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律——夜读辛词,感从中来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52

帖子

1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00:5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梅开一树忆中州,寂寞王师恨未休。
万里关山沦敌手,平生肝胆与谁谋?
美芹易换东邻树,壮志难销北上愁。
酒罢衷肠呼热泪,英雄何喜复何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899
沙发
发表于 2011-3-12 01:11:13 | 只看该作者
“唤热泪”三仄尾,总体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主题

3211

帖子

332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25
板凳
发表于 2011-3-12 01:59:4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楼上说的三仄尾的确需要适当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4434

帖子

44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34
地板
发表于 2011-3-12 07:31:21 | 只看该作者
感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52

帖子

1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2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1:00:28 | 只看该作者
::: 在 邪魔老奴 的贴子提到 :::
“唤热泪”三仄尾,总体很喜欢
::: 在 西厢待月人 的贴子提到 :::
欣赏!楼上说的三仄尾的确需要适当修改!
    谢谢指点。试换为“呼”,只是觉得意思有点别扭。:)

    另,个人浅见: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
    有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鹰隼亦刷子猛,乌鸢何所蒙”;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许棠“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李商隐“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等等。 五仄如:杜甫“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王昌龄“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贾岛“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等。
    对于三仄尾,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三、三仄尾类的拗句最好用于表示拗怒类感情或提起读者注意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2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015
6#
发表于 2011-3-12 12:14:22 | 只看该作者
::: 在 一路飞扬 的贴子提到 :::


    谢谢指点。试换为“呼”,只是觉得意思有点别扭。:)

    另,个人浅见: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
    有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对于三仄尾,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
从宏观看时间的说,当时不如现在科学发达,当初唐朝正处在由宫体诗向格律诗转变的时期,格律并没有完全统一确定。通过几千年的不断规范,我们应该更加去遵循规范。而不是到如今我们却要停留在那个年代的水平。个人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52

帖子

1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2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3:01:28 | 只看该作者
::: 在 雨疏风骤 的贴子提到 :::
从宏观看时间的说,当时不如现在科学发达,当初唐朝正处在由宫体诗向格律诗转变的时期,格律并没有完全...
        平心而论,当时确实不如现在科学发达,然而唐诗的高度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薄今人爱古人”,很多现代的文明不一定就可以说超越了以前,尽管不是文明的倒退。诚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但同时我觉得格律虽然是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只是形式,主题才是决定诗词的真正归属,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因循则行,当变则变。若能达到二者的高度统一,那就更是学诗人梦寐以求的事。拙见,呵呵。
     继续向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2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015
8#
发表于 2011-3-12 13:38:58 | 只看该作者
::: 在 一路飞扬 的贴子提到 :::

        平心而论,当时确实不如现在科学发达,然而唐诗的高度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薄今人爱古人”,很...
     但同时我觉得格律虽然是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只是形式,主题才是决定诗词的真正归属,形式应...
     继续向大家学习!
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应该拿出古代人诗词格律的错误来证实自己的错误。古代诗人的错误之处用两点足以说明不能用来作为依据。
1、当初唐朝正处在由宫体诗向格律诗转变的时期,格律并没有完全统一确定。也就是说是在启蒙、或研究时期,由于科技不发达,所依格律不想今天我们都有现成的拿来对照,所以格律不同是难免的,但不是可以作为后代人论证的依据。
2、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实属不易。但是,有几人真正看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原创手稿?现存的东西都是后人不断的收集整理公布出来的,几千年的传承难道都能准确无误?难道不可能是后人记录失误造成的吗?因此,古人文字的错误不能作为我们也可以犯错的依据和理由。
所以,古人没有依格律之处,实难考究是对是错。而当今我们,有这么好的科技来帮助,就不应该再犯古人之错。而是要精益求精,更加完美。
呵呵呵,纯属个人观点。不可为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主题

6792

帖子

68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838
9#
发表于 2011-3-12 14:01:25 | 只看该作者
::: 在 雨疏风骤 的贴子提到 :::
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应该拿出古代人诗词格律的错误来证实自己的错误。古代诗人的错误之处用两点足以说明不...
1、当初唐朝正处在由宫体诗向格律诗转变的时期,格律并没有完全统一确定。也就是说是在启蒙、或研究时期...
2、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实属不易。但是,有几人真正看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原创手稿?现存的东西都是后...
所以,古人没有依格律之处,实难考究是对是错。而当今我们,有这么好的科技来帮助,就不应该再犯古人之...
呵呵呵,纯属个人观点。不可为依据。
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52

帖子

1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14:47:1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1. 古人的观点未必就是错误的,我们既不能以古人的观点来衡量今人,也不能以现在的观点来衡量古人,发展和完善是必然的,但不能说不能作为凭证参考,毕竟别人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的,否则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了。
2. 传承的不一定非得看过真迹,也不一定都会出现“都都平丈我(郁郁乎文哉)”的鲁鱼现象,纰漏有时是难免的,古人文字的错误也不能看成:其一,真的错误,其二,整理或编辑或传承的错。
3. 追求完美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束缚,也许这就是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格律诗即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文字游戏的缘故。

写诗词无外乎四点,一是炼字,二是修辞,三为谐律。四为造境。
谐律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懂规则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诗,只要把握住“韵,声,粘,对,拗救…”等一些基本规则既可。
炼字实属不易,推敲切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但谐律也罢,修辞也罢,最终是为了诗词的内容境界而服务的,有时是需要和可以做出牺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6 14:04 , Processed in 0.1813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