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复制链接]

2071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8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22: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本人已于2009年10月6日在霜天转载过本文。当时由五龙版主置顶了,并且引起了不少诗友的一番争论。本人觉得这种争论很好,加上近日有些诗友提出与律诗中间两联相关的一些问题,因此想重新浏览一遍。没想到由于当时在置顶时出了一点小差错,导致该帖子不能浏览,因此再次转帖上来。该帖子全文如下——

最近浏览了中华诗词论坛,赏读了本文,觉得很有价值,特转贴于此,供大家一阅。

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来源:http://bbs.zhsc.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200
作者:濯缨轩主人(中华诗词论坛  版主)


        前不久看见一个诗友在跟帖中说最怕七律的两个对子,我回帖时信口开河,说要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无非老生常谈。这个问题,写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诗友都会有所了解,我讲漏的请大家补充,目的是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两个对子。
        一、本联之间的问题
        对偶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的讲究,一般的谈格律的书都会谈的,姑且从略。我谈一下本联的几个禁忌。
        1、忌合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对“鸣”之类,还是力避为好。
        问:既然合掌,为什么还成为名句?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为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时格律初定,许多规则都没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们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东西奉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时的人,我们不要以后来的规则来要求他。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名家,好的,我们当学习继承,不好的,我们也应该有敢于扬弃的勇气。
        诗句往往要运用虚词来调节语势、舒缓或加重语气,这些虚词往往同义,一般说来,这不算合掌,但若用得太多,也应避开为好。如李商隐:“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这里“何须”对“岂得”、“方为”对“始是”,说来说去一个意思,虽是名家,也不必仿效。
        为什么要忌合掌?这是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凝炼、浓缩,言约义丰,孕大涵深。在有限的字句中,要尽可能让每个字充分发挥作用,同义相对,岂不浪费?
        2、忌黏滞
        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
        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兹举一例:
《过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当年血火满人寰,万里长征自此山。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持白铁闯硝烟。
松间应有刀痕在,石上宁无血迹残。今日轻车凭吊处,古祠老树似能言。
        此诗的作者正是濯某。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其中一支红二十五军就由本县南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出发。1994年我奉命驻村,就住在离此地不远的一个村,当时我就去凭吊遗迹并写下此诗。且不说内容,也不说用韵过宽等等,单看中二联:颔联“肩扛”对“手持”、“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都一个意思。颈联也同样。我不惮自暴其丑,就是希望新诗友们能从这个例子悟出这个问题,并在创作中尽量避免这个毛病。
        黏滞的问题不仅在一联的上下句之间,整首诗各联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总之是尽可能拉开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拉得上下意思联不上了可不行。一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义脉贯通。书法讲究笔断意连,语句不管怎么拉开距离,意思要始终保持一脉贯注。
        3、忌死对
        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若过于拘泥于工对,会使对偶毫无生气,对成死对。这样例子很多,我做版主以来,常见有的诗友把对子对得太呆板。但我不能拿来做例子,恐伤自尊。所以我只能泛泛的说。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二、两联之间的问题
        1、忌结构雷同
        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句子的结构了。
        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从上下联来说,结构绝对不能相同,否则就是犯了结构雷同之大忌。
        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说是不行的。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
        还举我自己的例子吧,免得有人跟我打官司:
        我前些年曾游襄阳,对襄中风物十分眷念。有诗友鹿门酒隐常写咏襄樊的诗,有一首《减字木兰花》不错,由此触发,我也写了一首七律,贴在他的帖子后面:
正我多情思旧事,读君减字木兰花。岘山入眼岚烟紫,汉水连天鹭影斜。
古屋每疑庞老隐,前村应即浩然家。风光欲与先贤共,歌席平分览物华。
        我当时是随手敲上来的。发了之后一看,坏了,结构雷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结构雷同了?上联前两字“岘山、汉水”,下联是“古屋、前村”,后三字“岚烟紫、鹭影斜”“庞老隐、浩然家”。
        后来我就改了改。颈联变成了:“每见村疑庞老隐,可能屋即浩然家”。前半截算是变过来了,后三字还是没改过来。因为有了这个瑕疵,这首诗我也不大喜欢了。
        2、忌用事太满
        我家在离城十几公里的一个乡镇上,后来这乡那校的调动,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住了一夜,写了一首《还家》的诗:
梦里家山一笑温,红砖碧瓦映重门。十年踪迹同王粲,两幢屋庐欺子云。
欲效渊明栽菊柳,不教张翰忆鲈莼。明朝又是风尘远,独对青灯到夜分。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漂泊生涯的厌倦以及对父母之邦的无比眷恋。过若干年我整理旧稿时才发现问题,就是中间太满了。然而此诗毕竟有纪念意义,又舍不得去掉,只好在旁边批一行字:“中二联并用四典,嫌满”。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三潭风景名胜区搞开发,拟编一本《三潭题咏》的书,向我的老师征稿,我的老师又命我代为,并把三潭那边寄来的资料都寄给了我,其中就有当地诗人写的示范作品,其中一首先写大禹,再写关羽,再写岳飞,再写牛皋,大概还写有明代的杨琏,总之是把与三潭有关的历史名人,能塞进来的都塞进来了,好不好哩?大家打分吧。
        七律的中两联,最好分下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用典等,总之是上下两联得富于变化,显得有虚有实,就象一幅山水画,哪能满篇黑墨呀,总得留点空间,画点云,画只鸟,或什么都不画,就那么留着,让人看出一点什么“秋山平远”来,这才有意境。
        还是把我当时写的关于三潭的一首抄在这里吧。
《平靖关怀古》(属于三潭景区)
劈地开天记禹功,玄龟犹镇此山中。江河万里残阳冷,华夏几回战血红。
关帝旌旗翻夜月,岳王鼙鼓动秋风。从今四海为家日,醉舞酣歌庆大同。
        这是我早年的作品了,现在看来自然说不上好。但却避免了满的毛病: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颔联写景带抒情,为平靖关勾勒一个苍凉阔大的背景,颈联写与此有关的两个古人,资料上的古人很多,我只选择了这两个,以示怀古之意,尾联收束全诗,现在看是落套了。当时我也只不过这个水平。
        3、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
        还以我上面的《平靖关怀古》为例:
        首联,传说平靖关的那座山是大禹治水后以玄龟镇此而化成的,是破题立意(怀古);颔联出句是承上,对句“战血红”是启下。因为“战血红”才写到关羽、岳飞这些与此相关在此战斗过的英雄,并向珍惜今天的和平这个主题转;最后收尾。--此诗成不成功不说,起码中间两联的层次是分明的。
        我见过很多中二联层次不分明的诗。
        我这里有几个老同志也写诗词,大多写的也很不错了,但也有不太好的。有一个写灵山,中二联一写山二写水三写花四写鸟,完全是并列式的排比句,当然,结构也雷同。原诗我就不举了。老同志写着玩可以,我们年轻的诗友可得高标准严要求才好。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我初做版主时,见有个诗友写家乡新貌的一首七律,中间也没有层次,并列平行地写。我当时的批语大致是:若如此写,写200句大概也写不完,只是这样写不象七律,倒象是快板书。--如果有诗友过细,应该还可以查到这个批语。这话很刻薄,我现在不会这样批帖子了。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律诗的禁忌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应该还多,我今天就说这么多吧。我讲漏的大家再补充。当然,讲错的大家只管批评。
        最后再说一点废话。上面所谈,只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属于“诗内工夫”的范畴,若想真正把诗词写好,第一还是“诗外工夫”。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18:07: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2605

