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童年的生活,我能想起的并不多.四岁记事,到十二岁过完我的童年,记得最清楚的,是六岁以前生活在农村的那段日子.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记忆中的故乡四面环山,小溪环绕,满山红灿灿的山楂黄澄澄的柿子,家门口那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与小溪边几乎不间断的欢声笑语.农村人是朴实的,哪家有个重大的事情,都会请上全村的人去家里作客,作客的村民也会带上自家的好东西分给所有的人,把那一村的快乐在大山的胸怀中久久的回荡.
四岁半的时候,家里把我送到了学校,直接坐进一年级的课堂.学校离家不是太远,道路也很平坦,爸爸经常骑着他的二八式自行车送我去上学,我坐在前面,妈妈抱着哥哥坐在后面,一路无人铃铛却打得清脆响亮.这辆曾经承载了两代人快乐的自行车至到现在,还放在家里的仓库中舍不得丢掉.学校的教室在现在看来,也是多么的破旧,几间平房,土坯墙长年风吹雨打之后形成的裂痕无不书写着它的沧桑,每逢下雨的时候,教室里便会放些五颜六色的盆子,在叮叮的敲击声中满足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学校具体建了多少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也只能从斑斑的裂纹中猜测着它见证了这个山村多少年来的历史变迁.
操场是一块打麦场,在操场的边缘一年四季都推放着麦垛,那是周围村民的场院,也是孩子们的天堂.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课,每逢秋收时节,老师就会带着全班的学生为周围的村民收粮食,那时候我还小,收割一类的活从没干过,但跟着全班同学去挖过花生和土豆.那种收获的喜悦不仅感染了丰收的村民,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高兴处,还会唱起老师自编的儿歌,每一个音符与欢笑被大山送得很远很远......收完粮食,村民会煮上一大盆来镐劳我们,于是小小的心里,又会多了一丝丝的甜蜜与满足。
农村的孩子是朴实的。下雨天,很少有孩子穿鞋上学,教室里经常充满泥土,青草和牛粪的味道.放学回家的路上,黑色的布伞与伞上的补丁在乡间小路上慢慢的移动,炊烟袅袅,雨幕幽幽,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副水彩画啊.
每年秋天开学的时候,学校会给孩子们放两天假,让他们回家为学校准备过冬取暖的柴草,一人一担.每到这个时候,山上就会出现不少上山砍柴的村民.妈妈也带我去过,她的身影穿梭在浓密的树丛中,我坐在路旁干净的毯子上吃着妈妈从家里带来的饼干.日落西山,妈妈便拉着小小的我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去,我不时的回头看着我们的背影被拉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长.......
冬天是农村孩子的季节.堆雪人打雪仗,在雪中刻画着各种动画的肖像,偶尔还会扑到操场旁边的麦垛上抓麻雀.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点燃我们带来的柴火,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我们会大声的朗读小猫种鱼和"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孩子们也是调皮的,虽然没有玩具,但我们从来不会用讲台上的粉笔做为武器,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粉笔头,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我学业结束都没有改过.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之所以没有扔过粉笔,并不因为我对知识多么的渴望,也许只是为了保留一点在故乡的回忆吧.
6岁那年,我们搬家到了城里.坐在车上看着飞驰而过的大山和田地与扑面而来的陌生的高楼,我在妈妈的怀中痛哭起来.这份回忆在我的心里珍藏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每一条小溪每一张面孔都深深的烙刻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一片圣地,每当受到伤害与打击,我都会想起它,让人心醉,也让人心碎的美丽慢慢的沉淀了我所有的伤痕.也许这一生,我都不会淡忘那片故土,与那一腔满满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