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5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实与责任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7:4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赵公子 于 2018-7-30 17:44 编辑

关于这个题目,很早的就有萌发写作的念头了,但是一直迟迟没能动笔;但经过我积极的思想影响下,原先懒散的贱肉对敲打键盘的积极性又变得积极起来,今天值加班之余的闲空,作笔以议,草文为记!

开篇已侃,言归正传。

说起真实呀,有时候很容易,有时候也很难。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场景,这个真实的颜色,多少都有些不同。甚至于是虚伪、虚假、真真假假或者是外真内假、外假内真。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诗词作品,先不说是老干体,至少要说真话吧!如果说不了真话,就不说,或者少说就是,但绝不能说假话、空话、高调话。智慧点说,我们可以学习季羡林先生说的: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这里引用两首当代诗的熊鉴先生两首诗作为案例,与大家一起互勉。也值此向三天前去世的熊鉴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当代诗词、岭南诗词界带了个好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愿先生一路走好,心安极乐!

引熊鉴先生诗选二首:
其一:《步彭伊洛先生元玉》
蛾眉画烂笔千支,费尽功夫未入时。
一事无成休说老,不经风雨敢言诗?

其二:《焚书》
古今文章一把烧,文明谁再记前朝。
五千年史无人晓,兴国惟如马列毛。

说起责任呀,这就简单多少了!所谓责任无非就是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美好相处的一份基本要求。作为自然世界,我们对自然环境和其它物种应有保护和敬重的责任,否则,地球世界将会失衡;作为国家社会的一员,我们对国家法律及社会民俗规则应有遵守公民义务的责任,否则,我们想要的自由也是无法保障;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在这个家庭群体中应有义无反顾且尽心尽力地扮演好自己角色的责任,否则,我们家庭中每个角色人员在人生旅途上始终找不到停靠的港湾。

关于真实和责任两者的思考,我想举两个例子跟大家分享:
民国时期的大诗人:徐志摩。他在现代诗,散文的创作上可以说,无所谓不闻名,无所谓不成功,他对新诗的发展更加有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他的个人浪漫主义的感情世界,也常常被后人所诟病的。

像徐志摩这样的大诗人,对于个人情感,毫不掩盖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足够的真实,这本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但为什么却得不到后人的理解呢?我想还是跟责任有关。
作为旧社会的人,他没有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在家人安排好的婚姻后,一个人跑外边去了,家里的人和事都不管,基本上都由他那位不认可的夫人来维系,同时也让他的父亲经常操心帮他收处理烂摊子,不过分地说:徐志摩是十足的不义和不孝。

作为新社会的人,他没有遵从专情于一的爱情地,一边还在跟表现出被女神林微因抛弃的可怜,一边却马上背着一位已为人妇的陆小曼缠绵不清,当跟陆小曼高调的秀时尚时,又跟“闺密”凌淑华频频私信。可谓用情不专,随性而为。

可见,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的真实,却忘记了自己作为社会人这一层面身份,我想于人于己都最差的选择。

同样是民国的名人了,就说徐志摩的老师,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先生,同样在面对爱情时,他的表现却有点“无情”。当年梁启超远赴檀香山去公干,就遇上了学霸式的富二代何惠珍,二人工作默契,才华相配,很快小粉丝就爱上了大明星,但任公深知自己已是有妇之夫,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就果断拒绝了何惠珍的示爱。

接受过新思想的何惠珍,当然不服气,第二次示爱,称愿作小的,梁启超对何惠珍这样的红颜知己,当时已经差点不能止乎礼了,在诚惶诚恐之际,向正室李蕙仙写信征求纳妾要求,谁料这位李夫人出人的大方明事理,信上回了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信后,梁启超发现夫人竟然同意自己纳妾,突然高兴不起来,连发内疚起来。后来便用了一句诗再次回拒了何惠珍,诗是这样的:“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

再后来,当李夫人过世时,这位知己,真是表现出有情有义,专程从海外赶船回来,帮忙一起料理李夫人的后事。之后,那个大明星梁启超跟小粉丝何惠珍却始终没有在一起,连说话都没有半句欢情笑语。难怪人家的亲戚大主编梁秋水责骂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真是人也不留,饭也不留呀,无情到极!

