗人经常采用夸张的笔法,但要看用得是否符合诗的意境。不管是人还是浮云,以“百岁悠”去描写的话给读者的观感是一种悠然、豁达的心境,尤其是人过百岁,还有什么看不开,一般除非是涉及到家国兴亡或者生死攸关的大事,又或者遭受到什么奇耻大辱,否则“百岁悠”的情景是很难令人联想到“泪空流”的,所以次句接以“泪空流”显得突兀。三四两句已流水笔法写成,能牵出主题、采用设问结句亦能让诗作留有余味,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重阳本来就是在秋天,所以“多少重阳多少秋”某种程度上说是重复的,一般“多少…多少…”的句式,前后两个名词最好有个对比或递进的关系,又或者是两类不同的事物,才能显出味道来。
::: 在 邪魔老奴 的贴子提到 :::
首先万分感谢木甫前辈的评语,给您敬酒了。
在此就浊诗跟前辈讨论一下,望前辈指点迷津,再次感谢。
其一,“篱菊因何乱絮飞?原句为“木叶因何乱绪飞”,“乱绪”因过于直白遂改为“乱絮”,>因为“絮”引申“绪”, 增加其蒙胧色彩,如‘道似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就是“情”的意思,>看来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见笑,见笑。 另外,“木叶”改为“篱菊”是想紧扣重阳这一主题,>为下一句饮酒赏菊作铺垫,这时读者会有一个疑问,重阳自古都是登高作赋,饮酒作乐,>为何笔者偏偏选择篱 下饮酒呢?后两句做了交代,因为作者不是最怕重阳登高,而是怕
登高的时候看见奶奶在远方的村口召唤我回去团聚,而笔者又因远在他乡为生计奔走不能>回去,为 了不让奶奶伤心,笔者就害怕登高了。

其二,“百转浮云百岁悠”,是说时光流转,物换星移,浮云也是变换无常,可她却不受任
何的束缚,在自由的天空尽情的翱翔,也算得“百岁悠”吧。“想来人事 泪空流”,看看浮云,>想想自己,为生活忙碌漂泊他乡不由自以,囹圄于尘世,为浮名所累,每念于此,怎不“泪>空流”乎?可是笔者渐渐的已经习惯了在他乡漂泊 的习惯,不知这种生活已经多少年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正如前人所说的“犹把他乡作故乡”,可见笔者是多么想回
到自己的家乡。至于重阳和秋是一 种重复,确实,可目前我还找不到更好的词,还望前
辈赐教。这只是晚辈想和您说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望前辈见凉。还有个请求,希望前>辈对后生多提宝贵意 见,尽管来砸,俺皮厚着呢。
互相交流,但说无妨,不用称我做前辈,小弟愧受。

其一,邪魔兄不妨细味一下"道是无晴却有晴"前面是有“东边日出西边雨”作铺垫的,而作业中以“絮”代“绪”却是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就不稳妥了。而三四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时读者会有一个疑问,重阳自古都是登高作赋,饮酒作乐,为何笔者偏偏选择篱下饮酒呢?后两句做了交代,因为作者不是最怕重阳登高,而是怕登高的时候看见奶奶在远方的村口召唤我回去团聚,而笔者又因远在他乡为生计奔走不能回去,为了不让奶奶伤心,笔者就害怕登高了。

邪魔兄自己的解释也是已经如此复杂了,应该设想一下紧缩成两句十四字是否足以能够清楚表达。又如“怕登高的时候看见奶奶在远方的村口召唤我回去团聚,而笔者又因远在他乡为生计奔走不能回去”这里本身是有矛盾的,如果能在登高时能看见奶奶在远方的村口,又何至于远在他乡呢

