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0|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妄评《墨梅》第三句之格律

[复制链接]

2067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9:59: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妄评《墨梅》第三句之格律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贴上这首诗,是想跟大家探讨第三句的格律问题。
这句的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平仄
即所谓“六拗五救”。
据说这是与标准格律并列的定型句式。既如此,本来没什么好谈了。偏偏我是个鸡蛋挑骨头的家伙,觉得这句子的格律可商榷,于是不吐不快。

首先,与标准格律相比,拗救句式毕竟是有瑕疵的,不然就不叫“拗”了。
既有瑕疵,为何能成为定型句式呢?我们可理解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诗词创作若拘泥于标准格律,就会使思路受到局限,甚至使作品变得死板呆滞。拗救可拓宽选择范围,增加灵活性。

其次,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该如何对待两者的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优先考虑规范格律,只有非拗不可才用拗救。
对应于本例的第三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
仄仄平平仄平仄
是不是非拗不可呢?尝试不用更换任何一个字,只需略加调整就能避免拗救了:
不要人夸颜色好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请跟原句对照一下,句子的内容跟原来一模一样,意境也无变化,而格律就变得规范了。
通过以上分析,这句是否非拗不可,一目了然。

有没有非拗不可的情况呢?有!
“羌笛何须怨杨柳”就是例子。若改为“羌笛何须杨柳怨”,格律规范了,但句意变得不伦不类,属典型的以律害意。

总结:格律是体现近体诗美感的关键因素。明白这一点,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就应尽可能符合标准格律。对于拗救既不否定,又要做到能避则避。

以上拙见谬误难免,欢迎大家雅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推荐
发表于 2018-7-21 08:5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海风云客 于 2018-7-21 09:00 编辑

打个比方说,同是律,法律也不单纯是惩罚,实际也是救赎,犯同样的法,根据不同初衷,程度,挽回意识和效果,可能就有不同的惩罚结果或不惩罚。但不论哪条规定,它都是法律,都是其一部分。
苏轼有《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个见解在文艺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形象,也广受历代研究文艺规律的人的认可和深思。老兄可百度仔细参详,应该会有感悟。老兄于格律诗情有独钟,拗律也属于格律诗之列,自老杜开创并有立,东坡山谷放翁等皆有深究并刻意学作。老兄仔细研究下,会有不同感受的。接触一项东西,就把围绕此项的所有都弄通了,理解就会深入全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主题

3946

帖子

526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60
沙发
发表于 2018-7-20 21:18: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当时的体制或者是百姓,乐官传唱的有一定的关系的,或者说是审美标准,讲究抑扬顿挫的口吻,这样想起来,可以追溯当初古人对文化的严格和整体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8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22:06: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醉千愁人 发表于 2018-7-20 21:18
,这个是当时的体制或者是百姓,乐官传唱的有一定的关系的,或者说是审美标准,讲究抑扬顿挫的口吻,这样 ...

谢谢您的友情探讨!
不好意思,感觉您好像有些离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地板
发表于 2018-7-20 23:12:56 | 只看该作者
不必过于拘泥。
诗经楚辞有几多律句?经典名句一样叠出,此不是最重之处。《尚书·尧典》中《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尧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韵律与思想情感是相配合依存的,贝多芬除了典雅优美曲子,也有如英雄 命运一般跌宕顿挫之旋律,这也是根据情感走向,老杜的拗律,之所以有其美感和感染力,也正如东坡评价吴道子的画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笑有笑的旋律和感染力,哭有哭的旋律和感染力。
另外,根据语言习惯,颜色好,似除了颜色好外,有别处不足之感;好颜色,则应前两句颜色方面作转,似——不要夸此好颜色,别有~~有时需要这么根据前后句意词意去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86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05:5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7-20 23:12
不必过于拘泥。
诗经楚辞有几多律句?经典名句一样叠出,此不是最重之处。《尚书·尧典》中《尚书·尧典》 ...

多谢风云客的友情交流!
反复拜读您的意见,我理解您的观点。其实我并没有全盘否定拗救,只不过主张不要滥用而已。尤其是初学者,更应严格按照格律去创作,写得多了,手法熟练了,拗救之法就水到渠成。至于诗经、楚辞等,似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吧!
再谢您的指教!
顺问早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6#
发表于 2018-7-21 08:45:59 | 只看该作者
古月求衣 发表于 2018-7-21 05:50
多谢风云客的友情交流!
反复拜读您的意见,我理解您的观点。其实我并没有全盘否定拗救,只不过主张不要 ...

之所以举最古老的诗言志几句和诗经楚辞,是为了让我们跳出单纯的格律来宏观看格律,其实我对格律诗还是认为该严格的,只是背后的哲学理念不同。格律诗,能入,更要能出,囿于此中就不能全面理解诗歌了。国画讲究虚实相生,无墨处皆为墨,相应的,格律诗,并非仅仅说严格仄平才是格律,拗救本身就也属于格律一部分啊,关键在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主题

3946

帖子

526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60
8#
发表于 2018-7-21 13:36:13 | 只看该作者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7-21 08:55
打个比方说,同是律,法律也不单纯是惩罚,实际也是救赎,犯同样的法,根据不同初衷,程度,挽回意识和效果 ...

,我认为最好就是纳陈出新,这也是我前面说的,古人的标准和现在的标准总是有所出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主题

3946

帖子

526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60
9#
发表于 2018-7-21 13:48:14 | 只看该作者
草书,行书,小楷,印象派,现代派,朦胧派,抽象派,山水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派,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不一致的,都是时代和潮流在推动,古月老兄的总结:格律是体现近体诗美感的关键因素。明白这一点,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就应尽可能符合标准格律。对于拗救既不否定,又要做到能避则避。,所谓的美感是在重体后重意,或许也是古诗词在现代很难掀起潮流的关键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10#
发表于 2018-7-21 14:57:32 | 只看该作者
探讨首先值得点赞。
其次该主题也正好给当下很多有关因律害意的现象作了案例分享,再赞。
第三由此能引出相关评论交流的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思考,实在是好事,大赞。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14 00:30 , Processed in 0.0701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