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____唐诗鉴赏•边塞诗

[复制链接]

4

主题

8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0:5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唐以前的边塞诗



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

《出车》

(出征猃狁,告捷劳还。后采以入乐,用以慰劳凯旋将士的乐歌)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況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禝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注释】谓:使也。旐(音兆):画着龟蛇的旗。旟(音于):画有鸟隼的旗。旆旆(音配):下垂貌。古时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旒。況:憔悴。南仲:宣王时将领。央央:鲜明貌。赫赫:盛。襄:除。简书:官书写在竹简上。一说盟书。西戎:猃狁。祁祁:舒迟。一说众多貌。执讯获丑:生者讯之,杀者馘之。获,馘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

六月

(赞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猃狁,师捷庆功)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注释】栖栖:惶惶不安之貌。饬:整顿。騤騤(音葵):马强壮貌。常服:常,画者日月有垂饰的大旗。服,戎服。一说旗之属。炽:盛也。急:紧急。比物:指力气均衡。服:军服。于三十里:行军三十里。修:长。广:大。顒(音永,二声):大头。引申为大貌。奏:为。肤:大。公:功。严:威严。翼:谨肃。共武之服:共同作战。茹:度。匪茹,不自量力。焦、获:周之地名。织:旗帜。白旆:帛做的旗。元:大。輊(音质):车子前低后高。轩(音宣):车子前高后低。佶:健壮貌。祉(音止):福。镐(音号):古都名。御:进。炰(音袍):烹煮。脍(音快):生食的鱼片。侯:作语助。张仲:尹吉甫之友。

汉代有一首《乌孙公主歌》也是典型的边塞诗,内容是这样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刘细君,是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是第一位嫁往乌孙的汉室公主,也称乌孙公主。当时的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两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再则,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细君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

东汉以后,战争频繁,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卢思道《从军行》、明余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蔚成大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17 00:10 , Processed in 0.1404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