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3|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宽韵说略

  [复制链接]

125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09:5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宽韵说略

赵京战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发展纲要》中,关于诗韵改革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2004年6月《中华诗词》发表了《中华新韵》,简称“十四韵”,在试行中逐步完善。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基本上完成了初建阶段。

在旧韵的使用上,诗韵改革仍有未完成的工作。

目前,广大诗词爱好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平水韵》的限制,基本上按照比《词林正韵》还稍宽的韵部,作诗和填词。从《中华诗词》杂志收到的诗稿可以看出,这在全国诗坛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中华诗词》杂志在审诗、选诗、诗词大赛评奖等项活动中,在用韵问题上也是基本上按照比《词林正韵》还稍宽的韵部来掌握的。自从《平水韵》问世以来,古人除了科举考试中严格遵守《平水韵》,不敢越雷池一步外,真正的诗词创作中也大量的存在着“以词韵入诗”等摆脱束缚、拓宽韵部的现象。

    既然事实如此,我们就应该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循其实而责其名,实既至而名应归,这是自然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顺应潮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的对旧韵韵部作出适当的合理的调整,正式向诗坛宣布它的合法身份,使它名正言顺的为韵书所承认、作者所采用、读者所接受。

    我们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

    第一个道理就是承认事实、顺应潮流。前面已经谈到了古人、今人在诗词创作中对旧韵的突破和拓宽,我们只是把古人、今人的创作实践归纳总结,正式给以肯定,给以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第二个道理就是,旧韵在划分韵部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某些不合理性。这也是古人今人对它进行突破和拓宽的根本原因。对于旧韵的这些不合理性,我们现在有可能也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旧韵特别是平水韵,在韵部划分上的不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旧韵韵部存在着“强硬划分”现象。如“一东”和“二冬”,古人也认为没有任何差别,却硬划为两个韵部。虽然注明可以通押,但这样划分,连古人也认为没有充足的道理,故《词林正韵》便把两部合并。再如“十三元”,清人都说其“该死”,可见其不合理性连古人都认为不可容忍。

2、由于古代没有注音系统,用“反切”、“读如”注音,很难找到统一的划韵标准,因此,旧韵韵部存在着“划分混淆”的现象。如“九佳”、“十灰”、“十三元”、“十贿”、“十三阮”、“九泰”、“十卦”、“十一队”“十四愿”等,到了《词林正韵》,便被一分为二,分别划到了不同的韵部。这是不是因为语音变迁所致呢?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为,《词林正韵》虽然成书于清季,但它所反映的并不是清时的语音,而是以宋词为主体的音韵状况,这与《平水韵》基本是同一年代。因此,它所反映的应该是宋词用韵对平水韵的突破和拓展。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平水韵》韵部划分的某种不合理性。

那么,元曲的音韵是不是也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突破和拓展呢?不是。因为《中原音韵》(曲韵)所反映的是元代的实际语音状况,语音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由原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发展为“阴、阳、上、去”四声了。质言之,曲韵是基于不同语音的全新的音韵系统,它就是当时的 “中华新韵”。由此也可知我们建立《中华新韵(十四韵)》的历史必然性。

3、诗词不同韵,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很合理、不太必要的。看不出它在诗词发展史上起过什么积极的作用。《词林正韵》的韵部,以《平水韵》为基准,进行了一些合并、拆分,拓宽了韵部,纠正了《平水韵》的某些不合理性,这是积极的,虽然并不彻底;但是只是解决了词韵,并没有触动诗韵,没有把诗韵和词韵统一起来。这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在当时也可能是原因的。古人今人在创作时大量的“以词韵入诗”,只是在行动上进行突破的尝试,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来。现在我们正式的统一诗韵词韵,应该是有必要和有可能的。

对于旧韵作出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以《词林正韵》为基础,参照“同身同韵”的原则,适当合并韵部,暂名为《宽韵》,诗词通用。具体调整如下:

