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的本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70

主题

685

帖子

9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21:5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刚在网上发现一篇好文章转贴过来大家共同研究学习:
诗的本质是什么?

               文/浙江 林方亮


  这是众多诗人和学者回答过的问题,却又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新年伊始就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对诗有更好的思考和实践。


    我以为,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
    从这一理解出发,诗区别与其他文体的特点是,诗特别强调“直觉性”、“感染性”和“简练性”,并具体派生出包括自身的以下7个特点:


    1、诗歌语义的经验直觉性。这里的经验直觉,是指当文字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产生的经验,凭直觉对文字赋予含义。作者凭经验直觉给诗句赋予含义,而读者又凭自己的经验直觉对诗句及空白进行理解。这样,诗成了经验直觉交流的载体。


    2、表达效果的感染性。这是诗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具有最能感染读者的特性。自古到今,只有打动人、感染人的诗才是好诗。最早时,诗的感染性要求的可能只是情感的感染。哲理诗出现后,诗的感染又兼具美的感染。但感染不只是诗所特有,小说、散文也需要,但诗更强调。为此,诗反对朦胧诗以后的以象征和隐喻为主的不必要的隐晦诗,也反对运用常人见不到的不可感觉更谈不上感染人的物象。当然,诗如果只写给自己看,那是另一回事。


    3、思维符号的物象性。这里的物象性是指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别注重运用树、草等具体物体的形状或特性来作为思维符号。这里用“物象”这个词而不用“形象”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诗歌以物象作为思维符号的特点。因为,人们最持久的记忆和最能被打动的主要是物体的物象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或理。为此,诗反对抽象思维,反对不具备物象的所谓完全口语诗。


    4、文字组合的创新性。由于诗运用物象进行思维,而用经验直觉进行描述时又可能没有合适的现成的词或语句,且又要做到语言精练、能最感染人,因此,诗允许甚至鼓励出现新的文字组合,包括新组合的词及句,担当语言革命的任务。但是,诗反对不必要的生造词,也反对不具物象特性的新词。


    5、文字表达的简练性。这是诗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运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所以,诗原则上反对长,反对不必要的修饰,反对同义性词语的重叠修饰,反对目前诗坛上常见的并被许多人认为好诗的物象堆砌。


   6、句节联系的跳跃性。这是指为了简练和节奏,诗歌的句与句间,节与节间往往省略了不必要的交代,导致其联系及思维感觉有跳跃性。为了使阅读时能跟上诗歌的思维,所以用分行留下的空间代替思维跳跃偏下的空白,给读者以思维时间。因此,诗不反对散文式语言,但反对散文式句节联系,反对诗成为分行的散文。


    7、排列格式的分行性。分行排列已经成为现代诗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特点。但我以为,分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以空间的空白代替句节跳跃留下的思维空白;二是句中换行,故意造成思维错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排列上的图画美。


    此外,诗歌语言还具有节奏性。这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代诗逐渐打破了这一规定,而新提出的情感节奏只有在《雨巷》里有较好的实践,其他成功的作品很少见。这也是诗失去广大普通读者的原因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973

帖子

22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71
沙发
发表于 2006-6-25 22:54:52 | 只看该作者
好。我觉得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文字上的精练,韵律上的美感,和内容上的意境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685

帖子

9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23:33:29 | 只看该作者
::: 在 瘦月 的贴子提到 :::
好。我觉得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文字上的精练,韵律上的美感,和内容上的意境深远。
我赞同你的观点
不过我决得,上面说的好象是指新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207

帖子

130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01
地板
发表于 2006-6-26 07:05: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小林子找来这么好的学习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973

帖子

22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71
5#
发表于 2006-6-26 10:59:11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只说诗歌吗,古典诗也包括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3

帖子

1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3
6#
发表于 2006-6-26 18:37:29 | 只看该作者
诗即"失",中国人用得与失的辨证哲学观来赋予诗永恒的魅力.她不仅失去了小说的系统性,循序性的文字,同样失去了散文细腻的文字形式,但正式一种独到的"失去"使得她换来了沉淀---时间的沉淀.
诚如所述,诗词的这些显著特征应证了"诗(失)"的独特魅力,我喜欢写诗,也正是因此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4146

帖子

45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43
7#
发表于 2006-6-26 20:47:04 | 只看该作者
::: 在 蘅河君 的贴子提到 :::
诗即"失",中国人用得与失的辨证哲学观来赋予诗永恒的魅力.她不仅失去了小说的系统性,循序性的文字,同样...
诚如所述,诗词的这些显著特征应证了"诗(失)"的独特魅力,我喜欢写诗,也正是因此原因.
新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70

帖子

12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5
8#
发表于 2006-6-29 04:49:13 | 只看该作者
::: 在 蘅河君 的贴子提到 :::
诗即"失",中国人用得与失的辨证哲学观来赋予诗永恒的魅力.她不仅失去了小说的系统性,循序性的文字,同样...
诚如所述,诗词的这些显著特征应证了"诗(失)"的独特魅力,我喜欢写诗,也正是因此原因.
                             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鲁ICP备2021043377号

GMT+8, 2025-8-8 22:32 , Processed in 0.1370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