帖子

26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5
沙发
发表于 2012-3-15 22:43:11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2253

帖子

22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58
板凳
发表于 2012-3-15 23:17:07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学习!谢谢古月先生苦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01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地板
发表于 2012-3-15 23:21:34 | 只看该作者
得益不少!
多谢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922

帖子

39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5
5#
发表于 2012-3-15 23:46:12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对结构雷同的说法,有所保留。
其它都很好!
问好古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777
QQ
6#
发表于 2012-3-16 09:22:31 | 只看该作者
古月兄真乃热肠人,学习,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2605

帖子

26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5
7#
发表于 2012-3-16 12:39:49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细读,犹觉获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733

帖子

73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3
8#
发表于 2012-3-16 20:11:35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63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3
9#
发表于 2012-3-17 14:53:17 | 只看该作者
嗯,诗词爱好者中有许多个见,如其能够反映出诗词自身的客观规律,又易读易懂易于实践,则善莫大焉。可谓与时俱进,反之亦然。
首先,这个“二联”的说法似乎不妥。据题义,二联约指七言律诗中的颔、颈二联,所述之意又关乎相对之联,亦对联。概念模糊:律诗中的首、颔、颈、尾所称的联,是诗体结构的命题,与对仗与否没有关系,简单的说,它不是对联的“联”,而反应一联中出、对句关系方式的联。
其次,七言律诗中一定要有对仗的两个联句吗?并且一定要放在颔、颈二联的结构位置上?如是,其观点不止于概念上的模糊。王力大师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中说:“对仗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详尽可自查。
再次,文者的“禁忌”论述中有概念性的问题:把诗词中的对仗句用对联的规则加以限定当否?前者是诗体的组成部分;后者独立成义。
随聊闲论,不必拍砖。
问古月版主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1

主题

4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81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21:22:02 | 只看该作者
诚谢楼上诸君临帖!
::: 在 随聊几则 的贴子提到 :::
嗯,诗词爱好者中有许多个见,如其能够反映出诗词自身的客观规律,又易读易懂易于实践,则善莫大焉。可谓与时俱进,反之亦然。
愿与随聊探讨一二——
首先,这个“二联”的说法似乎不妥。据题义,二联约指七言律诗中的颔、颈二联,所述之意又关乎相对之联,亦对联。概念模糊:律诗中的首、颔、颈、尾所称的联,是诗体结构的命题,与对仗与否没有关系,简单的说,它不是对联的“联”,而反应一联中出、对句关系方式的联。
其实该文的标题应该算比较清晰的,大概随聊忽略了“中”字吧!?所谓“中二联”,实际上是“中间二联”,省略了一个“间”字。
其次,七言律诗中一定要有对仗的两个联句吗?并且一定要放在颔、颈二联的结构位置上?如是,其观点不止于概念上的模糊。王力大师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中说:“对仗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详尽可自查。
王力大师的《诗词格律概要》我没看过,倒是在网上百度一下,搜出了“律诗  百度百科”,其中有一句话:“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见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0208.htm
再次,文者的“禁忌”论述中有概念性的问题:把诗词中的对仗句用对联的规则加以限定当否?前者是诗体的组成部分;后者独立成义。
同上,有云: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随聊闲论,不必拍砖。
以上只是共同探讨而已,并非拍转。
问古月版主好!
问好随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9-9 02:42 , Processed in 0.1497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