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0-5-3 01:59:33
|
只看该作者
::: 在 涔北村人 的贴子提到 :::
岚中晓日似通诗史, 然通人焉发斯言? 除宋之江湖派(前为永嘉四灵)讲求不甚用典,至若西昆,明之前后七子,清... 您说的也非常对。蒋伯潜先生有关于“典故与灵性”的论述:“…典不在于用不用的问题,是在乎所用的典如何,在乎用的如何”。
前面是说选择的典必须立足于帮助诗在灵性方面更好地表达和拓展,后面则是说使用需要注意技巧。对于典故的选用,个人浅见是:生僻晦涩的不如众人皆知的;不要只限于早期文人轶事(多数是唐诗中的)。因为高深不在于看不看得懂。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大家都知道的必然会在更多的人中取得共鸣。再则唐诗由于时代所限和历史记载能力所限,他们能提及的多是汉晋时代的掌故,一味地效仿我们会忽视一大段有记载的历史区间。
技巧方面,原诗作者除了此篇,在《网恋》三篇里也有很多用典之处,风格颇有不同。
如很喜欢《网恋二》“露浥蒹葭迫逝川”一句,蒹葭一词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了思念恋人却又不可及的境味。再如《网恋一》“情关击键马蹄声”和“陷落轮回梦几程”连读后,返思“马蹄”一词,我竟然联想到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诗中的那些佳人期待的马蹄声。不知行迈先生是否也有此意,如有妄猜请勿见怪。
另外,很喜欢本坛诗友“江湖幽客”《遣怀》一首中的用典风格,转帖于此,于大家重温一下:
《遣怀》
“某日,一诗友谓余偏爱十一真韵,其实不然,韵部假于意境,贵在适于己用,适于所用,况余生性愚钝,更未敢专于一韵也;至于意境,实为心境,以达意为上,盖境由心生耳,万不可矫作,不然,文章易流于苍白,反大类于鸡肋,食之无味,然主人必自惜其文,亦弃之不舍矣,旁观者窃感不胜滑稽云云;余今用一东韵”
使君与操属英雄,余子谁堪共酒盅?
惟望乡关黄鹤去,只听故垒大江东。
无鱼壮士含歌老,有志将军遗矢终。
最是张狂卿看我,单衣沈醉笑西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