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秋兴》活动——佳作奖《霜天晓角·清秋时节》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9:0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霜天晓角·清秋时节》
作者:赵公子

《霜天晓角·清秋时节》
​清秋时节,点点黄花发。​驿马堤边歇饮。风声动、​西江月。
​休说,杨柳别。​秋蝉声响彻。​待到宫魂恨断。​谁与共、填新阕。

点评及知识点提供:山海风云客
——首句为题,亦是古来一例,然迤逦读罢,实秋意兼秋别也。此词意脉清晰浑成,曲折有致,小令如此亦为难得。

    上片,开头两句时序与景事,如同舞台布景和远景头,舒缓幽阒;后两句地点与语物态,如同近镜头与特写,笔调清冷峻爽!尤其“驿马堤边歇饮。风声动、​西江月”两句,精警异常,情调爽朗清举,画面雄阔苍凉,可体验而不可细说,一“动”字精炼,可谓佳句!整个上片六尘之色(黄花 月)声(风声)香(花)味(渴饮)触(饮江)法(一切对象)俱全,眼耳鼻舌身意俱到,仅作景物描写,而情韵风神饱满,无人而人自在其中,一“动”字令整个法尘皆活,如此短小章句容纳如许,绝好笔触!

    下片,“休说,杨柳别”,此一出现,则上片诺大情形皆成背景,此五字一片离别情形,人物言语皆不提及,固然因为篇章所限,然亦词意当如此方內蕴丰富,诚如郑板桥一段“…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秋蝉声响彻”,人情物态不现却着力于秋蝉声,正是衬托点染之染笔!此句亦是联系上下片的关键所在。
“待到宫魂恨断。​谁与共、填新阕。”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谓蝉为宫中人之灵魂所化,故以"宫魂"为蝉的典实。宋代王沂孙《齐天乐·蝉》有“一襟余恨宫魂断”的词句。前面已经出现秋蝉,此处需要再提及,避免字词重复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宫魂这个典故凄苦幽幻,用此来深入地衬托了离情别恨。但另一方面,此典明用却是生僻,相对于前面的语句字词自然清通,而稍有冷僻,不知典者易不明所以,流畅气势到此顿住;且“宫”字背后意象与词中诸多天然物事风格稍有不协;同时,此词前面不尚典故雕饰,小令明白晓畅,此处突然插入一僻典,未免产生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隔”。


相关引申——

关于用典

诗词之所以用典,“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主要的目的。典故具有“简略的暗示”性能和“压缩式历史的运用”功能。“典故”指代功能的发挥,借助于欣赏者对“历史原型(史实)”的领悟而得以实现。运用典故处如果贴切生动和谐,会收到意少言多、丰富内涵的效果,有助于表达。

用典有明典、暗典和翻典三种: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明典横亘于路中,尽量用常用的熟典,避免生僻典故。《随园诗话》讲“唐人近体诗,不用生典。”正是指这类用典。绕不过去,只好查注释才能翻越过去,影响阅读效果。暗典藏于地下,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但最理想的是用典进入化境。《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杜甫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随园诗话》卷七亦云:“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这类多是用暗典。
比如子美一律——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其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但此联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弥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人心不欢,而“鼓角声悲”;人心不宁,而”星河影摇”也。此联豪壮无比,为古今人所称道,多以其用典之无迹。即使不知道典故,单纯读到这两句,也会直觉感受到一种悲苦衰飒的时代气象。

再比如子美另一首五律——
题张氏隐居 第二首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为酿酒始祖。“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这里即使不知道典故,单纯这两句也不会产生理解的困难,反倒感觉一种蕴藉风趣。

翻典,还用子美一律——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但如果不知道典故,似也不会感觉费解难读,只内涵的理解厚薄稍有区别。

当然,这是诗,词也一样。明典如岳飞“怒发冲冠”一句;暗典如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句;
翻典如文及翁《贺新郎》“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皆符合上述所言。

由上可知,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此《霜天晓角》词“宫魂”一典明用,典故稍嫌生僻,用典未能如水中着盐,进入化境。而南宋宋代王沂孙《齐天乐·蝉》“一襟余恨宫魂断”一句有其时代烙印,其人经历国破家亡之痛,有些不便明言的话多借用典故暗寓,因此其词极为蕴藉深婉词句精工之余,不免有晦涩之处,也稍有刻意晦涩之用意,这是历史原因。现代我们用典,尽量也要奔明白晓畅和化境努力,即使不知典故,读来大致能理解顺下为宜。因此此典运用效果优劣参半。

词牌宫调声情特点——
    《霜天晓角》词牌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等,首见于林逋词,可能是他创调,元高拭词注“越调”(陶写冷笑)。
根据古来填词风格与声情特点,观此词节奏韵味,选调极为恰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3811

帖子

409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97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5 09:18:18 | 只看该作者
赏学老师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板凳
发表于 2018-11-25 17:17:21 | 只看该作者
谁人得似赵公子,一首词轻万户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22:38:46 | 只看该作者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11-25 17:17
谁人得似赵公子,一首词轻万户侯。

多谢风云客的一直鼓励,唯有倍加用心以答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9 23:12 , Processed in 0.0918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