其二也是同理,用词方面有欠锤炼,反而令人费解而不能达到邪魔兄想表达的效果。

======== 春逝空 ========
凑一绝。

《七绝》

菊舒柳瘦看矜持,
各自悲欢各自知。
酒借重阳须对月,
风风雨雨在平时。
[[新韵]
春兄此首似乎并未用尽全力,笔力神采稍逊于平时的作品。首句“菊舒柳瘦”点染各自神态,是为下文的悲欢铺垫,窃以为倒不如用“肥”字更生动些。“矜持”意为庄重或拘谨,但似乎都不符合“菊舒柳瘦”的神态,所以此处很是费解,有凑韵之嫌,若春兄有别的用意还请告知。次句承上起兴拓开一笔写悲欢自知,是进阶的笔法

三句一转并点出重阳扣题。末两句意思似乎是借酒须趁重阳的月色,让那些风风雨雨留(忘却)在平时吧。这里借酒应该是去浇上文“悲欢自知”的愁,但是“须对月”与重阳搭配起来有点牵强,人家一般着重“对月”的时候,多在中秋,因为月特别圆和明亮。而重阳应是上弦月,对月赏月就不是重阳的习俗了,虽然说也可以对月言愁,但一起用在句子中同时强调重阳与月,除非能说出特色来,否则就显得较为生硬。结句结得颇妙,风雨字面上回应了菊柳各自的消长变化,亦暗含了悲欢的原因,沧桑中颇有警句的意味。

全诗的诗味是很浓厚的,可见春兄是写绝的老手,诗意也比普通的重阳咏愁诗稍为拔高,有沉郁之感。可惜有点晦涩了些。
::: 在 春逝空 的贴子提到 :::

诚谢木兄点评。所指不足之处真的很到位。

矜持确是凑韵了。但“看矜持”是倒装,主语是人。

月也是牵强的。因为这个“月”是我强加进来的。。哈哈。

十分佩服。以后还要向木兄多多学习。也请木兄继续多多指教啊。。敬茶!
春兄客气了,首句以春兄笔力当能更好,即便主语是人,“矜持”还是缺少承托,因为首句就说矜持地在看菊看柳,感觉来得比较突兀。

======== 一溪枫月 ========
七绝不只是重阳
不解重阳为底愁,诗词写尽只缘秋。
如今遍赏沧桑月,始信风霜染白头。
此首与这次作业的绝句作品风格迥异,写来豪放沉郁,可谓佳构。许多初学的作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不分时令,不分节气,写来写去只懂得言愁。此篇起句可谓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使全诗基调已不囿于重阳一词,因此能打开境界。次句承写,回归到文人传统的意象“秋”上来,虽然结合全篇来看隐隐然有言愁的意味,但却言得很高明,古往今来无数的诗词都是因秋而起,所谓悲秋、秋兴、秋思,极尽抒发寄托之能,一个“缘秋”便将多少感慨概括其中,亦使诗思显得沉浑。

第三句顺写而下,“遍”与上文“尽”笔力上互相呼应,而写月亦兴寄得法,为结句作了铺垫。前几天在评春兄作业时我说过重阳的诗写赏月有点牵强,但此处例外,因为句中为“沧桑月”,即寄寓了阴晴圆缺的变化,而且头两句已经荡开格局,如题所示诗的主旨已经不只是重阳了,所以用得稳妥。结句点出全诗出题,一个“始”字令感慨一涌而出,见历练,见气度,真气流畅,真警句也。

一点小瑕疵,诗题为“不只是重阳”有点随便,有点刻意,倒不如只用开首二字“不解”更像是一首古诗的标题,来得更有意味。


======== 遇酒须倾 ========
    重阳思远(新韵)
楚国汉地正重阳,
饮罢菊花泪满肠。
昨夜依稀闻鹊语,
醒来不见梦中郎。
遇酒须倾此首作业在用词造境方面尚欠锤炼。首句是有如流水帐作文般开头,平直少味。楚国汉地用得很涩,难以显出天南地北的对比,楚国是古代国名,跟后文的“正”字不搭调,若要借指现代属于以前楚国之地,可以用楚山、楚天、楚乡等写法。次句写泪满肠亦是太直白了,前面说过写闺情相思一类的句子,太直露就显得浅俗,一般宜以含蓄婉转为胜。末两句用意稍好,有些意思,但结句还是伤于直白,余味不长。而且这种梦中思念、醒来不见的套路前人写得太多了,属于陈词滥调一类,平时练笔还可以,若要出彩,还应苦思怎样可以脱离前人桎梏。妄言勿怪。