一位大义云天,一位有情有义,梁启超和何惠珍,始终清醒地用行动来告诉我们,什么叫真实,什么叫责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大方自然,用行动捍卫自己的提倡的:一夫一妻世界会,叫责任。两者在当时虽不能鱼与熊掌兼得,但赢得了身后名,也就有了后来的梁与何两位的“三拒知己成蓝颜”的佳话。

最后,我个人认为:任何文艺作品,甚至乎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属以及其发展的过程,都离不开真善美三个字。就像本文所提及的就是真,真实——应该是大部分事物的开始和基础。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真实的有责任担当的人。

广东软件科学园
2018-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3
沙发
发表于 2018-8-23 18:03: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赵公子,不过,貌似梁启超有个小妾,他的孩子还都是她拉扯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18:56:08 | 只看该作者
amonk 发表于 2018-8-23 18:03
支持赵公子,不过,貌似梁启超有个小妾,他的孩子还都是她拉扯大的。

是的,所以他始终不让孩子叫她做妈,也没有拜堂,而且是正室指定的近身丫环用来继来香火,在那个晚清时代,可以理解的。用句得罪女人的话说:其实就是用来填房当保姆的。谈不上感情用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123
地板
发表于 2018-8-24 17:46: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赵公子 发表于 2018-8-23 18:56
是的,所以他始终不让孩子叫她做妈,也没有拜堂,而且是正室指定的近身丫环用来继来香火,在那个晚清时代 ...

情感方面的道德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不可以今论古,家庭方面的责任应该古今一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5#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7:28:21 | 只看该作者
amonk 发表于 2018-8-24 17:46
情感方面的道德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不可以今论古,家庭方面的责任应该古今一致吧。 ...

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平等,是基础!我认为梁当时内容也是矛盾的,认这个名份,等于自己否认自己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如果不认,对于王是不公的,欠缺一份情义,我想他是内疚痛苦的。但我认为他当时应该是宁愿选择背负这一污点,也不希望他一直推崇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因此而受阻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69

