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散曲的形式
曲有南北之分,主要是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元代北方盛行的散曲和杂剧,用的是北曲;后来南方盛行的传奇,用的就是南曲。在形式和风格上,二者都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曲或散曲,一般指的是北散曲。它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小令、联套和带过曲:
(一)小令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而曲只有单调,也就是只有一段曲文。单调也叫小令,它和诗的一首,词的一阕相当,很多曲牌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转韵,而且几乎句句押韵,显得节奏繁促。
a.小令专用曲牌
元人小令最常用的大约六十多种,在《全元散曲》中,曲牌独用于小令的只30多个。以下是常见小令专用的曲牌:
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圣朝》。
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
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春来》。
大石:《阳关三叠》。
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骤雨打新荷》、《楚天遥》、《青玉案》、《皂旗儿》、《河西水仙子》。
b.常见小令套数兼用的曲牌:
黄钟:《出队子》、《节节高》、《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 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令》。
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六幺遍》、《双鸳鸯》、《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仙吕:《寄生草》、《游四门》、《后庭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季花》、《青哥儿》、《忆王孙》、《后庭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三学士》。
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门)、 《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庭芳》、《醉高歌》、 《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醉春风》、《石榴花》、《耍孩 儿》、《鲍老儿》、《剔银灯》、《缕缕金》、《行香子》、《榴花泣》、《绕红楼》、《驻云飞》、 《摊破喜春来》。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莺儿》、《踏莎行》、《应天长》、《绕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园春》、《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江神子》。
双调:《大德歌》、《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孩儿)、《对玉环》、《胡十八》、《一锭银》、《庆东原》、《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船》、《捣练子》、《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
(二)联套
联套也称散套或套数,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连缀到一起,要求一韵到底,除了以带过曲作结的联套以外,每套必有〔尾〕,以表示全曲结束。〔尾〕也叫〔煞〕、〔煞尾〕、〔尾声〕、〔收尾〕等。散曲和杂剧均可以联套,散曲的联套没有科白。元散曲的联套来源于宋词中的联章词。
常用的散曲联套举例:
为方便阅读和记忆,联套曲谱中的各支小令通常用英文字母代替,一个字母代表一支曲。如[黄钟]宫调的联套中有醉花荫、喜迁莺、出对子等,就分别用A、B、C等来表示,字母右上角的逗号(如C’)表示幺篇:
黄钟:
1.醉花荫(A)喜迁莺(B)出对子(C)刮地风(D)四门子(E)古水仙子(F)尾声(G)。
2. A B D E F G 。
3. A B C D E F。
4. A B C C’D E F。
5. A C C’G 。
正宫:
1.端正好(A) 滚绣球(B)倘秀才(C)塞鸿秋(D)脱布衫(E)小梁州(F)醉太平(G)煞尾(H)。
2. A B C B C 呆骨朵(I) H。
3. A B C B C 叨叨令(J) E F H 。
4. A B C B C B E F F’二煞(K)一K H。
5. A B C B C D 耍孩儿(L)(借《般涉》调)四K 三K 二K 一K H。
6. A B C B I C G E F F' 二K H。
7. A B C L 四K 三K 二K 一K H。
8. A B C E F F' G J 一K 二K 三K H。
9. A B C B E F F' H。
10. A B C G H。
11. A B C G E F F' H。
12. A B C E F H。
13. A B C J E G H。
14. A B E G H。
15. A B E F F' H。
16. A B H。
17. A B C B C B H。
18. A B I C B C B C H。
19. A B C B J B I H。
20. A B C E G H。
仙吕:
1.点绛唇(A) 混江龙(B) 油葫芦(C) 天下乐(D) 哪吒令(E) 鹊踏枝(F) 寄生草(G) 金盏儿(H) 后庭花(I) 青哥儿(J) 尾声(K)。
2. A B C D 醉中天(L) H K。
3. A B C D G 赚煞(M)。
4. A B C D H K。
5. A B C D L I J K。
6. A B G H I。
7. A B C D F E G G'。
8. A B C D E F G G' G' K。
9. A B C D K。
10. A B C D G K。
11. 赏花时(N)K。
12. N N' L H K。
13. N N' K 。
14. N M。
15. N N' M。
16. N N' H L M。
17. A B C D F M。
18. A B C D E G M。
19. A B C D E F G G'I J M。
20. A B L C D N H M。
南吕:
1.一枝花(A) 梁州第七(B) 骂玉郎(C) 感皇恩(D) 采茶歌(E) 尾声(同[正宫]煞尾)(F)。
2. A B F。
3. A B C D E(C D E为带过曲,可不用尾声)。
4. A B C D E E' 隔尾(H)。
5. B A F。
6. A C D E。
7. A B G C D E F。
8. A B G F。
9. A B G C D D' E F。
10. A B C F。
中吕:
粉蝶儿(A) 醉春风(B) 迎仙客(C) 红绣鞋(D) 十二月(E) 尧民歌(F) 耍孩儿(G) 上小楼(H) G' 尾声(I)(同[正宫]煞尾)(I)。
2. A B C D E+F(带过曲)I。
3. A B C D E F G I。
4. A B C D 满庭芳(J) G I。
5. A B D 普天乐(K) H H’ E F(E+F为带过曲,故无“尾”)。
6. A B D H G I。
7. A B D J H I。
8 A B D G I。
9. A B K E F G I。
10. A B E F I。
11. A B K。
12. A B D K E F I。
13. A B C H H’ J E F I。
14. A B H H’小梁州(L) L’(借[正宫]) J E F I。
15. A B C J。
商调:
1.集贤宾(A) 逍遥乐(B)金菊香(C)醋葫芦(D) 幺 幺梧叶儿(E)浪来里煞(F)。
2. A A’ C 浪来里(G,即《浪来里煞》) F。
3. A B E 后庭花(借[仙吕]) 双雁儿(H) D D’ D’ D’ F。
4. A B C D F。
5. A B C D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6. A B C 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7. A B C E D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8. A B C D D’F。
9. A B B’ B’ B’ F。
10. A B D D D D F。
11. A B C D E D D D 后庭花(借[仙吕])H F。
12. A B D F。
13. A B D E 后庭花(借[仙吕])H D F。
14. A B D D’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15. A B E C D F。
16. A B C D D F。
17. A B C D D’D’D’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18. A A’C F F。
19. A B D D’D’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20. A B C D D’ D’ D’ D’ D’ D’E。
越调:
1.斗鹌鹑(A) 紫花儿序(B)小桃红(C)调笑令(D) 秃厮儿(E)圣药王(F)尾声(G)。
2. A B C 金焦叶(H) G。
3. A B C 天净沙(I) G。
4. A B C I D G。
5. A B D E F G。
6. A B D C I G。
7. A B H D E F G。
8. A B H D E C F G。
9. A B H C G。
10. A B E G 。
11. A B E F G。
12. A B E C I G。
13. A B I G。
14. A B B’G。
15. A B I C G。
16. A H D E F G。
17. A D E F。
18. A C 醉中天(J)(借[仙吕])I G。
19. A B D C H I E F G。
20. A B C G。
双调:
1.新水令(A) 驻马听(B)雁儿落(C)得胜令(D) 甜水令(E)折桂令(F)水仙子(G)余音(H)(同[越调]《收尾》或[黄钟]《尾声》,有时不标《余音》,径标《尾》或《尾声》。)
2. A B 乔牌儿(I) C D G H。
3. A B I 沉醉东风(J) E F 随煞(同[黄钟]《尾声》)。
4. A B I 落梅风(K) C D H。
5. 夜行船 (L) J J’H 。
6. L 步步娇(M) 风入松(N) J H。
7. A B C D E F H。
8. A B C D F H。
9. A B I C D E F H 。
10. A B I J E F H。
11. A B I K C D H。
12. A B K M E 。
13. A I C D E 青哥儿(借[仙吕]) F G H。
14. L I C D J H。
15. A L C D K E F G。
(三)带过曲
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按一定格式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特殊形式称为“带过曲”。它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用以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全元散曲》共载小令“带过曲”25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