======== 历阳勒氏========
连日秋雨闲诗书(恳请点评为感)
2010、10、14

懒碾烟松怨雨刮,
开轩碧竹弄寒鸦;
幽香一段闲无忌,
怜落墙根月桂花。

{}词林正韵:刮 一麻 a ia ua (平)}
此首结句稍有意味,但毛病在于生涩和堆砌。生涩是因为一些动词用得不顺,如“碾”、“刮”和“弄”,“碾烟松”这个搭配很令人费解,如有别的用意,请告知。而为何“怨雨刮”除了回应了题目秋雨外,并没有其他的着落,让人不知为何而怨。“弄寒鸦”也很奇怪,常说弄影、弄梅、弄月,这里最多可以理解为“鸦弄竹”,但写成“竹弄鸦”就会觉得凑韵而语拙。

下两句文意较好,亦有意境,惜与前文的承接、题目的呼应不大。结句其实还可以更有余味些,比如改“怜”字为“零”字,化有我为无我,怜惜之情自会随着境界油然而生。最后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本次作业题目为重阳,但这首七绝除了点到秋意外,与重阳几乎没有关联。虽然常说不要为题目而写题目,不要受到字面的局限,但是这类命题作业,练的就是借题发挥、托物起兴的功夫,该关联的地方还是要关联到的,否则就不是命题了。
木甫兄辛苦了,历阳诚谢、佩服、学习!!
懒碾烟松怨雨刮,烟松:指墨。碾:磨之意。
再谢赐评!
多谢告知,我浅识了,细查了一下,似乎应该是“松烟”代指墨。不知为何要倒换成“烟松”呢。而后面“刮”字除了凑韵,还是显得无着落

======== 不会飞 ========
   重阳
月落重宵泪几行
秋风秋雨病秋光
而今只影难为梦
漫道浮生今夜长
学习来了
不会飞的这篇作业写来风格与建辉、遇酒须倾的作业相象,所以毛病也是类似,用字太重太直如一上来就“泪几行”“病秋光”,还有就是不出前人俗套。另外“秋风秋雨病秋光”一句,前面已有秋风秋雨,后面如非峰回路转又或是别有深意,简单地再用“秋”字会弄巧反拙,显得累赘。 不会飞兄弟现在格律基本上已经没问题了,语句也大体工稳,接下来应该注意学习一下如何更进一步地提高诗笔,使作品写得更有境界。

======== 小弹的风铃 ========
感谢小弹的大力支持,也是提交了三首绝句的作业。,两首五言一首七言,我于五言用功不深,只能随便说说,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 在 小弹的风铃 的贴子提到 :::
五绝重九夜忆人
阑夜淡黄菊,一朵迷离色。
折得寄无凭,小立垂杨侧。

>再写一个啦~

有个不明白的地方:古绝到底是按平水韵,还是古风通韵表?
如果按平水,第一句的“菊”就不算韵脚了。
感觉上应该是依平水吧,否则平水那么多仄声韵部都是干嘛的==不过不敢确定,希望各位老师指点一二。谢...
两首五绝中,最喜第一首,深得五言意旨。严格来说,第一首不能算是近体绝句,只能属古绝的作品。先回答小弹的问题,既然是古绝,韵脚上首句似乎宽松很多,唐人古绝第一句多不入韵,韵脚也不论平仄,只要二四句韵脚属同一韵部即可。如王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而古绝虽然不如近体般讲究平仄的对贴,但小弹此首四句全是“仄仄”开头的音节,虽有入声的调配,总觉缺少了音调节奏的变化,读之稍感不顺,所以尽管不须做到严格的对贴,但是应该注意一下平仄的相谐。