帖子

4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9
6#
发表于 2018-8-27 14:20:41 | 只看该作者
诗人风流,词人亦风流,千古如此。
徐与梁,有泾渭分明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7#
发表于 2018-10-31 19:07:37 | 只看该作者
刚好在头条看到一篇,作为续集——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奇扒公式1天前111评论
【奇扒民国奇情第46期】
相比无数在感情上将一把好牌打烂的文人,诗人闻一多绝对算是“另类”般的存在。
在那个无数五四青年“流行”离婚,以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年代。闻一多虽对封建婚姻不满,且亲见徐志摩、刘海栗等以自由恋爱的名义离了婚,却始终没有抛弃原配妻子。
闻一多走的是一条与徐志摩等截然不同的路,他认为:婚姻即是担当,一个男人,因为所谓自由恋爱而失了担当,不仅自私而且可耻!
闻一多八九岁这年,父母就为他定了一门娃娃亲,女方是比自己小四岁的高真。
1912年,12岁的闻一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而此时的高真,虽也有读书识字,但相比闻一多,却终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闻一多和同时期的很多学子开始憧憬自由恋爱。青春年少的闻一多也开始和父母摊牌,要求解除婚约,自由恋爱。
闻一多话音未落,父母便举起了反对牌。他们见势不对,立马催闻一多在出国留学前回老家完婚,不然:没完!
于是,孝顺的闻一多只得硬着头皮回家完婚。但回家前,他提出婚礼上必须不祭祖、不拜堂、不闹洞房。父母没法,只得应承。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闻一多虽然同意举行婚礼,但在所有人热火朝天地为他准备婚礼时,他却始终态度冷淡,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婚礼前一晚,闻一多躲在书房里给梁实秋写信说:
“我此生只肯以诗为妻、以画为子”
为了明智,婚礼当天,闻一多还执意不肯洗头、不肯洗澡、不肯刮胡子。最后,还是在家人的生拉硬拽下,闻一多才勉强“收拾”了一下。
结果,婚礼当天,喜娘子的花轿到门口时,闻一多却早已经“溜了”。
没错,他又躲进了书房研究他的诗去了。最后,在书房找到新郎官的众人,见闻一多怎么也不肯去婚礼现场,只得七手八脚地将他“抬”新娘子面前。
好在,这一切,新娘子高真蒙着盖头,根本瞧不见,否则,作为新娘子的她,心里该有多难受。
婚后,闻一多对妻子高真态度非常冷淡。他终日躲在书房研究他的新诗,对于妻子高真,他经常选择视而不见。很显然,新婚妻子高真,并不是他理想的对象。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由于蜜月期长期在书房,闻一多不仅创作了很多诗歌,还写下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叫:《律诗的研究》。
作为传统的中国女子,对于闻一多的冷淡,高真虽心有不悦,但并未有丝毫表示。她只默默做着自己的本分,这段婚姻对于闻一多而言是包办,对她而言,何尝又不是呢。
蜜月一结束,闻一多就如同出笼的鸟儿一样,欢快地回了清华读书。
回清华后,被压抑太久他,在1922年5月7日写给弟弟的信里写到:
“新家庭是一把铁链,捆着我的手,捆着我的脚,捆着我的喉咙,还捆着我的脑筋;我不把他摆脱了,撞碎了,我将永远没有自由,永远没有生命……世界还有什么留恋的?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从信中可以看出,新婚之初的闻一多,感受到的全是来自包办婚姻的痛苦。此时的他,甚至有冲破这封建婚姻的强烈冲动。
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经过一番思考后,闻一多意识到,在这段包办婚姻里,妻子和自己一样,同是受害者。既都是受害者,他又怎能继续伤害呢?
闻一多意识到,自己和妻子高真真正的差距,乃是在思想上。倘若妻子的文化修养能够提高,无疑两人在很多方面的契合度将会更高。
于是,理清楚这一层的闻一多,开始在求学之余,思考起这段婚姻的未来来。作为一个丈夫,在这段婚姻里,闻一多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他都想一并承担下来,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甩掉。
于是,闻一多做出了很多同时代男子想都不会想的决定:他请求父母送妻子去上学,接受新式教育。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闻一多父母将高真送进了女子职业学校。为了进一步鼓励妻子求学,他还经常给妻子写信,勉励她:要适应当下的开放时代,做一个有学问、有志气、有本事的女子。
而高真也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欣然接受了夫家的安排。
因为两人经常通信的缘故,此时的闻一多与高真虽分居两地,但感情却似乎反而有所增温。但此时的闻一多,依旧并未真正“喜欢”上原配妻子。