    1、第一部“东冬”与第十一部“庚青”合并为“东庚”部,可以通押。但仍保留原词韵的“东冬”与 “庚青”两个子部;;

    2、第六部“真文”与第十三部“侵独用”合并;

    3、第七部“寒删”与第十四部“覃盐”合并;

    4、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部,即所有的入声部合并,全部通押。但仍保留原词韵的“屋沃”、“觉药”、“质陌”、“物月”、“合恰”五个子部。。

    关于入声部合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早就认为,入声可以通押。书中把入声字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归入8个韵部,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十姑、十一鱼”这8个韵部中单列了入声字,并且在正文前的“出版说明”中说:“1、分类通押……。2、全部通押:唐代大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两首古诗的入声韵脚,都跨遍了我们今天的八个入声韵部,为我们今天入声全部通押开了先河。”在“凡例”中又注明“A:分类通押……。B:凡属入声字,本书中的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

《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对应状况,可以从下面的表中,更清晰的看出来。(表中所举韵部,均以该部的平声为例)

《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韵部对应表



宽  韵

(诗词通用)


平 水 韵

(诗 用)


词 林 正 韵

(词 用)

第一部

东庚通押


(一)东冬


一东二冬


第一部  东冬

(二)庚青


八庚九青十蒸


第十一部  庚青

第二部  江阳


三江七阳


第二部  江阳

第三部  支微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第三部  支微

第四部  鱼虞


六鱼七虞


第四部  鱼虞

第五部  佳灰


九佳(半)十灰(半)


第五部  佳灰

第六部  真文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十二侵


第六部  真文

第十三部  侵独用

第七部  寒删


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

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第七部  寒删

第十四部 覃盐

第八部  萧肴


二萧三肴四豪


第八部  萧肴

第九部  歌波


五歌


第九部  歌独用

第十部  佳麻


九佳(半)六麻


第十部  佳麻

第十一部 尤求


十一尤


第十二部  尤求

第十二部



入声通押


一(屋沃)


一屋二沃


第十五部  屋沃

二(觉药)


三觉十药


第十六部  觉药

三(质陌)


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

十四缉


第十七部  质陌

四(物月)


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

十六叶


第十八部  物月

五(合洽)


十五合十七恰


第十九部  合恰

   (注:具体字表不再列入,读者可自行与《平水韵》《词林正韵》对照使用。)



比较上表中所列的《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对应状况可以看出:《宽韵》只是沿着《词林正韵》的路子,继续对《平水韵》韵部划分的不合理性进行调整,彻底的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宽韵》所贯彻的划韵尺度,原则上是参照“同身同韵”。鉴于部分作者的使用习惯,在目前的过渡阶段,第一韵部(东庚)保留了两个子韵部,第十二韵部(入声通押)保留了五个子韵部。作者既可以使用较宽的韵部,也可以使用较严的子韵部。

诗词通用的《宽韵》,还算不算旧韵呢?当然算。《宽韵》只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做了少量的合并,并没有打破原来的韵部。它仍然是基于《平水韵》、《词林正韵》时代的读音来划分的,仍然属于旧韵的声韵体系。因此,它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旧声韵。

在使用新韵和旧韵的问题上,我们的方针是“双轨并行”。在使用旧韵中的《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问题上,也应该是“双轨并行”的。即是说,既可以使用《宽韵》写诗填词,又可以“诗遵平水、词守词林”。《中华诗词》杂志明确宣布,在审诗、选诗、诗词大赛评奖等项活动中,在用韵问题上按照《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双轨并行”的原则来掌握。

                                             2005.10.01.