在用词造境方面,小弹的几处落笔则是可圈可点的,“迷离色”造语独特,很能勾勒夜里看菊的意境,而结句“小立垂杨侧”中的“小”字于物于我都十分传神,滋味不尽。唯一可以作推敲的地方是重九深秋,是否还可以看见垂杨的景象,传统的意象中“垂杨”多用于描写春天与夏天,我没有实际的经验,这里小弹可以斟酌一下。
全篇简淡中见幽深,情境交融,若能在音节上有所变化,将更完美。
::: 在 小弹的风铃 的贴子提到 :::
五绝 重九夜读李贺诗
青冢埋幽骨,诗魂啼碧楼。
酒阑长吉梦,霜菊满清秋。
第二首格律上是近体的五绝,但意境比第一首稍为逊色,是因为要吟咏历史人物,为写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起句“青冢”用得不稳,虽然可以泛指坟墓,但在咏史咏人的作品中,多指“昭君墓”,与诗题的李贺便隔了一层。而“幽骨”倒是颇适合李贺的形象,因为其人有“诗鬼”之称,作品风格也颇为奇诡。次句“碧楼”稍觉凑韵,若果没有出处,只是交待夜读的地点的话,便有点泛泛而谈, 七言句中有其他铺垫还可以,但在精简的五言句中便显得不够深厚。转句“长吉梦”似是转折之笔,但遗憾在于结句没有承接拓写,不管是解作“梦见长吉”(稍涩),还是“长吉的梦”(按语法应是此解),结句“霜菊满清秋”并没有就这个“梦”字深化,使第三句显得孤立,而这个普通的设境,也没有与李贺产生必要的关联,从而使人觉得诗的主旨不明就里,按题目“夜读李贺诗”之后,作者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呢,是什么样的感慨和寄托,结句的境界没能表达出来。
七绝 重九对饮(新韵)
随意王孙自去留,佳节未必醉方休。
他年浊酒浇吾冢,纵欲消愁无可愁。
第三首是七言,可见小弹的长处在于五言,对七言句尚未驾轻就熟。起句化用名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实稍有不稳,但无大碍,因为原句写的是春景。第二句交代题目。但问题出在三四两句。第三句一下字跳到“他年吾冢”转折过急过大了,很是突兀,前面也没有必要的铺垫。而这两句语意上与第二句也有冲突的,既然“未必醉方休”,那为何还要“浊酒浇吾冢”为何还要“欲消愁”。

以前读过小弹的作品,多有古人避忌之语,虽然小弹亲自说过不忌讳这些字词,但是写出来的诗篇给读者的感觉就不是很舒服。全诗大体意思是“(和我对饮)的年轻人随便你留下或离去,反正在重阳佳节里也未必能够一醉解千愁(方休)。等他年再来吾冢上浇浊酒,那个时候再想消愁已经没有可消的愁了”,可以看出小弹想表达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但因为诗意的展开没有妥善的铺排,反而让人觉得过于用力和刻意,此诗语境若出自耄耋老人之口,也还合适。但以小弹的年纪去营造这种口吻,有点如白衣老兄所说的“虚妄”了
太谢谢木甫老师啦。
呵呵,我们这儿的柳树到现在都没落叶子呢^v^
音节的话,我一般是靠阴阳上去入五声来调节的,其实我觉得即使是仄声,调配好上去入也会通畅吧,其实我在新韵诗词押韵上就是这么弄的,偶个人对音节协调很重视啦~。
阑夜淡黄菊,一支迷离色。
折得寄无凭,小立垂杨侧。
把“朵”改为“支”,不知可否~不过寄“一枝”大多数是梅吧~(笑)
加上一个平声字,应该调节过来了。
感觉“一朵”偏重花,“一枝”就没有这种感觉,但比一朵顺些,呵呵。
第二首的话,改了一下:
寒冢埋幽骨,诗魂啼玉楼。
酒阑长吉梦,碧血满霜秋。
改成“玉楼”吧,正好化用李贺小传,呵呵。
总觉得七字句太难了,即使是填词,我也尽量选择七字句少的调子,七字句要对仗更是怎么也弄不来==我比较喜欢细雕琢,又没有周美成那样的才能……所以七言怎么也弄不好T_T
早上时间紧,第三首中午回家再改啦,谢谢木甫老师哦~~
第三首改啦~木甫老师看看吧~~
随意王孙自去留,勿悔今宵未醉休。
他年浊酒浇吾冢,纵欲消愁无可愁。
感觉就是……没啥文采,打油诗的感觉,呵呵。
其实就是抒发郁闷,经历的事太多,想的也太多……
第一首,我觉得可以这样改:

淡香潜入夜,一朵迷离色。折得寄无凭,小立秋杨侧。(或“疏杨侧”)

原作“淡黄”也是指颜色,但写明确了,反而会削弱下句“迷离色”的意境。其实诗题不是咏菊,诗中可以不用直接点出,采取我改首句的这种方式,在若有若无间,是不是更能增添“迷离”的境界呢,而且还可以交代因问到淡淡的香气而引起思忆,使诗思更为顺畅。“垂杨”改作“秋杨”或“疏杨”,是因为原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春夏的意象,为了尽可能减少“隔”这种情况的出现,小弹可以多注意下这种进阶的炼字

第二首,改后稍见风骨,用语色彩也靠近李贺诡丽的风格。不过“碧血”一词本身有别的意思,此处指代李贺的遗恨是否合适,我对李贺没有研究,小弹自己可以推敲下。

第三首,不算是打油诗的感觉。问题主要在于抒发郁闷的方式一旦与自身年龄历练不符(如有冒犯请指正),便会显得刻意和“虚妄”。即使格律和措词上都没有问题,但亦很难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有时诗也不用急着改,等过了时间再回头看的时候,或许有不同的感觉。前人很多不都是有删改自己旧诗的习惯么
嗯,感觉疏杨更有味些,谢谢木甫老师改啦,呵呵。学到不少东西呢^v^
碧血呢,隐括长吉《秋来》啦~里面不是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么,呵呵。
其实我是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有很多颓废压抑的思想在诗里面,呵呵。
谢谢木甫老师啦
这点我没注意到,如此便好。具体对你的经历和年龄不是很了解,我只是猜测。要完整地去评价一首作品,还应涉及到对作者生平啊时代背景这些认识。所以我对这里作业的点评也只能够泛泛而谈一下,不一定就是金科玉律。大家多交流,小弹也不用客气称我作老师啦

======== 风轻月明 ========
交作业  七绝  乌鸦说(新韵)
容颜丑陋世人欺,呜咽声声老树栖。
反哺双亲居善首,纶巾在我面前低。
有感于河南王五玉老人被五个子女遗弃在危房内,
不闻不问,公安,法院束手无策。值此重阳将近,
俺想呼吁那些为人子、为人女的,能否为老人做点实事,
咱们人类总得比乌鸦高尚点吧,父母都不养还算人吗?!
此诗属于托物起兴,籍重阳之际,借“乌鸦反哺”这一习性宣扬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孝义,立意很高,精神可嘉。但是造语平直,如“容颜丑陋”“反哺双亲”这些词语直白无味,似乎不太适合用于诗句。结句“纶巾”,本意是“诸葛巾”,此处可以泛指读书人,但是说得过了,如文中所说是借此批评讽刺河南那五个子女的丑恶,但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都会像他们这样做,不懂得“反哺之恩”呢,结句之意未免有点以偏概全。

纵观全篇立意可取,但是内容有点流于表面,亦缺乏诗味。 不妨看看前人是如何类似的题材的:

唐 杨师道 《应诏咏巢乌》
桂树春晖满,巢乌刷羽仪。朝飞丽城上,夜宿碧林陲。背风藏密叶,向日逐疏枝。仰德还能哺,依仁遂可窥。惊鸣雕辇侧,王吉自相知。

======== 梅跃钢 ========
七绝 重阳
重九登高不见家,萧萧四顾立天涯。
每逢是日思难尽,聊赋新词对落花。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六日于迪拜
***新韵
首句平起,次句不错,极富苍茫之感。三句稍俗,“是日”即是“重九”,翻来覆去都是同一个意思,如要令诗的意味深长,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重复。结句显无奈之感,“对落花”一词所含的意蕴其实很丰富,可以是时间的流逝、可以是岁月的枯荣、可以是春去之无力。用这种“景语”来结尾,可使诗意绵然不绝。稍稍一个问题是,此诗写成于迪拜,首句“登高”可理解为高楼了,而印象中迪拜是位于沙漠地带的城市,登高后是否可以见到“落花”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 闲情雅致 ========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敬老节,老人为我们操劳了一生,我们应该尊敬老人孝敬老人!

    为国兴家数十春,
    卧床犹想为儿孙。
    老人在世多尊孝,
    莫到清明空断魂。
本篇立意类似前一首风轻月明的作品。用意虽好,遗憾的是遣词造句方面未见特色,若说风轻月明那篇通过乌鸦反哺起兴还有些特色和意味,这篇则有点像“老干体”,虽然格律平仄都对,但所用的词汇都是平直无味的,更说不上意境修辞了,令人读起来有如押韵的宣传口号。用于宣传标语倒还适合,但要作为诗词来评价,恐怕还需再文字功夫上再锤炼些。妄言莫怪。

======== 童言 ========
是日重阳,楠兄衣冠移至三水墓园,入土为安,以记!
(一)
一柱清香了旧尘,
秋风秋雨不沾巾。
炎凉记否绸棉换,
煮酒酆都等故人。
(二)
泉下长眠梦不成,
此生遗憾几多情。
魂随冷月逍遥冷,
人处惊涛酩酊惊。
这两首属于悼亡诗,一般来说这类诗作主要是从感情上去欣赏,技巧反倒是其次。而且这也会涉及到作者与逝者之间的交情和经历,外人其实是不好作出评价的。这里我只能简单地说说个人的观感。

两首中个人比较欣赏第一首,起两句已见豁达,第三句笔锋一转殷殷嘱咐中其实依然牵挂,结句更是表达出重逢的渴望。写来笔法比较健朗,哀而不伤,真情流露,是不错的作品。

至于第二首,里面提到的梦不成、遗憾、惊涛似与作者或逝者的经历有关。旁人不易明白,所以只能从字面上看首两句是直露地表达出一种愤懑和遗憾。三四两句以对仗形式出现,则似乎有意地想在技巧上提高一下诗的韵味。可惜用语未尽人意,有点弄巧反拙了。“逍遥冷”和“酩酊惊”这一搭配是很涩硬的写法。“逍遥”的意境与上文的“梦不成”“遗憾”是不匹配的。而结句“惊涛”“酩酊”“惊”之间的转折太急 太突兀了,上文又没有铺垫,便会让人觉得语义含混,不好理解。
戏说重阳
广东名嘴郑达重阳名言:老人登高几十年,已成定局矣!不如直上摩天楼,省心省力,也登高矣。高见!
又是茱萸得意时,
尽收骚客几多诗。
轻敲按钮凌霄殿,
坎坷千寻一指窥。
此诗首两句除了交代重阳之外,实在有点冗余,尤其是第二句,可以说与序言所说的登高主旨,与三四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比较浪费的写法,其实首两句可以谋划一下如何因应这位名嘴的说法来为下文作个铺垫。第三句以“凌霄殿”喻“摩天楼”文雅,但“轻敲按钮”这类词语是很直白的,用于诗句中不是太适合,因为缺少韵味。建议童言兄可以想想如何可以将这个意思用更生动的笔触写出来。结句倒是颇有气象。可惜"坎坷千寻"这个词用法不妥,“坎坷”是指路面的高低不平,却不用于登高后所看见的地势高低起伏。而“千寻”只用于形容极高极长,前面刚说完高低不平,后面却只是形容极高,语义便不对称。

======== djunshu ========
首先十分感谢古月老师指点!也十分感谢木甫先生拔冗专门作答,现遵嘱将绌诗贴出,还望砸砖纠错……再次谢谢!

