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秋兴》活动——一等奖《五律·秋思》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3:5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五律·秋思》作者:囿狐綏綏

《五律·秋思》
黄叶满荒蹊,萧萧客欲迷。
山风林鸟静,秋雨暮云低。
行旅天之末,功名海以西。
孤灯寂如茧,幽思向谁题。


点评及知识点提供:白衣客

作品押平水韵上平八齐韵

行旅:旅客或旅行。“行旅时相问,浔阳何处边”——孟浩然
天之末:即天末,天尽头,指极远的地方。“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海以西:中国在东方,海西指难达到的西方国度。虚指喻路途遥远难于企及也可,实指留学西方也可。
思:名词讲属去声四寘韵部

赏析:这首作品押平水韵,声韵工稳,和上一首似出一人之手,亦是以秋山发兴,不过前首扬,此首抑。场面宏大空灵,比兴深得风人之旨,词句精准,描写生动。正是:“黄叶萧萧秋满蹊,山风携雨暮云低。天涯有客悲歧路,一纸幽情谁处题?"
首联平起,白描兼议,描写外围场景并带出时令、人物。颔联继续铺陈景物营造气氛。风来山林,暮雨将至,巢中鸟皆惧避而不鸣,这点写的很符合自然,足见体察之细。颈联转叙为议,言行旅天涯,功名难及。对仗工整,行旅对功名一实一虚,虚词“之”、“以”入对,更添一味。结转定格于“一灯如茧”,茧复隐有不破不立之意,余味悠远。幽思一笔设问一带而过,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小贴士:近体诗的历史和发展
这个话题太大,我在此仅转述一些前人大家的观点供大家了解参考。严羽《沧浪诗话》说:“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两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个沈、宋指的是唐代初年的沈佺期和宋之问。在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位沈姓大家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南朝时期的沈约。百度百科介绍“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声韵对仗等要求促生了近体诗,近体诗的发展却也经历了不少扬弃,有些要求符合文章美学保留至今成了特征,有些要求则因为过于苛责而险为桎梏被摒弃(如沈约自己提的四声八病)。
近体诗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受众圈子越来越小,一些近代学者认为古体诗一定会被现代诗所取代。作为一个爱好者我无法说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只是希望像习总书记说的,古体诗词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一直传承下去。或许子孙在读罢李杜之余也能读一读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如果我们给后代留下的都是无病呻吟的扯淡体和歌功颂德的老干体,还真不如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硬邦邦的句子留给他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3811

帖子

40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97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5 09:08:3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2099

帖子

2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32
板凳
发表于 2018-11-26 06:13: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赵兄,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主题

1301

帖子

339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8
地板
发表于 2018-11-26 16:30:33 | 只看该作者
孤灯寂如茧,幽思向谁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9 23:12 , Processed in 0.0732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