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题夜幕下的肇庆崇禧塔 [打印本页]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4 07:49
标题: 题夜幕下的肇庆崇禧塔
题崇禧塔——
光辉璀璨夜明珠,
映衬当今世界殊。
为向玉皇来禀奏,
高擎巨笔写天书。
作者: amonk    时间: 2018-2-24 07:52
老哥写的这般豪气!!!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4 10:45
amonk 发表于 2018-2-24 07:52
老哥写的这般豪气!!!

乱涂鸦,见笑见笑!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8-2-24 16:30
比喻别致!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4 17:03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2-24 16:30
比喻别致!

有诗友批评道:“夜明珠”和“巨笔”有所冲突。
为此,拟将“高擎”改为“化成”,未知妥否,请不吝赐教。谢谢!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8-2-24 17:06
古月求衣 发表于 2018-2-24 17:03
有诗友批评道:“夜明珠”和“巨笔”有所冲突。
为此,拟将“高擎”改为“化成”,未知妥否,请不吝赐教 ...

关键在于,这夜明珠是塔身遍有还是塔尖所有?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4 22:16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2-24 17:06
关键在于,这夜明珠是塔身遍有还是塔尖所有?

其实并没有什么夜明珠,只不过把夜里的塔身照明灯比喻成夜明珠而已。自感把一座塔描写成一粒珠不太妥,有点凑韵的味道!
作者: 赵公子    时间: 2018-2-24 23:59
欣赏好诗,难怪端州文风鼎盛,皆因有神笔天书保佑。
多嘴说说:其实我觉得这诗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很好。前两句写景写实,后两句转化寄喻,一实一虚,一景一言,不失好诗。反而经你这样解释就有些言之两物,正如你说的冲突。我的理解是,夜明珠,应该说是这塔一到晚上,照出的灯光景色,正如城市夜空中的一颗夜明珠一样璀璨夺目。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8-2-25 12:29
本帖最后由 山海风云客 于 2018-2-25 12:31 编辑

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自古以来被国画家尊崇。此可概括为画像中象,轮廓尺寸不失;
明朝张岱《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可概括为微象,轮廓尺寸有微乎不必考虑之处,如人两三粒,已失去轮廓体积;
李贺“银浦流云学水声”,水与云仅流之特性同,声却出现,此为钱钟书所拈出之通感。
古月兄之夜明珠不为通感,不为微象,与画像相符,因此塔自有其轮廓形状,如同寸马分人,必有轮廓尺寸,光明仅其中之一,又结尾形如巨笔,形态已现,所以比喻为夜明珠有不妥之处。
此其一。
二则,绝句起承转合,根据古月老兄此绝做法看,前二句铺垫之笔,不宜夺后面比喻手法之光彩,重复用之似有不妥,。故夜明珠之处,不若直点其高耸光明,衬以后二句点睛,章法安置得当,神完气足。
一点读后浅见。
作者: amonk    时间: 2018-2-25 17:53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2-25 12:29
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自古以来被国画家尊崇。此可概括为画像中象 ...

二则,绝句起承转合,根据古月老兄此绝做法看,前二句铺垫之笔,不宜夺后面比喻手法之光彩,重复用之似有不妥,。故夜明珠之处,不若直点其高耸光明,衬以后二句点睛,章法安置得当,神完气足。
这个观点有道理,支持!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6 20:50
赵公子 发表于 2018-2-24 23:59
欣赏好诗,难怪端州文风鼎盛,皆因有神笔天书保佑。
多嘴说说:其实我觉得这诗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很好。 ...

谢谢小卓中肯点评!
拙作起句最初构思是“玲珑剔透夜明珠”,写到末句“巨笔”就觉得自相矛盾了,本想整句舍弃,却又不想放弃首句入韵,于是保留了“夜明珠”。现在看来实属凑韵之举。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6 20:52
山海风云客 发表于 2018-2-25 12:29
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自古以来被国画家尊崇。此可概括为画像中象 ...

非常感谢风云客的详细点评!
所言不愧是金石良言,中肯之至,令我获益匪浅!
紧握您的手!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8-2-26 20:55
amonk 发表于 2018-2-25 17:53
二则,绝句起承转合,根据古月老兄此绝做法看,前二句铺垫之笔,不宜夺后面比喻手法之光彩,重复用之似有 ...

有幸进入这论坛,额手称庆!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