(本文将发表与《中华诗词》杂志2006年第3期)
来源:http://www.zhscxh.com/gdscshow.asp?articleid=2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沙发
发表于 2011-2-10 10:13:17 | 只看该作者
也是讨论了很多次的问题了。
其实这个问题,就看个人的倾向了,我是主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这爱那无人怪”的,但至少应该做到“萝卜是萝卜,白菜是白菜”。喜欢新韵的就用新韵,喜欢旧韵的就用旧韵,大概一个人深入诗词久了,都多少偏向旧韵吧,写诗除了少时个别几首,现在都严格按照旧韵的;词也此样方式按照《词林正韵》。(只是,尽量去选用一个韵部中现代读音相叶的字,以求无论今古都声情和谐。现实用习惯了,一看到一些近音字就自然的分出在古代是哪个韵部的了)
旧韵有它的历史意义沉淀在里面,尤其是入声字,我很喜欢,现在按照一些地区的方言去读,也是非常押韵的,而且入声的那种声情有时能很好的配合诗意,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总之,我赞成双轨、偏向旧韵,但都应该“各轨各守规”。
问候刀兄,祝福新年快乐!
也祝福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10:17:22 | 只看该作者
::: 在 山海风云客 的贴子提到 :::
也是讨论了很多次的问题了。
其实这个问题,就看个人的倾向了,我是主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这爱那无人怪”的,但至少应该做到“萝卜...
旧韵有它的历史意义沉淀在里面,尤其是入声字,我很喜欢,现在按照一些地区的方言去读,也是非常押韵的...
总之,我赞成双规、偏向旧韵,但都应该“各轨各守规”。
问候刀兄,祝福新年快乐!
也祝福各位~~~~
其实,《宽韵》也是旧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地板
发表于 2011-2-10 10:20:55 | 只看该作者
::: 在 万古刀 的贴子提到 :::
其实,《宽韵》也是新韵
这个只是定义的争论了(韵书中字数多的韵部。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圣俞 戏曰:‘前史言 退之 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輒旁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歟?’” ),这倒无关紧要,关键是运用上的讨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1177

帖子

11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77
5#
发表于 2011-2-10 11:34:35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北方人,从小学的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对于旧韵的一些读音没有体验。只是一次看叶嘉莹女士的教学视频,听她用南方的古韵朗诵诗词,觉得挺新鲜而且有一种神秘感,然而这毕竟是一次回顾性的探讨,或者研究性的挖掘而已,对于整天翻新华字典的我们来说更钟情于新韵,作诗填词用新韵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认为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了,只是研究怎样用好新韵,写出更加华美的诗作来,少受旧传统的束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419
6#
发表于 2011-2-10 11:41:25 | 只看该作者
::: 在 万古刀 的贴子提到 :::
宽韵说略

赵京战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发展纲要》中,关于诗韵改革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2004年6月《中...

在旧韵的使用上,诗韵改革仍有未完成的工作。

目前,广大诗词爱好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平水韵》的限制,基本上按照比《词林...

    既然事实如此,我们就应该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循其实而责其名,实既至而名应归,这是自然合理的。...

    我们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

    第一个道理就是承认事实、顺应潮流。前面已经谈到了古人、今人在诗词创作中对旧韵的突破和拓宽,我...

第二个道理就是,旧韵在划分韵部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某些不合理性。这也是古人今人对它进行突破...

旧韵特别是平水韵,在韵部划分上的不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旧韵韵部存在着“强硬划分”现象。如“一东”和“二冬”,古人也认为没有任何差别,却...

2、由于古代没有注音系统,用“反切”、“读如”注音,很难找到统一的划韵标准,因此,旧韵韵部存在着“划分...

那么,元曲的音韵是不是也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突破和拓展呢?不是。因为《中原音韵》(曲韵...

3、诗词不同韵,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很合理、不太必要的。看不出它在诗词发展...

对于旧韵作出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以《词林正韵》为基础,参照“同身同韵”的原则,适当合并韵部,暂名为《...

    1、第一部“东冬”与第十一部“庚青”合并为“东庚”部,可以通押。但仍保留原词韵的“东冬”与 “庚青”两个...

    2、第六部“真文”与第十三部“侵独用”合并;

    3、第七部“寒删”与第十四部“覃盐”合并;

    4、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部,即所有的入声部合并,全部通押。但仍保留原词韵的“屋沃”、“...