两人感情的逆转,恰是在闻一多出国留学后。
闻一多出国留学后,两人彻底过上了分居的日子。只在偶尔的信笺来往里,两人才能稍微感受到彼此。
不久以后,高真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留学后不久,异国他乡的闻一多遇到了让自己真正心动的女子。
按理说,此时,妻子远在中国,自己在国外,所谓天高皇帝远,如果自己要做点什么,又何妨?
但闻一多却在内心升腾起第一丝欲望时,便生生掐灭了这段尚在萌芽期的情感。事后,颇为自己在婚内对其他女子动心的闻一多,在写下一首英文诗后,在背面附了这句中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似是安慰自己!
这首英文诗,表达的正是自己“爱却不能”的心境。随着这首诗的送出,闻一多的这一段懵懂情,便戛然而止了。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对于这一切,作家梁实秋后来在回忆中,曾这样表述:
“他为人热情如火,但在男女私情方面总是战战兢兢的,在萌芽时就毅然掐死它.....”
但闻一多的的犹豫和最终舍弃,真是因为“战战兢兢”吗?显然不是!
实际上,梁实秋看到的“战战兢兢”,恰是闻一多的勇敢。他的犹豫和拒绝,恰是一位勇于担当的已婚男子的坚持。这份坚持里,或许还没有爱,但却有一个男子之于一个女子的责任。
任何时候,放弃都比坚持容易,尤其在诱惑面前。
对于闻一多而言,此时追求所谓“真爱”,无疑意味着自己对婚姻的舍弃。也意味着,自己对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的舍弃。
闻一多虽是向往浪漫的诗人,却始终能坚守自我!这种精神,无疑难能可贵!
相比之下,更加难能可贵在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下定决心去在婚内培养他和妻子的感情。
人说,欲望并不可怕,它之所以不可怕,是因为,它可以被合理转移。
有一句先哲曾说过:一夫一妻的制度下,想要婚姻美满的关键在于,婚内对其他男女产生欲念时,将它转移到妻子(丈夫)身上。
闻一多所用,正是此法!
随后,他将自己被心仪女子撩拨起的情感,生生转移到了妻子身上。他在信里对妻子驱寒问暖,甚至开始和妻子分享起了自己的一些小秘密。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身在国内的高真在看到丈夫闻一多的信后,在诧异他变化的同时,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而此时的高真,也已经在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中,有了很大的改变。她的思想和文化,也已慢慢和闻一多接近了。这种改变,闻一多在信笺里看得分明。他在欣喜的同时,对妻子的态度愈发有了细微变化。
也正因此,留学期间,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与结婚之初相比,似乎更进了几步。期间,闻一多还用五天的时间,写下了了那首著名的组诗《红豆》,这首诗里表达的,正是闻一多对远在国内的妻子的感情。
伴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闻一多在作品中,写下了那句流传后世的经典“感情论”:
“一个人要善于培植感情,无论是夫妇、兄弟、朋友、子女,经过曲折的人生培养出来的感情,才是永远回味无穷的。”
这话,正是闻一多的切身体会。
留学归国后,都有了巨变的两人,再度重逢时,有了说不出的亲切。两人的小日子,也多了很多趣味。
此时的高真对丈夫闻一多也明显热情主动了,她在操持家务带孩子之余,经常和闻一多一起读诗,两人的生活似别有一番乐趣。但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太久,闻一多就北上青岛大学教书了。自此,两人又过上了分居的生活。
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学校的一位女讲师对闻一多印象很好,她时刻向闻一多请教学问。偶尔,她还会将自己作的诗拿给闻一多,请求指点。
一来二去间,闻一多与这位女讲师渐渐熟络了。
男女的感情总是如此,情不知所起,日久后,闻一多对于这个热情的女讲师,也开始有了驿动。不久后,被激发的闻一多,还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奇迹》的长诗。
这首晦涩难懂的诗,引发了诗界热议的同时,也引发众多的猜测。不久,人们循着这首诗的轨迹,纷纷猜测诗人是否遇到了感情中的新的涟漪。
随即,两人的交往也引来了一些流言。在流言传出时,闻一多第一时间想到了妻子高真和孩子。在思索了一整夜后,第二天,他毅然将妻子高真和孩子接到了身边。自此,这段小风波便被悄然平息了。
高真直到很多年后,才从梁实秋的口中得知:丈夫突然将自己接到身边的真正用意。对于闻一多的这一绝佳处置方式,高真感怀了一辈子!
人世间最好的爱,大约是:彼此懂得对方的好,也努力在任何情境下,尽可能地为对方好!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真回乡探亲。因为战争,两人被迫过上了分居的生活。后来,历经艰辛后,闻一多一家终于在云南团聚了。
但团聚后,飞涨的物价让他们一家子的生活陷入了艰难。
