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 五龙闹海 的贴子提到 :::
三仄尾,在李冲的《诗词韵律》中这样说:“...五言三仄尾中只有第三、第四同时为去声才是禁忌...” 谢谢五龙版主告知, 按照李老师的观点, 秋窗歇骤雨则不算犯三仄尾, 歇 是入声,骤 是去声。
我自己感觉三仄尾应该包括入声, 入声短促, 诗尾接连三个短促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 平仄相间的节奏美则无法彰显. 不过我只是自己感觉,李冲老师应该是在做统计之后得出的结论. 有时间也统计一下.
《文苑英华》所录三仄尾诗也不算多,另外,在网上看到一个统计:杜甫600多首五律中的100多个三仄尾……杜甫虽“喜欢”用三仄尾,但他有意回避三连上、三连去、三连入!绝大多数情况下,句尾三同调对吟咏效果有明显影响!虽然三仄尾但不同调也就不影响吟咏这才是老杜的三仄尾。所以不能简单归结为三仄尾,而应细分是否为句尾三同调,者直接就看吟咏效果。
按这个说法,只要不是三同调就合律,歇骤雨,分别是入、去、上,没有三同调,算合律。不过我自己认为,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句子,还是尽量避免三仄尾,不管是不是三同调。虽然用现代普通话读起来,不觉声调短促,但符合古诗基本格律仍是必要,杜甫创造顿挫美,也许有这个声调因素在内,是破也是立,后人企及尚难。即便有创造的勇气,也待基本技法熟练之后。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