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的物质构成---蟆颐观问道

[复制链接]

28

主题

42

帖子

13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0:4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的物质构成---蟆颐观问道

     初识蟆颐观,是在1997年。那时,地区经贸委刚成立,地委行署领导要求加紧调研,尽快拿出全区国企改制方案。一天,到四川电影洗印厂调研,打听地址,在岷江东岸的蟆颐观。先还感到纳闷,那么现代时尚的工厂,那么革命的江青,当年亲自御批立项建设的项目,怎么与古老而宗教色彩颇浓的道家扯到了一起。到了蟆颐观才发现,一个自然幽雅的和谐,竟使这里的一切,包括山水林屋,电影的高雅与道家的修行悟道,都巧妙贴切地融合在了一起。
    电影厂已循着大道之理,在市场的大潮下退出历史舞台,就像岷江里消失的一个漩涡,一朵浪花,没有必要再去寻觅它的踪影。这里主要说蟆颐观,道家的这个简朴而幽雅和谐的家。
    车过岷江大桥,便是东坡区的崇礼镇,在镇头那个岔口往左一拐,两排直挺挺的柳杉,扶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行走在一片平畴绿野间。时值隆冬,扶道的柳杉己卸去浓绿的风华,远离细叶的柔软,毫无遮掩地坦露出自己阳刚的一面,与田野里正在拔节的小麦葫豆油菜苗的嫩绿,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它们的和谐合作,正演绎着柔与刚的轮换规律;因了它们的和谐组合,才使得这冬季的田园远离单调,既富有生命的活力,又充满了生命的凝思。左面不远是岷江故道,右侧不远是龙泉山脉,江流,平畴,山脉,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静态的山,动态的水和车辆行人,亦静亦动的树木和竹林,相映成趣,自然天成。我想,一定是沾了道家的灵气,这通往蟆颐观的路,与它周围的事物,才如此自然和谐,相生相融,共存于同一片蓝天,同一方绿野;亦或原本就是因了这方山水人文,它的自然和谐,对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的绝妙诠释,寻遍名山大川的道家,才最终选定了蟆颐观,作为悟道传道之地,作为道家的家。
    在这满目的自然和谐中,蟆颐观还是明显地超越了庸常,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一点,在临近蟆颐观时,就能鲜明地感同身受。据有关资料显示,蟆颐观的风景,以道教文化为灵魂,有八大奇观,即玉蟹呈祥,丹荔流香,虎滩钓月,龙洞探宝,朱兰撷秀,紫芝延年,神灯夜游,玻璃晓镜。几度风雨,如今这些风景尚存的已不多,但从它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碎片中,我们仍不难看出,蟆颐观当初的辉煌,一种自然和谐的天道辉煌。
    当然,岁月剥蚀掉的,仍只是蟆颐观和谐之美的某些表面,对它的灵魂,对它自然天道的和谐本性,是难改变的。首先是那蓊郁葱浓的绿,不仅与脚下的浩瀚江流形成鲜明对比,就是在身居其中的龙泉山脉,也是独树一帜的,老远看去,就像一位风情方种的淑女,头上挽着一个神秘的簪,更增添了无限的妩媚。构成这绿的主力,是这里的近百棵楠木,川西南温和湿润地带一种珍贵的树;还有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花草树木,弥补了楠木的粗犷遗漏的许多细节。
    走进蟆颐观,到林间小路散步,头上有小鸟在枝头追来逐去,张扬着自然和谐的个性。周围是繁密的植物,这浓绿碧茵的始作佣者,无论是高处的楠木香樟,还是低处的灌木花草,也不管是枝繁叶茂,还是叶落枝疏,亦或花红香飘,都默默无声,稳慎持重地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本份,不独自张扬,不欺弱,引附强,悄无声息,又步调一致,维护着、助长着这净虚之地的自然和谐。脚下是柔软的土地,楠木花草精心铺设的地毯,生命的华贵温床,轻轻踏上,慢举碎步,便有一种惬意,行走在绿色王国灵魂深处的惬意。找一处林间凉亭,坐下小憩,微微闭目,轻轻松手,放飞思绪,抛弃功利,抛开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便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分不清是飘逸在天空,还是行走在地上。此时,你就会感到,即便是虚无抽象的自然和谐,一旦聚合起来,也是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人的灵魂,让人浮躁的心变得平和而安静。
    “白日人稀到,帘垂道院深”。王周这首描写道家生活环境的诗,恰是蟆颐观自然和谐的生动写照。蟆颐观占地150余亩,原设有8大执事,建有8重大殿,现仅存的有山门、重瞳古观、老人泉3处。重瞳古观是蟆颐观的主体建筑,据说是陶渊明的挚友四目仙翁陆静修的修炼场所,故尔得名。从建筑风格、环境结构,到人文渊源,处处显现的,是自然天道的和谐。重瞳古观座落在半山之腰,远处看去,仿佛那个神秘的簪子上点缀的一颗红色宝石。古观由正殿和前廊组成,木柱木椽木墙壁,琉璃瓦,加褚色的墙面,结构简洁而庄重。正殿上方,供奉着太上老君神像,墙壁上绘制的奇异图画,是道家思想的形象诠释;前置香炉条案,常有值班的道士坐在条案前,诵经读书,或为香客释道破签。整个古观,无处不透射着人文的天道和谐,是道家修道悟道传道的重要场所,是道家弟子精神上的家。前廊是正殿的引道。几级石梯,一头连着前廊,一头连着老人泉,这一连,加上四方满目葱浓的绿,便把人文与自然联在了一起,使自然与天道的融合,完成了珠联璧合的程序。莫说闲宴修道的道家,就是平常之人,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心,也会难免变得自然平和的。有个留传了千年的故事说,苏洵早年生3女,唯无子,家中阴阳失衡,便买了老人泉边修道成仙的张仙图挂在家里,供奉数年,得子苏景、苏轼、苏辙。如今,蟆颐观大殿一碑,仍存这个故事。
    道家的至高精神在道。据传,许多道家弟子,经过在蟆颐观的苦心修炼,都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包括唐末的尔朱真人,杨太虚,张远霄(张仙);还有许多文人墨客游历于此,也都茅塞顿开,悟出为人为文为官的真谛,包括三苏,陆游,范成大等。漫步在这道家的家园里,物质与精神的,我也在思,在悟,什么是道?难道就是老庄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亦或“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无为而治,“绝仁弃义”吗?仍有解不开的迷惑,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还是蟆颐观道长的一番点拨,叫我茅塞顿开。
    道长姓何,眉清目秀,性情刚烈,30多岁,己饱读诗书。除了《正统道藏》的道教经典,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均有涉及,对时事人文世故颇有见解。什么是道,何道长说,道家所说的道,是自然之道,大道,天道,是宇宙的整体平衡。庄子就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无乎不在”。这说起来很抽象,其实很简单,生活中处处皆有大道之理。比如这山,这水,这树,这屋,还有城市农村机关学校,功名利碌,成败得失,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存在,如果破坏了它的自然和谐,就是破坏了天道,就会出现问题。小到家庭纠纷,鸡鸣狗盗,人与人之间的争名夺利,大到洪涝,战争,恐怖,怪病,都是破坏自然和谐的天道的结果。道家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天道之理,去刻意追求,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人早己离开了蟆颐观,我的心却仿佛仍时时作客于那里。脑子里总是萦绕着那条和谐的路,那一方和谐的山脉、平畴和水系,那一片和谐的葱郁,心,还徜徉在那自然天道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5-17 05:49 , Processed in 0.0625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