这段时间,闻一多的收入远不足以支撑一个八口之家生计。面对拮据的生活,乐观坚强的高真没抱怨过一句。没菜下饭的时候,她就带着孩子们下河捞鱼,为了节约开支,她甚至自己弄了荒地种菜。实在没有生活开支的时候,她就典卖家当。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两人的感情却越发牢固了。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那是寻常夫妻,不是闻一多与高真他们。对于有爱的夫妻而言,患难,才最见真情。
在最困难的时候,眼见妻子受苦的闻一多有了戒烟的想法。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高真时,高真却跳了起来。她说:
“你一天那么辛苦劳累,别的没有什么可享受的,就是喝口茶、抽根烟这点嗜好。为什么那么苛苦自己,我不同意,再困难也要把你的烟茶钱省出来。”
高真明白,丈夫闻一多有抽烟创作的习惯,所以她一直觉得:烟不仅是他灵感的来源,也是他的乐趣。所以,她怎么也不肯丈夫戒烟。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为了让丈夫没有任何压力地抽烟,高真还绞尽脑汁,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制作烟丝。
她在农村集市上购买了一些嫩烟叶,喷上酒和糖水,切成烟丝,再滴几滴香油,耐心地在温火上略加干炒,制成一种色美味香的烟丝,让闻一多装在烟斗里抽。
闻一多试抽后,喜不自胜。他对这种烟丝赞不绝口,后来,他曾不止一次地向向朋友介绍:“这是内人亲手为我炮制的,味道相当不错啊!”
在这段艰难岁月里,闻一多每天进城上完课后,总是为节省马车钱自己走回来。高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于是,每逢丈夫回来那天,高真就早早就把家务安排好,饭菜准备好,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很远的路,去村边等候闻一多。
每每闻一多走到村边,孩子们就飞快投入父亲的怀抱,你抢书包,我抓手杖,好不高兴。而闻一多则一边回答孩子们的提问,一边给妻子讲路上所见和城中新闻......
这样的画面,竟出现在战乱年代,真真羡煞人也!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经历过种种艰难后,闻一多对妻子的爱之深,已经超越了他对诗歌的爱。
这个曾经悲观说“只以诗歌为妻”的男子,在与妻子小别时,在信里这样对妻子说:
“ 我一人在屋里,静极了,静极了, 我在想你,我亲爱的妻。我不晓得我是这样无用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样。”
但就在两人情浓之际,危险渐渐临近。
1946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
此后,特务盯上了闻一多,有风声传出:有人要花40万元买闻一多的头……
高真和朋友、学生纷纷劝闻一多避一避,但闻一多丝毫不为所动。他说:
“我不能离开苦难的人民,昆明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做。”
拗不过丈夫的高真只好支持她,但此后的每一天,她都在担惊受怕中。
7月15日,当高真在家里等着丈夫闻一多归来时。却在屋里听到了一声枪响,预感到大事不好的高真奔向大门。在自家大门外,高真看到了满身鲜血的丈夫,她扑向丈夫大喊着他的名字。但这次,闻一多再也没有回应她!
此后,目睹丈夫惨死的高真决心继承丈夫遗志。
1947年她带着孩子们几经周折回到北平,在组织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住进什刹海附近的百米斜街。她利用这个比较隐蔽的环境,使自己的家成为中共的一个秘密联络点。1948年3月,高真带着孩子奔向解放区,被选为华北人民代表。
这位伟大的妻子,毅然在闻一多死后,将余生活成了闻一多的样子。世间,还有怎样的爱,能与闻一多和高真相比?
闻一多和高真,本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他们却生生将这出悲剧,演绎成了爱情传奇。最初促成这一切的根本,是闻一多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而最后,让这段感情放光的,则是两人的爱、包容和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22:24:31 | 只看该作者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10-31 19:07
刚好在头条看到一篇,作为续集——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多谢风云客的好分享,确实高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22:25:19 | 只看该作者
一樽醽醁 发表于 2018-8-27 14:20
诗人风流,词人亦风流,千古如此。
徐与梁,有泾渭分明之感!

追求不同吧,多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5-15 04:57 , Processed in 0.0745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