游踪吟草(之三)
>——游神农溪兼贺重阳

峡谷幽深豆角飞,
仙尘云壑入熹微。
凭谁重九催人老?
挥桨纤夫竟古稀。

注:“豆角”指土家族木制的扁舟,当地称“豌头角”。神农溪分为龙昌、鹦鹉、棉竹三个峡段,自古以来靠木制扁舟和船夫拉纤作为水运方式。三峡工程蓄水后这样的水运方式已消失,后开发作为旅游项目……这些纤夫们年龄最大的己84岁,最小的仅17岁。导游说这些纤夫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以前他们的劳动收入往住养活全家乃至全村……土家族语尊称他们为“伙计”。  今天是重阳节,令我想起那些高龄老纤夫,我深深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白发老翁2010-10-16
一般这类写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都是清新可诵的,此诗头两句是“真景语”,非亲历情境之人不能道出。前面对景致作了细致的刻画,后两句就该对全篇诗意进行拔高了,白发老翁也注意到这点,试图将敬重纤夫的主题与重阳结合起来,惟借用“重九催老”这一方式稍感牵强了些,一般重阳可以说敬老尊老,而催人老则是华发、风霜、秋风这类的事情。而"凭谁"这一设问由于是上片景语直接转入情语,也稍觉突兀了些。由于上半写景秀丽非凡,而下半的抒情却匆匆落笔,用语平直,感觉上全诗的结构前后就失称了,使得诗意的升华显得刻意而不够自然。白发兄可以考虑一下如何在构思上令情境的过渡更为顺畅一些,如果篇幅不够作承托铺垫,可以试试拓写成律诗或词体。

======== 花容素衣========
作业期限未过吧?呵呵,我也献丑则个。

倏忽今朝又重阳,举杯邀醉共幽簧。
堪怜秋日登高处,游子思乡欲断肠。
全诗紧扣重阳而写,惟用语还是不离饮酒、登高、思乡、断肠,不能写出深意,只属平平的应制之作。首先,首句有个出律的地方,第六字应仄而平,“重阳”的“重”字这里念chong(阳平)不念zhong(去声),花容应该注意。严格来说首句中的“倏忽”“又”的用法还可以再商榷的,因为这些词本身的意思还暗含着“惜时光”的意味,然而下文并没有在这一层展开,所以缺少依托。而一些用词其实是有点累赘,如“举杯”与“邀醉”,“重阳”与“秋日”意义都相近,用得太多会削减诗的深度和厚度,给人凑数之感。结句因为“断肠”这个词已经被人写得太滥了,必须很有技巧才能使结句深沉隽永。如李商隐《柳》『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让柳以拟人语气点出深意,韩偓《联缀体》『院宇秋明日日长,社前一雁到辽阳。陇头针线年年事,不喜寒砧捣断肠。』以通感形式使捣衣声与断肠相通,都别有滋味。遗憾作者此处只有了平平的『游子思乡』一词,便显得缺少韵味了。

这次作业点评中,白衣兄与我都说过七言与五言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凑多两个字,而是有了篇幅的增长,可以使作者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因此五言诗与七言诗的风格是不同的。之所以说这篇词句有凑数之感,不妨可以看看每句削减两字之后成五言会如何:

今朝又重阳,邀醉共幽簧。秋日登高处,思乡欲断肠。
或者
倏忽又重阳,举杯共听簧。堪怜登高处,游子欲断肠。

与原作七言的意思几乎没有差别。那么多加的两字就实在值得再去锤炼一下了。

======== 午时人 ========
秋凉素裹岭前枫
晨露浓时月隐踪
天涯断处无尘客
唯向仙台暗祝中

拙作支持!学习中
首句“素”字与“枫”的色彩有冲突,因为一般来说,秋天说到枫叶给人的直接意象是红色的。次句“浓”到可以“月隐踪”的应该是“雾”,而不是“露”。第三句“尘客”指凡俗之人,而与一般的“山断处”“云断处”“肠断处”不同,“天涯断处”费解,“天涯”已经是天的尽头,边缘了,那“断处”作何解?