    关于入声部合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早就认为,入声可以通押。书中把入声字按照汉语拼音...

《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对应状况,可以从下面的表中,更清晰的看出来。(表中所举韵...

《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韵部对应表



宽  韵

(诗词通用)


平 水 韵

(诗 用)


词 林 正 韵

(词 用)

第一部

东庚通押


(一)东冬


一东二冬


第一部  东冬

(二)庚青


八庚九青十蒸


第十一部  庚青

第二部  江阳


三江七阳


第二部  江阳

第三部  支微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第三部  支微

第四部  鱼虞


六鱼七虞


第四部  鱼虞

第五部  佳灰


九佳(半)十灰(半)


第五部  佳灰

第六部  真文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十二侵


第六部  真文

第十三部  侵独用

第七部  寒删


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

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第七部  寒删

第十四部 覃盐

第八部  萧肴


二萧三肴四豪


第八部  萧肴

第九部  歌波


五歌


第九部  歌独用

第十部  佳麻


九佳(半)六麻


第十部  佳麻

第十一部 尤求


十一尤


第十二部  尤求

第十二部



入声通押


一(屋沃)


一屋二沃


第十五部  屋沃

二(觉药)


三觉十药


第十六部  觉药

三(质陌)


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

十四缉


第十七部  质陌

四(物月)


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

十六叶


第十八部  物月

五(合洽)


十五合十七恰


第十九部  合恰

   (注:具体字表不再列入,读者可自行与《平水韵》《词林正韵》对照使用。)



比较上表中所列的《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对应状况可以看出:《宽韵》只是沿着《词林...

诗词通用的《宽韵》,还算不算旧韵呢?当然算。《宽韵》只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做了少量...

在使用新韵和旧韵的问题上,我们的方针是“双轨并行”。在使用旧韵中的《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

                                             2005.10.01.

(本文将发表与《中华诗词》杂志2006年第3期)
来源:http://www.zhscxh.com/gdscshow.asp?articleid=202

好贴!
《中华新韵(十四韵)》正是赵京战副会长主持研讨、最终定稿并于2005年发表在《中华诗词》刊物上的。

刚入门时,因不懂入声字,比较偏好使用新韵。后来熟悉了入声字,正像风云客兄弟所言——喜欢上了旧韵。赞同风云客兄弟观点。

问好二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3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16:09:44 | 只看该作者
::: 在 山海风云客 的贴子提到 :::
这个只是定义的争论了(韵书中字数多的韵部。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圣俞 戏曰:‘前史言 退之 为人...
对不起,山海兄,刚才有事打错字了,呵呵,应该是:“其实,《宽韵》也是旧韵 ”
很愿意与诸位诗友商榷,真理不辩不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3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16:12:57 | 只看该作者
::: 在 五龙闹海 的贴子提到 :::


好贴!
《中华新韵(十四韵)》正是赵京战副会长主持研讨、最终定稿并于2005年发表在《中华诗词》刊物上的。

刚入门时,因不懂入声字,比较偏好使用新韵。后来熟悉了入声字,正像风云客兄弟所言——喜欢上了旧韵。赞...

问好二位!
问好五龙兄,愿与诸位诗友开展平等、文明的学术性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201
9#
发表于 2011-2-10 16:53:36 | 只看该作者
::: 在 万古刀 的贴子提到 :::
对不起,山海兄,刚才有事打错字了,呵呵,应该是:“其实,《宽韵》也是旧韵 ”
很愿意与诸位诗友商榷,真理不辩不明。
哦 看到了, 呵呵 刀兄往日所作,确是旧韵,只不过宽用了,宋人以将已有例子,诗作这样标注也未尝不可的。我对别人如此创作持支持态度,只不过对自己要求的严些了,没办法,总跟自己较劲
祝福刀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993

帖子

10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8
10#
发表于 2011-2-10 17:27:4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个~读得顺畅就行~久不见,抱抱刀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30 12:38 , Processed in 0.0784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