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知识讲座】《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第十八讲

[复制链接]

2069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80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21:3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知识讲座】
诗词联基本知识18讲


本帖地址: http://club.bandao.cn/showthread.asp?boardid=137&id=829300

第二部份:学写诗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十八讲 诗不厌改


  常言道:“好诗难得百回改。”“百回”当然是夸张的艺术语言,但据我自己的经验,改个十回八回那是常有的事。有的诗一时改不好过了若干时日,翻出来再改。
  为什么诗(词、联)要反复修改?如果把一首诗比作一只精致的工艺品,刚出胚的时候肯定是比较粗糙的,要不断地切、磋、琢、磨,一直要达到巧夺天然,看不到一丝斧凿痕以后,才可示人。有时,在切、磋、琢、磨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影响整体的较大缺陷,还应当作废重来,从头制作,使作品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
  诗的修改,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整诗修改,二是句子修改,三是词或字的修改。但不管哪一方面的修改,都是为“意”服务的,都是要使主题不断深化,意境不断升华,形象不断完善,语言不断凝炼,使诗作更加深刻、鲜明和生动。
  在修改过程中,发现不好的字句甚至全篇,都应当毫不可惜地删去。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就是把写得不好的地方删去的艺术。”应当引为我们改诗的座右铭。
  (一)全诗修改。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诗的整体能否充分体现原来确定的“意”,诗中表达的内容与题旨扣得紧不紧,表达得完整不完整,深刻不深刻,社会效应怎么样,艺术性强不强,这些都是全诗修改时要首先考虑和调整的方向。有的诗评家喜欢把全诗的修改称作“炼意”,我以为:“立意”是确定主题思想,“炼意”是如何表达主题思想,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采取怎样的表现手法,使诗更有创意,更新颖,更形象,更感人。“炼意”应当是在立意、布局的同时,进行的一个思维过程,主要的不是在修改阶段,如一定要说整诗修改与炼意有关,那也是进行小的调整或微调,如果要作大调整,可能就要推倒重来。有人讲“炼意”,举毛泽东的《念奴娇》后半阙“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 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因此凉热”说“一截还东国”是原来句子“一截留中国”改过来的。并引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忘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论者说:这就充分体现了要实现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者的理想。我认为就这个例子,也只是在原来立意和炼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并没有牵涉到题旨和表现手法上的大改动。
  全诗修改的第二个方面,从初学者来看,要再三检查①字音有没有错,因为汉语常有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亦异。王澍先生在“好诗不厌细推敲”一文中举了下面这个例子。“成长欲识神京面,迢迢万里来幽燕。父老门墙桃李研,阿侬负笈春风眷”幽燕之燕当平读,否则成为燕子的“燕”,而平读又与面、眷不协韵,应当改。②用典有没有错。“虎门一炬云烟浓,群情愤激火熊熊”,当年林则徐销烟是把大块烟土切小投入池中,再投石灰,使池水沸腾,烟土消融,而不是放火烧毁。与史实显然不符。③比喻恰当不恰当,有人写香港回归的诗“龙腾雪净前朝耻,虎噬风摧霸主图”。王澍先生 说:“虎噬意为虎吞,以喻我方,殊不合适,换为“狮吼”较为切合。”④对仗有没有合掌。有人写《***主席在深圳检阅驻港三军有感》一诗颌联:“练兵场演文明旅,检阅台看威武师。”练兵场与检阅台一上一下同在一处,文明旅即威武师,对仗虽工,却嫌合掌,发表时,改成:“阅兵场演文明旅,卫海疆须威武师。” 形成流水对避免了合掌。⑤有无失律、失粘、词不达意、雅俗搭配不当等等也都要仔细检查,认真改正。
  (二)炼句。炼句与一般的修改不一样。“炼”是提炼。句子中的字音、字义、用典、设喻、对仗、声律等等都没有问题。是为了诗味更浓、诗意更深,感情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精炼而进行的提炼。古人诗中的佳句 甚多。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自然流畅,象是信手拈来,其实都是经过诗人字斟句酌,再三锤炼而得来的。古人炼句特别重视结尾的句子,此句炼得好能使主题升华,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997“回归颂”中华诗词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罗传学的《贺董建华先生首任香港行政长官》“天听从民听,欣看桂冕加。主权归赵壁,区帜绽荆花。春近勤催鼓,风清拒坐衙。太平山上望,更好把云拿”。据当年的《中华诗词》副主编王澍说:“此诗结句嫌弱,改作“太平山上望,北斗耀京华”更能显示香港首任行政长官向往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全诗境界,顿形高远。”还有,末句炼得好,可以使全诗起死回生,奇峰兀起。传说明洪武十四年是“鸡年”,朱元璋到翰林院文华堂,要学士们以《金鸡报晓》为题各吟一诗庆贺。朱元璋带头先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两撅。”大家听了暗笑,认为这个当和尚出身的皇帝根本不会做诗。但朱元璋胸有成竹,继续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却残星与晓月”。大家无不惊叹,后两句笔力雄健,语意双关,写出了这个开国皇帝的魄力和威风。
  (三)炼字。道理与炼句一样,也是在字音、字义、声律、通顺等等都没有问题情况下,对诗里的某一个字进行提炼。从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相近的但色泽和韵味不同的字中,筛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字来,增强表现力,使之为全篇生色。一般诗人炼字,多炼动词。托尔斯泰说:“在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下面,举几个诗人炼字的著名事例:①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是人尽皆知的。说是贾岛到京城去,一日在马上做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还在犹豫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手正做“推”、“敲”状,一头撞进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卫队把他带到韩愈面前,贾岛只好老实交待了“推”、“敲”的事,韩愈立马良久,最后说:“作敲字好”,从此留下了“推敲”一词的佳话。韩愈为什么说“敲”字比“推”字好呢?首先是敲字比推字响亮,深更半夜,以手扣门的声音,更能显得夜的宁静,第二是如用“推”字,门一推,人进去了,更无声息,不能使读者联系更多的情景来,诸如僧人已熟睡,听到敲声才起来开门,敲声惊动了宿鸟,引起鸣叫等等,所以说“敲”字比“推”字好。②孟浩然四十五岁那一年,在东京都长安,逢秋月新霁,名士们相聚举行诗会。孟出口成章:“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大家叹服,不再继续做诗。孟浩然自己说:“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淡字把秋夜睛空,薄云飘逸,时而遮月,时而游荡,写得逼真如画,动中有静。当微雨来时滴在梧桐叶上,如闻其声,静中有动。短短十字,描绘了一幅秋夜睛雨图,所以众名士为之搁笔。③杜甫的《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有一联:“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过”字用得极其精当,据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北宋陈从易初得杜甫该诗,可惜缺了“过”字,便邀来好友数人欲补上缺字。有的补“疾”,有的补“落”,有的补“起”,有的补“下”,有的补“度”,但都觉得不妥贴,后来陈得到了杜甫的善本,才知道是一“过”字。陈便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不能到也”。苏轼也曾写诗叹道:“如观老杜飞鸟句,脱字欲补知无缘”。袁随园说:“改诗难于作诗,何也?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替别人改诗又比自己改诗更难,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己改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1

主题

5426

帖子

5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99
沙发
发表于 2011-2-24 21:42:1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上学习!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板凳
发表于 2011-2-24 21:56:33 | 只看该作者
长有这时候,很有感觉!
祝福古月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31 09:41 , Processed in 0.1839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