纵观全首,虽然字面上看行文幽雅,但实际上看是缺少逻辑连贯性的,感觉是一堆意象的堆砌,看不出实际的内容,也没有扣题应对“重阳”这次作业的主题。第一句说岭前的枫树,第二句说浓雾与月色,第三句突然又跳到天涯,时间与空间的跳跃过大,使人云里雾里,不知要表达什么内容。末两句感觉 似是求仙诗的风格,但由于上文缺少铺排,结语突然点明要向仙台暗祝,那祝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说是只能暗祝(“唯向”),而祝祷为什么要暗暗地进行(“暗祝”),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汇由于没有依托,令人茫然摸不着头绪。

======== 空浅 ========
《秋》
霜花凝玉露
老酒点秋痕
香烬焚残梦
痴情对昼昏
这次作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空浅的一首五绝。全篇格律稳妥、用词工雅,情亦切景,惟内容只是言秋怨,与作业主题《重阳》缺乏关联。

另外有两个问题空浅要注意,一是意象的铺陈使用,虽然“凝”字“点”字的用法都很老到,“玉露”“秋痕”的比喻也很传神,但是在短短二十字中,出现了花、露、酒、秋痕、香烬、残梦、昼昏众多意象,相互之间亦缺少联系,便显得过于繁杂而觉堆砌了。二是五言是以简淡古朴为正宗,空浅此首文字凄艳、词藻繁缛,骨格始终卑靡了些,有失五言高古的风致。

======== 田心白水 ========
作业《重阳》
菊倚东篱桂金黄,
怀乡近日酒飘香。
疾笔忧思托北雁,
严慈老境可安康。
新手,渴求木pu先生指点,拜谢。
======== 三江农夫 ========
重阳,篱前万顷稻穗黄,风梳菽荚金铃响。大荒廖落秋风至,碧空归雁又重阳。
======== tieshu ========
重阳夜思家
浮云遮月似披纱,
独居秦地欲还家。
望穿千里萧条路,
愁看归途泪满颊。(“颊”为新韵)
多亏古月前辈不辞辛苦披星戴月为我指点,再次谢了,敬茶一杯
再次多谢田心白水、三江农夫和tieshu三位的踊跃参与,以上三首作业均见各有想法,惟于格律平仄方面多有不协之处,请先参阅置顶贴中有关旧体诗押韵平仄方面的介绍进行修改。下边仅摘出七绝的一些基本平仄格式,当然还会涉及到一些地方用字的可平可仄和拗救之法,如果新手不熟的话,可以多查看韵书,置顶贴中已列出一些,可供细阅。

仄起首句不用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用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用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用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918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6:57:4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家的踊跃支持,由于近来事忙,对作品的评点已经严重滞后,再次向大家说声抱歉,小弟将尽快在这几天内完成对所有作业的点评。拜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899
板凳
发表于 2010-11-4 17:15:48 | 只看该作者
木甫前辈辛苦了,敬茶!另外,工作才是正事,不可耽误,至于评论晚点,我想大家都会理解的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8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91
地板
发表于 2010-11-4 17:23:57 | 只看该作者
木甫兄弟辛苦了!敬酒!
您有事先忙,待评作业不急,忙完了再来,大家都会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8
5#
发表于 2010-11-4 17:33:39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679

帖子

681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11
6#
发表于 2010-11-4 18:57:25 | 只看该作者
拜谢木圃先生精心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2177

帖子

21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92
7#
发表于 2010-11-4 19:08:53 | 只看该作者
受益了,木甫前辈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332
8#
发表于 2010-11-4 19:10:06 | 只看该作者
有闲暇了,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331
9#
发表于 2010-11-4 20:20:01 | 只看该作者
木甫兄辛苦了!
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主题

4194

帖子

41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96
10#
发表于 2010-11-4 22:48:33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辛苦了!敬酒!正事要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5 21:29 , Processed in 0.0847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